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所组成。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者路由器等。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种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电话交换机接通电话线的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电话交换机:可以把电话交换机简单地看成是一个有多个开关的开关器,可以将需要通信的任意两部电话的电话线路按需接通,从而大大减少了连接的电话线数量;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Switching)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的三个步骤:

        建立连接 (分配通信资源)

        通话 (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释放连接 (归还通信资源)

 电路交换的缺点:当用户正在输入和编辑一份待传输的文件时,用户与所用的通信资源暂时未被利用,该通信资源也不能被其他用户利用,宝贵的线路资源就被白白浪费掉了,因此电路交换的传输效率非常低,不适用于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分组交换则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如下图所示,把一个报文划分为几个分组后再进行传送。通常我们把要发送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message)。在发送报文之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为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例如,每个数据段为1024bit (比特)。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header)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packet)。分组又称为“包”,而分组的首部也可称为“包头”。分组是在互联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分组中的“首部”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分组的首部包含了诸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每一个分组才能在互联网中独立地选择传输路径,并被正确地交付到分组传输的终点。
分组交换过程:


分组交换的特点: 构成原始报文的一个个分组在各结点路由器上进行存储转发,并且可以进行差错校验,保证报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说明:分组交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分组丢失、重复等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会详细介绍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
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对报文的大小不做限制,因此对接收报文的设备缓存空间有要求。

三种方式对比:

 计算机网络分类:

        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分类:

                1、广域网WAN (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的作用范用通常为几十到几千公里,因而有时也称为远程网(long haul network)。广域网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其任务是通过长距离(例如,跨越不同的国家) 运送主机所发送的数据。连接广域网各结点交换机的链路一般都是高速链路,具有较大的通信容量。

                 2、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城域网的作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城市,可跨越几个街区其至整个城市,其作用距离约为550 km。城域网可以为一个或几个单位所拥有,但也可以是一种公用设施,用来将多个局域网进行互连。目前很多城域网采用的是以太网技术,因此有时也常并入局域网的范围进行讨论。

               3、 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 : 局域网一用微型计算机或工作站通过高速通线路相连(速率通常在10 Mbit/ 以上),但地加士A个局城网,但现在局域网已非常右)。在局域网发展的初期,一个学校或工厂往往只拥有一个局域网,但现在局域网已非常广泛地使用,学校或企业大都拥有许多个互连的局域网(这样的网络常称为校园网或企业网)。 

                4、个人区域网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 个人区域网就是在个人工作的地方把属于个人使用的电子设备(如便携式电脑等)用无线技木连按起术的网给(囚此在第线个人区域网WPAN(Wireless PAN),其范用很小,大约在10 m左右。

 按照网络线路结构进行分类:

        1、星型

                星型拓扑结构是日前局域网普遍采用的一种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是用一个节点作为中心节点,其他节点直接与中心节点相连构成的网络。中心节点可以是文件服务器,也可以是连接设备。常见的中心节点为集线需或者路由器。星型拓扑结构的网络属于集中控制型网络,整个网络由中心节点执行集中式通行控制管理,各节点间的通信都要通过中心节点。每一个要发送数据的节点都将要发送的数据发送中心节点,再由中心节点负责将数据送到目地节点。因此,中心节点相当复杂,而各个节点的通信处理负担都很小,只需要满足链路的简单通信要求。

优点:
。控制简单。任何一站点只和中央节点相连接,因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简单,致使访问协议也十分简单。易于网络监控和管理。
。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中央节点对连接线路可以逐一隔离进行故障检测和定位,单个连接点的故障只影响一个设备,不会影响全网。
。方便服务。中央节点可以方便地对各个站点提供服务和网络重新配置。

缺点:
。需要耗费大量的电缆,安装、维护的工作量也骤增。
。中央节点负担重,形成“瓶颈”,一旦发生故障,则全网受影响。
。各站点的分布处理能力较低。

        2、总线型

总线型网络拓扑结构中所有设备都直接与总线相连,它所采用的介质一般也是同轴电(包括粗缆和细缆),不过现在也有采用光缆作为总线型传输介质的。
总线结构是指各工作站和服务器均挂在一条总线上,各工作站地位平等,无中心节点控制,公用总线上的信息多以基带形式申行传递,其传递方向总是从发送信息的节点开始向两端扩散,如同广播电台发射的信息一样,因此又称广播式计算机网络。各节点在接受信息时都进行地址检查,看是否与自己的工作站地址相符,相符则接收网上的信息。

