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网络架构
三层网络架构采用层次化模型设计,即将复杂的网络设计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着重于某些特定的功能,这样就能够使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变成许多简单的小问题。三层网络架构设计的网络有三个层次:核心层(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汇聚层(提供基于策略的连接)、接入层 (将工作站接入网络)。
- 核心层:核心层是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对整个网络的连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层应该具有如下几个特性:可靠性、高效性、冗余性、容错性、可管理性、适应性、低延时性等。在核心层中,应该采用高带宽的千兆以上交换机。因为核心层是网络的枢纽中心,重要性突出。核心层设备采用双机冗余热备份是非常必要的,也可以使用负载均衡功能,来改善网络性能。
- 汇聚层:汇聚层是网络接入层和核心层的“中介”,就是在工作站接入核心层前先做汇聚,以减轻核心层设备的负荷。汇聚层具有实施策略、安全、工作组接入、虚拟局域网(VLAN)之间的路由、源地址或目的地址过滤等多种功能。在汇聚层中,应该选用支持三层交换技术和VLAN的交换机,以达到网络隔离和分段的目的。
- 接入层:接入层向本地网段提供工作站接入。在接入层中,减少同一网段的工作站数量,能够向工作组提供高速带宽。接入层可以选择不支持VLAN和三层交换技术的普通交换机。
摘自百度百科——三层网络架构
三层网络架构的设计原则
- 层次化设计:每个层可以看作为是一个具有特定角色和功能的、结构定义良好的模块,层次化的设计结构,易于扩展和维护,降低了设计的复杂度和难度。三层网络架构可以更好地控制网络规模和网络质量,同时也方便网络管理和维护。
- 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对应一个部门、功能或业务区域,可根据网络规模灵活扩展,部门或区域内部调整涉及范围小,容易进行问题定位。
- 冗余设计:双节点冗余性设计可以保证设备级可靠,适当的冗余提高可靠性,但过度的冗余也不便于运行维护。如果无法做好双节点冗余设计,对框式的核心交换机或者出口路由器,可以考虑单板级的冗余,如双主控板,双交换网板。另外,关键链路可以采用
Eth-Trunk 链路实现链路级可靠性。 - 对称性设计:网络的对称性便于业务部署,拓扑直观,便于协议设计和分析。
总结:三层网络架构特点—冗余:线路冗余、设备冗余、网关冗余、电源冗余(UPS)
线路冗余
因为路由器的路由表是有相对完善的计算所得,且存在防环规则;故路由器物理链路上实施备份时,一般不会出现环路;
但交换转发数据依赖MAC表(CAM表),该表的生成规则非常简单(记录产生),没有防环设计,故只要交换机使用链路备份,就将出现二层环路;
CAM:将MAC地址+接口编号+VLAN ID进行哈希运算后,存储的哈希值;
二层环路导致的问题
- 广播风暴
- MAC地址表翻滚——MAC地址在交换机中的刷新时间为5min,一个接口可以对应多个MAC;但一台交换机上同一MAC地址只能对应一个接口;
- 同一数据帧的重复拷贝
生成树协议(STP)
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 Protocol,STP),是一种工作在 OSI 网络模型中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的通信协议,基本应用是防止交换机冗余链路产生的环路,用于确保以太网中无环路的逻辑拓扑结构,从而避免了广播风暴大量占用交换机的资源。
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技术中,STP 是二层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协议。但是,在二层网络中使用 STP 协议有一个相当矛盾的点,那就是 可靠性 和 安全性 的矛盾。
- 可靠性是指构建二层网络时,一般会采用会采用设备冗余和链路冗余的方式。
- 安全性是指二层交换机同处于一个广播域,广播报文在环路中会反复持续传送,可能会形成广播风暴,所以必须防止形成环路。要想两种同时达到,可以采用STP(生成树协议)自动控制,即冗余设备和冗余链路成备份,在正常情况下被阻塞掉,当出现链路故障时冗余的设备端口和链路才会被打开。
在一个二层交换网络,逻辑的阻塞部分接口;当最佳路径故障时,自动疏通部分接口来实现链路备份
生成树:在一个二层交换网络中,生成一棵树型结构,逻辑的阻塞部分接口,使得从根到所有的节点仅存在唯一的路径;当最佳路径故障时,自动打开部分阻塞端口,来实现线路备份的作用(生成树在生成过程中,应该尽量的生成一棵星型结构,且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