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白起介绍,名将整理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的代表人物,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为达歼灭战目的强

白起(?-前257年),一称公孙起 [62],郿邑(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与穰侯魏冉交好。辅佐秦昭襄王,屡立战功。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以左更统兵,于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扫平秦军东进之路。接连升为国尉大良造。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大举伐楚,攻克楚都郢城,占领楚国大片土地,因功受封武安君。后屡破三晋,不断攻取韩魏领土。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坑杀赵卒四十万。战后主张乘胜进军,攻破赵国,但因应侯范雎妒其大功,终许韩、赵割地求和而罢兵 [74]。后秦昭襄王再起兵攻邯郸,久攻不下,拟派白起为帅,屡遭他拒绝,由此触怒秦昭襄王,同时又得罪范雎,最后被黜为士卒,赐死于杜邮 [75]。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于作战中料敌如神,出奇致胜,威震六国,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90]。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19];又与韩信合称“韩白”,后人还常将其与韩信、卫青霍去病等合称为“韩白卫霍” [64-65]。唐代时位列武庙十哲。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兵学颇有影响 [102]。六朝以后,白起被道教纳入神鬼谱系,逐步得到抬升和神格化,到元末明初时入列仙班,成为神将 [100]。据传,白起著有兵书《阵图》《神妙行军法》 [60],今已佚。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战国四大名将

共4个词条24.6万阅读

白起

秦国

王翦

秦国

李牧

赵国

廉颇

赵国

武庙十哲

共10个词条25.9万阅读

白起

秦武安君

韩信

汉淮阴侯

诸葛亮

蜀汉丞相

李靖

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

春秋战国秦国将领

共9个词条1.8万阅读

王龁

王龁(?-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大败赵国。公元前260年11月,夺取赵国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11月,代替王陵统军围攻赵都邯郸,但未能攻克,楚、魏联军大败秦军。公元前257年,王龁继续攻打邯郸,但依旧未能攻克。恰逢各国援军向王龁进攻,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王龁撤围逃奔秦军增援部队所在的汾城附近。王龁带军在汾城旁休整了两个多月后,韩、赵、魏再次组成联军逼近汾城,企图阻止王龁从汾城向东进攻,不料王龁抢先进攻联军,斩首六千,联军向南逃跑,王龁一直追到黄河,联军又有两万人死在了黄河里。另一支赵军趁王龁东进时攻下汾城,不久王龁进攻汾城,随即攻克赵国的宁新中。公元前256年,韩、魏、楚联军进攻新中城,王龁被迫撤退。公元前247年,王龁攻克上党各城,秦国将其设为太原郡。公元前244年,王龁去世。

魏章

魏章,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得樗里疾之助,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丹水北),俘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夺取了汉中之地。秦惠文王去世之后,太子嬴荡(秦武王)继位,魏章与张仪一同被逐回魏国。

樗里疾

樗里疾(?―前300年),又称严君疾,嬴姓,名疾,因居樗里(一说楮里,今西安西北),故称樗里疾,俗称樗里子。为人滑稽多智,秦人誉为“智囊”。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名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樗里疾能说会道,足智多谋,擅长外交、军事。辅佐秦惠文王,拜为右更,攻取魏国曲沃、赵国蔺邑和楚国汉中,攻城略地,封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严君。秦武王即位后,驱逐张仪和魏章,任命战功卓著的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推动大规模对外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昭襄王元年,拜为丞相,主持朝政和宗族事务。七年(前300年),去世,葬于渭水南岸章台(今西安市西北约3千米处,北距渭河南岸约2千米,位于汉长安城所在的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龙首原地势最高点)之东,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著有作品《青乌经》,传于世。

李信

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县(今陕西咸阳兴平市东南南佐村)人。祖父为秦国陇西郡守李崇,父亲为秦国南郡守李瑶。战国末年秦国大将。李信年轻时强壮勇敢。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国发兵进攻赵国,李信由云中郡(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和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出兵,配合大将王翦一举攻灭了赵国。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李信又率兵进攻燕国。攻占了蓟城(今北京城西南)之后,他率领数千兵马追击燕太子丹,直至辽东,迫使燕王喜斩太子丹向秦求和。秦王嬴政派遣李信及蒙武率兵20万去攻打楚国,但被楚军连续追击,兵败而逃。李信攻打楚国失败后,秦王政仍然很信任他,先后派李信与王翦之子王贲率兵攻打燕国、代国和齐国,平定了燕、齐二国,李信因功被封为陇西侯。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

