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
石峁古城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雄踞在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地南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文明前夜”。这座古城不仅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重要遗址,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丰富多彩的石雕图像,这些图像犹如一部沉默的史书,昭示着中华先民不同寻常的文明遗迹,记录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 图1 石峁遗址示意图
一、 石破天惊
石峁石雕的发现与发掘
石峁遗址以长达10公里的石砌城垣为周界,由形如平顶金字塔的皇城台、固若金汤的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垣构成,内城、外城重重拱卫着核心区皇城台,是一座完全由石头构筑的古城。遗址面积逾400万平方米,有近6个故宫那么大,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城垣结构清晰,城门、墩台、马面、角台等附属城防设施形制完备、保存良好;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经碳十四系列测年及考古学系列证据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时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兴盛了约500年。
从2011年开始,石峁遗址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正式开展,历经十余年的考古工作后,这里陆续发掘出土了玉器、乐器、骨器、陶器等大量重要文物,提供了让大家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跟文明起源相关的文物,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非常多的实物证据。
▲ 图2 嵌筑与墙面上的石峁石雕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石峁遗址皇城台发现的多件石雕。考古人员在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墙面共发现了70件石雕:其中21件石雕仍然嵌筑于南护墙墙面之上,1件矗立在台体南侧夹道的地面之上,其余石雕出土于南护墙与夹墙之间的倒塌堆积之内。这些石雕大多保存较好,图像清晰,只有少量残缺不全或画面风化难辨。这些石雕作品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侧的单面雕刻,以减地浮雕为主,雕刻内容可分为符号、人面、神面、动物、神兽等,有一些画面长度近3米,以正脸的神面为中心,两侧对称雕出动物和侧脸人面,体现出成熟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称“这次发现会冲击我们关于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是一次石破天惊式的发现”。
二、 图像奥秘
石峁石雕的分类与解读
石峁石雕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有多种分类结果。以形制区分,主要有长方体、圆柱体和人(头)形等;从雕刻技法入手,可分为浮雕、阴刻、圆雕等;以构图方式可分为单体、对称、连续、组合等不同类型;就图案而言,可区分为动物、神兽、人头、符号等多种。有专家学者从图像所在的石雕基体着眼,将石峁石雕分为平面型、塑像型及立柱型三大类。
▲ 图3 石峁石雕的分类
01 平面型
其中,平面型共64件,是石峁石雕的主要类型,多为长条形,基体石块除背部稍经琢剥而不规整外,其余各面经敲琢修整,平整方正。图像绝大多数雕刻在石块平整面,雕刻技法以减地浮雕为主,另有少量阴刻。图案内容包含动物、神兽、人头、符号等。根据构图方式,平面型石雕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体、对称、连续、组合四种样式。
单体式是指图像为一个单独完整图案的石雕型式,最为常见,如刻有蛇形的16号石雕。
▲ 图4 16号蛇形石雕示意图
对称式是图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体图案构成的石雕型式,以居中的主体图案为中心,一般为左右对称结构,如41号人面双虎石雕,人面位于中间,两虎侧面相对,朝着人面,张口怒吼。
▲ 图5 41号人面双虎石雕
连续式指图像由多个或多组连续刻划的集合形图案构成的石雕型式,这类石雕常见阴刻技法,可能多被用作装饰图案。如59号石雕主体图案为四组平行折线三角构成的连续纹饰。
