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程间通信】常用通信方法的概念,区别及优缺点

进程间通信是计算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尤其在多任务处理和分布式系统中。这篇博客可以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进程间通信方法:

概念

  1. 管道(Pipe)

    • 管道是一种最简单的进程间通信方式,它可以在父进程和子进程之间创建一个单向的通信管道。
    • 在Unix/Linux系统中,管道使用系统调用pipe()创建,Windows系统中使用CreatePipe()函数。
    • 管道有两种类型:无名管道和命名管道。无名管道通常用于父子进程或兄弟进程间通信,而命名管道可以用于任意两个进程间通信。
  2.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s)

    • 消息队列是一种进程间通信的高级方式,它允许多个进程通过发送和接收消息来进行通信。
    • 在消息队列中,消息被放置在一个队列中,其他进程可以从队列中获取消息,并根据需要做出响应。
    • 消息队列通常由操作系统提供支持,并提供了一组API供进程使用。
  3. 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

    • 共享内存允许多个进程共享同一块内存区域,这样它们可以直接读写这块内存,而不需要进行显式的数据传输。
    • 由于共享内存直接操作内存,所以它是最快的进程间通信方式之一。
    • 但是,共享内存的使用需要特别小心,因为多个进程同时访问同一块内存区域可能会导致数据一致性和竞争条件等问题。
  4. 信号量(Semaphores)

    • 信号量是一种用于控制多个进程对共享资源访问的同步机制。
    • 信号量通常用于解决竞争条件、避免死锁等问题。
    • 它们通过提供对共享资源的独占访问,从而确保一次只有一个进程可以对资源执行操作。
  5. 套接字(Sockets)

    • 套接字是一种在网络编程中广泛使用的通信方式,但它也可以用于进程间通信。
    • 套接字允许两个进程在网络上或同一台计算机上进行通信,通过TCP或UDP协议传输数据。
    • 套接字通常用于实现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其中一个进程充当服务器,另一个进程充当客户端。

区别及优缺点

  1. 管道(Pipe)

    • 区别:管道是单向的通信方式,只能支持单向数据流。无名管道只能用于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间通信。
    • 优点:简单易用,适合于父子进程间通信。无需考虑数据同步和共享内存的问题。
    • 缺点:只能实现单向通信。管道通常具有固定大小的缓冲区,当缓冲区已满时,写入进程(发送方)将被阻塞,直到有足够的空间可用于写入数据。同样,当缓冲区为空时,读取进程(接收方)将被阻塞,直到有数据可用于读取。
  2.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s)

    • 区别:消息队列支持多对多的通信方式,允许多个进程同时发送和接收消息。
    • 优点:支持异步通信,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解耦。适用于多个进程之间的数据交换。
    • 缺点:相比于管道和共享内存,消息队列的实现和管理会更加复杂。需要考虑消息的格式化和解析,以及消息队列的创建和管理。
  3. 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

    • 区别:共享内存允许多个进程直接访问同一块内存区域,可以实现高效的数据共享,不需要切换内核态。
    • 优点:速度快,因为数据直接存储在内存中,不需要复制操作。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快速传输。
    • 缺点:需要处理同步和互斥问题,以避免数据一致性问题。对共享内存的访问需要特别小心,容易引发竞争条件和死锁。
  4. 信号量(Semaphores)

    • 区别:信号量通常用于控制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可以用于解决并发访问的问题。
    • 优点:提供了对共享资源的独占访问,避免了竞争条件和死锁问题。可以用于实现进程间的同步和互斥。
    • 缺点:相比于其他通信方式,使用信号量会增加一定的复杂性,并且需要谨慎处理信号量的使用,以避免死锁和资源泄漏。
  5. 套接字(Sockets)

