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软件工程中的一种软件架构模式,它把软件系统分为三个基本部分:模型(Model) 、视图(View) 和控制器(Controller) 。用于将应用程序的逻辑、数据和用户界面进行分离,以便更好地组织代码、提高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MVC模式是实现一种动态的程序设计,简化后续对程序的修改和扩展,并且使程序某一部分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此外,MVC模式通过对复杂度的简化,使程序的结构更加直观。软件系统在分离了自身的基本部分的同时,也赋予了各个基本部分应有的功能。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专长进行相关的分组:
- 模型(Model):主要进行数据库相关的操作,不参与一些逻辑处理;
- 控制器(Controller):负责业务的逻辑处理,转发请求,对请求进行处理等等;
- 视图(View):主要负责前端页面的效果展示。不参与逻辑处理。
- 优点:这种设计模式实现了对代码的解耦和高可用性。
二、应用流程(小案例)
- 用户在视图层进行操作,比如在网页上点击一个链接或提交一个表单。
- 视图(View)将用户的操作信息传递给控制器(Controller)。
- 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操作,调用对应的模型层(Model)方法来执行具体的数据处理操作,如查询数据库、更新数据等。
- 模型完成数据处理后,将结果返回给控制器(controller)。
- 控制器再根据返回的结果,选择合适的视图(view)来展示给用户,完成一次完整的用户交互操作。
三、优缺点
2.1优点
2.1.1 低耦合
通过将视图层和业务层分离,允许更改视图层代码而不必重新编译模型和控制器代码,同样,一个应用的业务流程或者业务规则的改变,只需要改动MVC的模型层(及控制器)即可。因为模型与控制器和视图相分离,所以很容易改变应用程序的数据层和业务规则。
模型层是自包含的,并且与控制器和视图层相分离,所以很容易改变应用程序的数据层和业务规则。如果想把数据库从MySQL移植到Oracle,或者改变基于RDBMS的数据源到LDAP,只需改变模型层即可。一旦正确的实现了模型层,不管数据来自数据库或是LDAP服务器,视图层都将会正确的显示它们。由于运用MVC的应用程序的三个部件是相互独立,改变其中一个部件并不会影响其它两个,所以依据这种设计思想能构造出良好的松耦合的构件。
2.1.2 重用性高、团队协作高效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需要使用越来越多的方式来访问应用程序了。MVC模式允许使用各种不同样式的视图来访问同一个服务端的代码,这得益于多个视图(如 WEB(HTTP)浏览器或者无线浏览器(WAP))能共享一个模型。
比如,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或通过手机来订购某样产品,虽然订购的方式不一样,但处理订购产品的方式(流程)是一样的。由于模型返回的数据没有进行格式化,所以同样的构件能被不同的界面(视图)使用。例如,很多数据可能用HTML来表示,但是也有可能用WAP来表示,而这些表示的变化所需要的是仅仅是改变视图层的实现方式,而控制层和模型层无需做任何改变。
由于已经将数据和业务规则从表示层分开,所以可以最大化地进行代码重用了。另外,模型层也有状态管理和数据持久性处理的功能,所以,基于会话的购物车和电子商务过程,也能被Flash网站或者无线联网的应用程序所重用。
2.2缺点
2.2.1 学习成本高、代码复杂
完全理解MVC模式并不是很容易的。使用MVC模式需要精心的架构,由于它的内部原理比较复杂,所以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思考软件的架构。同时由于模型和视图要严格的分离,这样也给调试应用程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每个构件在使用之前都需要经过彻底的测试。
2.2.2 不适合小、中型应用程序
花费大量时间将MVC模式应用到规模并不是很大的应用程序通常会得不偿失。
四、总结
MVC 模式在软件开发中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设计模式,通过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在很多场景下能够有效地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开发效率,但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项目需求来权衡其优缺点,决定是否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