总线型结构的网络特点如下:

        结构简单: 网络各接点通过简单的搭线器(T头)即可接入网络,施工类似接电视天线。                    走线量小: 星型网络需要从中心集线器向每个网络接点单独用线,如果不用线槽走线的话,地面上经常爬满一捆一捆的网线。
        成本较低;总线型网络因用线量小,无需集线器等昂贵的网络设备,不用线措、接线盒等结构化布局材料,成本要大大低于星型网络。
        扩充灵活:星型网络在增加接点数目时有时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如果在网络最初规划时留的空间较小可能会遇到下列情况 可能会因为只增加一个接点而必须购买一个交换机,而总线型网络只需增加一段电缆和一个T头就可增加一个接点。
        故障诊断和隔离比较困难:当节点发生故障,隔离起来还比较方便,一旦传输介质出现故障时,就需要将整个总线切断。
        易于发生数据碰撞,线路争用现象比较严重。

        3、环型

         环型结构由网络中若干节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这种结构使公共传输电缆组成环型连接,数据在环路中沿着一个方向在各个节点间传输,信息从一个节点传到另一个节点。
        这种结构的网络形式主要应用于令牌网中,在这种网络结构中各设备是直接通过电缆来串接的,最后形成一个闭环,整个网络发送的信息就是在这个环中传递,通常把这类网络称之为"令牌环网”。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拓扑结构的网络不会是所有计算机真的要连接成物理上的环型,一般情况下,环的两端是通过一个阻抗匹配韶来实现环的封闭的,因为在实际组网过程中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方便真的做到环的两端物理连接。

什么是令牌环:

        令牌环网的媒体接入控制机制采用的是分布式控制模式的循环方法。在令牌环网中有一个令牌(Token)沿着环形总线以逆时针方向在入网节点计算机间依次传递,令牌实际上是一个特殊格式的顿,本身并不包含信息,仅控制信道的使用,确保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节点能够独占信道。当环上节点都空闲时,令牌绕环行进。节点计算机只有取得令牌后才能发送数据顺,因此不会发生碰撞。由于令牌在网环上是按顺序依次传递的,因此对所有入网计算机而言,访问权是公平的。                令牌在工作中有“闲”和“忙”两种状态。“闲”表示令牌没有被占用,即网中没有计算机在传送信0息,“忙”表示令牌已被占用,即网中有信息正在传送。希望传送数据的计算机必须首先检测到“闲”令牌,将它置为“忙”的状态,然后在该令牌后面传送数据。当所传数据被目的节点计算机接收后,数据被从网中除去,令牌被重新置为“闲”。

        4、网状型

 网状拓扑结构,这种拓扑结构主要指各节点通过传输线互联连接起来,并且每一个节点至少与其他两个节点相连,网状拓扑结构具右较高的可靠性,但其结构复杂,实现起来费用较高,不易管理和维护,不常用于局域网。                                                                                                             优点:
。网络可靠性高,一般通信子网中任意两个节点交换机之问,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通信路径,这样,当条路径发生故障时,还可以通过另一条路径把信息送至节点交换机。
。网络可组建成各种形状,采用多种通信信道,多种传输速率。
。可选择最伴路径,传输延迟小。
缺点:
。控制复杂,软件复杂。
。线路费用高,不易扩充。
。在以太网中,如果设置不当,会造成广播风暴,严重时可以使网络完全瘫痪。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常用的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有7个: 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往返时间、利用率、丢包率;

速率:

        计算机发送的信号是二进制数字形式的。                                                                                          一个二进制数字就是一个比特 (bit, binary digit)。                                                                              字节: Byte,1Byte = 8bit (1B = 8b)。

 速率: 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比特数据的速率,也称为比特率或数据率。

 有一个待发送的数据块,大小为100 MB,网卡的发送速率为100 Mbps,则网卡发送完该数据块需要多长时间?

