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架构介绍


介绍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界面层(User Interface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 “高内聚低耦合” 的思想。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表现层(JSP):

表现层也称为界面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

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

Dao层

主要看数据层里面有没有包含逻辑处理,实际上它的各个函数主要完成各个对数据文件的操作。而不必管其他操作。

使用三层架构的优缺点

优点:

  1. 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2. 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3. 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4. 项目结构更清楚,分工更明确,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和升级
  5. 安全性高。用户端只能通过逻辑层来访问数据层,减少了入口点,把很多危险的系统功能都屏蔽了。
  6. 实现“高内聚和低耦合”的思想

在软件设计中通常用耦合度和内聚度作为衡量模块独立程度的标准。划分模块的一个准则是高内聚低耦合。从模块粒度来看,高内聚:尽可能类的每个成员方法只完成一件事(最大限度的聚合); 低耦合:减少类内部,一个成员方法调用另一个成员方法。从类角度来看, 高内聚低耦合:减少类内部,对其他类的调用;从功能块来看 高内聚低耦合:减少模块之间的交互复杂度(接口数量,参数数据)即横向:类与类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纵向:层次之间;尽可能,内容内聚,数据耦合。

缺点:

  1. 使得项目架构变得复杂,对开发人员要求高。
  2. 降低了系统的性能,如果不采用三层架构,有很多业务可以直接访问数据库,以此获取需要的数据,不过使用了三层架构之后方法需要来回调用,这样一来肯定是比直接调用数据库要慢的。
  3. 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新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