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IM是什么?
CIM就是城市信息模型,是建筑信息模型(BIM)为基础,融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系统(IOT),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信息模型数据和感知数据,构建三维数据空间的城市信息综合体。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物理城市的数字孪生,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提供智能化支持。
CIM不仅是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还通过动态数据更新与智能分析,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提升城市韧性。CIM是BIM的升级版。BIM是单体。CIM是群体。也是基于BIM的技术,才有了CIM体系。
二、政府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指导各地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做法,在2020年9月制定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
通知要求,在未来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项目建设立项用地规划、设计方案模型报建、施工图模型、竣工验收模型备案等核心环节,均需依托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开展审查与审批工作。这意味着新建建筑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数字化成果,都将完整呈现在 CIM 平台上,实现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
CIM 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其数据完整性直接影响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完善 CIM 平台数据体系,城市内现存的大量建筑、公路、铁路、桥梁、河流、树木等地上设施,以及地下管道等基础设施的信息,均需通过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建模。通过专业 BIM 人员的精细建模工作,将各类城市要素数据整合汇聚,才能构建起覆盖全域、信息完备的 CIM 平台,为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南京、深圳、广州、雄安、厦门等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市级的CIM平台。
三、技术架构与关键组成
CIM平台的技术架构通常包括以下核心模块:
-
数据汇聚与管理: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如BIM、GIS、IoT、遥感等),实现数据标准化存储与动态更新。
-
三维数字底盘:通过三维GIS技术构建高精度空间模型,支持可视化分析与模拟推演。
-
智能化服务中台:基于DIKW(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模型,提供规则引擎、指标库和算法模型,支撑智能决策。
-
安全保障体系:强调国产化技术适配与数据安全,防止关键信息泄露。
四、CIM的构建方法
1. 顶层设计与标准规范
-
政策与标准先行:构建CIM需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规范和安全机制。例如,佛山市CIM项目编制了包括《CIM数据采集建库规范》《BIM轻量化方案》等12项标准,覆盖数据存储、共享、更新全流程1。
-
分层分级架构:上海市提出“市、区(片区)、园区”三级应用架构,明确到2025年建成统一的分层分级CIM底座69。
2. 多源数据整合与治理
数据采集:给城市做‘全身 CT’
- 地上数据: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拍摄城市全景,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通过激光扫描获取道路、桥梁的细节纹理。
- 地下数据:整合地质钻孔、管线探测数据,构建地下空间 “透明化” 模型。深圳的 CIM 平台已接入全市供排水、燃气等 12 类地下管线数据。
- 动态数据: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交通、能耗等信息,如无锡的 CIM 平台通过物联网监测河道水质变化。
数据整合:把‘拼图’拼成‘地图’
- 格式统一:将 BIM 模型、GIS 数据、IoT 传感器数据转换为通用格式(如 glTF),解决 “数据孤岛” 问题。
- 语义关联:为每个模型赋予属性标签,例如给一栋建筑标注 “住宅”“20 层”“抗震等级” 等信息,方便快速检索。
- 时序管理:记录数据的时间戳,实现城市变迁的 “时光倒流” 功能。例如雄安新区的 CIM 平台能对比不同年份的城市形态。
3. 平台开发与功能模块
-
三维数字底盘:基于GIS和BIM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支持可视化展示与空间分析(如淹没模拟、疏散推演)。深圳市北站片区项目通过全空间三维模型实现地下管网、建筑室内外一体化管理。
-
智能中枢与算法模型:集成DIKW(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模型,提供规则引擎和模拟仿真能力。例如,武汉市汉阳区CIM平台通过AI算法实时监控工地安全事件,提升监管效率。
-
开放接口:提供 API 供第三方开发应用,如广州的 CIM 平台已接入 20 多个部门的业务系统。
4. 应用场景与示范工程
-
城市规划:利用CIM模拟建筑布局对交通、环境的影响,优化公共设施配置。广州市通过模拟降雨分析防涝范围,辅助决策。
-
城市管理:实时监测基础设施(如桥梁、地下管线)健康状态,预测隐患。淄博市通过CIM平台提前解决3.6万条城市治理问题。
-
智慧交通:结合车联网技术优化信号控制,如广州部署的四个车联网示范区,支持自动驾驶路线规划。
-
应急防控:银川经开区利用CIM模拟地震疏散路径,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5. 持续迭代
- 动态更新: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自动汇交竣工数据,例如深圳要求所有新建项目必须提交 BIM 模型到 CIM 平台。
- 用户反馈:定期收集政府部门、企业的需求,优化平台功能。例如无锡建立 “多租户” 机制,允许区级部门定制个性化应用。
6. 安全保障与国产化适配
-
数据安全:采用国产化技术适配,如青岛市CIM项目建立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防止关键信息泄露。
-
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国产BIM软件研发,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例如,喆塔科技通过自研CIM2.0系统,打破半导体领域国外垄断。
五、典型案例:深圳的 “地下透明城市”
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地下空间 CIM 建设,通过以下措施打造 “看不见的安全防线”:
- 数据汇交制度:强制要求管线权属单位定期更新数据,建立 “谁建设、谁汇交” 的责任机制。
- 技术创新:采用地学精细建模技术,构建包含地质体、钻孔、管线的三维模型;集成灾害链仿真算法,评估盾构施工风险。
- 场景落地:在道路占道开挖管理中,CIM 平台自动提取管线信息,实现开挖方案的智能审批,将审批时间从 7 天缩短至 2 小时。
附
一、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不是 “随便拿数据来拼”,而是先要 “合法获取数据权限”,就像开车前必须先拿到驾照一样。这里的 “资源申请” 包括数据获取权限申请、跨部门协调、技术资源调用等,是数据整合的前置必要环节。
1. 为什么需要先 “资源申请”?