 带宽

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单位: b/s(kbs,Mb/s,Gb/s, Tb/s);
宽带的带宽是100兆: 出口网速最高100Mb/s;

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被经常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额定速率的限制;

 时延

时延(delay或latency)是指数据 (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 (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是个很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发送时延

 网络中的时延是由以下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

发送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顿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主机的发送返率和网卡的发送逐率、信道的带克、按口速率有关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处理延时

处理时延指的是主机或者路由器在收到分组信息时花费的时间。例如分析分组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查找适当的路由等。

往返时间

RTT(Round-Trip Time)往返时间在计算机网络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表示从发送端将数据发送到传输媒介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不包含发送时延)。          RTT由三个部分决定:链路的传播时间、末端系统的处理时间、路由器的缓存中的排队和处理时间。其中前两个部分的值作为一个TCP连接相对固定,路由器的缓存中的排队和处理时间会随着整个网络拥塞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RTT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拥塞程度的变化。

利用率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种。

 根据排队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会迅速增加。

如果令Do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那么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公式来表示D、Do和利用率U之间的关系为:

这里U是网络的利用率,数值在0到1之间;
当网络的利用率达到50%时,时延就要加倍;当网络的利用率超过50%时,时延急剧增大,
当网络的利用率接近100%时,时延就趋于无穷大;
因此,一些拥有较大主干网的ISP通常会控制它们的信道利用率不超过50%。如果超过了,就要准备扩容,增大线路的带宽;

 因此,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丢包率

丢包率即分组丢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丢包率是网络运维人员非常关心的一个网络性能指标,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往往并不关心这个指标,因为他们通常意识不到网络丢包。

分组丢失主要有两种情况: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被结点丢弃,主机发送的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误码,当分组进入传输路径中的结点交换机后,被结点交换机检测出了误码。进而被丢弃。

 分组到达一台队列已满的分组交换机时被丢弃;在通信量较大时就可能造成网络拥塞

假设路由器R5当前的输入缓冲区已满,此时主机发送的分组到达该路由器。路由器没有存储空间暂存该分组,只能将其丢弃。实际上。路由器会根据自身的拥塞控制方法,在输入缓存还未满的时候就主动丢弃分组;
因此,丢包率反映了网络的拥塞情况:无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0;
轻度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1%~4%;
严重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5%~15%;

二、计算机 网络体系结构

常用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OSI体系结构

1、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够与联,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该问题,不久他们就提出了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互连成网的标准框架,也就是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简称为OSI,OSI体系结构有时候我们也称之为OSI模型。
2、OSI是一个七层协议的休系结构:从下往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3、OSI试图达到一种理想境界,即全球计算机网络都遵循这个统一标准,因而全球的计算机将能够很方便地进行百连和交换数据。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大公司甚至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纷纷表示支持OSI。当时看来似乎在不久的将来全世界一定会按照OSI制定的标准来构造自己的计算机网络。
4、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虽然整套的OSI国际标准都已经制定出来了,但由于基于TCP/IP 的互联网已抢先在全球相当大的范围成功地运行了,而与此同时却几乎找不到有什么厂家生产出符合OSI标准的商用产品。因此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OSI 只获得了一些理论研究的成果,但在市场化方面则事与愿违地失败了。现今规模最大的、覆盖全球的、基于TCP/IP的互联网并未使用OSI标准。
5、OSI失败的原因可归纳为:
。OSI的专家们缺乏实际经验,他们在完成OSI标准时缺乏商业驱动力;
。OSI的协议实现起来过分复杂,而且运行效率很低;
。OSI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因而使得按OSI标准生产的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市场;。OSI的层次划分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个层次中重复出现。
6、OSI体系结构是法律上的国际标准,TCP/IP体系结构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1、TCP/P是一个四层的体系结构,它包含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用网际层这个名字是强调这层是为了解决不同网络的互连问题)。
2、OSI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概念清楚,理论也比较完整,但是太过于复杂不实用。TCP/IP体系结构不同,但是现在却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3、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原理时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综合OSI和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这样既简洁又能将概念阐述清楚。有时为了方便,也可把最底下两层称为网络接口层。