    • 区别:套接字通常用于网络编程,但也可以用于进程间通信。
    • 优点:跨平台性好,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上进行通信。支持TCP和UDP等多种协议,适用于不同的通信需求。
    • 缺点:相比于其他通信方式,套接字的实现和管理更加复杂。需要考虑网络延迟和数据包丢失等问题,可能会影响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 16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习 题 答 案 习题一答案 一、选择题 1. 软件的主要特性是(A B C)。 A) 无形 B) 高成本 C) 包括程序和文档   D) 可独立构成计算机系统 2. 软件工程三要素是(C D)。 A) 技术、方法和工具  B) 方法、工具和过程  C) 方法、对象和类  D) 过程、模型、方法 3. 包含风险分析的软件工程模型是(A)。 A) 螺旋模型 B) 瀑布模型 C) 增量模型 D) 喷泉模型 4. 软件工程的主要目标是(C)。 A) 软件需求  B) 软件设计  C) 风险分析  D) 软件实 现 5. 下列属于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是(A B C D)。 A) Booch   B) UML   C) Coad   D) OMT 6. 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是(B D)。 A) 软件成本太高 B) 软件产品的质量低劣 C) 软件开发人员明显不足 D) 软件生产率低下 7. 软件开发方法的主要工作模型有(A B C) A) 螺旋模型 B) 循环模型 C) 瀑布模型 D) 专家模型 8. 软件工程的目标有(A B C)。 A) 易于维护 B) 低的开发成本 C) 高性能 D) 短的开发期 9. 软件工程学的目的和意义是( )。 A) 应用科学的方法和工程化的规范管理来指导软件开发 B) 克服软件危机 C) 作好软件开发的培训工作 D) 以较低的成本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 二、 判断题 1. 软件就是程序,编写软件就是编写程序。(×) 2. 瀑布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将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划分得十分清晰。(×) 3. 结构化方法的工作模型是使用螺旋模型进行开发。(×) 4. 结构化方法和JSP方法都不适合于大型软件的开发。(√) 5. 原型化开发方法包括生成原型和实现原型两个步骤。(×) 6.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包括面向对象的分析、面向对象的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 7. 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是软件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软件价格上升。(×) 8. 软件工具的作用是为了延长软件产品的寿命。(×) 9. 软件工程过程应该以软件设计为中心,关键是编写程序。(×) 10. RCP法与RSP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采用循环渐进的开发方式,原型将成为最终的产品,而后者将被废弃。(√) 三、简答题 1. 软件产品的特性是什么? 答: ● 软件是一种逻辑产品,具有无形性;  ● 软件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研制;  ● 软件不存在磨损和老化问题,但存在退化问题;  ● 软件产品的生产主要是脑力劳动;  ● 软件产品的成本非常昂贵,其开发方式目前尚未完全摆脱手工生产方式; ● 软件具有“复杂性”,其开发和运行常受到计算机系统的限制。 2. 软件发展有几个阶段?各有何特征? 答: ① 程序设计阶段。    硬件特征:价格贵、存储容量小、运行可靠性差。    软件特征:只有程序、程序设计概念,不重视程序设计方法。   ② 程序系统阶段。    硬件特征:速度、容量及工作可靠性有明显提高,价格降低,销售有爆炸性增长 。    软件特征:程序员数量猛增,开发人员素质低。   ③ 软件工程阶段。    硬件特征:向超高速、大容量、微型化及网络化方向发展。    软件特征:开发技术有很大进步,但未获得突破性进展,软件价格不断上升,未完全摆脱软件危机。 3. 什么是软件危机?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的出现是由于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度不断增 加,软件需求量增大。而软件开发过程是一种高密集度的脑力劳动,软件开发的模式及技术 不能适应软件发展的需要。致使大量质量低劣的软件涌向市场,有的花费大量人力、财力, 而在开发过程中就夭折。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软件产品质量低劣,甚至开发过程就夭折。 (2) 软件生产率低,不能满足需要。 4. 什么是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它有哪些主要模型? 答: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是描述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活动如何执行的模型。 主要模型包括:瀑布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变换模型和基于知识的模型。 5. 有哪些主要的软件开发方法? 答:主要的软件开发方法有:结构化开发方法、Jackson(JSP、JSD)方法、原型化开发方 法、维也纳开发方法(VDM)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6. 软件生命期各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答:软件生命期瀑布模型分为六个阶段: ● 可行性研究与计划(确定系统的目标和规模,分析项目的可行性); ● 需求分析与规格说明(明确系统的规格和要求); ● 设计(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将系统分解为模块); ● 编程(用程序语言实现每个模块,简单容易); ● 测试(发现并改正错误,分为模块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联调三级); ● 运行维护(扩充功能、纠错等)。 习题二答案 一、 选择题 1. 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B C)。 A) 系统开发的具体方案 B) 进一步确定用户的需求 C) 解决系统是“做什么的问题” D) 解决系统是“如何做的问题” 2. 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有(C D)。 A) 形式化分析方法 B) PAD图描述 C) 结构化分析(SA)方法 D) OOA法 3.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建立三类模型,即(D)。 A) 系统模型、ER模型、应用模型 B) 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应用模型 C) E-R模型、对象模型、功能模型 D) 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 4. SA法的主要描述手段有(B)。 A) 系统流程图和模块图 B) DFD图、数据词典、加工说明 C) 软件结构图、加工说明 D) 功能结构图、加工说明 5. 画分层DFD图的基本原则有(A C D)。 A) 数据守恒原则 B) 分解的可靠性原则 C) 子、父图平衡的原则 D) 数据流封闭的原则 6. 在E-R模型中,包含以下基本成分(C)。 A) 数据、对象、实体 B) 控制、联系、对象 C) 实体、联系、属性 D) 实体、属性、联系 7. 画DFD图的主要目的是(A D)。 A) 作为需求分析阶段用户与开发者之交流信息的工具 B) 对系统的数据结构进行描述 C) 对目标系统的层次结构进行描述 D) 作为分析和设计的工具 8. 数据字典是数据流图中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一般由以下四类条目组成(C)。 A) 数据说明条目、控制流条目、加工条目、数据存储条目 B) 数据流条目、数据项条目、文件条目、加工条目 C) 数据源条目、数据流条目、数据处理条目、数据文件条目 D) 数据流条目、数据文件条目、数据池条目、加工条目 9. 在需求分析阶段主要采用图形工具来描述的原因是(B C)。 A) 图形的信息量大,便于描述规模大的软件系统 B) 图形工具能够极好地概括描述一个系统的信息,比文字叙述能够更好地表达重 要的细节 C) 图形能够更加直观地描述目标系统,便于用户理解和交流,有利于开发者与用 户之达成一致的需求 D) 图形比文字描述简单、形象 二、 判断题 1. 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后,需求分析就只需要解决目标系统的设计方案。(×) 2. SA法是面向数据流,建立在数据封闭原则上的需求分析方法。(√) 3. HIPO法既是需求分析方法,又是软件设计方法。(√) 4. 在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中,建立动态模型是最主要的任务。(×) 5. 加工小说明是对系统流程图中的加工进行说明。(×) 6. 判定表的优点是容易转换为计算机实现,缺点是不能够描述组合条件。(×) 7. 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有SD法、OOA法及HIPO法等。(×) 8. 分层的DFD图可以用于可行性分析阶段,描述系统的物理结构。(×) 9. 信息建模方法是从数据的角度来建立信息模型的,最常用的描述信息模型的方法是E-R 图。(√)  10. 用于需求分析的软件工具,应该能够保证需求的正确性,即验证需求的一致性、完整性、现实性和有效性。(√) 三、 问答题 1. 什么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 需求分析是当前软件工程中的关键问题,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确定用户需求。准确地回答 “系统必须做什么?” 的问题。获得需求规格说 明书。还涉及到软件系统的目标、软件系统提供的服务、软件系统的约束和软件系统运行的环境。它还涉及到这些因素和系统的精确规格说明,以及系统进化之的关系。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包括: (1) 抽取需求 分析现行系统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获取足够多的问题领域的知识,需求抽取的方法一般有问卷法、面谈法、数据采集法、用例法、情景实例法以及基于目标的方法等;还有知识工程方法,例如,场记分析法、卡片分类法、分类表格技术和基于模型的知识获取等 。 (2) 模拟和分析需求 需求分析和模拟又包含三个层次的工作。首先是需求建模。需求模型的表现形式有自然语言、半形式化(如图、表、结构化英语等)和形式化表示等三种。需求概念模型的要求包括实现的独立性:不模拟数据的表示和内部组织等;需求模拟技术又分为企业模拟、功能需求模拟和非功能需求模拟等。 (3) 传递需求 传递需求的主要任务是书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 (4) 认可需求 就是对需求规格说明达成一致,其主要任务是冲突求解,包括定义冲突和冲突求解两方面。常用的冲突求解方法有:协商、竞争、仲裁、强制、教育等,其中有些只能用人的因素去控制。 (5) 进化需求 客户的需要总是不断(连续)地增长,但是一般的软件开发又总是落后于客户需求的增长,如何管理需求的进化(变化)就成为软件进化的首要问题。对于传统的变化管理过程来说,其基本成分包括软件配置、软件基线和变化审查小组。当前的发展是软件家族法 ,即产品线方法。多视点方法也是管理需求变化的一种新方法,它可以用于管理不一致性, 并进行关于变化的推理。 2. M公司的软件产品以开发实验型的新软件为主。用瀑布模型进行软件开发已经有近十年了,并取得了一些成功。若你作为一名管理员刚加入M公司,你认为快速原型法对公司的软件开发更加优越,请向公司副总裁写一份报告阐明你的理由,切记:副总裁不喜欢报告长度 超过一页(B5)。 