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发展历程
硬件的发展: 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摩尔定律: 价格不变时,每18个月,集成电路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和性能增加一倍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以微处理器技术为标志
计算机体系结构:有无乘法指令
计算机组成原理:乘法指令的实现
2.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2.1 冯诺依曼机
特点:
- 计算机由如图5部分组成
- 以运算器为中心
- 指令和数据以同等地位存储在存储器,可按址寻访,CPU通过指令周期的不同阶段区分指令和数据
- 指令和数据以二进制表示
- 指令由地址码[ Ad(IR) ]和操作码[ Op(IR) ]组成
- 首次提出“存储程序”的概念,基本工作方式是控制流驱动方式
- 运算器成为“瓶颈”
- 不具有层次结构
“存储程序”:
基本思想: 程序和原始数据送入主存后才能执行,一旦启动就无需人为干预
基本特点: 按地址访问并顺序执行指令
存储程序原理: 将指令以代码的形式事先输入主存,执行首地址的第一条程序,按顺序执行其他指令,直至结束
计算机按此原理应该具有5个功能: 数据传送、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操作控制、操作判断
2.2 现代计算机
以存储器为中心
2.3 功能部件
存储器
主存储器(内存储器): CPU能直接访问
辅存储器(外存储器): 信息必须调入主存后,才能被CPU访问
地址存储器(MAR)、数据存储器(MDR)
MAR: 指明要读写哪个存储单元,位数反映存储单元数量,=PC位数
如:MAR为10位,则有210=1024个存储单元
MDR: 暂存要读写的数据,位数=存储字长
现代计算机中和高速缓存(Cache)被放在CPU内
存储体
- 存储体由许多存储单元组成
- 存储单元包含若干存储元件
- 存储元件存储一位0/1
- 存储字: 存储单元存储的一串二进制代码
运算器
核心是算术逻辑单元(ALU)
必备:ACC(累加器)、MQ(乘商寄存器)、X(操作数寄存器/通用寄存器:存放操作数)
非必备:变址寄存器(IX)、基址寄存器(BR)、程序状态寄存器/标志寄存器(PSW)
ALU和X的位数一定等于机器字长
控制器
计算机的指挥中心
组成: 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控制单元(CU)
取指令: PC 存放当前欲执行指令的地址,可以自动+1形成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与MAR有直接通路
分析指令: IR 存放当前指令,内容来自MDR
执行指令: 指令的操作码[ OP(IR) ]送往CU,以分析微指令命令序列,给出控制信号;指令的地址码[ Ad(IR) ]送往MAR,以取操作数
部件综述
- CPU: 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到一块芯片
- 主机: CPU+主存
- 外设: 主机以外的硬件(外存、I/O)
- 总线: 连接CPU和主存
寄存器由触发器构成
指令寄存器对用户完全透明
磁盘可以永久存放数据和程序
实际软件的运行情况全面代表计算机性能
软件和硬件在逻辑功能上等价
系列机的基本特性是指令系统向后兼容
2.4 软件
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编译程序、连接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语言处理程序、分布式软件系统、网络软件系统、标准库程序、服务性程序
应用软件: 数据库系统、文本处理
2.5 层次结构
2.6 工作原理
存储程序工作方式
- 第一条指令的地址放到PC,根据PC从主存取指令
- 指令译码
- 计算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如PC=PC+1
- 取操作数并执行
- 将结果送回存储器
从源程序到可执行文件
计算机硬件能直接执行的是机器语言
3.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字长
机器字长:数据运算的基本单位长度
决定计算机计算精度的主要技术是计算机的字长
数据通路带宽
外部数据总线一次能并行传送信息的位数
主存容量
字数 X 字长
如:若MAR为16位,即64K,若MDR为32位,则存储容量为64K X 32位
运算速度
吞吐量: 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出处理的请求的数量
响应时间: 发送请求到做出响应并获得结果所需的等待时间
主频(CPU时钟频率): 1Hz表示每秒1次
CPU时钟周期: 主频的倒数,执行指令的每一个动作至少一个时钟周期
CPI: clock cycle per instruction,平均值
MIPS: 主频/(CPIx106)
MFLOPS、GFLOPS、TFLOPS、PFLOPS、EFLOPS、ZFLOPS
描述存储容量、文件大小时,K=210,M=220,G=230,T=240
描述速率、频率时,k=103,M=106,G=109,T=1012,P=1015,E=1018,Z=1021
用于科学计算的计算机中,标志性能最有用的参数是MFLOPS
兼容
计算机软件或硬件的通用性,通常在同一系列不同型号的计算机间通用
4. 计算机的应用
科学计算
数据处理
如:会记电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