- 合规性要求:
城市数据涉及隐私和安全(如地下管网位置、人口分布),必须通过正式流程申请。例如:- 企业想获取某区域建筑数据,需向规划局提交《数据使用申请表》,说明用途(如商业开发调研),经审批后才能下载脱敏数据;
- 政府部门之间共享数据(如公安局调用地管局的地形数据),需通过 “政务数据共享平台” 提交申请,走电子签批流程。
- 技术资源准备:
整合大规模数据需要服务器、存储资源等,例如:- 某城市要整合全市无人机影像(可能有 TB 级数据),需先向财政局申请云服务器资源预算,再从阿里云 / 华为云调用算力。
2. 资源申请的具体场景
申请对象 | 申请内容 | 案例 |
---|---|---|
政府部门 | 跨部门数据共享权限 | 应急管理局申请调用气象局的实时降雨数据,用于洪水模拟 |
企业 / 机构 | 城市公开数据使用权限 | 某设计院申请获取雄安新区的道路 BIM 模型,用于桥梁设计 |
技术团队 | 算力 / 存储资源申请 | 数据团队申请临时调用 100 台服务器,用于处理 1000 平方公里的航拍影像 |
公众 | 特定数据查询权限(如个人房产数据) | 市民通过 “政务服务网” 申请查看自家房屋的抗震等级数据 |
举个例子:假设某团队要整合某片区的 “建筑 + 交通 + 人口” 数据,流程如下
- 资源申请阶段:
- 向住建局申请建筑 BIM 模型权限(需说明用于 “城市更新规划”);
- 向交通局申请路口摄像头流量数据权限(需承诺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
- 向统计局申请人口密度数据权限(需通过数据安全评估)。
- 数据整合阶段:
- 用申请到的建筑模型(.rvt 格式)、交通流量数据(CSV 表格)、人口分布栅格图(.tif 格式),通过技术工具 “翻译” 成统一的三维模型格式(如 glTF);
- 给每个建筑 “绑定” 交通数据(如 “距离地铁站 500 米内的建筑标为黄色”)和人口数据(如 “周边 1 公里居住人口超 2 万的建筑标红”),形成带标签的整合模型。
二、数据加工
利用地图空间的可视化能力,把抽象的数据(如建筑坐标、人口密度、管网走向)变成 “能看、能点、能测量” 的直观信息,同时通过标绘和分析功能,让数据 “开口说话”,辅助决策。
1、地图可视化:让数据 “看得见、看得懂”
(1)多维度数据 “搬上地图”
-
用不同 “符号” 代表数据:
- 建筑数据:用三维模型展示高楼大厦,颜色区分用途(如蓝色 = 商业楼、黄色 = 学校);
- 交通数据:用动态箭头表示道路车流方向,颜色深浅显示拥堵程度(如红色 = 严重拥堵);
- 人口数据:用 “热力图” 展示人群密度(红色区域 = 人口密集,如深圳福田 CBD);
- 案例:广州 CIM 平台在地图上用 “透明管网模型” 叠加地面建筑,点击任意一段管道可查看管径、材质、使用年限等数据。
-
分层展示,按需查看:
- 类似地图 APP 的 “图层开关”,图层可相互叠加显示,用户可自由选择显示内容(如只看公园 + 地铁线路);
- 例:南京规划局工作人员在审批小区设计方案时,先关闭 “交通图层”,专注查看建筑与周边住宅的日照影响。
(2) 动态数据 “活起来”
- 接入实时数据,让地图 “动起来”:
- 天气数据:地图上实时显示降雨云图(如武汉 CIM 平台用蓝色阴影表示 1 小时内降雨区域);
- 公共设施:公交站显示实时到站信息(如成都 CIM 平台在地图上标注公交图标,点击显示 “下一班车还有 3 分钟”)。
2、地图标绘:在地图上 “随手做标记”
(1)标绘工具的实用场景
- 画区域:圈定目标范围
- 用多边形工具标绘 “旧改片区”(如上海划定某城中村拆迁范围);
- 用圆形工具标记 “应急避难场所覆盖范围”(如北京标绘半径 500 米内的居民区)。
- 标点位:标记关键地点
- 用红旗图标标记 “古树保护点”(如厦门在地图上标注 500 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位置);
- 用叉号图标标记 “道路坑洼隐患点”(如杭州城管巡逻时随手标绘破损路面)。
- 连路线:规划行动路径
- 用虚线标绘 “地铁新线路走向”(如广州规划局在地图上草拟地铁 18 号线延长线);
- 用实线标绘 “消防救援路线”(如深圳应急局规划火灾时的最佳消防车行进路线)。
(2) 标绘数据的 “二次利用”
- 标绘后的图形可直接用于分析:
- 例:标绘一片工业区后,平台自动统计该区域内的企业数量、能耗总量、就业人数,生成《工业区经济分析报告》。
