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函数
1.构造函数的概述
构造函数(Constructor)是Java中的一个特殊方法,用于在创建对象时初始化对象的状态。构造函数的主要作用是设置对象的初始值,以便对象可以使用。在Java中,每个类都至少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创建该类的对象。
-
如果没有定义构造方法,系统将给出一个默认的无参构造方法
-
如果定义了构造方法,系统将不再提供默认的构造方法
2.构造函数的定义
构造函数的定义与普通方法类似,但不需要返回值,并且名称必须与类名相同。
public class ClassName {
//构造函数
public ClassName() {
// 构造函数体
}
}
其中,ClassName
是类名,public
表示构造函数的访问权限为公共,ClassName()
是构造函数的名称和参数列表,大括号内是构造函数体。
3.构造函数的实例化
创建构造函数之后,在测试类中引用,虚拟机会在堆中开辟出一块空间,然后调用构造方法。
4.构造函数的参数
构造函数可以带有参数,为的是创建对象是初始化对象。构造函数的参数与普通方法的参数类似,可以指定参数的类型和名称。
public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
5.构造方法的重载
- 构造方法是可以重载的。带参构造方法,和无参构造方法,两者方法名相同,但是参数不同,这种叫做构造方法的重载
- 在编写程序的时候如果写了有参构造,一般需要再写一个无参构造。即无论是否使用,都需要把无参构造函数方法和带参数的构造方法全部写上。
public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Person() {
this.name = "";
this.age = 0;
}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0;
}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
上面的代码定义了三个不同参数的构造函数,分别是不带参数、带一个 name
参数和带 name
和 age
参数的构造函数。在创建 Person
对象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构造函数。
6.构造函数的执行顺序
构造函数的执行顺序是按照创建对象的时调用的构造函数的参数列表顺序执行的。具体来说,Java会从最近的构造函数开始执行,并依次调用每个父类的构造函数,直到调用最顶层的父类构造函数。这个过程称为构造函数链。例如:
publicclass Parent {
public Parent() {
System.out.println("Parent constructor");
}
}
publicclass Child extends Parent {
public Child() {
super(); // 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
System.out.println("Child constructor");
}
}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hild child = new Child(); // 创建 Child 对象
}
}
上面的代码定义了一个 Parent
类和一个 Child
类,其中 Child
类继承了 Parent
类。在创建 Child
对象时,会先调用 Parent
类的构造函数,再调用 Child
类的构造函数。输出结果为:
Parent constructor
Child constructor
7.构造方法注意事项
-
构造方法的方法名是类名
-
构造方法没有返回值,不写void
-
在实例化对象的时候使用
-
通常是给成员变量初始化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