下面我们结合互联网的情况,自上而下地,非常简要的介绍一下各层的主要功能。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应用层的任务是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 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这里的进程就是指主机中正在运行的程序。对于不同的网络应用需要有不同的应用层协议。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层协议很多,如域名系统DNS,支持万维网应用的 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等等。我们把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称为报文(message)。

运输层 (transport layer)

运输层的任务就是负责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运输层主要使用以下两种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 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best-effort)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TCP和UDP协议都有固定的格式,数据在经过运输层时会根据所选择的运输协议在应用层传递过来的数据基础上加上对应协议的头部。

网络层(network layer)

主要作用是实现两个网络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具体包括路由选择,拥塞控制和网际互连等。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在TCP/IP体系中,由于网络层使用IP协议,因此分组也叫做IP数据报,简称为数据报。数据在经过网络层时会加上IP协议的头部。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常简称为链路层。我们知道,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总是在一段一段的链路上传送的,这就需要使用专门的链路层的协议。在两个相邻结点之间传送数据时,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ing),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传送(frame)。每一顿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等)。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物理层上所传输数据的单位是比特。

 物理层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1、物理层主要解决在各种传输媒体上传输比特0和1的问题,进而给数据链路层提供透明传输比特流的服务
2、由于传输媒体的种类太多(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电波等),物理连接方式也有很多例如点对点连接、广播连接等,因此物理层协议种类也比较多。但是物理层为了解决在各种传输媒体上传输比特0和1的问题,无论是那种物理层协议都需要满足主要以下四个任务:

 传输媒体

        1、导引型传输媒体:电磁波被导引沿着固体媒体传播

                同轴电缆

可以从上图看出同轴电缆的各层都是共圆心的,也就是同轴心的.
同轴电缆有两种:
。基带同轴电缆: 数字传输,过去用于局域网
。宽带同轴电缆: 模拟传输,目前主要用于有线电视
同轴电缆价格较贵目布线不够灵活和方便,随着集线器的出现,在局域网领域基本上都是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媒体

                双绞线

双绞线是最常用的传输媒体,把两根互相绝缘的铜导线放在一起,然后按照一定规则绞合起来就构成了双绞线。
常用的双绞线包含八根铜导线,每两根绞合成一条双绞线,绞合组合如下:
        蓝色线和蓝白双色线绞合
        橙色线和橙白双色线绞合
        绿色线和绿白双色线绞合
        棕色先和棕白双色线绞合
绞合的作用:
        抵御部分来自外界的电磁干扰
        减少相邻导线的电磁干扰
根据有无屏蔽层,双绞线分为:无屏蔽双绞线和屏蔽双绞线

无屏蔽:

 屏蔽双绞线: 在双绞线与外层绝缘封套之间有一个金属屏蔽层

 常用的绞合线类别、带宽及典型应用

 光纤

 。光纤的优点
        通信容量大(25000~30000GHz的带宽);                                                                                              传输损耗小,远距离传输时更加经济;
        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这在大电流脉冲干扰的环境下尤为重要;                                                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不易被窃听;
        体积小,重量轻;

               2、非导引型传输媒体: 非导引型传输媒体是指自由空间
                        无线电波
                        微波
                        红外线
                        可见光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概述

                如下图所示: 主机H1给主机H2发送数据,中间要经过三个路由器、电话网、局域网、广域网等多种网络。

 从五层协议原理体系结构的角度来看,主机应该具有体系结构中的各个层次,而路由器只需要具有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网络中的各个设备通过传输媒体进行互连,主机H1将需要发送的数据逐层封装后通过物理层将构成数据包的各个比特转换为电信号发送到传输媒体,数据包进入到路由器后,从下网上逐层解封到网络层,路由器根据数据包的目的网络地址和自身的转发表确定数据包的转发端口,然后从网络层向下逐层封装数据包,最后通过物理层将数据包发送到传输媒体,最后到达主机H2,主机H2在接收到数据包后再逐层解封。

 当我们研究教据链路层时,我们可以只关心数据链路层,而不考虑其他各层。我们可以想象,数据只在数据链路层从左至右沿水平方向传送。从数据链路层来看,主机H1到主机H2 的通信可以看作是在4段不同的链路上的通信所组成的。

所谓的链路(Link)就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而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要在链路上传输数据,仅有链路还不够,还需要一些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如果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Data Link)