共13个词条20.3万阅读

王龁

成就:击败赵国、魏国

魏章

成就:与樗里疾大败楚国

樊於期

成就:定平阳与武城

蒙骜

成就:夺魏二十城

历史事件—陉城之战相关人物

共4个词条4597阅读

白起

白起(?-前257年),一称公孙起,郿邑(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与穰侯魏冉交好。辅佐秦昭襄王,屡立战功。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以左更统兵,于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扫平秦军东进之路。接连升为国尉、大良造。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大举伐楚,攻克楚都郢城,占领楚国大片土地,因功受封武安君。后屡破三晋,不断攻取韩魏领土。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坑杀赵卒四十万。战后主张乘胜进军,攻破赵国,但因应侯范雎妒其大功,终许韩、赵割地求和而罢兵。后秦昭襄王再起兵攻邯郸,久攻不下,拟派白起为帅,屡遭他拒绝,由此触怒秦昭襄王,同时又得罪范雎,最后被黜为士卒,赐死于杜邮。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于作战中料敌如神,出奇致胜,威震六国,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又与韩信合称“韩白”,后人还常将其与韩信、卫青、霍去病等合称为“韩白卫霍”。唐代时位列武庙十哲。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兵学颇有影响。六朝以后,白起被道教纳入神鬼谱系,逐步得到抬升和神格化,到元末明初时入列仙班,成为神将。据传,白起著有兵书《阵图》《神妙行军法》,今已佚。

范雎

范雎(?-前255年),亦作范且,字叔。战国时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中国战国时期秦昭王相、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范雎善辩,曾从魏人须贾使齐,被诬以通齐卖魏。归国后,魏相魏齐使人笞之几死。后受郑安平之助,易名张禄,至秦,上书秦昭王,得到召见,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认为韩、魏与秦接壤,在地理上有“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的重要战略地位,是秦向外兼并发展的首要目标。这些主张以后基本上被秦昭王采纳施行。范雎即被拜为客卿,谋兵事,深得昭王信用。他又进说秦昭王,指出太后擅权,“四贵”用事,恐致“卒无秦王”之危。昭王遂于四十一年(前266年),下令废宣太后,逐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于关外,并拜范雎为相,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西),号为应侯。任相期间,推行远交近攻战略,屡败列国。长平之战,白起大败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多万。白起主张乘胜破赵,他忌白起功高,允赵割地讲和。继又谗杀白起,举郑安平为将,王稽为河东守。后郑安平围攻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失败降赵,王稽因与诸侯私相交通而坐法诛,他忧惧谢病归相印,不久病死。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原则,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嬴稷,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早年在燕国为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公子稷在赵燕两国的武力护送,以及右相樗里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拥立下继承王位。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魏冉为咸阳将军,王叔樗里疾为相。公元前304年,年满二十二岁的秦昭襄王在举行冠礼后开始亲自处理决策国事。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当时被称为四贵的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擅权,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昭王听从魏人范雎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葬于秦东陵。

冯亭

冯亭(?—前260年),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冯家庄)人。战国时期韩国将领,冯姓祖先。曾任上党郡守。公元前262年,秦国武安君白起攻打韩国,占领野王,阻断了上党与韩国本土。韩王决定割让上党于秦国。冯亭不肯,采用驱虎吞狼之计,率领上党郡投降赵国,引发长平之战,冯亭兵败阵亡。

全    名

白起

别    名

公孙起

封    号

武安君

所处时代

战国末期(秦国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逝世日期

公元前 257年

主要成就

任秦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使赵楚慑服,不敢攻秦,使秦业帝

主要作品

《阵图》(一作《阵书》)、《神妙行军法》

官    爵

大良造

地    位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武庙十哲之一

目录

  1. 1人物生平
  2. 崭露头角
  3. 南拔鄢郢
  4. 屡败三晋
  5. 决战长平
  6. 将相失和
  7. 赐死杜邮
  8. 2主要影响
  1. 军事思想
  2. 军事活动
  3. 3历史评价
  4. 战国
  5. 秦汉
  6. 三国
  7. 两晋南北朝
  8. 唐宋元
  1. 明清
  2. 近现代
  3. 4轶事典故
  4. 5人际关系
  5. 6主要作品
  6. 7后世纪念
  7. 历代追封
  1. 墓址
  2. 祠堂
  3. 其它
  4. 8影视形象
  5. 9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崭露头角