参考答案提示: 应先简述瀑布模型的缺点,它已不适宜开发实验型的软件。根据快速原型法的特点,说明它特别适合于开发探索型、实验型的软件。 3. 如何画分层数据流图? 答: 总的原则是:至顶而下,逐层分解(画分层数据流图)。 比较复杂的系统不能画在一张纸上,逐层分解的画法可以控制每一层的复杂度。 顶层: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加工,描述系统边界(输入与输出)。 中层:表示某个加工分解为一组子加工,其中的子加工还需进一步分解。 底层:由不再进行分解的基本加工组成。 4. 加工小说明有哪些描述方法? 答: ● 结构化语言:介于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如谓词逻辑)之。 ● 结构化英语:通常由外层和内层结构组成。 ● 汉语的情况:精确、简明扼要、文体可以灵活。 ● 判定表:适用于表述比较复杂的加工逻辑,如具有多项选择条件的操作。 ● 判定树:本质上与判定表相同,图形表示更易于理解。 5. 考察下图中子图、父图的平衡。 图1 图2 参考答案: 图1中子图与父图不平衡。子图是父图中加工2的分解,加工2 有输入数据流M和N,输出数据流T,而子图则只有一个输入数据N,却有两个输出数据流T与S。 图2中子图是父图中加工3的分解,虽然表面上加工3只有一个输入数据流“订货单”,而子图却有三个输入数据流,但是如果“订货单”是由“客户”、“账号”和“数量”三部分组成,即有如下数据条目,订货单=客户+账号+数量(2.2.5数据词典),则子、父图平衡。 6. 画出银行取款过程的DFD图。问题描述为:储户用存折取款,首先填写取款单,根据“ 账卡”中的信息检验取款单与存折,如有问题,将问题反馈给储户,否则,登录“储户存款 数据库”,修改相应数据,并更新“账卡”,同时发出付款通知,出纳向储户付款。 参考答案: 7. 常用的软件需求分析方法有哪些? 答: 结构化分析方法(SA)、功能分解法、信息建模法、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OOA)。 习题三答案 一、 选择题 1. 模块的基本特征是(A C)。 A) 外部特征(输入/输出、功能) B) 内部特征(输入/输出、功能) C) 内部特征(局部数据、代码) D) 外部特征(局部数据、代码 ) 2. SD方法的设计总则是(C D)。 A) 程序简洁、操作方便 B) 结构清晰、合理 C) 模块内聚性强 D) 模块之耦合度低 3. 软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A B D)。 A) 将分析阶段获得的需求说明转换为计算机中可实现的系统 B) 完成系统的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设计 C) 完成模块的编码和测试 D) 对模块内部的过程进行设计 4. 设计阶段应达到的目标有(A D)。 A) 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B) 提高应用范围 C) 结构清晰 D) 提高可理解性和效率 5. 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来看,软件设计分两步完成(D)。 A) ①系统分析②模块设计 B) ①详细设计②总体设 计 C) ①模块设计②详细设计 D) ①总体设计②详细设 计 6. 模块独立性准则由以下定性指标来衡量(BD)。 A) 分解度    B) 耦合度    C) 屏蔽性    D) 内聚性 7. 用户界面设计的任务包括(A B C)。 A) 确定用户界面类型 B) 建立任务模型 C) 建立用户模型 D) 建立功能模型 8. 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分为(B C D)。 A) 面向过程的语言    B) 机器语言 C) 高级语言    D) 汇编语言  9. 程序效率包括(A C D)几个方面的内容。 A) 代码效率     B) 运行效率    C) 存储效率     D) I/O效率 10. SP方法中的基本控制结构有(A B C)。 A) 顺序结构 B) 选择结构 C) 重复结构 D) GOTO结构 11. 内部文档可用注释语言书写,注释语言分为(A B C D)。 A) 序言性注释 B) 描述性注释 C) 功能性注释 D) 状态性注释 12. 为使程序中数据说明更易于理解和维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A B C) 。 A) 数据说明的次序应当规范化 B) 一个语句说明多个变量时,各变量名按字母顺序排列 C) 对于复杂的数据结构,要加注释,说明在程序实现时的特点 D) 定义变量名应按字母顺序排列 13. 源程序的效率与(D)阶段确定的算法的效率直接有关。 A) 概要设计 B) 总体设计 C) 单元设计 D) 详细设计 14. 在详细设计翻译转换成源程序代码后,算法效率反映为对程序的哪几个方面的要求 (C D)。 A) 读写速度 B) 代码长度 C) 存储容量 D) 执行速度 15. 提高程序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B C)。 A) 编程时对程序语句进行调整 B) 选择良好的设计方法 C) 使程序最大限度的简洁 D) 选择良好的数据结构与算法 二、判断题 1. 划分模块可以降低软件的复杂度和工作量,所以应该将模块分得越小越好。 (×) 2. 在网状结构中任何两个模块都是平等的,没有从属关系,所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常常被使用。(×) 3. 信息隐蔽原则有利于提高模块的内聚性。(√) 4. 中心变换型的DFD图可看成是对输入数据进行转换而得到输出数据的处理,因此可以使 用事务分析技术得到初始的模块结构图。(×) 5. SD法是一种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强调程序结构与问题结构相对应。 (×) 6. 所谓结构冲突,是指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之很少或没有结构上的对应关系。通常解决 的办法是:构造一个或者多个中结构,在输入和输出结构之进行转换。(√) 7. 当模块的控制范围是其作用范围的子集时,模块之的耦合度较低。(×) 8. JACKSON方法是以数据流、数据封闭性准则逐层分解的。(×) 9. 程序设计语言的工程特性包括: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局部性和顺序性。(×) 10. 项目应用领域是选择语言的关键因素。(√) 11. FORTRAN、Pascal、C语言、PL/1和汇编语言都是科学工程计算可选用的语言。(×) 12. 要用快速原型法开发软件,应选用4GL语言。(√) 13. 提高程序效率的根本途径是选择良好的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 14. 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简单说就是高的编程技巧。(√) 三、简答题 1. 模块内联系和模块联系有哪些种类? 答:块联系的各种类型的划分,从以下3方面考虑: ● 按块联系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引用与过程调用); ● 按块共用信息的作用(可分为数据型、控制型与混合型); ● 按块共用的信息数量多少(信息多联系紧密)。 (1) 块联系的类型,按照耦合度由大到小分为: 内容型:直接引用另一模块的内部信息; 公共型:两个模块引用共同的全程数据区; 控制型:模块传送的信息用于控制模块的内部逻辑; 复合型:模块传送复合的数据结构; 数据型:模块传送单个数据项。 (2) 块内联系的类型,按照内聚性从小到大分为: 偶然型:模块内部没有必然联系; 逻辑型:逻辑上相似的功能放进一个模块; 瞬时型:将同时执行的语句放在一个模块; 通信型:模块中的各部分引用共同的数据; 顺序型:模块中一部分的输出是另一部分的收入; 功能型: 模块中刚好包含了完成一个基本任务所必需的成分。 2. 分析以下DFD图,说明属于哪种类型的DFD图,并按照相应的变换将其转换为初始的模块 结构图。 参考答案:(略) 3. 下图是修改文件记录的DFD图,请确定其主加工。 解:主加工为:账号、修改、写记录。 4. 按照“降低块联系,提高块内联系”的设计总则对模块进行修改,具体从哪些方面进 行改进? 解: (1) 尽可能建立功能模块; (2) 消除重复功能; (3) 模块的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即当作用范围为控制范围的子集时,才能获得较低的块 联系; (4) 模块的大小适当; (5) 模块的扇入扇出数不宜太多。 5. 根据模块的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的原则,判定a、b两图的正确性。 解:显然,图a不满足作用范围应与控制范围的原则,模块F的作用范围不在控制范围之内。 图b的模块设计合理。 6. 图a中,模块G为判定,判断涉及到模块B、F、G,请指出设计中的错误,再根据改进模 块图的基本原则,画出1~2个改进方案(不改变模块G的判断关系),并说明是按照哪条基本 原则进行改进的。 解:图b为一个改进方案,将模块G的位置提高,使其作用范围为控制范围的子集,减少模块 之的联系。 7. 编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应交付的结果是什么? 答:编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每个模块编写程序。即是:将详细设计的结果转换为用某种计 算机语言写的程序——源程序代码。编码阶段应交付的结果是带有“程序内部文档”的、不 再含有语法错误的程序。 8. SP法的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方法的优点有哪些? 答:此法符合人们解决复杂问题的普遍规律,可提高软件开发的成功率和生产率;而且用先 全局后局部、先整体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的逐步求精过程,开发出来的程序具有清晰的层 次结构,因此程序容易阅读和理解。这样,程序自顶向下,逐步细化,分解成一个树型结构 。 因此,在同一层次的节点上做细化工作,相互之没有联系,它们之的细化工作相互独立 ;在任何一步发生错误,一般只影响它下层的节点,同一层其他节点不受影响;在以后的测试中,也可以先独立地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做,最后再集成。这样,程序清晰和模块化,使 得在修改和重新设计一个软件时,可复用的代码量最大。 9. 为了使程序具有良好的设计风格,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答:(1) 标识符应按意取名。 标识符即符号名,包括:模块名、常量名、标号名、子程序名、数据区名、缓冲区名等。 这些名字应能反映它所代表的实际东西,应有一定实际意义,使其能够见名知意,有助于对 程序功能的理解。 (2) 程序应加注释,它分为两类:序言性注释和功能性注释。 序言性注释应置于每个模块的起始部分,主要内容有:①说明每个模块的用途,功能;②说明模块的接口即调用格式、参数描述及从属模块的清单;③数据描述;④开发历史 。 功能性注释是嵌在源程序体中的,用于说明其后的程序段或语句的功能以及数据的状态;也就是解释下面要“做什么”,或是执行下面的语句会发生什么情况;而不是解释下面“怎么做”,因为怎么做常常是与程序重复的,且对读者理解程序没有什么帮助。 10. 样评价程序的执行效率?它与程序清晰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许多程序员往往片面追求效率,其实程序系统的成本不仅包括运行所需的机时,同时还应把程序员及操作员所花费的人力考虑进去。在编程时为追求效率而损害可读性或可靠性,会给以后的维护工作带来困难,所以从整体上看来是不值得的。 此外,还应该认识到,提高程序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选择良好的设计方法、良好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而不是靠编程时对程序语句进行调整。 (1) 追求建立在不损害程序可读性或可靠性基础上,要先使程序正确、清晰,再提高程序 效率。 (2) 不能因为贪图效率上的小利,而破坏程序的清晰性。 (3) 让编译程序去作简单的优化。 (4) 提高程序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选择良好的设计方法和良好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而不是靠编程时对程序语句做调整。 11. 假定:需要编一个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子程序,加入到现有的子程序库中,供其他程序员使用。