在数据链路上传输的数据包,又称为帧(数据链路层是以恢作为单位传输和处理的)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有很多种,但是有三个基本问题是共同的。这三个基本问题就是: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

封装成帧

封装成帧是指数据链路层给上层交付的协议数据单元添加帧头和帧尾使之成为帧。

 顿头和顿尾的作用之一就是帧定界

例如:PPP帧的第一个字节和最后一个字节就是帧定界,通过这两个字节就能够从物埋层交付的比特流中提取出一个一个的帧。

并不是每种数据链路层协议的顿都包含有帧定界标志,例如MAC在帧头和帧尾中是没有包含帧定界的标志的,那么接收方是如何从物理层交付的比特流中提取出一个个的以太网帧的呢?
。第一步: 数据链路层封装好MAC帧,将其交付给物理层
。第二步: 物理层在MAC帧的前面添加8字节的前导码,前导码的前7个字节为前同步码,其作用是使接收方的时钟同步,之后的1个字节为帧开始定界符,表明其后紧跟着的就是MAC帧。

 透明传输

透明传输是指款据链路层对上层交付的传输数据没有任何限制,就好像数据链路层不存在一样.
当数据帧中的数据是帧定界标志时,发送端的数据链路层该如何处理呢?当物理链路提供的是面向字符的传输服务时(物理链路以字符为单位传输数据) 

 数据链路层在交付数据给物理层时,对帧进行扫描,首先扫描到SOH,然后每扫描到一个SOH或者EOT就在前面加转义字符ESC,直至扫描到最后一个EOT,这种方式称之为::字节填充(byte stuffing)或字符填充(character stuffing)

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在将数据送往网络层之前删除插入的转义字符

当物理链路提供的是面向比特的传输服务时 (物理链路以比特为单位传输数据)

 为了提高帧的传输效率,应当使的数据部分的长度尽可能大些。

考虑到差错控制等多种因素,每一种数据链路层协议都规定了的数据部分的长度上限,即最大传送单元MTU(Maximum Transfer Unit)。

 差错校验

1、实际的通信链路都不是理想的,比特流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干扰可能会产生差错: 1可能会变成0,而0也可能变成1。这称为比特差错,或者称为误码。

2、一段时间内,传输借误的比特占所传输比特总数的比率称为误码率(Bit Error Rate)。
3、接收方是如何知道款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差错了呢?使用差错检测码来检测款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比特差错,是数据链路层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4、在封装好的帧中利用若干个字节表示顺校验序列FCS字段。FCS:Frame Check Sequence(校验序列)。FCS字段由一些差错校验算法计算得出,常用的校验算法为: 循环冗余校验CRC(Cydlic Redundancy Check)。
5、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计算出一个FCS,然后将计算得出的FCS与接收到的数据帧中的FCS进行比较。

 由于判断FCS是否正确只能检测出帧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差错,但并不能定位错误,因此无法纠正错误。接收方可以通过检错重传方式来纠正传输中的差错,或者仅仅是丢弃检测到差错的顿,这取决于数据链路层向其上层提供的是可靠传输服务还是不可靠传输服务。

以太网

        以太网概念

        1、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Engineers)组织的I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以太网是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技术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

以太网是一种有线系统,最初使用同轴电缆进行数据传输,后来发展到使用双绞线和光纤并延续至今。

 2、以太网的两个标准
。1980年9月,DEC公司、英特尔lntel)公司和施乐公司联合提出了10 Mbit/s 以太网规约的第一个版本DIXV1(DIX是这三个公司名称的缩写)。
。1982年又修改为第二版规约(实际上也就是最后的版本),即DIX Ethernet V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局域网产品的规约。
。1983年,IEEE 802委员会的802.3工作组制定了第一个IEEE的以太网标准IEEE 802.3[W-IEEE802.3],数据率为10 Mbit/s。以太网的两个标准 DIX Ethermet V2与IEEE的802.3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因此很多人也常把802.3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
。IEEE 802委员会的介绍(|用自计算机网络-谢希仁》]
 注:IEEE 802 委员会是专门制定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的机构,目前(2016 年)其下属仍在活动的工作组只有 8 个,即:8021-桥接/体系结构:8023-以太网:80211-无线局域网:80215-无个人区城网:802.16-一宽带无线按入:80219-无线共存(Wireless Coexistence); 802.21-媒体无关切换(Media ndependet Handof): 80222 无线偏远地区网络(Wireless Regional Area Networks)其余的都已经暂时或完全停止了活动所有 802 标准都可从互联网上下W-EEE802J.
。IEEE 802.3定义了以太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介质访问控制部分,其中物理层由两个组件组成:线缆和设备,数据链路层可以分为两部分: 逻辑链路控制 (LLC) 、介质访问控制(MAC)。