主词条:伊阙之战

白起又名公孙起 [62],是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 [39]。据自称白起后人的唐人白居易的说法,白起(公孙起)是楚平王太子芈建的嫡系后裔 [61](详见“人际关系”目录)。

白起出生的年代,正是秦国国力日强的时期。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战略,强将成了秦国最急需的人才。秦昭襄王雄心勃勃,即位之后继续贯彻商鞅的变法国策,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白起以“善用兵”闻名,并得到新任秦国丞相魏冉的举荐,逐渐得到了昭襄王的任用。 [39]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秦昭襄王发起攻韩之战,先派向寿率军伐韩,又以左庶长白起取代向寿攻韩,攻打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 [40] [76]

伊阙之战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韩魏以及东周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升为左更的白起率军先败东周军,然后与韩、魏联军会战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南龙门附近)。他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率先出击的弱点,先设疑兵同韩军对阵,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然后集中精锐,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不战自溃 [76]。白起乘胜挥师追击,扩大战果,以不到韩魏联军一半的兵力,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攻占伊阙 [24],俘虏魏将犀武(即公孙喜),攻下五城。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 [41]随后,白起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以东到乾河(今山西垣曲东)的土地。 [40]

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门户大开。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升任大良造的白起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一作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魏国的垣(今山西垣曲东南),随后将之归还魏国。 [42]之后进兵攻占韩国的手工业区(今河南南阳) [76]。 [54]

秦昭襄王十八年(前289年),魏冉、白起又率军攻取魏河内(黄河以北地区)的六十一城。此后,韩、魏更加弱小,再也无力对秦国的进攻实施有效的抵抗 [76]。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一作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白起攻打赵国,斩首三万(一作两万),夺取代地的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42] [55] [76]。

南拔鄢郢

主词条:鄢郢之战

白起

伊阙之战后,秦国意图展开南面攻势,继续削弱国势走向衰微的楚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司马错率秦军从陇西(陇山以西地区)出发,沿巴的涪水顺流而下,在巴蜀补充兵粮、舰船后,一举攻占楚国黔中郡(今湘西及黔东北)。楚国被迫割上庸(今湖北竹溪东南)、汉北(汉水以北地)给秦 [77-78]。 [76]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国再次伐楚,白起率数万秦军从武关方向大举攻楚。当时楚顷襄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国中上下离心,守备虚弱。白起决意死战,很快深入楚国腹地,先夺取(今湖北襄樊北),逼近楚国郢都北面的战略要地(今湖北宜城东南)。鄢是楚的别都,也是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的门户,势在必保。楚顷襄王增派楚军主力拼死守城。白起采取引水灌城的办法,在鄢城西筑起堵水的堨,引西山长谷水(即蛮水,亦称鄢水)入长渠(后世又称白起渠),把水从城西灌向城东。楚国军民溺死数十万人,楚军主力受到惨重损失,鄢城也随之陷落 [79-80]。白起又率军转向西南,攻取了位于郢都上游的西陵(即夷陵,今湖北宜昌南),截断了郢都与巫郡的联系。 [24] [56]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军穿插到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郢都,下令放火焚烧了在西陵的楚先王陵墓 [14] [16],以打击楚国的军心士气。随后乘胜向东进兵至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安陆(今湖北安陆南),南攻到洞庭湖及其以南地,楚军溃不成军,相继退却到城阳(即成阳,今河南息县西北)、陈(今河南淮阳)。秦国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15] [56] [76]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白起与蜀中郡守张若率军攻占了巫郡及江南地区,在此设立黔中郡。 [15] [56] [81]

屡败三晋

主词条:华阳之战陉城之战

白起(游戏《三国志》12历史武将形象)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前276年),白起伐魏,攻取两城。 [57]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赵、魏合攻韩国北面的重镇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韩国向秦求救,昭襄王便派白起、魏冉和客卿胡阳率军救援韩国。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军速度进行长途奔袭,突然出现在华阳的战场上,赵、魏联军措手不及,遭遇大败, [53]掳获赵、魏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魏将芒卯败逃。又与领兵来援的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44]最终魏国被迫献南阳与秦国求和。 [58]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韩国汾水之畔的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 [76],攻陷五城(一作九城),斩首五万。 [44] [59]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占韩国位于太行山南的南阳地(今太行山南与黄河之间地),目的在于截断韩上党郡与其南半部的联系,夺取上党。 [44] [59] [76]

