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摘要:中国当前正处于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云计算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成为当前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另外,传统企业对于云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促使云计算服务的需求激增。未来,云计算将会被更广泛地应用,一些目前还存在的技术性问题也都将逐步完善和解决,尤其是在5G的驱动下,云计算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的增长。本报告详细分析了国外云计算巨头AWS以及国内的华为云和阿里云的优劣势、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分析表明未来我国云计算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将逐渐成为全球云计算基础设施增长的核心动力。
关键词:云计算;AWS;华为云;阿里云;云产品
ABSTRACT
ABSTRACT:China is currently in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Internet.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people's liv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scenarios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current trend of the Internet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have raise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loud infrastructure, prompting a surge in demand for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In the future, cloud computing will be more widely used, and some technical problems that still exist will be gradually improved and solved, especially under 5G, the market demand of cloud computing will further grow. This report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foreign cloud computing giants AWS and domestic Huawei Cloud and Ali Clou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China's cloud computing will continue to maintain rapid growth in the future, and continue to expand the global market share, and will gradually become the core driving force for the growth of the global cloud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KEYWORDS:Cloud computing; AWS; Huawei Cloud; Ali Cloud; Cloud products
引言
近年来我国迎来云计算的高速发展期,云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今已经形成以阿里云为首的云厂商。中国云计算市场现在仍以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为主。2023年第一季度,IaaS占据了中国大陆整体云计算市场的四分之三以上,达到77%份额。这不仅得益于前些年的市场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加之政策环境等经济因素对需求形成强大刺激;也是对近几年各云计算厂商不断提升云业务的战略地位的有力证明。
我国云计算市场的产业逻辑、发展路径、市场格局演变和欧美市场基本类似,双方之间的差异更多体现在发展阶段上,其中在IaaS+PaaS环节,国内市场整体较欧美市场滞后约4~5年左右。根据IDC数据统计,2020年国内云计算市场增速超过50%,远超全球市场2020年的增速13.1%。目前国内云基础设施市场滞后欧美市场4~5年左右,未来数年增速将显著高于全球市场。
AWS
AWS是亚马逊旗下的一个平台,该平台可为个人和组织提供全面的、按需的和安全的云服务,来构建、增强和促进业务应用程序。目前平台上提供了上千种服务包含了从基础服务到管理到应用的全部服务类型[1]。其中基础服务包括计算、储存、网络等管理服务包括管理工具、安全配置、监控运行等服务。亚马逊网络服务云提供了广泛的非常有用的服务包,这些服务在彼此协作并一起工作时可以生成高度动态的应用程序。AWS使我们能够使用其广泛的产品在云上创建应用程序、在数据库云上存储数据、在云服务器上分发和部署应用程序。如今,亚马逊AWS已经全面涉及计算、存储、数据库、内容交付、网络流量、部署管理、网络连接等领域,并开始越来越多的涉及上层的应用程序服务
2002年初亚马逊已经规划云计算并推出了AWS;2006年正式推出云计算产品;2013年,AWS中标CIA的私有云6亿美元超级订单后,奠定了AWS在云计算产业中的领导地位。AWS目前已经拥有遍及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共计69个区域性数据中心,1700+网络节点数量,且计划在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南非和西班牙新增五个 AWS 区域,同时再增加 16 个可用区。
对于那些不希望或无法承担与数据服务器的安装和维护相关的巨额成本的初创企业来说,AWS是首选。AWS极具成本效益,因为它消除了对大型基础架构的需求。AWS通过收费模式的创新、优化产品线、降低产品成本等一系列举措,不断降低客户使用云服务的成本。与苹果公司通过高价获取超额利润截然相反,亚马逊采取低价通过规模取得利润,Bezos认为,产品价格与成本越低越好。
AWS提供了一整套非常全面且功能强大的产品,涵盖了构建应用程序的所有方面。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广泛的基于云的全球产品,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库、分析、网络、移动、开发工具、管理工具、IoT、安全性和企业应用程序。
AWS丰富的云服务、强大的计算能力、高弹性、安全性能等诸多因素,是各类型企业和机构选择AWS核心缘故。例如,AWS是运行容器的首选平台。据官方介绍,所有云中运行的容器有80%都运行在AWS 中,在云托管的Kubernetes工作负载中,82%运行在AWS上。Forrester曾发布“公共云企业容器平台新浪潮”报告,报告对该类别中七个最重要的供应商进行了评估。对AWS的定位是领导者,领先于微软和谷歌。
AWS在各个方面的业务需求上,都有对应的产品或者整体的解决方案存在,并且这些产品或者方案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全部不需要使用者有任何物理资源,所有的业务统统在AWS上运行,使用者只需要有一天电脑去登录AWS去进行管理操作即可,同时也简化了许多运维的工作量,比如监控、报警等方面,AWS自身就已经集成了很丰富的监控报警功能。