要求: (1) 为该子程序写一个序言性注释; (2) 用PASCAL语言或其他语言写出这个子程序(要把根的性质,如:实根、复根、降为一次方程等有区别地通知调用者),并加上描述性注释。 答案:(略) 习题四答案 一、选择题 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机制(ABC)。 A) 继承 B) 消息 C) 方法 D) 结构 2. 下列属于面向对象的要素有(BCD)。 A) 分类性 B) 抽象 C) 共享 D) 封装 3. 下列选项中属于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有(ACD)。 A) Booch B) CAD C) Coad D) OMT 4. 下列属于Coad方法中面向对象的分析模型的层次有(AB)。 A) 主题层 B) 对象层 C) 应用层 D) 接口层 5. 一个类属性依其特征划分,其类型有(ABCD)。 A) 描述型 B) 定义型 C) 派生型 D) 参考型 6. 在进行面向对象分析时,所采用的模型有(ABD)。 A) 对象模型 B) 动态模型 C) 静态模型 D) 功能模型 7. 状态是对象属性的值的一种抽象,它的性质有(AB)。 A) 时性 B) 持续性 C) 有序性 D) 有穷性 8. 数据流图中的处理必须用对象中的操作来实现常见的操作有(ABCD)。 A) 查询 B) 动作 C) 活动 D) 访问 9. 建立继承关系时所采用的方式有(AC)。 A) 自顶向下 B) 从内到外 C) 自底向上 D) 从复杂到简单 10. 对象是人们要研究的任何事物主要的对象类型有(ABCD)。 A) 有形实体 B) 作用 C) 事件 D) 性能说明 二、判断题 1. 面向对象的的方法是以类作为最基本的元素,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 2. 类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对象的抽象,对象是抽象的类,类的具体化就是对象。(√) 3. 继承性是父类和子类之共享数据结构和消息的机制,这是类之的一种关系(×)。 4. 多态性增强了软件的灵活性和重用性,允许用更为明确、易懂的方式去建立通用软件, 多态性和继承性相结合使软件具有更广泛的重用性和可扩充性。(×) 5. 面向对象分析,就是抽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 6. 面向对象的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质量和提高可维护性。(√) 7. 对象模型表示了静态的、结构化的系统数据性质,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它是从客观世界实体的对象关系角度来描述,表现了对象的相互关系。(√) 8. 面向对象的分析是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目标系统的问题空进行理解、分析和反映。通过对象层次结构的组织确定解空中应存在的对象和对象层次结构。(√) 9. 类的设计过程包括:确定类,确定关联类,确定属性,识别继承关系。(√) 10. 复用也叫重用或再用,面向对象技术中的“类”,是比较理想的可重用软构件。有三种重用方式:实例重用、继承重用、多态重用。(√) 11. 主题是一种关于模型的抽象机制,它是面向对象模型的概貌,也是关于某个模型要同时考虑和理解的内容,主题起一种控制作用。(√) 12. 面向对象的分析由对象、结构、继承性和基于消息的通信构成。(×) 13. 支持继承性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和传统程序设计语言在语言机制方面的根本区别。(√) 14. 面向对象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理解、表达和验证。(√) 15. 面向对象的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质量和提高可维护性。(√) 三、 简答题 1. 与传统程序设计模式中的过程调用相比,消息传递机制有何本质区别? 答: (1) 消息传递必须给出信道的信息,通常要指出明显的接受方。 (2) 由于接受方是一通信实体,具有保持状态的能力,所以同一发送方在不同时刻向同一 接受方发送同样的信息,可因接受方的当前状态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3) 消息传递可以是异步的,发送方可以不必等待接受方返回信息就可以继续执行后面的操作,因而支持程序的并发和分布执行,而过程调用只能是同步的,本质上是串行的。 2. 阐述面向对象的特征,并做简要的解释。 答: (1) 对象惟一性。 每个对象都有自身惟一的标识,通过这种标识,可找到相应的对象。 (2) 分类性。 是指将具有一致的数据结构(属性)和行为(操作)的对象抽象成类。 (3) 继承性。 是父类和子类之共享数据结构和方法的机制,这是类之的一种关系。 (4) 多态性。 是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数,过程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上,并获得不同的结果。 3. Coad方法主要由面向对象分析OOA和面向对象设计OOD。OOA方法分析过程和构造OOA概念模型的顺序由5个层次组成,请简述这5个层次。 答: (1) 发现类及对象。描述如何发现类及对象。从应用领域开始识别类及对象,形成整 个应用的基础,然后,据此分析系统的责任。 (2) 识别结构。该阶段分为两个步骤。第一,识别“一般-特殊”结构,该结构捕获了识别出的类的层次结构;第二,识别“整体-部分”结构,该结构用来表示一个对象如何成为另一个对象的一部分,以及多个对象如何组装成更大的对象。 (3) 定义主题。主题由一组类及对象组成,用于将类及对象模型划分为更大的单位,便于理解。 (4) 定义属性。其中包括定义类的实例(对象)之的实例连接。 (5) 定义服务。其中包括定义对象之的消息连接。 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有哪些优点? 解:开发时短、效率高、可靠性高,所开发的程序更强壮。由于面向对象编程的可重用性 ,可以在应用程序中大量采用成熟的类库,从而缩短开发时,这样程序更易于维护、 更新和升级。继承和封装使得应用程序的修改带来的影响更加局部 化。 5.比较面向对象方法与结构化方法的特点。 解:分析是问题抽象 (做什么),设计是问题求解 (怎么做),实现是问题的解 (结果)。任 何方法学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和求解过程都是如此。在问题抽象阶段,结构化方法面向过程, 按照数据变换的过程寻找问题的结点,对问题进行分解。因此,与面向对象方法强调的对象 模型不同,描述数据变换的功能模型是结构化方法的重点。如果问题世界的功能比数据更复 杂或者更重要,那么结构化方法仍然应是首选的方法学。如果数据结构复杂且变换不多, 那么如果以过程主导分析和设计,一旦有系统变更就会给下游开发带来极大混乱。 由于对过程的理解不同,面向过程的功能细分所分割出的功能模块有时会因人而异。而面向 对象的对象细分,从同一问题领域的对象出发,不同人得出相同结论的比率较高。 在设计上,结构化方法学产生自顶向下、结构清晰的系统结构。每个模块有可能保持较强的独立性,但它往往与数据库结构相独立,功能模块与数据库逻辑模式没有映射关系,程序与数据结构很难封装在一起。如果数据结构复杂,则模块独立性很难保证。面向对象方法抽象的系统结构往往并不比结构化方法产生的系统结构简单,但它能映射到数据库结构中,很容易实现程序与数据结构的封装。 在软件工程基本原则中有一条“形式化原则”,即对问题世界的抽象结论应该以形式化语言 (图形语言、伪码语言等)表述出来。结构化方法可以用数据流图、系统结构图、数据辞典、状态转移图、实体关系图来进行系统逻辑模型的描述;而面向对象方法可以使用对象模型图、数据辞典、动态模型图、功能模型图。其中对象模型图近似系统结构图与实体关系图的结合,动态模型图类似状态迁移图,功能模型图类似数据流图。 6.当重要的对象被发现后,通过一组互相关联的模型详细表示类之的关系和对象的行为,这些模型从四个不同的侧面表示了软件的体系结构、静态逻辑、动态逻辑、静态物理和动态物理。试描述一下这四种特性。 解:静态逻辑模型描述实例化(类成员关系)、关联、聚集(整体/部分)、和一般化(继承)等关系。这被称为对象模型。一般化关系表示属性和方法的继承关系。定义对象模 型的图形符号体系通常是从用于数据建模的实体关系图导出的。对设计十分重要的约束,如 基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也在对象模型中表示。 动态逻辑模型描述对象之的互相作用。互相作用通过一组协同的对象,对象之消 息的有序的序列,参与对象的可见性定义,来定义系统运行时的行为。 静态物理模型通过模块描述代码的布局。动态物理模型描述软件的进程和线程体系结 构。 习题五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不是模型元素的是(D)。 A) 关联 B) 聚合 C) 依赖 D) 笔记 2. UML具有扩展性,常见的扩展机制有(BCD)。 A) 修饰 B) 版类 C) 加标签值 D) 约束 3. UML语言支持的建模方式有(ABD)。 A) 静态建模 B) 动态建模 C) 模块化建模 D) 功能建模 4. 下列各种图可用于动态建模的有(ACD)。 A) 状态图 B) 类图 C) 序列图 D) 活动图 5. 下列属于状态的组成部分的有(AB)。 A) 名称 B) 活动 C) 条件 D) 事件 6. UML中包括的事件有(ABCD)。 A) 条件为真 B) 收到另一对象的信号 C) 收到操作调用 D) 时表达式 7. 属性的可见性有(ABD)。 A) 公有的 B) 私有的 C) 私有保护的 D) 保护的 8. 用例之的关系有(BCD)。 A) 友元 B) 扩展 C) 使用 D) 组合 9. 应用于通用化约束的方式有(ABCD)。 A) 完整 B) 不相交 C) 不完整 D) 覆盖 10. 消息的类型有(ABC)。 A) 同步 B) 异步 C) 简单 D) 复杂 二、 判断题 1. UML建模语言是由视图、图、模型元素和通用机制构成的层次关系来描述的。 (√) 2. UML是一种建模语言,是一种标准的表示,是一种方法。 (×) 3. 泳道是一种分组机制,它描述了状态图中对象所执行的活动。 (×) 4. 同步消息和异步消息的主要区别是:同步消息的发送对象在消息发送后,不必等待消息处理,可立即继续执行,而异步消息则发送对象必须等待接收对象完成消息处理后,才能继续执行。 (×) 5. 类图中的角色是用于描述该类在关联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的。 (√) 6. 类图用来表示系统中类和类与类之的关系,它是对系统动态结构的描述。 (×) 7. 用例模型的基本组成部件是用例、角色和用例之的联系。 (√)
Java服务器端开发面试题 Java服务器端开发面试题篇1 Hashcode()和equals(), 明白背后的原理,包括hashcode()的用法,各自的区别,如何,何时覆盖,为何覆盖 区别new String()和 申明的字符串的区别,String不变量,堆上创建,何时栈上创建,传递变量时候的按值传 递 Comparable 接口,Comparator类,用来做比较,主要是用于集合中,排序,插入等等 类初始化,变量初始化,静态变量,静态区,常量区等等 继承多态需要知道的有super, this, 相应的可能涉及到的设计模式 Java的内部类,有哪几种声明方式,有没有static的区别 集合,collection,array。 set, list, queue这些接口区别,set不可重复, arraylist的实现和linkedlist的实现区别,HashMap, HashTable。涉及到各种效率问题等,里面最好阅读一下源码 集合的遍历方法和使用iterator来遍历的区别,集合可否修改,能否删除其中的一 个元素,然后size是否变化等等问题 JAVA垃圾回收,内存结构 异常的种类 Object类,哪些方法 文件读取, 字节流和字符流, 流的概念, reader, stream等; NIO(通道,缓冲区,选择器) Java服务器端开发面试题篇2 thread, start(), run() 多线程里面的关键字,wait, notfiy, 锁(synchronized), lock接口 线程状态,上下文切换,守护线程 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几种实现方式,优缺点 进程通信 同步容器类,并发容器类之区别 几个重要的数据结构,需要了解详细,最好能看过关键代码, copyOnWrite容器, ConcurrentHashMap 信号量, CountDownLatch, CyclicBarrier等类的使用 还有一些Future框架等等(这块我也知道的不多) Java服务器端开发面试题篇3 数据结构,线性列表,二叉树,完全二叉平衡树,B+树,图的表示。 树的先序,中序,后序,层序遍历。能手写代码,递归和循环实现。 栈的使用 排序 常用的排序算法, 选择,冒泡,快排,堆排序,归并等。能手写代码,知道时和空复杂度,能做一些 代码上的改进。 动态规划和分治的区别,能根据题目想到这方面,简单的例子能写出来 图的算法 最好去leetcode上系统的刷一下题,不需要全部刷完,但是基本的类型都刷到,很 有帮助,代码能力也能提高 ----------------------- Java服务器端开发面试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1页。 Java服务器端开发面试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