▲ 图6 59号石雕
组合式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题材的单体图案组合构成的石雕型式,此式石雕应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或可解读为叙事图像。如26号石雕表面刻画出一个人持弓射向一匹马的瞬间,生动反映了石峁先民以图像记事的方式。
▲ 图7 26号人射马石雕
在平面型石雕中,图案有动物、神兽、人头、符号以及装饰性纹样等多种,其中以动物形图案发现最多,动物种类丰富,包括蛇、牛、虎、蟾蜍、羊、马等,刻画细致,形态逼真,以动物或神兽为主体图像的石雕砌筑在大台基护墙墙面上,彰显着古代人类社会“万物有灵”的信仰观念。而以头像为主体图案的石雕是平面型石雕中最具特色的,这类石雕多数体量较大,构图方式也最为复杂。
▲ 图8 石峁石雕中的动物图案
02 塑像型
塑像型共4件,以圆雕技法雕出轮廓,再以阴刻或浮雕刻划细部,这种类型的石雕主要为人、人头或动物形象。比如18号石雕两面分别雕刻了人的头、胸、上肢等部位,两个人形一大一小,石雕整体表现的可能是“大人背小人”的场景。
▲ 图9 18号塑像型石雕
03 立柱型
立柱型共2件,以加工规整的柱形石块为基体,在柱体两面上直接雕刻人头部形象,这类石雕除底部外,顶部和柱身两面均有图案,两面图案对称雕出。如被称为“图腾柱”的30号神面立柱石雕,外观呈圆柱体,形制比较规整,在它的顶部和柱身均雕刻有图案,五官、发饰、胡须等一应俱全,线条精美,神态威严。石雕底部,没有纹饰,便于竖立起来。当时,它可能被摆放在庙堂之中,跟求神、占卜、驱邪等宗教活动有关。
▲ 图10 30号神面立柱石雕
三、艺术瑰宝
石峁石雕的功能与性质
不同形态的石峁石雕,暗示着不同的使用方式或摆放位置。平面型石雕一般被加工成条形石块,这种形状及加工方法,使得石雕既便于砌筑,又利于正面雕刻图像。平面型石雕多出土于南护墙的倒塌堆积之中,倒塌状态和墙体的踏毁印痕表明,这些石雕原本是被砌筑于墙体表面的;还有一部分石雕,被发现时依然砌筑在墙面上。可见,平面型石雕在墙体上起到装饰作用,不仅承担了护墙“建筑材料”的功能,还通过石雕图案来表达石峁先民的精神信仰。塑像型石雕数量较少,且均发现于倒塌堆积物中,这类石雕的形制显然不适合砌筑在石墙墙面上,而更适合放在宫室之内或宗庙类建筑中。而立柱型石雕的功能和用法类似于图腾柱,或与石峁先民求神、占卜等行为有关。
特别的是,嵌砌在墙面上的个别石雕被“倒置”后嵌入墙体,且有些石雕的局部残损比周边的石块更为严重,专家们认为这可能是在大台基使用期间,南护墙局部墙体踏毁,石峁先民们为了保持墙体坚固完整,不断“回砌”或“二次整修”,才形成石雕“杂乱无章”的情况。
▲ 图11 石峁石雕与后石家河玉器文化因素比较图
▲ 图12 石峁石雕与二里头龙、虎形象比较图
石峁石雕的发现远远超出了以往学界对4000年前中国早期文明高度的判断。石峁石雕是石峁文化元素的物质载体,其与中国北方地区的石雕传统密切相关,并可能影响了后石家河文化玉器雕刻、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虎形象,甚至商周青铜礼器的艺术构思和纹饰风格。此外,石峁石雕还体现出一定的叙事和表意功能,如其中的图案形象和甲骨文中“射”“马”的文字形象和书写方式有相似性。但笔者注意到,在文字演进层面上看,石峁石雕符号与此前本号介绍过的八千年前的贾湖刻符、七千多年前的双墩刻符沿袭关系并不紧密,就像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这或许与石峁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导致石峁文化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或者说是如何实现融合的,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证据来证实。
四、 结 语
石峁古城的石雕图像不仅彰显了中华先民的艺术成就,更是古代石刻文字的源头,通过研究它们,我们能更深入地探索古代文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揭示中国古代文明的脉络。尽管石峁石雕图像看起来直观形象,但实际上诸多谜团仍有待解开,如图像符号的具体含义、传播使用方式及其演变历程等。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总有一天,我们能全面揭开这些石雕图像与石刻文字的奥秘,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宝贵信息,为推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罗塞塔计划 #文明印记 讲述对于人类文明传承与发扬有着深厚积淀和独特价值的藏品、文物、遗迹、事件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发掘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为己任。
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