物理层
。线缆: 以太网的通信线缆由最先的同轴电须发展到今天的双纹线和光纤。                                               双绞线两端配有RJ45八针连接器,这种八针连接器用于在半双工和全双工模式下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半双工模式: 数据一次沿一个方向传输

 全双工模式: 数据沿两个方向传输,以太网的全双工模式可以通过使用一对双绞线实现

 光纤线缆: 光纤线缆使用玻璃光纤或塑料光纤作为光脉冲的传输通道来传输数据

光纤电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使用不同类型的连接器: SFP连接器、SC连接器

 

 设备:以太网设备由计算机、打印机等具有网络接口卡的设备所组成,常用的以太网设备有路由 器、交换机、网桥,而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上的设备为交换机、网桥,路由器工作在五层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逻指键路控制LLC:为网络层提供统一的接口以便数据在设备间传输。很多厂商生产的适配器上就仅装有MAC 协议而没有 LLC 协议。
。介质访问控制MAC:使用分配给网络接口卡的硬件地址来标识待定的计算机或设备接口,通过这种方法来表示数据传输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以太网的MAC层

1、MAC层的硬件地址
        MAC地址 (英语: Media Access ControlAddress) ,直译为媒体存取控制位址,也称为局域网地址(LAN Address),MAC位址,以太网地址 (Ethernet Address) 或物理地址 Physical Address),它是一个用来确认网络设备位置的位址。
        IEEE 802标准为局域网规定了一种48位(6字节) 的全球地址(一般简称为“地址”),这个地址会固化在适配器的ROM中。
        IEEE 的注册管理机构 RA 负责向厂家分配地址字段的前三个字节(即高位 24 位)。地址字段中的后三个字节(即低位 24 位)由厂家自行指派,称为扩展标识符,必须保证生产出的适配器没有重复地址。世界上凡要生产局域网适配器的厂家都必须向IEEE购买由这三个字节构成的这个号(即地址块),这个号的正式名称是组织唯标识符。
例如,3Com公司生产的适配器的MAC地址的前三个字节是 02-60-8C。地址字段中的后三个字节0(即低位24位)则由厂家自行指派,只要保证生产出的适配器没有重复地址即可
        一个地址块可以生成2^24个(二百八十多万亿个)不同的地址。这种 48 位地址称为MAC-48,它的通用名称是EUI-48。
        一般情况下,用户主机会包含两个网络适配器: 有线局域网适配器(有网卡)和无线局域网适配器(无线网卡)。每个网络适配器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MAC地址。而交换机和路由器往往拥有更多的网络接口,所以会拥有更多的MAC地址。综上所述,严格来说,MAC地址是对网络上各接口的唯一标识,而不是对网络上各设备的唯一标识。
        我们可以在DOS窗口输入命令: ipconfia /all ,查看本机网卡的MAC地址。

MAC地址的格式

        MAC地址的表示方法

          MAC地址的含义

 MAC帧的格式

数据链路层在网络层交付的IP数据包前面加上“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字段,并且在最后加入4字节的FCS字段,组成一个以太网MAC顿,然后再交付给物理层
        目的地址: 接收主机的MAC地加
        源地址: 发送主机的MAC地址
         类型:类型字段标志上一层使用的是什么协议,以便把收到的 MAC 的数据上交给上一层的这个协议

 MAC地址的识别

当多个主机连接到同一个广播信道上,要实现两个主机之间的通信,每个主机发送的项中包含了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广播信道上的每一台主机都能够收到该帧,接收到帧的主机将帧中的目的地址与保存在网络适配器的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OM中的MAC地址进行比较,如果匹配则接受该顿,否则就丢弃该帧