线程概念 什么是线程 LWP:light weight process 轻量级的进程,本质仍是进程(在Linux环境下) 进程:独立地址空,拥有PCB 线程:也有PCB,但没有独立的地址空(共享) 区别:在于是否共享地址空。 独居(进程);合租(线程)。 Linux下: 线程:最小的执行单位 进程:最小分配资源单位,可看成是只有一个线程的进程。 Linux内核线程实现原理 类Unix系统中,早期是没有“线程”概念的,80年代才引入,借助进程机制实现出了线程的概念。因此在这类系统中,进程和线程关系密切。 1. 轻量级进程(light-weight process),也有PCB,创建线程使用的底层函数和进程一样,都是clone 2. 从内核里看进程和线程是一样的,都有各自不同的PCB,但是PCB中指向内存资源的三级页表是相同的 3. 进程可以蜕变成线程 4. 线程可看做寄存器和栈的集合 5. 在linux下,线程最是小的执行单位;进程是最小的分配资源单位 察看LWP号:ps –Lf pid 查看指定线程的lwp号。 三级映射:进程PCB --> 页目录(可看成数组,首地址位于PCB中) --> 页表 --> 物理页面 --> 内存单元 参考:《Linux内核源代码情景分析》 ----毛德操 对于进程来说,相同的地址(同一个虚拟地址)在不同的进程中,反复使用而不冲突。原因是他们虽虚拟址一样,但,页目录、页表、物理页面各不相同。相同的虚拟址,映射到不同的物理页面内存单元,最终访问不同的物理页面。 但!线程不同!两个线程具有各自独立的PCB,但共享同一个页目录,也就共享同一个页表和物理页面。所以两个PCB共享一个地址空。 实际上,无论是创建进程的fork,还是创建线程的pthread_create,底层实现都是调用同一个内核函数clone。 如果复制对方的地址空,那么就产出一个“进程”;如果共享对方的地址空,就产生一个“线程”。 因此:Linux内核是不区分进程和线程的。只在用户层面上进行区分。所以,线程所有操作函数 pthread_* 是库函数,而非系统调用。 线程共享资源 1.文件描述符表 2.每种信号的处理方式 3.当前工作目录 4.用户ID和组ID 5.内存地址空 (.text/.data/.bss/heap/共享库) 线程非共享资源 1.线程id 2.处理器现场和栈指针(内核栈) 3.独立的栈空(用户空栈) 4.errno变量 5.信号屏蔽字 6.调度优先级 线程优、缺点 优点: 1. 提高程序并发性 2. 开销小 3. 数据通信、共享数据方便 缺点: 1. 库函数,不稳定 2. 调试、编写困难、gdb不支持 3. 对信号支持不好 优点相对突出,缺点均不是硬伤。Linux下由于实现方法导致进程、线程差别不是很大。 线程控制原语 pthread_self函数 获取线程ID。其作用对应进程中 getpid() 函数。 pthread_t pthread_self(void); 返回值:成功:0; 失败:无! 线程ID:pthread_t类型,本质:在Linux下为无符号整数(%lu),其他系统中可能是结构体实现 线程ID是进程内部,识别标志。(两个进程,线程ID允许相同) 注意:不应使用全局变量 pthread_t tid,在子线程中通过pthread_create传出参数来获取线程ID,而应使用pthread_self。 pthread_create函数 创建一个新线程。 其作用,对应进程中fork() 函数。 int pthread_create(pthread_t *thread, const pthread_attr_t *attr, void *(*start_routine) (void *), void *arg); 返回值:成功:0; 失败:错误号 -----Linux环境下,所有线程特点,失败均直接返回错误号。 参数: pthread_t:当前Linux中可理解为:typedef unsigned long int pthread_t; 参数1:传出参数,保存系统为我们分配好的线程ID 参数2:通常传NULL,表示使用线程默认属性。若想使用具体属性也可以修改该参数。 参数3:函数指针,指向线程主函数(线程体),该函数运行结束,则线程结束。 参数4:线程主函数执行期所使用的参数。 在一个线程中调用pthread_create()创建新的线程后,当前线程从pthread_create()返回继续往下执行,而新的线程所执行的代码由我们传给pthread_create的函数指针start_routine决定。star
第 1章 概述 1 1.1 网络编程相关的基本概念 1 1.1.1 网络编程与进程通信 1 1.1.2 Internet中网进程的标识 3 1.1.3 网络协议的特征 7 1.2 三类网络编程 10 1.2.1 基于TCP/IP协议栈的网络编程 10 1.2.2 基于WWW应用的网络编程 10 1.2.3 基于.NET框架的Web Services网络编程 10 1.3 客户机/服务器交互模式 13 1.3.1 网络应用软件的地位和功能 13 1.3.2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14 1.3.3 客户机与服务器的特性 15 1.3.4 容易混淆的术语 16 1.3.5 客户机与服务器的通信过程 16 1.3.6 网络协议与C/S模式的关系 17 1.3.7 错综复杂的C/S交互 17 1.3.8 服务器如何同时为多个客户机服务 18 1.3.9 标识一个特定服务 20 1.4 P2P模式 21 1.4.1 P2P技术的兴起 21 1.4.2 P2P的定义和特征 21 1.4.3 P2P的发展 22 1.4.4 P2P的关键技术 22 1.4.5 P2P系统的应用与前景 22 习题 23 第 2章 套接字网络编程基础 24 2.1 套接字网络编程接口的产生与发展 24 2.1.1 问题的提出 24 2.1.2 套接字编程接口起源于UNIX操作系统 25 2.1.3 套接字编程接口在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25 2.1.4 套接字编程接口的两种实现方式 25 2.1.5 套接字通信与UNIX操作系统的输入/输出的关系 26 2.2 套接字编程的基本概念 27 2.2.1 什么是套接字 27 2.2.2 套接字的特点 28 2.2.3 套接字的应用场合 30 2.2.4 套接字使用的数据类型和相关的问题 30 2.3 面向连接的套接字编程 32 2.3.1 可靠的传输控制协议 32 2.3.2 套接字的工作过程 33 2.3.3 面向连接的套接字编程实例 34 2.3.4 进程的阻塞问题和对策 40 2.4 无连接的套接字编程 43 2.4.1 高效的用户数据报协议 43 2.4.2 无连接的套接字编程的两种模式 43 2.4.3 数据报套接字的对等模式编程实例 45 2.5 原始套接字 47 2.5.1 原始套接字的创建 47 2.5.2 原始套接字的使用 48 2.5.3 原始套接字应用实例 49 习题 51 第3章 WinSock编程 53 3.1 WinSock概述 53 3.2 WinSock库函数 55 3.2.1 WinSock的注册与注销 55 3.2.2 WinSock的错误处理函数 58 3.2.3 主要的WinSock函数 61 3.2.4 WinSock的辅助函数 74 3.2.5 WinSock的信息查询函数 77 3.2.6 WSAAsyncGetXByY类型的扩展函数 79 3.3 网络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 82 习题 84 第4章 MFC编程 85 4.1 MFC概述 85 4.1.1 MFC是一个编程框架 85 4.1.2 典型的MDI应用程序的构成 87 4.2 MFC和Win32 89 4.2.1 MFC对象和Windows对象的关系 89 4.2.2 几个主要的类 91 4.3 CObject类 95 4.3.1 CObject类的定义 95 4.3.2 CObject类的特性 96 4.4 消息映射的实现 98 4.5 MFC对象的创建 102 4.5.1 MFC对象的关系 102 4.5.2 MFC提供的接口 104 4.5.3 MFC对象的创建过程 104 4.6 应用程序的退出 107 习题 107 第5章 MFC WinSock类的 编程 109 5.1 CAsyncSocket类 110 5.1.1 使用CAsyncSocket类的一般步骤 110 5.1.2 创建CAsyncSocket类对象 111 5.1.3 关于CAsyncSocket类可以接受并处理的消息事件 112 5.1.4 客户端套接字对象请求连接到服务器端套接字对象 114 5.1.5 服务器接收客户机的连接请求 115 5.1.6 发送与接收流式数据 116 5.1.7 关闭套接字 118 5.1.8 错误处理 118 5.1.9 其他成员函数 119 5.2 CSocket类 120 5.2.1 创建CSocket对象 120 5.2.2 建立连接 120 5.2.3 发送和接收数据 120 5.2.4 CSocket类、CArchive类和CSocketFile类 121 5.2.5 关闭套接字和清除相关的对象 122 5.3 CSocket类的编程模型 122 5.4 用CAsyncSocket类实现聊天室程序 123 5.4.1 实现目标 123 5.4.2 创建客户端应用程序 124 5.4.3 客户端程序的类与消息驱动 134 5.4.4 客户端程序主要功能的代码和分析 135 5.4.5 创建服务器端程序 142 5.4.6 服务器端程序的流程和消息驱动 144 5.4.7 点对点交谈的服务器端程序主要功能的代码和分析 145 5.5 用CSocket类实现聊天室程序 151 5.5.1 聊天室程序的功能 151 5.5.2 创建聊天室的服务器端程序 151 5.5.3 聊天室服务器端程序的主要实现代码和分析 154 5.5.4 创建聊天室的客户端程序 162 5.5.5 聊天室客户端程序的主要实现代码和分析 163 习题 170 实验 170 第6章 WinInet编程 172 6.1 MFC WinInet类 172 6.1.1 概述 172 6.1.2 MFC WinInet所包含的类 173 6.1.3 使用WinInet类编程的一般步骤 174 6.1.4 创建CInternetSession类对象 175 6.1.5 查询或设置Internet请求选项 176 6.1.6 创建连接类对象 177 6.1.7 使用文件检索类 178 6.1.8 重载OnStatusCallback函数 179 6.1.9 创建并使用网络文件类对象 180 6.1.10 CInternteException类 183 6.2 用MFC WinInet类实现FTP客户端 183 6.2.1 程序要实现的功能 183 6.2.2 创建应用程序的过程 184 习题 186 实验 187 第7章 WinSock的多线程 编程 188 7.1 WinSock为什么需要多线程编程 188 7.1.1 WinSock的两种I/O模式 188 7.1.2 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及解决方法 189 7.2 Win32操作系统下的多进程多线程机制 189 7.2.1 Win32 OS是单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 189 7.2.2 Win32 OS是支持多线程的操作系统 190 7.2.3 多线程机制在网络编程中的应用 191 7.3 VC++对多线程网络编程的支持 192 7.3.1 MFC支持的两种线程 192 7.3.2 创建MFC的工作线程 193 7.3.3 创建并启动用户界面线程 195 7.3.4 终止线程 198 7.4 多线程FTP客户端实例 200 7.4.1 编写线程函数 200 7.4.2 添加事件处理函数 206 习题 208 第8章 WinSock的I/O模型 209 8.1 select模型 210 8.2 WSAAsyncSelect异步I/O模型 212 8.3 WSAEventSelect事件选择模型 216 8.4 重叠I/O模型 221 8.4.1 重叠I/O模型的优点 221 8.4.2 重叠I/O模型的基本原理 221 8.4.3 重叠I/O模型的关键函数和数据结构 222 8.4.4 使用事件通知实现重叠模型的步骤 225 8.4.5 使用完成例程实现重叠模型的步骤 227 8.5 完成端口模型 229 8.5.1 什么是完成端口模型 229 8.5.2 使用完成端口模型的方法 230 习题 238 第9章 HTTP及编程 239 9.1 HTTP 239 9.1.1 HTTP的背景 239 9.1.2 HTTP的内容 240 9.1.3 HTTP消息的一般格式 242 9.1.4 HTTP请求的格式 243 9.1.5 