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云端构建高可用、高可靠的业务架构,依然是企业IT决策者面临的挑战。面对单一云厂商可能带来的故障风险,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开始采用“阿里云+华为云”双活架构,以提升业务连续性,实现跨云容灾,打造更稳健的云端生存法则。
什么是双活架构?
双活架构(Active-Active Architecture)指的是企业在两个云平台(如阿里云和华为云)上同时运行核心业务,实现数据同步和业务负载均衡。一旦某一云平台发生故障,业务可快速切换到另一云端,确保服务不中断。
相比传统的异地灾备模式,双活架构具备以下优势:
- 高可用性:两大云平台同时运行业务,即使一个云平台故障,另一个仍可支撑业务正常运作。
- 跨云容灾:有效规避单一云厂商故障带来的系统崩溃风险。
- 灵活扩展: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资源分配,提高计算与存储效率。
- 降低云厂商绑定风险:避免单一供应商锁定(Vendor Lock-in),提升议价能力。
双活架构的核心技术要点
要实现阿里云+华为云的双活架构,企业需要解决以下关键技术问题。
1. 跨云网络互联
跨云网络互联是双活架构的基础,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案:
- 专线连接(如华为云Cloud Connect + 阿里云高速通道)
- VPN/IPSec隧道(适用于中小规模业务场景)
- SD-WAN技术(适用于分布式架构,提高灵活性)
2. 数据同步与一致性
在双活架构中,跨云数据同步至关重要,常用技术包括:
- 数据库同步(如华为云DRS、阿里云DTS),用于确保数据库事务一致性。
- 对象存储同步(如OBS+OSS跨云同步),确保文件存储的一致性。
- 消息队列同步(如Kafka MirrorMaker、RocketMQ),用于确保分布式业务系统的事件一致性。
3. 负载均衡与流量调度
企业需要在阿里云和华为云之间进行流量分配,避免单一云平台压力过大,主要策略包括:
- DNS智能解析(如阿里云DNS + 华为云云解析),按用户地域或云平台健康状态分配流量。
- 全球流量管理(GTM),结合CDN和Anycast IP实现最优流量路由。
- 应用层负载均衡(如Nginx、Envoy等),确保业务请求可以跨云无缝切换。
4. 统一运维与监控
企业需要在两大云平台上实现统一监控和故障告警,常见方案包括:
- Prometheus + Grafana:支持跨云监控,结合Exporter采集阿里云和华为云的指标。
- ELK(Elasticsearch + Logstash + Kibana):实现日志集中存储和分析。
- AIOps智能运维:结合机器学习优化故障预测,提高云资源利用率。
企业如何落地双活架构?
头部企业在落地“阿里云+华为云”双活架构时,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 业务分层规划:根据业务需求,区分适合双活的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
- 选择适合的跨云技术:结合企业现有架构,评估网络互联、数据同步和流量调度方案。
- 开展小规模试点:在特定业务模块中先行部署双活架构,测试可行性。
- 优化跨云成本与性能: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云资源配比,避免资源浪费。
- 加强安全合规管理:确保跨云数据传输符合GDPR、等保2.0等安全合规要求。
案例分析:某互联网巨头的双活实践
某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为提升业务稳定性,采用“阿里云+华为云”双活架构,核心策略包括:
- 采用BGP+专线互联,实现低时延、高带宽的跨云通信。
- 通过PolarDB + GaussDB数据库同步,保证数据一致性。
- 使用GTM+CDN进行全球用户流量智能调度。
- 结合Prometheus监控两大云的资源状态,实现实时运维告警。
经过双活架构改造,该企业在面对云平台突发故障时,业务切换时间缩短至秒级,极大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阿里云+华为云双活架构已成为头部企业应对业务高可用性挑战的重要策略。未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在双活架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跨云互联、数据一致性、流量调度和运维管理,确保业务在云端稳健生存。
对于正考虑多云架构的企业来说,借鉴头部企业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合理规划双活架构,将是迈向数字化竞争优势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