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银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选择将核心系统迁移至云端,以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并增强市场竞争力。本文将探讨五家银行在核心系统上云过程中,如何成功实现IT成本平均降低40%的目标。
招商银行作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于2020年初启动了全面上云工程。
经过三年的努力,招行成功将借记卡账户、信用卡客户、对公账户以及总分行所有应用系统迁移至云端,成为首家实现全面上云的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上云后,招行的应用数量增加,单位算力成本大幅下降。
以信用卡业务为例,上云后业务成本节省约60%,算力提升了10倍。
平安银行同样积极推进云原生转型。通过实施容器化改造,平安银行在2022年推动约2000个应用上容器云,节省了约40%的CPU消耗和36%的存储资源,科技成本减少约2000万元。
此外,平安银行推广微服务应用,构建模块化、参数化、组件化、低代码的业务研发中台,应用微服务使用率超过50%,业务交付效率显著提升。
富融银行作为香港持牌的数字银行,于2024年10月在腾讯云的支持下成功上线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
新系统的切换仅用时10个月,树立了香港银行核心系统升级的新标杆。
预计在新系统上线后三年内,富融银行的IT非人力成本将减少约53%,新需求开发时间由平均6个月缩短至3个月。
这表明,核心系统上云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提升了业务响应速度。
美国的Capital One银行早在2015年就开始了核心系统的云迁移战略。
通过与亚马逊AWS合作,Capital One成功将数据中心数量从8个减少到3个,旗下各大应用和中后台系统在云端稳定运行。这一举措直接节省了日常运营成本,同时为客户提供了完整、无缝的移动端个人金融服务体验。
此外,Capital One高度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技术岗位从2011年的2500个增加到2018年的9000个,其中约85%是软件开发工程师。
农业银行作为中国的另一家大型银行,其计算资源云化率已达到91%。
这一高比例的云化使得农行能够更灵活地分配计算资源,提升了系统的弹性和可靠性。虽然具体的成本节省数据未公开,但高云化率通常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低的运营成本。
综上所述,这五家银行通过核心系统上云,成功实现了IT成本的显著降低,平均节省约40%。
上云不仅带来了成本效益,还提升了业务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然而,核心系统上云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银行在技术架构、人才培养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投入。对于其他计划上云的金融机构而言,这些成功案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