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时定律

10000小时定律

我们常常惊叹,别人天赋异禀, 殊不知,在这“天赋”的背后要付出多少努力,无论我们身处老、中、青每一个年龄阶,努力,真的没有年龄界限。

1. 成功的本质其实很简单:不断重复,忍受重复,超脱重复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它就会变成你的信念。
习惯的形成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我们不仅要告诉大家,重复到一定程度就成了习惯,而且要让大家了解一个理论,重复1万个小时就能直接造就伟业。

2. 10000小时重复是成功的常规定律

一位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高手证明了这点。这位头发蓬乱名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人因写成《引爆点》而名噪一时。马尔科姆带来更直观、更势利的观点,他在新作《异类》中高喊:你想成功吗?那重复做一件事,坚持10000小时。其实,马尔科姆的1万小时理论是借鉴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精髓部分。
为什么是1万小时,而不是2万小时,或者更少的时间呢,别期望马尔科姆能有严谨的论证,那只是学术呆子们的写作风格(我们现在需要的只是疯狂地提出概念),但至少马尔科姆让我们相信: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退学前已经在编程上花费了足够的时间,殷实的家庭让他在上七年级的时候,就参加了一个电脑俱乐部。
还有个叫比尔·乔伊的人,重新编写了UNIX系统,参与了创办太阳微系统公司,重新编写了另一种程序语言——java,这个现代计算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没日没夜玩命的人”。16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发动编程1万个小时中的第1个小时了。
10000小时成功定律是引自一个实验。德国柏林音乐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要想成为顶尖运动员、音乐家、棋手等,至少要苦练1万小时。
柏林音乐学院以一组小提琴练习者为研究对象。他们5岁开始学习拉小提琴,每周练习2~3小时,练习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到20岁时,这批学生中的佼佼者人均练习时间达1万小时左右;那些表现略为逊色的学生练习时间为8000小时。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灵感和天分固然重要,但练习时间是区分成绩优劣的决定性因素。
别动不动就拿生活索然无味都是重复劳动做搪塞,成功的本质其实很简单:不断重复,忍受重复,超脱重复。
记得以前看过的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里面讲的故事,表达的意思也是大多数赚钱的方法都很简单、很有效。只是大多数人不愿意长期坚持去做同一件事,因此成为富翁的总是少数人,而这少数人就是那些能够坚持下来每天去做这些简单事情的人。
还有个试验证明:专家就是做过大量练习的人。专家能够比普通人更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并更加迅速地做出反应,但是,他们是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的呢?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说,主要是通过存储大量的记忆信息。
安德斯·埃里克森是研究“专家”的专家。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他研究了不同领域的许多专业人士——从服务员、棋手、飞行员,到音乐家。他发现,无论哪一个领域的专家,通常都具备一些共同特征。专家,就是做过大量练习的人,无论在哪一个领域,人们的普遍看法都是,只有经过10年左右持续不断的努力,才有可能成为顶级专家。
然而,并非所有的练习都能奏效。经历和经验并不是一回事,埃里克森说,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同一项工作,并不能保证你会做得更好。
只有当你做对了,然后不断地有目的地加以练习,就会产生大量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座图书馆,随时都可以从练习者的头脑中调取。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头脑中有这样一座大型的图书馆存在,专家才可以迅速辨识出普通人无法辨识的模式。

3. 10000小时定律存在哪些误区?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1. 简单重复

很多人所谓的10000小时,不过都是在重复简单的工作,沿着原来已经熟悉的轨迹,不停地原地踏步。所以我们才会说,有些人觉得自己有10年的工作经验,其实不过是把1年的工作经验重复10年而已。
例如出租车司机就算开了10年的出租车,也不能成为赛车手;例如我们就算看了10000小时的电影,也不会成为影评高手;例如棋手,如果他只跟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下棋,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更进一步。
在舒适圈内,别说是1万小时了,就算是10万小时,也是没有用的。
这就是说,必须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毛毛虫实验”,如果你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起,让它们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就算在周围撒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这些毛毛虫也只会不知疲惫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转圈,直到饿死。
我们很多人都是这些毛毛虫,做着一些毫无意义的努力,从来不会想着转换一下思想,只要尝试一下,努力转个头,就可以吃到旁边美味的松叶。

2. 习惯性失败

我们从小就知道爱迪生经历了1600多次失败,才发明出电灯泡,也从小就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所以总幻想着,只要失败的次数多了,就能像爱迪生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但是我们却忽略了,爱迪生经历了1600多次失败,更换了1600多种材料,才能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最终发明出了电灯。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奢望用同一种材料,失败上千次后,就能研制出电灯。
例如我们上学时,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同学,他们很努力,甚至经常通宵达旦去学习,但无论如何就是成绩上不去。
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会很复杂,但我相信他们肯定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知道自己的错题错在哪里,于是拼命把答案背下来,但是等到下次换个形式后,还是不会做。拿破仑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
只是简单地重复失败,却从不思考失败的原因,这样即使花再多的10000小时,都不会有效果。

3. 没有积累效应

吴军博士提到,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有积累效应,后一次努力要尽可能利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零开始。
但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去思考积累的问题。例如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个人离职后,接替的人很难开展工作,只好不断麻烦离职者的情况。
那是因为员工离职后,把自己的工作成果都带走了,相当于公司没有积累,那么接替的人只能又重新摸索一遍,等到摸索得差不多了,可能又要离职了,稀缺一个接替者还是一脸懵。
但是如果公司要求员工在平时记录工作要点,总结工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形成文件保留下来,那么后接替的人,就可以利用上一任的成果,快速上手。
就像我们在平时工作,遇到问题,过了就过了,等到下次再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根本就想不起来上一次是怎么解决的,只好又花费大把时间重新来一遍。
绝大多数成功人士会说,机遇能推动成功。为什么我们没有机遇?目前对我们普通民众最为积极的解释便有了新的一条:你还没有坚持到10000小时。
因此,成功这种事情,关联的成分太多了。
它不是简单地照搬这个公式:天才=天赋+自制力+刻意练习+精力集中+10000个小时。
而是:成功=天赋×自制力×刻意练习×精力集中×10000个小时。
也就是说,任何一方为零,成功就是一场空想。但好就好在,我们在哪个方面,都能插上一脚,都占有一点份额儿。那么,既然想要实现目标,去试试又何妨?!大师成不了,无愧于自己,还是能做到的。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java小高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