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第一定律
学过地理学的,相信都听过地理学的三大定律吧,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地理学第一定律(Tobler’First law of Geography,TFL),由 W.R.Tobler 于1970年在Economics Geography 发表,”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but near things are more related than distant things”[1] 。
看似简单的一个英文句子,实际上很有哲学韵味
”everything”一词,难道只是用任何事物来翻译?很显然,这样翻译,不太合适,既然是地理学定律,就必须放在地理学背景下,“everything”一词可以翻译为地理元素,地理单元;”near,distant”同样也不太好翻译,学界喜欢用“邻近度”这一词来定量描述远近关系
“邻近度”现在有两种分类,一种是“空间邻近度”,另一种是“时空邻近度”
“空间邻近度”是指,地理空间任意两均质地理单元,正比于公共边界长,反比于中心距。“时空邻近度”是指,地理空间任意两匀质区域(含点)之间的时空邻近度对给定的 “流”正比于二者之间的总流量,反比于从一端到达另一端的平均时间[2]。"时空邻近度"的概念是李小文院士团队在研究SARS传播的空间格局时产生的,直接应用于实例研究,时空邻近度的提出,丰富了TFL中的“near-distant”的含义。
下面就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时空邻近度”吧
下面这个例子来源于李小文院士的文章
如果问你北京到成都的距离有多远,你可以说大约2个小时的飞机,也可以说大约30个小时的火车,这里的距离采用“速度x时间”的表达方式,取决于交通方式的选择。上例中其实也可以按北京到成都旅行的人口比例来加权平均。假设‚假设北京到成都往返的旅客中70%乘火车,30%乘飞机‚,那么北京到成都距离=0.7×30火车时间+0.3×2.5飞机时间,理论上是可以说明的,但这是在人流假设的前提下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平均时间。我们可以用给定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用小时来表达北京到成都的距离,也可以在给定人流速度分布的情况下用小时来表达北京到成都的距离(当然要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流需要考虑旅行成本、人均收入等等更复杂的因素。此处只讨论给定条件下距离的定量表达。)
地理空间距离和两个地理单元之间的邻近度的表达离不开“流”,也离不开时间,而用公共边界长和中心距来表达的各种空间邻近度,有意或无意回避了“流”的概念,导致种种定义和应用上的困难。
结语
当然,“时空邻近度”的概念也不能阐明所有的地理单元的邻近关系,在李院士的文章中,也提到了时空邻近度存在不对称性的特点:按 A 到 B 的“流”计算的时空邻近度可能不等于从 B 到 A 的值。比如,从美国到墨西哥的人流很少步行又几乎没有边检所以从美到墨平均时间比反方向短。 但从墨到美的总流量更大。由于缺乏数据(尤其是非法移民这部分)很难估计此处时空邻近度不对称的程度及其意义。
一个学科的完善都是在不断的改进中发展起来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一个学科的完善都是在不断的改进中发展起来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地理学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喜欢地理的人去改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Tobler W R. 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J]. Economic geography, 1970, 46(sup1): 234-240.
[2]: 李小文,曹春香,常超一.地理学第一定律与时空邻近度的提出[J].自然杂志,2007(0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