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37月8日,2021年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开幕。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提出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AI无疑将会影响未来四十年人类发展的进程。诚然,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从扫地机器人,到智慧保姆,再到无人驾驶技术,和目前还在研究中的类脑科学,在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更多便捷的同时,我们不禁会思考,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取代人类,或者说,我们如何去理解这种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对于上述思考,李彦宏的观点是:“人工智能存在的价值就是帮助人,教人学习,让人成长,而不是超越和替代人。技术只有服务于人,服务与社会,产生更多的正向价值和贡献,才真正的有意义。”人类致力于创造一种服务于我们的物种,但不允许他们产生文明。毕竟这对于人类是一场灾难。因此基于这种担忧,一部分人还是想让人工智能产生意识,而不是机械性模仿。让他们拥有能够传导的神经系统,感受疼痛和愉悦。但是对于让他们产生自己的大脑,代码和规律性学习只是一小步,突破在于物质与意识的分离亦或是神学和科学的融合,这也是AI给未来带来的更多挑战。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何为意识?要探究这个问题,要先理解人类的意识是什么。意识,不是人类独有的生命能态。是生命感知环境、适应环境、保护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生命为何能产生意识,究其原因是因为神经中枢大脑。人类拥有地球上最高级的大脑,它让我们引以为傲,我们因为大脑而能完成一系列的意识行为,我们用自己的思维主宰了地球。现在人类想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一种新的“物种”服务于我们,但又担忧他们又是否会创造新的文明。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