根据MAC地址为单播MAC地址是广播MAC地址还是多播MAC地址,在计算机网络中“发往本站(本主机)的帧”分为三种: 单播(unicast)帧(一对一)、广播broadcast)帧(一对全体)、多播(multicast)帧(一对多)。

 

 

 随机MAC地址: 据斯诺登介绍,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套系统通过监视电子设备的MAC地址来跟踪城市中每个人的行动,因此苹果率先在ios系列设备扫描网络时采用随机MAC地址技术,随后Windows10,安卓6.0以及内核版本3.18的Linux系统也提供随机MAC地址功能。 目前大多数移动设备都采用了随机MAC地址技术

以太网交换机

1、以太网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以太网交换机是基于以太网传输数据的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通常都有多个接口,每个接口,都可以直接与一台主机或另一个以太网交换机相连,一般都工作在全双工方式。
         以太网交换机具有并行性,能同时连通多对接口,使多对主机能同时通信。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也包括物理层),它收到后,在顿交换表中查找的目的MAC地址所对应  的接口号,然后通过该接口转发帧。

帧的两种转发方式:
        存储转发:交换机在转发之前必须接收整个帧,并进行错误校检,如无错误再将这一帧发往目的地址。帧0通过交换机的转发时延随帧长度的不同而变化。
        直接交换:采用基于硬件的交叉矩阵(交换机只要检查到帧头中所包含的目的地址就立即转发该帧,而无需等待顺全部的被接收,也不进行错误校验。由于以太网帧头的长度总是固定的,因此帧通过交换机的转发时延也保持不变。)
以太网交换机是一种即插即用设备,其内部的帧交换表是通过自学习算法自动的逐渐建立起来的。

以太网交换机自学习和转发顿的流程

刚上电时以太网交换机内部的帧交换表是空的,随着网络中各主机间的通信,通过自学习算法自动的逐渐建立起来帧交换表。
如下图所示相互连接的“以太网交换机1”和“以太网交换机2”各自连接了三台主机,构成了一个交换式以太网。为了简单起见各台主机的MAC地址我们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并且假设各台主机知道网络中其他各主机的MAC地址。

下面我们来了解以太网交换机是如何进行自学习和转发帧的:
主机A发送数据给主机B
。该帧从交换机1的接口1进入交换机,交换机1首先进行登记工作,将该帧中的源MAC地址A记录到自己的帧交换表中,并且将接口号1与MAC地A相对应也记录到帧交换表中。以上的登记工作就称之为交换机的自学习。
。交换机1对该帧进行转发,该帧中的目的MAC地址是B,在帧交换表中查找MAC地址B,发现找不到就对该帧进行盲目地转发(也成为泛洪),也就说会将该帧在除接口1以外的其他所有接口进行转发。                                                                                                                                             。主机B在接收到该帧后,根据该帧的目的MAC地址B与自己的MAC地址比较,发现相等就说明该帧是发送给自己的,于是主机B接受该帧,主机C则会丢弃该帧。                                                  。该帧从交换机1的接口4通过交换机2的接口2进入交换机2,交换机2首先进行登记工作,将该帧中的源MAC地址A记录到自己的帧交换表中,并且将接口号2与MAC地址A相对应也记录到帧交换表中。                                                                                                                                             。交换机2对该帧进行转发,该帧中的目的MAC地址是B,在帧交换表中查找MAC地址B,发现找不到就对该帧进行盲目地转发(也成为泛洪),也就说会将该帧在除接口2以外的其他所有接口进行转发。                                                                                                                                                 。主机D、E、F丢弃该帧。

 以太网交换机的生成树协议STP

 思考:如何提高以太网的可第性?假如在网络中有三台交换机A、B、C,他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如下图所示,假如他们之间的链路出现了故障则会影响各个交换机之间的通信

 添加余链路可以提高以大网的可至性:在交换机B和C之间添加几余链路。但是几余链路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形成网络环路。

网络环路带来的问题
。广播风暴:广播顿在各个交换机之间反复转发,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同时兜圈。广播风暴会大量消耗网络资源,使得网络无法正常转发其他教据帧。

