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
文字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文字的演化历程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跨越了数千年的时空长河。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文字经历了起源、发展、完善的艰辛过程,从8000多年前贾湖刻符的初现,到后来双墩刻符(距今约7000年)、半坡陶文(距今约6000年)、庄桥坟刻符(距今约5000年)、骨刻文(距今约4000年)等刻画符号的相继出现,随后到甲骨文的逐步成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
刻画符号包含着丰富的远古文化信息,是探寻远古社会形态以及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活化石,更是研究文字起源和形成过程的重要材料。在中国早期的刻画符号中,半坡陶文作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刻画符号,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关于文字源头的猜想和讨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陶文,解读那些隐藏在陶片上的古老符号,遥想原始先民的生活面貌,感受远古文化的神秘魅力。
01、发现:半坡陶文初露真容
半坡陶文也称“半坡陶符”、“半坡刻符”,是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上刻画的符号。半坡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浐河东岸的半坡村,距离西安城6公里,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距今达6000至6700多年,属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的代表类型之一。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史前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其中西安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早期代表,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陶器,而陶器又多为红陶。
1954至1957年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五次发掘,在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大量刻画符号。绝大部分符号均刻画在饰有宽带纹或大的垂三角形纹直口钵的外口缘,共发现了113件,多数出土在居住区的文化堆积层中,多是陶器残片。有的符号是在陶器还没有烧制之前就刻好的,刻画比较规则,深度宽度均一,所用工具大体上是竹、木或骨质的平刃小刮刀;有的符号则是在陶器烧制成后或者使用过一段时间后所刻画的,刻画不够规则,深度不一,刻纹的边缘有细的破碎痕迹,大概是用一种比较尖利的工具刻成的。考古专家们将这些“在陶器上刻画的符号”称之为“半坡陶文”。
半坡陶文笔画简单,形状相对规则,根据半坡遗址考古报告公布的信息以及王志俊先生发表的《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一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半坡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划分为26种,113个。其中有1个符号刻画在石器上,其余皆刻在直口陶钵的外口缘部分。在113个半坡陶文中,最简单也是最多的一种是竖刻的一个直道,共65个;两竖画并列的有4个;两画互相垂直作“T”形的2个...... 刻画较为繁复,仅有孤例的符号有12种。
▲ 【图】半坡陶文(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符号的数量)
02、争议:是否文字各执一词
建国以来,刻画符号发现的数量并不多,半坡陶文的出土意义重大,在当时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学者们围绕半坡陶文是否为文字争论不一,或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文字,或认为不是文字。
观点一
以郭沫若、于省吾、李孝定、王志俊等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半坡陶文是文字。
郭沫若先生认为,西安半坡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和陶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意义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的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孓遗”。于省吾先生认为半坡陶文是文字起源阶段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还具体考释了其中一些符号的意思。李孝定先生认为,半坡刻画符号和甲骨文“属于完全相同的系统,是中国早期较原始的文字”。王志俊先生认为,仰韶文化这批刻符已属文字,是古汉字的起源,已有了基本固定的形、音、义,与商周甲骨文、金文属于一个系统。
也有研究人员发现半坡陶文中有多种类同的符号,出自于同一个窖穴或地区,因而推测这些符号可能是代表器物所有者或器物制造者的专门记号,而器物所有者可能是氏族、家庭或个人。这些符号是人们有意识刻画的,是当时人们对某种事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应该被认定是我国古代文字原始形态之一。
观点二
以高明、裘惜圭、汤余惠、汪宁生、严汝娴等为首,则不认为半坡遗址中的陶文是文字,而应该属于刻符性质的某种标记。
高明先生考察了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的刻画符号,认为新石器时代诸遗址出土的陶符,“只是陶工为了某种需要而做的一些标记,既不是汉字,也不是汉字的最初形体”。汪宁生、严汝娴先生运用民族学调查成果对半坡刻符进行了研究。汪先生认为半坡陶文像其他原始记事方法一样,对后世文字发明有一定的影响,但本身决不是文字。它不过是像西双版纳傣族制陶时那样,为标明个人所有权或制作时的某些需要而随意刻画的。严先生则考察了普米族在建筑房屋的木料上所刻的符号,认为“是从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向图画文字发展的中间环节”。仰韶文化的半坡陶文可能与普米族的符号相似,基本都是“一种特定的记事符号,尚不是文字”。
03、关联:汉字体系一脉相承
半坡陶文中的一些符号在附近区域的姜寨、李家沟等遗址中发现的刻画符号中也有出现,这些遗址间隔距离达100公里,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有相同的符号,说明这些符号在不同的部族中可能有着相同的含义。
对于这些刻画符号的含义,则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专家认为半坡遗址彩陶上出现的刻画符号是表示数字的原始文字,具体含义是“一”到“九”这九个自然数。这些带有刻画符号的彩陶,应当是半坡先民晚期举行鱼祭的祭器,这些符号具有抽象表示祭品“鱼”数量的功能。有的专家发现半坡遗址中的陶文在以后的河南龙山文化中也继续存在着,说明了这种记事方式已有广泛的意义,并被继承使用。
虽然仰韶文化或仰韶文化之前的刻画符号笔画简单抽象,但形状固定,即使它还不属于真正的文字,但起码可以说是文字形成中最原始的证据,对后来文字的产生应该有深刻的影响。
▲ 【图】姜寨遗址仰韶文化刻画符号
半坡陶文的发现也填补了业已发现的晚商甲骨文之前的中国文字(或前文字)的空白时段,让中国古文字发展的历史脉络变得清晰可辨。通过对比半坡陶文和甲骨文,不难发现半坡遗址中的部分陶文和部分甲骨文存在一定的联系和相似之处。可以说,半坡陶文和本号此前介绍过的贾湖刻符、双墩刻符一样,是汉字体系的前身,应当也是汉字的源头之一。
04、结 语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大事,它加速了人类经验的积累和传播,对人类文明进程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被视为“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不成熟到成熟,文字的发展演变也遵循这一规律。从最初、最简单的刻画符号发展到半坡遗址中更多、重复出现的刻画符号,再到后面发展成熟的甲骨文,可以清晰看到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脉络。
而这些人类文明早期的刻画符号不仅是远古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明创造的,也是他们的勤劳智慧与当时社会文化的结晶,起着社会信息的记录、交流、传播和传承的重要作用。
- END -
数字罗塞塔计划 #文明印记 讲述对于人类文明传承与发扬有着深厚积淀和独特价值的藏品、文物、遗迹、事件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发掘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为己任。
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