3、地图查询:快速找到 “想要的数据”
(1)三种查询方式
- 点击查询:点哪里,查哪里
- 在地图上点击某栋建筑,弹出卡片显示 “建筑面积 10 万㎡、业主单位 XX 公司、竣工年份 2015 年”(如南京 CIM 平台的 “一键查建筑” 功能);
- 点击河流图标,显示 “河流长度 5 公里、平均水深 2 米、水质等级 Ⅲ 类”(如杭州 CIM 平台的 “水体档案”)。
- 关键词搜索:输入文字找位置
- 搜索 “人民医院”,地图高亮显示附近 3 家医院,并标注距离(如成都市民用 CIM 平台找最近的三甲医院);
- 搜索 “地下管网泄漏点”,地图列出所有历史维修记录点位(如厦门水务公司排查漏水隐患)。
- 条件筛选:按规则 “过滤” 数据
- 筛选 “2020 年后建成的住宅、容积率>3.0、距离地铁站<800 米”,地图自动标红符合条件的小区(如广州房企用 CIM 平台选址)。
4、测量与分析:让地图 “算一算”
(1)基础测量功能
- 距离测量:用鼠标画直线,测量两点间距离(如深圳规划员测量新学校到居民区的步行距离是否<1 公里);
- 面积测量:圈选一块土地,自动计算面积(如北京国土局测量待出让地块面积);
- 高度测量:点击建筑顶部,显示海拔高度(如重庆规划局核查山地建筑是否超高)。
(2)高级空间分析
- 日照分析:输入日期和时间,模拟建筑阴影覆盖范围(如上海审批小区时,确保所有住宅日照≥2 小时 / 天);
- 洪水淹没模拟:输入降雨量,地图用蓝色渐变显示可能被淹没的区域及水深(如武汉防汛时预判内涝风险);
- 路径优化:输入起点和终点,自动规划 “最短时间” 或 “最少拥堵” 路线(如苏州物流企业用 CIM 平台优化货车配送路径)。
典型案例:厦门 “地下管网秒级查询”
厦门在 CIM 平台中开发 “地图 + 管网” 分析功能:
- 可视化:地下管网以不同颜色区分(蓝色 = 水管、黄色 = 燃气管),透明化展示地下 50 米空间;
- 标绘:抢修人员到达现场后,用手机 APP 在地图上标绘 “泄漏点”,自动同步到指挥中心;
- 查询:输入 “管径≥300mm 的铸铁水管”,地图秒级筛选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管道,并显示老化程度;
- 测量分析:点击泄漏点,平台自动计算 “关闭上游 3 个阀门即可止水”,并规划抢修车最短路线。
三、数据管理
1、存储架构:
-
时空数据库:使用 PostGIS(支持空间数据扩展的PostgreSQL)存储地理空间数据(如地形、建筑轮廓),支持复杂空间查询(如“某区域10年内建筑密度变化”)。
-
动态更新机制:通过API或消息队列(如Kafka)实时接入IoT设备数据,触发模型动态更新(如桥梁应力超限时自动告警)。
2、权限与版本控制
CIM数据涉及敏感信息(如地下管网、安防设施),需严格管控访问权限,同时支持多版本回溯与协同编辑。
权限管理:
-
分级权限设计:
-
政府层:可访问全部数据(如国土规划、应急设施),支持数据修改与发布。
-
企业层:仅限查看与自身业务相关的数据(如开发商查看地块规划条件)。
-
公众层:开放非敏感数据(如三维地图、公共服务设施位置)。
-
-
技术实现:
-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通过Keycloak或阿里云RAM定义角色(如规划师、城管员)及其数据权限。
-
动态脱敏:对敏感字段(如管线坐标)实时加密,仅授权用户可解密。
-
四、数据服务发布
1、API与微服务:
数据服务是CIM价值的最终出口,需通过多样化接口满足不同场景需求,同时保障性能与安全。
服务类型:
-
可视化服务:
-
WebGL引擎:Cesium、Three.js提供浏览器端三维渲染,支持楼盘日照分析、灾害模拟。
-
AR/VR融合:通过Unity引擎或华为AR Engine,实现地下管线AR巡检、消防演练虚拟场景。
-
-
分析服务:
-
空间计算:基于PostGIS或SuperMap iServer提供缓冲区分析、路径规划(如最优救护车路线)。
-
指标生成:自动计算地块容积率、绿地率,生成合规性报告(如规划审批自动化)。
-
-
API与微服务:
-
标准接口:RESTful API提供实时交通流量、空气质量数据,供第三方APP调用。
-
按需扩展:通过Serverless架构(如AWS Lambda)动态部署应急模拟微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