决战长平

主词条:秦赵上党之战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韩桓惠王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便遣使投降赵国。赵孝成王根据平原君赵胜等人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大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以防备秦军来攻。 [45] [76]

白起绘像 [89]

赵国接受上党,为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点燃了导火索。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此时,廉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秦军与赵军的第一次遭遇战,发生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混战中,秦军斩杀赵国前锋,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结果没有成功,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 [46]

秦军攻势锐不可当,赵军连战不利,损失很大。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而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从坚守的战术目的来看,廉颇是成功的,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 [46]

战争持续了三年,秦军损兵折将。《战国策·齐策二》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战略相持赵国无法继续支撑下去,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战争相持三年,二十万大军的巨额消耗使得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更急于结束战争。加之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使得赵国心存侥幸心理,如果集中兵力决一死战,或许秦国并不是不能战胜,所以改变了坚守的策略,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1] [46]

赵国更换主将对抗秦军的同时,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白起为上将军,奔赴前线领军。白起面对轻敌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赵军吸引进秦军主力构筑的袋形埋伏圈;然后从侧翼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为轻兵两万五千人,长途跋涉,绕到赵军背后,奇袭了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百里石长城所在的山脉突兀横亘于平原之上,一边通往长平前线,另一边通往赵国大后方。赵军由于一味进攻,重兵集结前线,导致后方兵力空虚,秦军趁赵军没有防备,将其夺占,使得长平的赵军与后方断绝,这是赵军陷入危机的开端。秦军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赵军背后,袭占百里石长城防线,反映出白起一贯的战术风格,深藏不露,避实击虚。 [47]

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7张)

在秦军奇袭百里石长城的同时,长平的正面战场秦军却一副节节败退的样子。八月,一心寻求决战的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楔入赵军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括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他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口袋型的秦军预设阵地,此时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现在赵军背后,利用地形将整个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赵军陷入包围。赵括命令数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冲击秦军壁垒,却始终不得突围。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构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昭襄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自到河内郡督战,征调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以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47]

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白起与部下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将赵降卒四十万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 [48]

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创造了中国先秦战史上最大的一次歼灭战战例 [92]。战后,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48]

将相失和

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一面平定了上党全境,巩固秦军对上党的控制;一面请秦昭襄王增调军队和粮草,准备乘胜一举灭亡赵国。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十月,白起分兵三路:一路由王龁率领,攻占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以西的要地武安、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赵太原郡(治今山西太原西南);白起自统主力驻留上党,准备进攻邯郸。 [49] [76]

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即使周公召公吕望的功勋也不能超过他。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秦与赵、韩停战言和,各自撤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49] [91]

赐死杜邮

白起塑像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九月,秦又发兵,打算派五大夫王陵攻赵都邯郸。白起闻讯后,极力劝阻。秦昭襄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受饥,您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要求增调军粮消灭赵国。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蓄积粮食,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而您却说‘不可以攻赵’,这种说法有什么道理吗?”白起解释道:“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人欢喜,赵人害怕。秦国百姓战死的得到厚葬,伤者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劳苦者饮酒解乏,吃饱喝足并得到馈饷,消耗了国家的资财。赵国战死者得不到收殓,伤者得不到治疗,哭泣哀嚎,尽力共同分担忧患,加紧耕田劳作,多生资财。如今大王能够派出的军队虽然超过从前的一倍,臣料想赵国的守备也会达到原来的十倍。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虑恐惧,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四面遣使向诸侯求和,同燕、魏结亲,同齐、楚交好,处心积虑,把防范秦国当作最要紧的事。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正当此时,赵国是不可以攻打的。”但此时秦昭襄王业已决定发兵,故白起之议不被采纳,他本人也因患病而无法统军出征。 [23] [50]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正月,王陵攻邯郸进展不顺,昭襄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了五校(一校约为八千人)秦军。这时白起病愈,昭襄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昭襄王亲自请白起出山,他推辞不从;昭襄王于是派范雎前去探望,并指责道:“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指其破楚败韩魏),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指如今秦攻赵之势)乎?”白起分析了攻楚及破韩魏联军时的形势,认为自己能够接连取胜“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并没有什么用兵如神之说。继而他指出长平之战后秦未一鼓作气趁势灭赵,反而使得赵国得到喘息的时间,增强了抗秦的力量,并且赵人将坚壁清野,不再出战,使秦难以在野战中消灭赵军。而秦如果“兵出无功”,那么将使诸侯来援。所以他认为“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24] [50]范雎听后,惭愧地退出,将白起的话告诉了昭襄王。昭襄王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灭掉赵国了吗?” [25]

