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低粉逆袭!UP主暴涨700万播放打破流量低谷

- 导语

“我的账号在没火之前就几百个粉丝,视频也就千来个播放量......”但是一支视频改变了这样的起号低谷,数据直破百万播放。

近期,B站涌现了几位这样的优质UP主,带给B站用户们不一样的内容体验。接下来,飞瓜数据(B站版)盘点几位黑马优质UP主,从新人账号创作思路、B站用户内容偏好变化趋势等方面整合分析,为品牌、创作者们提供参考帮助。

700万播放逆袭

能打动人的不仅是画面

“我的账号在没火之前就几百个粉丝,视频也就千来个播放量......”这句话就是来自UP主@卜谷w,在账号发生转折点之前UP主的作品确实是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

来源-B站UP主卜谷w

自UP主在B站发布作品以来,就一直是创作记录式生活vlog,但是作品封面更多的是视频帧截图,并且缺少明显且直接的文字标题,所以作品内容既是个人向非常明显的vlog,又没有强共鸣的封面标题关键词。

飞瓜数据(B站版)【标签搜索】显示,在B站近30天内,有关于vlog的作品就超过7000支,播放量高达2.4亿次。vlog是非常个人化的作品,如果没有累积起粉丝量,很难在众多vlog中凸显自己的特殊,也很难吸引到对自己个人生活感兴趣的用户,容易石沉大海。

来源-飞瓜数据(B站版)

但是这次UP主发布作品《来深圳打工两个月后,我才知道:“人不仅仅是要活着…”》,标题中“深圳打工”、“人不仅仅是要活着”直击众多打工人的神经,该作品的封面上除了黑压压一片提着大包小包的行人以外还有显眼的文字标题“活着还是生活着”

情感式vlog的氛围浓厚,再加上关键词足以触达到目标受众人群,所以该作品的自发布一开始一小时最高就能拿到56.5万的播放增量,发布一天时间累积252.4万播放

来源-飞瓜数据(B站版)

视频中,UP主讲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日常生活,他把在深圳打工的自己比喻成猪笼草,把打工人每天要坐的地铁比喻成大蟒蛇,画面都是最普通的画面,但是文案却都没有直指什么,用迂回、灵动的文案打动观众,让观看的人能够在这文案中、画面中看到现实、想到自己。

几百个粉丝的UP主,依靠这支作品为账号累积了708.7万的超高播放,互动率高达15.96%,其中点赞数破50万,作品发布后涨粉4.7万

来源-飞瓜数据(B站版)

《二舅》之后,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需要有一个情绪破窗口,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自己说不出来的话需要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情感向的 vlog UP主非常考验文案创作能力,画面虽然不华丽、没有高超的特效技术,但是画面紧跟文案变化,两者结合能够给到观众强烈的情绪触达,并收获高互动、快传播。

涨粉24万

短视频背后的创作逻辑

每支作品都不超过30秒,时长短但是互动率频频破新高,平均点赞量11.5万,入驻B站半年时间,累积播放量高达4504.9万

来源-飞瓜数据(B站版)

自从B站开放Story-Mode竖屏模式后,B站的竖屏UP主就越来越多。这个模式为B站用户增加了平台的使用空间、某种程度上延长了软件使用时长,在横屏模式播放量正常增长的基础上,竖屏模式的播放量对于B站而言就属于纯量增长。

B站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在平台日均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31%中竖屏视频日均播放量同比增长超76%

来源-B站

这助力了专长于竖屏模式的短视频UP主账号成长,UP主@画画的烛龙入驻B站半年时间,作品风格定位在温馨原创绘画,UP主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温馨的画面用自己的画定格下来。

整支作品时长均在30秒以内,但是作品中温馨的画面以及UP主的绘画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动观众,带给观众强烈共鸣感,激发观众在弹幕区、评论区的互动欲望并点赞作品,这就是为什么作品时长短,但是互动率不断破新高的原因。

在UP主发布的作品《人手不够,小狗来凑》中,播放量462.9万,互动率高达18.46%,其中点赞数超过68万次,收藏数9.5万,为作品持续长久传播助力。

来源-飞瓜数据(B站版)

在UP主的【舆情分析】中可以看到,评论关键词中“奶奶”、“我家”、“妈妈”等生活关键词占据高位,很明显可以看出用户在观看UP主作品的过程中受到的触动很大,会积极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来源-飞瓜数据(B站版)

由于作品时长较短,用户对于短视频的记忆点单薄,短视频创作者要想在B站长久留住用户,收获用户关注,就需要在作品更新频率上有别于中长视频账号。

在UP主入驻B站以来,已经更新了86支作品,集中且密集地更新,让用户在观看完一支作品后,能够继续在账号内逗留,持续观看更多的作品,累积账号记忆点吸引用户关注。

注:以上数据均来自【飞瓜数据(B站版)】的客观监测,部分数据或受限于监测机制,与实际数据相比可能有所偏差,结果仅供参考。

内容概要:该论文研究了一种基于行波理论的输电线路故障诊断方法。当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故障点会产生向两侧传播的电流和电压行波。通过相模变换对三相电流行波解耦,利用解耦后独立模量间的关系确定故障类型和相别,再采用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标定行波波头,从而计算故障点距离。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识别故障类型和相别,并对故障点定位具有高精度。研究使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为输电线路故障诊断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文中详细介绍了三相电流信号生成、相模变换(Clarke变换)、小波变换波头检测、故障诊断流程以及结果可视化等步骤,并通过多个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和编程能力的专业人士,特别是从事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适用于电力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②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输电线路的故障类型、相别及故障点位置;③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减少停电时间和损失。 其他说明:该方法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探讨,还提供了完整的Python代码实现,便于读者理解和实践。此外,文中还讨论了行波理论的核心公式、三相线路行波解耦、行波测距实现等关键技术点,并针对工程应用给出了注意事项,如波速校准、采样率要求、噪声处理等。这使得该方法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前景。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剖析了2025年全球感知技术的十大发展趋势,涵盖多模态感知融合、3D感知与空间计算、脑机接口中的感知反馈技术、5G/6G赋能的超低延迟感知、语音与情感识别的高级化、生物感知与数字健康、环境感知与自适应智能、增强现实(AR)与触觉反馈技术、气味与化学感知、量子感知与极端条件测量。文章详细介绍了每项技术的技术原理、关键算法、实现方式、商业案例及未来前景,强调了感知技术在智慧城市、自动驾驶、智慧医疗、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深刻影响。报告指出,感知技术正从单一传感模式向多模态融合、从二维数据向三维空间重建、从传统网络通信向超低延迟和高可靠性网络升级,实现全场景、全维度的智能感知。; 适合人群:对感知技术感兴趣的科技爱好者、研究人员、决策者、企业管理层和投资人。;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了解感知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②为技术研究提供全面、深入的参考;③为商业应用提供具体的案例和前景分析;④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其他说明:报告基于近年来技术研发的最新进展、业界前沿的技术路线以及各大科技企业在商业落地方面的丰富实践。随着感知技术的不断成熟,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问题也需高度重视,以确保技术进步与社会伦理和谐统一。未来,感知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为实现物互联、智慧决策和智能体验提供无限可能。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