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
在清代康熙到宣统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有一个雷姓家族延续八代主持或参与设计了几乎所有清代皇家建筑,其中包括圆明园、颐和园、天坛、中南海、北海、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等,得到了历代皇帝的青睐,而“样式雷”的名号更是响彻整个京城,目前中国六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打上了“样式雷”的烙印。
——《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样式雷”烫样展示
一、“样式雷”家族
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样式雷”是清代雷氏建筑世家的誉称,其建筑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和独特风格,创造了5项世界文化遗产和1项世界记忆遗产,是全世界唯一获此殊荣的建筑世家。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龙在《国家宝藏》中讲到:雷家是作为“样子匠”,供职皇家建筑设计专门机构“样式房”,相当长的时间里担当“掌案”统领设计事务。“样式雷”不能算是今天意义上的工匠,而是“和现在的建筑设计院类似,是专门做设计的。”
雷家祖籍江西永修,祖上在明朝就开始从事木工行当,到了清朝,雷发达以其精湛卓越的技术才能,得到康熙帝的赏识,“样式雷”家族也开始了发迹之路。雷发达晚年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程营造录》等著作,也成为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指导典范”。200多年间,“样式雷”家族荣光一次次达到辉煌的顶点,直至随着清朝的没落这个传奇家族也就此陨落。
“样式雷”家族图谱(图片源自网络)
“样式雷”家族世系表(图片源自网络)
二、“平格法”与“烫样”
据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其亨教授团队介绍:“样式雷”传人均能娴熟灵活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图学语言,包括各种契合现代意义的投影及图层方法等,翔实表达其创作理念并指导施工,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哲匠的非凡智慧。特别需要提到的便是雷家独特的建筑技法——“平格法”,以及独门绝技“烫样”的制作。
在绘图以平面为标准的时代里,雷家创造性地绘制建筑物透视图,用来反映建筑构造之间的复杂关系。平格法作为“样式雷”图档中的核心要素,“平”指的是水平测量,即用水平仪勘测地形高差,而“格”则涉及打方格,也就是用白灰画出正方形格网,逐一测量并记录格网各交点的高程。这种方法不仅在中国传统计量性地形图中广泛应用,还对日本和韩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与现代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的制图效果惊人一致。此外,平格法还涉及中国古代数学、计量学、制图学的发展脉络,彰显了中国人在长期测量史和图学史上的领先地位,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水平的高超与先进。
慈禧陵寝选址“平格”设计图(局部)
“烫样”这一独特创造源自“样式雷”家族,体现了雷家的精巧构思和匠心独运,它是根据建筑物设计图纸,按照一定比例精心制作出的模型小样,能精准地呈现了建筑物的尺寸和式样。匠人用硬纸板、秸秆、木头等最简单的材料制作微缩模型,将建筑等比例缩小呈现给皇帝观览,若是皇帝满意后,便可照样施工。因模型制成后,需要用小烙铁将细节部分烫平,所以取名为“烫样”。烫样本身艺术价值也极高,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
详细视频请在公众号文章中观看
三、“样式雷”图档前世今生
“样式雷”图档是雷氏家族设计绘制的建筑图样、烫样模型及相关档案的称谓,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样式雷”家族绘制的建筑画样、建筑烫样、工程做法,以及雷氏家族的来往通信、日记、账单等档案,涵盖了建筑造型、内部构造、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建筑基本尺寸数据、建筑装饰、建筑基础等内容。
“样式雷”图档数以万计,各图档尺寸不一、差别极大,最小仅有巴掌大小,最大约有五平方米,最长达六米。现存的“样式雷”图档,绘制时间从18世纪中叶延续到20世纪初期,建筑覆盖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西等清代皇家建筑所在地。设计内容包括皇家宫殿(故宫)、园林(圆明园、颐和园)、坛庙(天坛)、陵寝(清东陵)、府邸等。
圆明三园(图片源自网络)
在兴建皇家工程时,设计图纸、烫样、旨意档、随工日记等重要档案也会严格按照制度归存,一般都存放在圆明园样式房内,这些工程类图档详细记录了有关机构设置、选址勘测、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建筑技艺等传统建筑行业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清代建筑设计水平和样式房工作流程。还有一些非工程类图档则反映了“样式雷”家族的个人事务、情感等。
颐和园佛香阁平、立样图(图片源自网络)