于是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昭襄王继续增兵,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黄歇同魏信陵君无忌率兵数十万攻秦军,赵军常派出轻锐的小股部队骚扰秦军后方,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臣的计谋,结果如何?”昭襄王听后大怒,亲自去白起府上,强令他出兵,说:“您虽然有病,也得勉强自己卧着为寡人带兵。有了战功,这是寡人希望的,会重赏您。如果您不去,寡人就会怨恨您。”白起叩头道:“臣下知道去了即使没有战功,也可以免除罪过。如果不去,即便没有罪过,也免不了被杀。然而臣下只是希望大王能够看一看臣下不高明的计策,放弃赵国,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以应付诸侯之间出现的变故。安抚恐惧者,攻打傲慢者,诛灭无道者,以此来号令诸侯,天下就可以平定,为什么一定要把赵国作为首先进攻的对象呢?这就是所说的被一个大臣屈服却战胜天下人。大王如果不详察臣下的愚计,一定要在赵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致于降罪臣下,这也是所说的战胜一个大臣,却被天下人屈服。战胜一个大臣的威严,同战胜天下人的威严相比,哪个更大呢?臣下听说贤明的君王爱惜国家,忠诚的大臣爱惜名誉。破碎的国家不可能重获完整,死去的人不可能死而复生。臣下宁愿受重罚而死,不忍做蒙受耻辱的军队的将领。希望大王详察。”昭襄王听后,没有答话就离开了。 [25] [51]

眉县白起故里碑

随后范雎再度请求白起复出,白起仍称病不起。昭襄王于是将白起贬黜为士伍,放逐至阴密。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临死前,白起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良久之后,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罢便引剑自刎。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51]

白起“死而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在其死后,乡邑地方都建祠祭祀他。 [52]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军事思想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攻城七十余座,于作战中料敌如神,出奇致胜,威震六国 [90],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其军事思想主要如下:

  1. 1.

    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歼灭战的战例、理论,在白起之前也已开始出现,如孙膑认为只有“覆军杀将”、全歼敌军才算全胜。但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作为作战指导思想,并在中国先秦战争史上创造最多、最大而又最典型的歼灭战战例的,则是白起。 [92]

  2. 2.

    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如华阳之战、伊阙之战等,都是在敌军已经败北逃走的情况下,发起穷迫猛打的追击战,从而获得全歼敌军的胜利。春秋孙武的“穷寇勿追”及战国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实际上仅仅是战场内追击,和白起的穷追猛打、直到尽歼敌军为止的追击战有本质的不同。 [92]

  3. 3.

    重视野战筑垒工事。白起对筑垒工事在野战中的作用,有深刻认识。以长平之战为例,他认为按当时的进攻武器水平,要想迅速击破依托有利地形构筑了壁垒工事而进行防御的赵军,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所以他作战指导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先诱赵军脱离坚固设垒阵地,然后再分割包围予以歼灭,而他对秦军的部署,则是在预期歼敌地区,构筑壁垒工事,以阻止赵军进攻;在赵军主力进攻受挫,改为就地筑垒防守待援时,白起又在赵军营垒周围,构筑壁垒工事,防止赵军突围。可见白起重视野战筑垒的思想,对长平之战的胜利是起了一定作用的。此前的野战筑垒都是在营地四周构筑,主要目的保护自身免受敌军奇袭。将筑垒工事作为进攻的辅助手段,用于防止被围敌军突围逃走,是白起的创造性发展。 [92]

此外,白起在作战的指导中,还使用了远程奔袭。如华阳之战,他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八日到达华阳。这对《孙子兵法》所说的“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来说,也是一个发展。 [92]他的军事思想是秦国兼并战争实践活动的产物,对后世兵学颇有影响。 [102]