HTTP响应的格式 245 9.1.6 访问认证 248 9.1.7 URL编码 249 9.1.8 HTTP的应用 250 9.2 利用CHtmlView类创建Web浏览器型的应用程序 250 9.2.1 CHtmlView类与WebBrowser控件 250 9.2.2 CHtmlView类的成员函数 251 9.2.3 创建一个Web浏览器型的应用程序的一般步骤 256 9.3 Web浏览器应用程序实例 261 9.3.1 程序实现的目标 261 9.3.2 创建实例程序 262 习题 265 实验 265 第 10章 电子邮件协议与编程 267 10.1 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267 10.1.1 电子邮件的特点 267 10.1.2 电子邮件系统的构成 267 10.1.3 电子邮件系统的实现 268 10.2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270 10.2.1 概述 270 10.2.2 SMTP客户机与SMTP服务器之的会话 270 10.2.3 常用的SMTP命令 271 10.2.4 常用的SMTP响应码 273 10.2.5 SMTP的会话过程 274 10.2.6 使用WinSock来实现电子邮件客户机与服务器的会话 274 10.3 电子邮件信件结构详述 275 10.3.1 Internet文本信件的格式标准——RFC 822 275 10.3.2 信件的头部 276 10.3.3 构造和分析符合RFC 822标准的电子信件 281 10.4 MIME编码解码与发送附件 281 10.4.1 MIME概述 281 10.4.2 MIME定义的新的信头字段 282 10.4.3 MIME邮件的内容类型 283 10.4.4 MIME邮件的编码方式 292 10.5 POP3与接收电子邮件 294 10.5.1 POP3 294 10.5.2 POP3的会话过程 294 10.5.3 POP3会话的3个状态 295 10.5.4 POP3标准命令 296 10.5.5 接收电子邮件的一般步骤 298 10.6 接收电子邮件的程序实例 299 10.6.1 实例程序的目的和实现的技术要点 299 10.6.2 创建应用程序的过程 301 10.7 发送电子邮件的程序实例 302 10.7.1 实例程序的目的和实现的技术要点 302 10.7.2 创建应用程序的过程 303 习题 305 参考文献 307
对考试很有帮助的.......... 《计算机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章 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述 1、操作系统的概念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是一种软件,属于系统软件; 1、科普的观点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它依照设计者制定的各种调度策略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使之能高效地运行。 2、功能的观点 操作系统是一个计算机资源管理系统,它负责计算机系统的全部资源的分配、控制、调度和回收。 3、用户的观点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与用户之的接口,用户通过这种接口使用计算机。 4、软件的观点 操作系统是程序和数据结构的集合。 5、管理的观点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合理而协调的管理者。 6、 操作系统是一个大型的程序系统,它负责计算机的全部软、硬件资源的分配、调度工作,控制并协调并发活动,实现信息的存取和保护。它提供用户接口,使用户获得良好的工作环境。操作系统使整个计算机系统实现了高效率和高度自动化。 2、操作系统的生成和五大类型 生成:产生最适合自己工作环境的OS内核(kernel)。既方便用户,又使系统开销尽量小;生成的配置过程如UNIX中newconfig命令;DOS中config.sys文件;维护由系统管理员负责。 操作系统的五大类型是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多道程序设计:即在系统内(内存)同时存放并运行几道相互独立的程序。 多道程序设计的基础:是将运行过程进一步细化成几个小的步骤,从而实现宏观上的并行。但从微观上看,内存中的多道程序轮流地或分时地占用处理机,交替执行。 多道程序系统 ≠ 多重处理系统 ≠ 多用户 ≠ 多终端 多道是指内存中驻留多个程序或一个程序的多个程序段,因此,多用户系统一定是采用多道技术。而多道系统不一定是多用户系统。多重处理系统一般指多CPU系统。当然,一个CPU的系统采用分时技术可以为多用户服务。多用户的关键技术是在用户之要有保密保安措施。终端指用户使用的硬件设备,即使一个终端也可为多用户使用,例如,银行的自动取款机(ATM)。 •分时与实时 分时技术:把CPU的时分成很短的时片(例如,几十至几百毫秒)工作。随着时片的时减少,对换时所占的比例随之增大。随着用户数目的不断增加,这种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实时是指计算机对于外来信息能够以足够快的速度进行处理,并在被控对象允许的时范围内做出快速反应。交互作用能力较差。 3、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 •作业管理:包括任务管理、界面管理、人机交互、图形界面、语音控制和虚拟现实等; •文件管理:又称为信息管理; •存储管理:实质是对存储“空”的管理,主要指对内存的管理; •设备管理:实质是对硬件设备的管理,其中包括对输入输出设备的分配、启动、完成和回收; •进程管理:又称处理机管理,实质上是对处理机执行“时”的管理,即如何将CPU真正合理地分配给每个任务。 4、表征操作系统的属性 主要有:响应比,并发性,信息的共享、保密与保护,可扩充性、可移植性、可读性、可“生成”性,安全可靠性,可测试性等。 第二章 用户与操作系统的接口 1、基本概念 作业(Job)是让计算机完成一件事或任务,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作业步(Job steps) :作业顺序执行的工作单元。 作业流(Job Stream) :作业步的控制流程。 作业类别:终端交互作业、批处理作业。 2、用户界面 三代用户界面: •第一代用户界面: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在一维空(命令行界面); •第二代用户界面:图形界面在二维空(图形界面); •第三代用户界面:虚拟现实在三维空(虚拟现实的界面元素)。 3、传统的人机接口 •操作命令 联机(键盘操作命令)、脱机(作业控制语言) 用户组合自编(Shell语言):DOS Shell;UNIX ;BShell、CShell等 •系统调用(System Call) 4、作业输入输出方式 •输入输出方式:脱机、直接耦合(交互联机) •SPOOLing:联机外围同时操作,假脱机(排队转储,设备虚拟技术) 5、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的功能: (1)采用JCB(作业控制块)表格,记录各作业状况; (2)按选定的算法,从后备作业队列中选出一部分(多道)或一个作业投入运行; (3)为被选中的作业做好运行前的准备工作。例如建立相应的执行进程和分配系统资源; (4)作业运行结束的善后处理工作。 •作业调度算法: (1)先来先服务(FCFS) 作业平均周转时=∑(作业完成时刻i-作业提交时刻i)/n个作业 (2)最短作业优先:在作业内容参差很不均衡时有合理性 (3)“响应比”最高的优先 “响应(系数)比”:作业响应时(等待和运行)/作业运行时 (4)定时轮转法(按时片):适合作业不定的情况 (5)优先数法:急事先办的原则 第三章进程及处理机管理 1、为什么要引入“进程” (1)进程调度属于低级处理机管理,即确定系统中哪个进程将获得CPU;而作业调度属于高级处理机管理,即确定系统中哪些作业将获得CPU。 (2)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3)引入进程的意义是描述多道程序设计系统中程序的动态执行过程。 2、进程的定义及特征 (1)程序和进程区别 (2)进程的五个基本特征: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制约性、结构性 3、进程调度 (1)进程的三个基本状态及转换 三个基本状态是等待、执行和就绪,在一定的条件下,进程的状态将发生转换。 (2)进程调度算法 主要有先来先服务(FCFS)、时片轮转法、多级反馈轮转法、优先数法。 (3)进程控制块(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它描述了进程的动态性。 4、进程通信 (1)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一般来说同步反映了进程的协作性质,往往指有几个进程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时在时次序上的某种限制,进程相互之各自的存在及作用,通过交换信息完成通信。如接力比赛中一组队员使用接力棒等。 进程互斥体现了进程对资源的竞争关系,这时进程相互之不一定清楚其它进程情况,往往指多个任务多个进程的通讯制约,因而使用更广泛。如打篮球时双方挣抢篮板球等。 (2)临界区 并发进程中与共享资源有关的程序段定义为临界区。进入临界区的准则是:①一次只准一个进程进入临界区;②本进程结束负责通知下一进程;③进程调度,不能阻塞。 (3)原语 原语是不可中断的过程。 •加锁/开锁(LOCK/UNLOCK)原语 优点是实现互斥简单;缺点是效率很低。 •信号量(Semaphore)及PV操作 PV操作能够实现对临界区的管理要求。它由P操作原语和V操作原语组成,对信号量进行操作,具体定义如下: P(S):①将信号量S的值减1,即S=S-1; ②如果S 0,则该进程继续执行;否则该进程置为等待状态,排入等待队列。 V(S):①将信号量S的值加1,即S=S+1; ②如果S>0,则该进程继续执行;否则释放队列中第一个等待信号量的进程。 信号量的数据结构为一个值和一个指针,指针指向等待该信号量的下一个进程。信号量的值与相应资源的使用情况有关。当它的值大于0时,表示当前可用资源的数量;当它的值小于0时,其绝对值表示等待使用该资源的进程个数。注意信号量的值仅能由PV操作来改变。 一般来说,信号量S 0时,S表示可用资源的数量。执行一次P操作意味着请求分配一个单位资源,因此S的值减1;当S<0时,表示已经没有可用资源,请求者必须等待别的进程释放该类资源,它才能运行下去。而执行一个V操作意味着释放一个单位资源,因此S的值加1;若S 0,表示有某些进程正在等待该资源,因此要唤醒一个等待状态的进程,使之运行下去。 •消息缓冲通信原语 高级通信原语,用于一组信息发送(Send)与读取(Read)。 5、死锁 (1)死锁的概念 死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程中的每一个,都在等待其中另一个进程释放资源而被封锁,它们都无法向前推进,称这种现象为死锁现象。 产生死锁的原因是共享资源有限,多个进程对共享资源的竞争,而且操作不当。 (2)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是资源互斥使用、保持和等待、非剥夺性、循环等待。 (3)解决死锁的方法 一般有死锁的预防,即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系统绝不会进入死锁状态;死锁的避免,即在资源动态分配的过程中使用某种办法防止系统进人死锁状态;和允许系统产生死锁,然后使用检测算法及时地发现并解除它。 安全状态、安全系列、银行家算法等 第四章 存储管理 1、存储管理使用的基本概念 •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 在具有地址变换机构的计算机中,允许程序中编排的地址和信息实际存放在内存中的地址有所不同。前者叫逻辑(相对)地址,后者叫物理(绝对)地址。 •重定位: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虚拟存储管理 虚存是由操作系统调度,采用内外存的交换技术,各道程序在必需使用时调入内存,不用的调出内存,这样好象内存容量不受限制。 虚存的特点: (1)虚存容量不是无限的,极端情况受内存和外存可利用的总容量限制; (2)虚存容量还受计算机总线地址结构限制; (3)速度和容量的“时空”矛盾,虛存量的“扩大”是以牺牲CPU工作时以及内外存交换时为代价的。 •存储管理的目的及功能 目的是方便用户,提高内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内存共享。 功能主要有内存的分配和管理、内存的扩充技术、内存保护技术 2、分区分配存储管理 分为固定分区、可变分区、可重定位分区、多重分区。 内存“扩充”技术: •交换:由操作系统做,用户不知道。 •覆盖:由用户控制,操作系统提供覆盖机制。 内存保护技术: ---保护系统工作区和用户作业区,特别是如何防止系统区被破坏。方法有存储保护键、界限寄存器 3、请求页式存储管理 (1)页式存储管理实现原理 基于程序在运行时不需要一开始都装入内存(局部性原理),更不应该把最近较长一段时内不用的程序装入内存。 (2)页表的作用是将逻辑页号转换为物理块号。 (3)页面淘汰算法 先进先出算法(FIFO)、循环检测法、最近最少使用页面先淘汰(LRU)、最不经常使用的页面先淘汰(LFU)、最近没有使用页面先淘汰(NUR)、最优淘汰算法(OPT)等。 (4)页式存储管理的优、缺点 优点: •虛存量大,适合多道程序运行,用户不必担心内存不够的调度操作; •内存利用率高,不常用的页面尽量不留在内存; •不要求作业连续存放,有效地解决了“碎片”问题。与分区式相比,不需移动作业;与多重分区比,无零星碎片产生。 缺点: •要处理页面中断、缺页中断处理等,系统开销较大; •有可能产生“抖动”; •地址变换机构复杂,为提高速度采用硬件实现,增加了机器成本。 4、段式、段页式存储管理 段式、页式存储管理的对比。 段页式存储管理特点: •每一段分若干页,再按页式管理,页不要求连续; •用分段方法分配管理作业,用分页方法分配管理内存; •兼有段式和页式管理的优点,系统复杂和开销增大,一般在大型机器上才使用。 第五章文件管理 1、文件管理任务与功能 任务:把存储、检索、共享和保护文件的手段,提供给操作系统本身和用户,以达到方便用户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功能: ---分配与管理外存 ---提供合适的存储方法 ---文件共享、保护,解决命名冲突 文件组织结构:文件、文件元素、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 = 文件管理程序(文件和目录的集合)+ 它所管理的全部文件; •文件系统是用户与外存的接口; •为用户提供统一方法(以数据记录的逻辑单位),访问存储在物理介质上的信息。 2、文件分类 (1)按文件性质与用途分:系统文件、库文件、用户文件 (2)按操作保护分:只读文件、可读可写文件、可执行文件 (3)按使用情况分:临时文件、永久文件、档案文件 (4)按用户观点分:普通文件、目录文件、特殊文件 (5)按存取的物理结构分:顺序(连续)文件、链接文件、索引文件 (6)按文件的逻辑存储结构分:有结构文件、无结构文件 (7)按文件中的数据形式分:源文件、目标文件 3、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文件的逻辑结构 ---从用户观点看 ---按文件名及记录号存取文件,是一维、连续的字符序列,方便存储、检索或加工 ---文件由若干个逻辑记录组成,并加以命名或编号 •文件的物理结构 又称文件的存储结构,是指文件在外存上的存储组织形式,是与存储介质的存储性能有关; 空闲空的管理方法主要有:空闲表法、空闲(自由)链表法、成组链接法 4、文件目录 (1)文件目录分类:一级文件目录、二级文件目录、多级文件目录 (2)文件目录的管理 •目录做成文件,文件系统便于内部统一管理,目录文件在使用时调入内存; •在操作系统中,大量采用“表格”管理。 5、文件存取控制 •解决文件保护、保密和共享 •常用的文件存取控制方法有:存取控制矩阵、用户权限表、使用口令、使用密码 6、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和表示 UNIX或Linux操作系统中文件系统的主要特点 (1)操作系统文件的目录组织是一个树形结构,从根结点到叶子称为文件的全路径名,文件可以由其全路径名唯一确定; (2)文件本身是无结构的字符流; (3)把外部设备的特殊文件和普通文件以及目录文件都统一在文件这一概念上,对于一般文件的访问、共享和保护方式也可以适用于外部设备。 第六章 输入输出设备管理 1、设备管理的任务和功能 •设备管理的任务 (1)按用户需求提出的要求接入外部设备,系统按一定算法分配和管理控制,而用户不必关心设备的实际地址和控制指令; (2)尽量提高输入输出设备的利用率,例如发挥主机与外设以及外设与外设之的真正并行工作能力。 •设备管理的功能 (1)分配设备 (2)控制和实现真正的输入输出操作 (3)对输入输出缓冲区进行管理 (4)在一些较大系统中实现虚拟设备技术 2、外部设备分类 (1)按系统和用户分:系统设备、用户设备 (2)按输入输出传送方式分(UNIX或Linux操作系统):字符型设备、块设备 (3)按资源特点分:独享设备、共享设备、虚拟设备 (4)按设备硬件物理特性分:顺序存取设备、直接存取设备 (5)按设备使用分:物理设备、逻辑设备、伪设备 •设备I/O方式:询问、通道、中断 •I/O设备分配算法:先来先服务(FCFS)、按优先级进行分配 3、设备管理技术 (1)I/O设置缓存理由 •解决信息的到达率和离去率不一致的矛盾; •缓存起中转站的作用; •使得一次输入的信息能多次使用; •在通道或控制器内设置局部寄存器作为缓冲存储器,可暂存I/O信息,以减少中断CPU的次数。这种情形可进一步推广,使得一次读入的信息可多次重复使用。 (2)虚拟设备的技术(SPOOLing) SPOOLing,即外围设备联机并行操作,它是关于慢速字符设备如何与计算机主机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通常也叫做“假脱机技术”。是一种预输入、缓输出和转储的管理技术. SPOOLing系统的特点: •提高了I/O速度; •将独享设备改造为共享设备(典型例子是打印机的“共享”); •实现了虚拟设备功能。 4、设备处理程序编制内容 •设备驱动程序的功能 (1)将接收到的抽象要求转换为具体要求; (2)检查用户I/O请求的合法性,了解I/O设备的状态,传递有I/O关参数,设置设备的工作方式; (3)发出I/O命令,启动分配到的I/O设备,完成指定的I/O 操作; (4)及时响应由控制器或通道发来的中断请求,并根据其中断类型调用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5)对于设置有通道的计算机系统,驱动程序还应能够根据用户的 I/O请求,自动地构成通道程序。 •设备驱动程序的特点 (1)驱动程序主要是在请求I/O的进程与设备控制器之的一个通信程序。 (2)驱动程序与I/O设备的特性紧密相关。 (3)驱动程序与I/O控制方式紧密相关。 (4)由于驱动程序与硬件紧密相关,因而其中的一部分程序用汇编语言书写,目前有很多驱动程序,其基本部分已经固化,放在ROM中。 •设备处理方式 (1)将抽象要求转换为具体要求 (2)检查I/O请求的合法性 (3)读出和检查设备的状态 (4)传送必要的参数 (5)方式的设置和I/O设备启动 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 操作系统是软件,而且是系统软件。它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大致可以从两方面体会:对内,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扩充硬件的功能;对外,操作系统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它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系统调用与一般过程调用的区别。 系统调用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调用,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过程调用,它与一般过程调用的主要区别如下: (1)运行状态不同。一般的过程调用,其调用和被调用过程都是用户程序,它们都运行在同一系统状态下;而系统调用的调用过程是用户程序,它运行在用户态,其被调用过程是系统过程,运行在系统态。 (2)进入方式不同。一般过程调用可以直接通过过程调用语句将控制转移到被调用过程;而执行系统调用时,由于调用和被调用过程处于不同系统状态,必须通过访管中断进入。 (3)代码层次不同。一般过程调用中的被调用程序是用户级程序,而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中的代码程序,是系统级程序。 •下表给出作业l、2、3的提交时和运行时。采用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和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试问平均周转时各为多少?(时单位:小时,以十进制进行计算。) 解:采用先来先服务调度策略,则调度顺序为l、2、3。  平均周转时T=(8+11.6+12)/3=10.53 采用短作业优先调度策略,则调度顺序为l、3、2。  平均周转时T=(8+8+12.6)/3=9.53 •试述文件管理系统设置打开文件、关闭文件命令的原因。 解:操作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用户文件,而访问一个文件需要查询目录,有时甚至需要多次查询目录。由于文件目录与文件一起存放在辅存上,当存取文件时,必须先到辅存中读取文件目录信息,从中获得文件的存放地址,然后再去存取文件。这样一来,文件信息的存取将花费很多时。如果将整个文件目录放入主存,虽然可以提高存取速度,但这需要占用大量主存空,显然这也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在一段时内使用的文件数总是有限的,因此只要将目录中当前要使用的那些文件的目录表目复制到内存中就可以了。这样既不占用太多的主存空,又可显著提高查询文件目录的速度。为此,大多数操作系统中设置了两个文件操作:打开文件和关闭文件。 打开文件操作完成的功能是将文件的有关目录信息复制到主存活动文件表中,以建立用户和这个文件的联系。关闭文件操作的功能是用户宣布这个文件当前不再使用,系统将其在主存中的相应目录信息删去,因而也就切断了用户同这个文件的联系。 •有一个文件系统如图(a)所示,图中的框表示目录,圈表示普通文件。根目录常驻内存,目录文件组织成链接文件,不设文件控制块,普通文件组织成索引文件。目录表目指示下一级文件名及其磁盘地址(各占2个字节,共4个字节)。若下级文件是目录文件,指示其第一个磁盘块地址。若下级文件是普通文件,指示其文件控制块的磁盘地址。每个目录文件磁盘块最后4个字节供拉链使用。下级文件在上级目录文件中的次序在图中为从左至右。每个磁盘块有512字节,与普通文件的一页等长。 普通文件的文件控制块组织结构如图(b)所示,其中每个磁盘地址占2个字节,前10个地址直接指示该文件前10页的地址。第11个地址指示一级索引表地址,一级索引表中每个磁盘地址指示一个文件页地址;第12个地址指示二级索引表地址,二级索引表中每个地址指示一个一级索引表地址;第13个地址指示三级索引表地址,三级索引表中每个地址指示一个二级索引表地址。问: (1)一个普通文件最多可有多少个文件页? (2)若要读文件J中的某一页,最多启动磁盘多少次? (3)若要读文件W中的某一页,最少启动磁盘多少次? 答:(1)由题目中所给条件可知,磁盘块大小为512字节,每个磁盘地址占2个字节。因此,一个一级索引表可容纳256个磁盘地址。同样地,一个二级索引表可容纳256个一级索引表地址,一个三级索引表可容纳256个二级索引表地址。这样,一个普通文件最多可有页数为:10+256+256×256+256×256×256=16843018 (2)从图(a)中可以看出,目录文件A和目录文件D中的目录项都只有两个,因此这两个目录文件都不需要拉链。若要读文件J中的某一项,首先从内存的根目录中找到目录文件A的磁盘地址,将其读入内存(第1次访问磁盘)。然后再从目录A中找出目录文件D的磁盘地址,并将其读入内存(第2次访问磁盘)。从目录D中找出文件J的文件控制块地址,将文件J的文件控制块读入内存(第3次访问磁盘)。在最坏情况下,要访问页的磁盘地址需通过三级索引才能找到,这时要三次访问磁盘才能将三级索引表读入内存(第4、5、6次访问磁盘)。最后读入文件J中的相应页(第7次访问磁盘)。 由此可知,若要读文件J中的某一页,最多启动磁盘7次。 (3)从图(a)中可以看出,目录文件C和目录文件U中,目录项数目较多,若目录项数超过127(512/4-l=127),则目录文件的读入可能需要多次磁盘读(因目录文件组织成链接文件)。在最好情况下,所找的目录项都在目录文件的第一个磁盘块中。若要读文件W中的某一页,首先从内存的根目录中找到目录文件C的磁盘地址,将其读入内存(第1次访问磁盘)。在最好情况下,能从目录C的第一个磁盘块中找出目录文件互的磁盘地址,并将其读入内存(第2次访问磁盘)。从目录I中找出目录文件P的的磁盘地址,将其读入内存(第3次访问磁盘)。从目录P中找到目录文件U的磁盘地址,将其读入内存(第4次访问磁盘)。在最好情况下,能从目录U的第一个磁盘块中找出文件W的文件控制块地址,将文件W的文件控制块读入内存(第5次访问磁盘)。在最好情况下,要访问的页在前10页中,这时可直接得到该页的磁盘地址。最后读入文件W中的相应页(第6次访问磁盘)。 由此可知,若要读文件W中的某一页,最少启动磁盘6次。 •采用可变分区管理存储空时,若主存中按地址顺序依次有五个空闲区,大小分别为15K、28K、10K、226K、110K。现有五个作业J1到J5,它们所需的主存空依次是10K、15K、102K、26K、180K。