长期以来,由于相关史料的缺失,没人能说清中国古代建筑究竟是怎么一步步完成的,许多国外专家一直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完全是靠工匠经验修建的,不需要设计图,更不需要施工图,中国建筑的设计智慧远远被低估。在西方建筑学者的心目中,对于全世界建筑史而言,“建筑之树”的主干上,是希腊、罗马的建筑获得了认可和话语权,中国建筑不过只是发源早、但影响力小的一个次要分支。
弗莱彻“建筑之树”图
而“样式雷”图档的存在,终结了世界建筑史上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空缺之说,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证。
“样式雷”图档能流传至今日,第五代传人雷景修功不可没。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西郊的三山五园,样式房的工作被迫中断。雷景修虽身怀绝技,却无用武之地。但他也借此时机做了几件大事,一个是修家谱,一个是修家族墓地,还有就是收集图档。雷景修收集祖传的营造法式图稿和大大小小的烫样,加上说明,编成目录,数量之多要用三间屋子才能容纳得下,现今保存下来的“样式雷”图纸绝大部分是在咸丰以后,同治光绪时期居多。据雷献瑞(雷廷昌第三子)的孙子雷章宝介绍:“样式雷”图样、模型等,原都保存于设在今圆明园东北角(圆明园厢白旗西南角)的样房中。咸丰十年庚申之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样房因位于圆明园偏僻处,未被殃及。雷景修为保护这些档案,将其秘密运至海淀镇宅院,后为妥善保护,又偷运至西直门内观音寺和阜成门内水车胡同雷宅。
圆明园天地一家春烫样
随着清王朝的没落,样式房职务消失,传承八代的“样式雷”家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雷家也迅速衰败。雷献彩死后,各房分家,迫于生计,后代子孙开始变卖图纸和烫样,“样式雷”图档渐渐流入坊间。“样式雷”图档分别被卖给了北平图书馆(后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燕京大学、中法大学等机构,外国人鉴于中国宫殿苑囿之精美,争相求购,部分图档因此流落海外。
1930年,雷氏后裔因穷困出售其先辈所藏图档,时任中国营造学社社长的朱启钤先生得知后,建议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购存。基金会采纳了朱先生的建议,拔款给北平图书馆购回图档,于是第一批“样式雷”图档从东观音寺胡同雷宅全数入藏北平图书馆,至今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图档约有15,000件的规模,成为“样式雷”图档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收藏单位。
50年代,故宫博物院得以辗转收集到现存的绝大多数“样式雷”建筑烫样,不过多为一些室内的内檐装修图,更多用在研究领域。
从80年代初至今,王其亨教授团队研究整理了两万多件“样式雷”图档,将烫样变成可读的文献资料,带领团队完成近百次测绘,指导绘制了数万张测绘图纸。2003年10月,清代“样式雷”图档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4年,王其亨教授联合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华大学等机构共同举办了“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2006年以后相继在法国、瑞士、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国推出了展览的外文版,在国内外引发了很大反响。通过王其亨教授团队的不懈的努力,“样式雷”图档终于在200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我国第五个世界记忆遗产项目。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世界记忆名录》证书
(国家图书馆馆藏)
目前存世的“样式雷”图档约两万件,主要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还有少量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国吉美博物馆等。
清漪园河道地盘样(国家图书馆藏)
四、结 语
“样式雷”图档作为现存唯一的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图档,以其系统性、完整性、传统性及手稿性质,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珍贵史料。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王其亨教授带领的“样式雷”研究团队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样式雷”烫样的守护人。中国古建筑史的设计理念能得以重现,曾被埋没的精妙构思得到正视,离不开这些建筑匠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中国古建筑作品也因其永恒的魅力,再次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赞叹。
数字罗塞塔计划 #文明印记 讲述对于人类文明传承与发扬有着深厚积淀和独特价值的藏品、文物、遗迹、事件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发掘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为己任。
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