军事活动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七十余战,没有败绩。其平生主要的军事活动见下表:

时间

战役名称

简介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

伊阙之战

在伊阙大破韩、魏、东周联军,斩首二十四万。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

攻魏之役

攻魏,夺取魏大、小城共六十一座。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

垣城之战

与司马错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

光狼城之战

攻赵,斩首三万(一作两万),夺取光狼城。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

鄢郢之战

先夺取鄢、邓等五城,后一举攻破郢城与楚别都鄢城,重创楚军。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

华阳之战

与魏冉等在韩国华阳一带败魏、赵联军,进占魏国大片城池,斩联军首级十三万,溺毙赵卒两万。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至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

攻韩之役(陉城之战、野王之战)

第一次伐韩,先占陉等九城,斩首五万;第二次伐韩,攻占野王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至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

秦赵上党之战长平之战

诱赵军统帅赵括率重兵脱同离有利阵地,予以分割包围歼灭。此役斩首五万,坑杀降卒四十万。

(表格参考资料 [74-76])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战国

苏代:“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2]

嬴稷

  • 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境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22]

  • 夫物不素具,不可以应卒,今武安君既死,而郑安平等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20]

蔡泽:“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又越韩、魏而攻强赵,北阬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遂入围邯郸,使秦有帝业。楚、赵天下之强国而秦之仇敌也,自是之后,楚、赵皆慑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身所服者七十余城,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 [20]

苏厉:“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 [26]

寒泉子:“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 [27]

赵胜:“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锐下,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锐下者,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 [28]

毛遂:“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43]

陈馀:“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阬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29]

张唐:“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30]

秦汉

司马迁

  • 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破荆灭赵,王翦之计。 [72]

  • 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 [2]

  • 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 [2]

谷永:“昔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介之过,赐死杜邮,秦民怜之,莫不陨涕。” [31]

扬雄:“秦将白起不仁,奚用为也。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 [3]

班固:“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猋起云合,果共轧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4]

王符:“世之臣以谄媚主,不思顺天,专仗杀伐。白起、蒙恬,秦以为功,天以为贼。” [95]

三国

袁绍:“诚伤偏裨列校,勤不见纪,尽忠为国,翻成重愆。斯蒙恬所以悲号于边狱,白起歔欷于杜邮也。” [93]

诸葛亮:“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 [5]

孟达:“若乃权君谲主,贤父慈亲,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种、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类也。” [6]

刘邵:“胆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38]

何晏:“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夫以秦之彊,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为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以称奇哉!若後之役戍不豫其论者,则秦众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当战杀,不当受降诈也。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於剧战也。” [2]

邓艾:“忠臣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 [7]

两晋南北朝

孙楚:“烈烈桓桓,时维武安,神机电断,气济师然,南折劲楚,走魏禽韩,北摧马服,凌川成丹,应侯无良,苏子入关,噭噭谗口,火燎于原,遂焚杜邮,与萧俱燔,惟其没矣,古今所叹!” [8]

周兴嗣:“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19]

唐宋元

今人绘白起像 [70]

李渊:“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64]

李世民:“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 [9]

司马贞:“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递为秦将,拔齐破荆。赵任马服,长平遂阬。楚陷李信,霸上卒行。贲、离继出,三代无名。 ” [2]

李白

  • 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诚一竖子。 [37]

  •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 [37]

杜甫:“门阑苏生在,勇锐白起强。” [36]

皎然:“闻说武安君,万里驱妖精。” [37]

曹邺:“[夷](昆)陵火焰灭,长平生气低。将军临老病,赐剑咸阳西。” [69]

胡曾:“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 [3]

佚名《敕修武安君白公庙记》:“窃以武安君威灵振古,术略超时,播千载之英风,当六雄之敌。” [35]

赵匡胤:“此人杀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于此?” [21]

司马光:“夫兵之设非以害人,所以养人也。残暴如此,其谁与之?秦七世役诸侯,卒兼天下,然其失策之大者有三焉:欺楚怀王而虏之,不信莫大焉;坑赵降卒四十万,不仁莫大焉;欺与国,诛已降,使诸侯疑而百姓怨,不智莫大焉。秦所以失天下之故多矣,在此三者。” [3]