问如果采用首次适应分配算法,能否把这五个作业按J1到J5的次序全部装入主存。使用哪种分配算法装入这五个作业,可使主存的利用率最高? 解:按首次适应分配算法,不能把这五个作业全部依次装入主存。这时J1、J2装入第1、2个空闲区,J3、J4装入第4、5个空闲区,J5有180K,无法装入仅有的10K空闲区。 能使主存利用率最高的是采用最佳适应分配算法。这时,这五个空闲块分别装入作业J2、J4、J1、J5、J3。 •某虚拟存储器的用户编程空共32个页面,每页为1KB,内存为16KB。假定某时刻一用户页表中已调入内存的页面的页号和物理块号的对照表如下: 请计算逻辑地址0A5C(H)所对应的绝对地址。 解:页式存储管理的逻辑地址分为两部分:页号和页内地址。由已知条件“用户编程空共32个页面”,可知页号部分占5位;由“每页为1KB”,1K=210,可知内页地址占10位。由“内存为16KB”,可知有16块,块号为4位。 逻辑地址0A5C(H)所对应的二进制表示形式是:000 1010 0101 1100 ,根据上面的分析,下划线部分为页内地址,编码 “000 10” 为页号,表示该逻辑地址对应的页号为2。查页表,得到物理块号是4(十进制),即物理块地址为:01 00 ,拼接块内地址10 0101 1100,得01 0010 0101 1100,即125C(H)。 •某采用页式存储管理的系统,接收了一个共7页的作业,作业执行时依次访问的页为:1、2、3、4、2、1、5、6、2、1、2、3、7。当内存块数量为4时,请分别用先进先出(FIFO)调度算法和最近最少使用(LRU)调度算法,计算作业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多少次缺页中断?写出依次产生缺页中断后应淘汰的页。(所有内存开始时都是空的,凡第一次用到的页面都产生一次缺页中断。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解:(1)采用先进先出(FIFO)调度算法,页面调度过程如下: 所以,共产生10次缺页中断,依次淘汰的页是1、2、3、4、5、6。 (2)采用最近最少使用(LRU)调度算法,页面调度过程如下: 因此,共产生8次缺页中断,依次淘汰的页是3、4、5、6。 •试述分页式存储管理系统和分段式存储管理系统的主要区别。 解:分页和分段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不要求作业连续存放。但在概念上两者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式: (1)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是为了实现非连续分配,以便解决内存碎片问题,或者说分页是由于系统管理的需要。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它含有一组意义相对完整的信息,分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共享,满足用户的需要。 (2)页的大小固定,由系统确定,将逻辑地址划分为页号和页内地址是由机器硬件实现的。而段的长度却不固定,决定于用户所编写的程序,通常由编译程序在对源程序进行编译时根据信息的性质来划分。 (3)分页的作业地址空是一维的。分段的地址空是二维的。 •为什么说有了通道技术和中断技术才真正做到了CPU与外设的并行操作? 解:通道是负责外围设备与主存之进行数据交换,能单独完成输入输出操作的处理机。有了通道,主存和外围设备之的数据交换就不要CPU干预了,CPU可以做与输入输出无关的其他工作,从而使计算机系统获得了CPU与外围设备之并行工作的能力。 I/O中断是通道和CPU协调工作的一种手段。如果没有中断技术,CPU就要不断去查询通道以及设备执行的情况,这样一来,CPU还是把大量的时花在了查询上,不能很好地为其他进程服务。使用中断技术,CPU可以完全不管通道和设备的执行情况,因为无论操作正常结束或操作异常结束,通道都会发出中断,通知CPU来处理。 综上所述,通道技术和中断技术的出现,使得主存可以直接与外设交换数据,而CPU得以并行地工作,大大提高了CPU的使用效率。 •某分时系统的进程出现如图所示的状态变化。 试问:(1)你认为该系统采用的是何种进程调度算法? (2)把图中所示的六个状态变化的原因写出来。 解:(1)该分时系统采用的进程调度算法是时片轮转法。 (2)①进程被选中,变成运行态;②时片到,运行的进程排入就绪队列尾部;③运行的进程启动打印机,等待打印;④打印工作结束,等待的进程排入就绪队列尾部;⑤等待磁盘读文件工作;⑥磁盘传输信息结束,等待的进程排入就绪队列尾部。 •怎样理解操作系统的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关系? 解: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都属于处理机调度。作业调度是处理机管理的高级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审查系统是否能满足用户作业的资源要求以及按照一定的算法来选取作业。进程调度是处理机管理的低级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一定的算法将CPU分派给就绪队列中的一个进程。 作业的状态及其转换 操作系统中作业的状态主要有:提交、后备、执行、完成,进程的状态主要有等待、就绪、执行。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转换关系见下图。 •用PV操作实现进程的同步与互斥应该注意什么? 解:用PV操作实现进程的同步与互斥,应该注意以下四方面问题: (1)对每一个共享资源都要设立信号量。互斥时对一个共享资源设立一个信号量;同步时对一个共享资源可能要设立两个或多个信号量,要视由几个进程来使用该共享变量而定。 (2)互斥时信号量的初值一般为1;同步时至少有一个信号量的初值大于等于1。 (3)PV操作一定要成对调用。互斥时在临界区前后对同一信号量作PV操作;同步时则对不同的信号量作PV操作,PV操作的位置一定要正确。 (4)对互斥和同步混合问题,PV操作可能会嵌套,一般同步的PV操作在外,互斥的PV操作在内。 三、课程练习及参考解答 一、填空 1、设备I/O方式有如下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文件存取方式按存取次序通常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一类 ______________。 3、从用户观点看,UNIX系统将文件分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 4、引起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5、进程的三个最基本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传统操作系统提供编程人员的接口称为________________。 7、三代人机界面的发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8、常用进程调度算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1、计算机操作系统是一个( )。 A. 应用软件 B. 硬件的扩充 C. 用户软件 D.系统软件 2、操作系统程序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 A. 一个程序模块 B. 分层结构 C. 层次模块化结构 D. 子程序结构 3、面向用户的组织机构属于( )。 A. 虚拟结构 B. 逻辑结构 C. 实际结构 D. 物理结构 4、操作系统中应用最多的数据结构是( )。 A. 堆栈 B. 队列 C. 表格 D. 树 5、可重定位内存分区分配目的为( )。 A. 解决碎片问题 B. 便于多作业共享内存 C. 回收空白区方便 D. 摆脱用户干预 6、逻辑地址就是( )。 A. 用户地址 B. 相对地址 C. 物理地址 D.绝对地址 7、原语是( )。 A. 一条机器指令 B. 若干条机器指令组成 C. 一条特定指令 D. 中途能打断的指令 8、索引式(随机)文件组织的一个主要优点是( )。 A. 不需要链接指针 B. 用户存取方便 C.回收实现比较简单 D.能实现物理块的动态分配 9、几年前一位芬兰大学生在Internet上公开发布了以下一种免费操作系统核心( ),经过许多人的努力,该操作系统正不断完善,并被推广。 A. Windows NT B. Linux C. UNIX D. OS2 10.文件目录的主要作用是( )。 A. 按名存取 B.提高速度 C.节省空 D.提高外存利用率 11、某进程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等待从磁盘上读入数据,此时该进程的状态是( )。 A. 从就绪变为运行 B.从运行变为就绪 C. 从运行变为阻塞 D.从阻塞变为就绪 12、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的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作( )。 A.编译 B.连接 C.运行 D.重定位 13、进程和程序的一个本质区别是( )。 A.前者分时使用CPU, 后者独占CPU B.前者存储在内存,后者存储在外存 C.前者在一个文件中,后者在多个文件中 D.前者为动态的,后者为静态的 三、是非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的划×。 ( )1、进程的相互制约关系体现为进程的互斥和同步。 ( )2、只有一个终端的计算机无法安装多用户操作系统。 ( )3、UNIX的最大特点是分时多用户、多任务和倒树型文件结构。 ( )4、常用的缓冲技术有双缓冲,环形缓冲和缓冲池。 ( )5、实时操作系统的响应系数最小,设备利用率最差。 ( )6、死锁是指两个或多个进程都处于互相等待状态而无法继续工作。 ( )7、具有多道功能的操作系统一定是多用户操作系统。 ( )8、一般的分时操作系统无法做实时控制用。 ( )9、多用户操作系统在单一硬件终端硬件支持下仍然可以工作。 ( )10、常用的缓冲技术是解决慢速设备与快速CPU处理之协调工作。 四、回答题 1、试以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说明进程同步问题的实质。 2、以一台打印机为例,简述SPOOLing 技术的优点。 3、简述请求页式存储管理的优缺点。 4、虚拟存储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虚拟存储器的容量主要受到什么限制? 5、现代操作系统与传统操作系统相比,设计中采用了哪些先进技术? 练习参考解答 一、填空 1、询问、中断、通道 2、顺序存取、直接存取、按键索引 3、普通(用户)、目录、特殊 4、互斥使用、保持和等待、非剥夺性、循环等待 5、准备(就绪)、执行、等待 6、系统调用 7、一维命令行、二维图形界面、三维虚拟现实 8、先来先服务、优先数法、轮转法 二、选择题 1、D 2、C 3、B 4、C 5、A 6、B 7、B 8、D 9、B 10、A 11、C 12、D 13、D 三、是非题 有错误的是第2、5、7题,其余均是正确的。 四、回答题 1、答:一个生产者,一个消费者和一个产品之关系是典型的进程同步问题。设信号量S为仓库内产品,P-V操作配对进行缺一不可。生产者进程将产品放入仓库后通知消费者可用;消费者进程在得知仓库有产品时取走,然后告诉生产者可继续生产。 2、答:以一台打印机为例, SPOOLing 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在多用户情况下,每一个用户使用打印机就好像自己拥有一台打印机。不会产生打印机“忙”而等待。 3、答:优点: (1)虛存量大,适合多道程序运行,用户不必担心内存不够的调度操作。动态页式管理提供了内存与外存统一管理的虚存实现方式。 (2)内存利用率高,不常用的页面尽量不留在内存。 (3)不要求作业连续存放,有效地解决了“碎片”问题。与分区式比,不需移动作业;与多重分区比,无零星碎片产生。UNIX操作系统较早采用。 缺点: (1)要处理页面中断、缺页中断处理等,系统开销较大。 (2)有可能产生“抖动”。 (3)地址变换机构复杂,为提高速度采用硬件实现,增加了机器成本。 4、答:虚存是由操作系统调度,采用内外存的交换技术,各道程序在必需使用时调入内存,不用的调出内存,这祥好像内存容量不受限制。但要注意: (1)虚存容量不是无限的,极端情况受内存、外存的可使用的总容量限制; (2)虚存容量还受计算机总线长度的地址结构限制; (3)速度和容量的“时空”矛盾,虛存量的“扩大”是以牺牲CPU工作时以及内、外存交换时为代价的。 5、答:现代操作系统是指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采用了网络地址方案、网络协议、路由技术和微内核等先进技术。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