主机收到反复的广播帧,会大量消耗主机的资源。                                                                          交换机的帧交换表震荡: 同一个MAC地址的记录在其他错误记录之间反复需荡。

 以太网交换机使用生成树协议STP(Spanning Tree Protool)可以在增加几余链路来提高网络可靠性的同时又避免网络环路带来的各种问题。
。不论交换机之间采用怎样的物理连接,交换机都能够自动计算并构建一个逻辑上没有环路的网络,其逻辑拓扑结构必须是树型的 (无逻辑环路)。最终生成的树型逻辑拓扑要确保连通整个网络;

虚拟局域网VLAN

便用一个或多个以太网交换机互连起来的交换式以太网,其所有站点都属于同一个广播域。随着交换式以太网规模的扩大,广播域相应扩大,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广播域。

虚拟局域网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是一种将局域网内的设备划分成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的技术,这些逻辑组具有某些共同的需求。
假如在网络中有三个局域网,分别叫做局域网1、局域网2、局域网3,我们可以使用一个交换机S4将三个局城网互连成一个更大的局域网。原来每个局域网就成为新的大的局域网中的各个网段,我们可以在S4上将整个局域网划分成两个VLAN: VLAN1和VLAN2,这样两个不同的VLAN之间的广播数据包不会互相传输,当然如果是在同-个VLAN中的主机依然可以进行广插通信。

 网络层

网络层概述

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网络互连,进而实现数据包在各网络之间的传输

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怎样的服务 (“可靠传输”还是“不可靠传输”)

。TCP/IP协议体系结构的网际层提供的是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包服务
。ATM、帧 中继和X.25的网络层提供的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IPv4地址概述

1、在因特网中,为了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与通信,通常需要为每台计算机分配一个IP地址。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个版本的与联网协议,分别是IPv4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 和IPv6(lnternet Protocolversion 6)

 2、IPv4 的IP地址就是给因特网(lnternet)上的每一台主机(或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32比特的标识符,地址总数为2^32个。

3、IPv6的IP地址采用128比特地址长度,地址总数为2^128个。

4、IP地址由因特网名字和数字分配机构IC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进行分配。我国用户可向亚太网络信息中心APNIC(Asia Pacific Network lnformation Center)申请IP地址,需要缴费。

5、因为当下互联网中的绝大多数设备采用的是IP4的IP地址,所以本课程我们只学习IPv4的IP地址的相关知识。

6、由于32比特的IPV4地不万便阅读、记录以及输入等,因此IPV4地采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方法以方便用户使用,例如: 192.168.1.100

 

 子网的划分

1、我们先来看一道笔过题:用一根网线直接相连的两台主机的IP地址分别为192.168.1.100、192.168.2.100,请问使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两台主机能够进行正常的数据通信?
答案: 将两台主机的子网掩码设置为255.255.0.0。

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subnet mask)是一个32位地址,又叫网络掩码、地址掩码,它用来指明一个IP地址的哪些位标识的是是主机所在的子网,以及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子网掩码将某个IP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                              。左边是网络位,用二进制数字“1”表示,1的数目等于网络位的长度,右边是主机位,用二进制数字“0”表示,0的数目等于主机位的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掩码与IP地址做按位与运算时用0遮住原主机数,而不改变原网络段数字,而且很容易通过0的位数确定子网的主机数。

子网掩码的两个功能:
。屏蔽IP地址的一部分以区别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

。将一个大的IP网络划分为若干小的子网络

子网掩码的工作流程:将32位的子网掩码与IP地址进行二进制形式的按位逻辑“与”运算,得到该IPv4地址所在的网络地址

子网的划分                                                                                                       

子网掩码是在IPv4地址资源紧缺的背景下为了解决IP地址分配而产生的虚拟IP技术,通过子网掩码将A、B、C三类地址划分为若干子网,从而显著提高了IP地址的分配效率,有效解决了IP地址资源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在企业内网中为了更好地管理网络,网管人员也利用子网掩码的作用,人为地将一个较大的企业内部网络划分为更多个小规模的子网,再利用三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实现子网互联,从而有效解决了网络广播风暴和网络病毒等诸多网络管理方面的问题。

三、笔试题讲解

 未完待续。。。

  • 1
    点赞
  • 1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