苏辙:“予读太史公白起传,秦之再攻邯郸也,起与范雎有怨,称病不行,以亡其躯,慨然叹曰:起以武夫无所屈信而困于游谈之士,使起勉强一行,兵未必败而免于死矣。及览《战国策》,观起自陈成败之迹,乃知邯郸法不可再攻,而起非特以怨不行,盖为之流涕也。” [3]

李廌:“夫白起之为将也,战必胜,攻必取,诚莫可及。以书考之,凡攻某国拔之,伐某所取之,不言斩首若干,坑卒若干者,置而勿论。论其直书斩首若干,坑卒若干而计之,凡杀敌国之兵八十四万人。然起战卒死于敌者又当几十万,总两国供军之民,其诛求裒敛因以失业而死者又当几十万矣。” [96]

张预:“孙子曰:‘以利动之,以本待之。’起佯北致赵军而以奇兵劫之。又曰:‘诸侯乘其弊而起。’起谓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是也。” [32]

鲍彪:“起之策秦楚三晋,可谓明切。然人臣无以有己,故孔子不俟驾而行。长平之败属耳,赵何遽能益强。以起之材智,知己知彼,而得算多,不幸至于无功极矣,何破国辱军之有。三请不行,此自抽杜邮之剑也。” [33]

刘克庄:“太息臣无罪,胡为伏剑铓。悲哉四十万,宁不诉苍苍。” [69]

黄震:“按:白起为秦将,其斩杀之数多,而载于史者,凡百万;不以数载者不预焉。长平之役,秦民年十五以上皆诣之,而死者过半,以此类推,秦民之死于兵者又不可以数计也。后起不复为秦用,而赐之死。自秦而言,虽杀之非其罪,自公理而言,一死何以尽其罪哉!” [33]

徐钧:“投降赵卒本求生,坑后谁人不死争。三召三辞宁自刎,邯郸料不再长平。” [69]

戴表元:“战国之世,秦人以形势诈力,颉颃诸侯,故为秦者易为功,而事诸侯者难为力。樗里、二甘、魏冉之于当时,固非有过人杰出之谋 ;而白起、王翦虽为善战,然不过纵燎于顺风,林果于垂熟,而凡其尽锐以为取胜之道者,皆其不可再用者也。此非惟不当责以古良将之风,其视同时廉颇、李牧辈犹远媿之,而得为贤乎?盖当是时秦势八九成矣,天方假毒其手以树君中原,谋不必工所施而服,战不必良所向而克。……而数子乘时逐利,各以能名见登于好事之齿舌,彼诸国之臣,其材实过之者,国败身辱而名字因暧昧而不彰,岂非所遇者幸不幸哉?” [97]

明清

王廷相:“长平已破赵,范相进邪言;忽赐杜邮剑,昭王何其昏!” [69]

董份:“白起非独坑赵卒也,始攻韩斩二十四万,烧楚夷陵,攻魏斩十三万,沉贾偃卒二万于河,攻陉斩五万,盖所斩已四十四万矣。而烧者不与焉。至赵卒已降而坑之,则尤益甚耳。以起一夫,而前后所坑斩计且百万,古今之惨莫以加矣。战国之民,其亦悲夫!痛哉!以起之惨,虽夷族灭姓万万不足赎,何啻死哉!而秦人怜之,又何耶?” [33]

茅坤:“予尝读太史公《白起传》,……起以武夫无所屈信,而困于游谈之士,使起勉强一行,兵未必败而免于死矣。及读《战国策》,观起自陈成败之迹,乃知邯郸决不可再攻,而起非特以怨不行。盖为之流涕也。……呜呼,循道而不阿,自古而难之欤?” [73]

黄道周:“秦将白起,战功济济,拔城如山,杀人如水,至于长平,残犹莫比,四十万人,一夕坑尽,应侯受知,武安失意,及败请之,坚卧不起,士卒先迁,杜邮受死,虽君寡恩,实天报理。” [10]

黄淳耀

  • 秦将白起,不过一鸷忍之士耳,非其有仁义节制为之根本也。然而秦王使起攻邯郸,起直见邯郸之不可复攻也,则为之坚卧不起,至于干犯严主之怒,身首分离,而终已不悔,此无他,不胜不完,不可以冒而行之也。 [94] [98]

  • 白起为秦大将,连兵于外,所屠戮以百万计,杀气上干于天。虽应侯之谗,岂得良死哉?然其于秦则可谓有大功者,秦负起,起不负秦也。方起始进,有穰侯主之于内,故得立功。及范雎扼穰侯吭而夺之位,则必以起为穰侯之党,日夜虑其轧已者也,不待苏代之说而杀机已发矣。 [94] [98]

唐甄:“白起、赵奢、乐毅之属,神于用兵,所向无敌。” [34]

近现代

罗惇衍:“君臣张吻肆豺狼,尺短焉能有寸长。八十万人坑略尽,五千众卒壁争强。魏穰荐将功俱没,王龁连围气不扬。从古杀降阴祸重,宝鸡秦祚自兹僵。” [68]

毛泽东:“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11]

李震等:“每战必胜,每攻必克,诚史上罕见之名将也。” [99]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根据《异迹略》记载,陕西宝鸡一带,只要疫病一起,就会立“克长平四十万士卒秦太尉武安君白”“武安副将司马靳”旗号祭祀,希望白起与其副手司马靳能保佑当地居民免于瘟疫。 [88]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据自称白起后人的唐人白居易的说法,白起(公孙起)是楚平王太子芈建的嫡系后裔。芈建之子胜居于吴楚之间,号为白公,因而以此为氏。后来白公作乱被楚国攻灭,其子流亡秦国,白起即其“裔孙”。秦始皇即位之后,念白起劳苦功高,把他的儿子白仲分封于太原,其子孙遂定居太原。而白居易的高祖白建是白起的二十七代孙 [61]。但该说法的真实性存疑 [100]。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认为“白氏出自姬姓”,由周太王五世孙虞仲传至百里奚。百里奚生子孟明视,孟明视有一子名为白乞丙,白乞丙身后,子孙皆以白为氏。白起便是白乞丙的裔孙。 [104]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白起的遗著有《阵图》(一作《阵书》)1卷、《神妙行军法》3卷 [60]。有研究者认为《神妙行军法》是唐李靖叙而非白起所著 [103]。二书今不传 [71]。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历代追封

唐宋时期,朝廷对白起基本是持肯定立场。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将白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后世称之为武庙十哲,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乐毅二人 [63]。因感于白起显灵而预言吐蕃入寇有验,唐德宗欲在京师设立白起祠,并赠白起为司徒,后因宰相李泌劝谏,仅敕令府县修缮杜邮旧祠而已 [101]。宋太祖时,曾一度因白起“杀已降,不武之甚”而将其罢祀。但到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确定武庙七十二将时,仍以白起位居东庑之首 [21]。而民间则对白起采取贬抑的态度,认为白起伐戮过重、死后也难逃其咎,故而沉沦地狱中接受冥拷或轮回投胎为畜生以偿还宿罪 [100]。

六朝以降,道教将白起纳入神鬼谱系中,最初是作为低位阶的鬼王出现,与王翦、韩章、乐阳、楚狂并称“五通大鬼”。尔后白起又逐步得到抬升和神格化,到元末明初时,已入列仙班,成为神将。在《道法会元》中,白起自水部使者、十王猛将晋升至二王,隶属于玄天上帝、玄坛赵元帅、酆都大帝等神祇。 [100]

墓址

白起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城东郊,渭河北岸任家咀,秦时此地称杜邮。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530工厂在施工时,曾发现墓道,出土兵器、佩剑等文物数件,现存咸阳博物馆。白起墓呈园形,底部直径19米,墓高8米。 [66]1982年,白起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7]

秦武安君墓碑

秦武安君墓碑

白起墓

白起墓

白起墓

白起墓

白起墓

白起墓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起墓”碑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起墓”碑

祠堂

白起祠堂画像

秦人崇将尚武,白起屡建奇功,遭奸人馋毁致死,秦人“以白起死非其罪,无不怜之,深表怀念”,纷纷在咸阳立祠庙祭祀。白居易在《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中追忆先祖白起,这样写道:“后非其罪,赐死于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 [61]但从秦至唐宋的白起祠庙,没能保存下来。2009年、2011年,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白起后裔两次集资,在白起祠原址上修建起了新白起祠。

其它

  • 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 [82]、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 [83]

  • 台湾嘉义市东石先天宫与泉州富美宫均奉白起为“白府千岁” [84],颇享香火。

  • 河北省武安市东山文化博艺园中有与白起相关的纪念馆“武安三君馆” [85]。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