AWS采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收费模式,即只需为所使用服务而付费,且无需提前付费。而之前,企业客户降低成本只能通过与IT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来实现。使用按秒计费,只需为使用的时长付费。按此计费方式,不足一小时按实际使用秒数计费,因此可以专注于改进应用程序,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小时的利用率。尤其是当管理不定期运行的实例时,例如开发/测试、数据处理、分析、批处理和游戏应用程序,可以从中受益。EC2的使用量按1秒增量计费,最低为60秒。同样,EBS卷的预置存储的计费增量也为1秒,最低计费时间为60秒。[2]
学习和使用门槛较高,因为AWS的产品和服务相对复杂,对用户的技术水平和学习成本要求较高,使用和配置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本土化上,AWS的用户更复杂,很多小白用户可能开虚拟机都成问题;AWS的服务分得太细,基本上每一项都要钱,算账也很费劲,国内用户更习惯打包服务,更习惯月费模式。
由于AWS最初对中国市场不够重视,2013年才进入中国,此时阿里云在中国已经发展数年。在资源上,与阿里云、腾讯云相比,AWS在国内的节点太少,而且和国外节点没有互联,相当于中国的节点是孤岛。AWS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及竞争对手,亚马逊在中国只有北京、宁夏两个运营商,在资源投入和本土化等方面都无法与竞争对手相提并论。在防攻击等方面,阿里云、腾讯云投入的带宽也更多。
AWS的外资身份受到国内政策、法规等更多限制,政府和企业对自身数据安全也极为敏感,因此在同等条件下,政府和企业更放心本土云服务商;同时AWS并未展开广泛的销售拓展,有时候还要借助合作伙伴销售,但AWS的合作伙伴又没有阿里云、腾讯云的合作伙伴强势。
作为外资企业,AWS在中国做决策反射弧更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AWS在中国的发展。
应用现状
亚马逊AWS长期以来领跑全球云服务市场,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市场份额。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AWS营收127.42亿美元,同比增长28%,运营利润35.64亿美元,同比增长37%。2020年全年,AWS营收规模达到453.7亿美元,全年运营利润为13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7%。[3]
福布斯专栏作家杨剑勇曾在福布斯发表评论称:就全球云市场而言,亚马逊是最大赢家,主要受益强大的产品组合,凭借拥有计算、容器、数据库、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丰富的应用是AWS领先其他玩家核心因素。至此,作为全球重要基础设施,AWS云服务应用无处不在。
从存储来说,AWS提供了S3作为对象存储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数据,并且S3可以被AWS的其他服务所访问。从服务器资源来说,AWS提供了EC2作为虚拟化的云服务器,提供各种类型的主机,如计算型、通用型、内存计算型、GPU计算型,等等来满足业务对服务器的需要。在数据库方面,AWS提供了如RDS(包含Mysql、MariaDB、Postgresql)作为关系型存储以及分布式大型关系型数据库Aurora,同时提供了多种Nosql数据库,如DynamoDB等,以及数仓如RedShift。
在2020年3月Gartner发布的首份《云AI开发服务魔力象限》报告中,在技术前瞻性和执行力的排名中(包括了语言、视觉、自动机器学习三类产品评估),AWS再一次被放在了领导者象限的最高位置
发展趋势
从近些年AWS的产品发布的详情可以看到AWS的两个主要发展方面,一个是改善用户的上云之路,早期用户的数据上AWS困难,AWS就打造Database Migration Service,Snowball等等,帮助用户数据上云;用户对公有云实在不信任,AWS就打造Outposts,把AWS部署进用户的机房;另外一个就是机器学习,在近几年里面,AWS每年都大量的发布机器学习相关的产品,从平台级的SageMaker系列的服务,让用户的模型构建、训练、部署简单化;再到应用级的十几个服务让机器学习的小白也可以用上机器学习的能力,让机器学习普惠化。还有再一个方面就是Serverless,或者从计费形式上来看是Pay as you go,也就是说AWS现在新发布的服务基本都是按量付费的,用多少花多少费用,而没有什么持有成本。
AWS通过这些手段让AWS在整个IT体系中的生态位不断下沉,努力把AWS变成整个IT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华为云
华为云通过基于浏览器的云管理平台,以互联网线上自助服务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云计算IT基础设施服务。华为云是华为的云服务品牌,提倡的“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的理念,将华为30多年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解决方案开放给客户,提供稳定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续发展的云服务。华为云服务产品和服务严格按照行业规范,在行业固有技术的基础上也做了改进和创新,引入了多项华为独有的新技术,通过以降低成本、弹性灵活、电信级安全、高效自助管理等优势惠及用户。
华为云致力于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共建智能世界的云底座[4]。华为云贯彻华为公司"云、管、端"的战略方针,汇集海内外优秀技术人才,专注于云计算中公有云领域的技术研究与生态拓展,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目标成为中国最大的公有云服务与解决方案供应商。
优势
最智能
华为云提供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是业界仅有的两家全栈AI云服务商之一。并且,华为云一站式开发平台ModelArts已在十大行业200多个AI项目中进行实践,并以最落地的方式使能产业向智能化平滑演进。
通过技术创新,华为云提供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到芯片、硬件、基础云服务等领先的高性价比解决方案。其中,华为云C3计算实例、M3计算实例、BMS裸金属服务、OBS对象存储等都堪称业界成本更优,性能更高。
华为云服务通过按需付费的方式提供远低于传统模式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不必再为服务器等设施做一次性资金投入,不必缴纳放置服务器的机柜费用、也不必为带宽使用签署长期协议,完全即需即用。
华为云是经过行业认证和授权的安全持久的专业云计算平台,采用数据中心集群架构设计,从网络接入到管理配备7层安全防护,云主机采用如SAS磁盘、RAID技术以及系统券快照备份,确保云主机99.9%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存储方面是通过用户鉴权、ACL访问控制、传输安全以及MD5码完整性校验确保数据传输网络和数据存储、访问的安全性。此外,基于华为自主研发的监控和故障报警平台,再加上7*24小时的专业运维服务团队,提供高等级的SLA服务保证。目前,华为云已通过100+全球合规认证,并建立了覆盖六大领域的立体安全体系。与此同时,华为云对“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这一原则的坚持,也为其与客户伙伴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合作基础。
身处网络基础建设扎实的中国,绝大部分民众基本的日常网络需求得到了满足。然而,对用户访问量大的政府企业来说,要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单纯只依靠基础网速远远不行。华为云拥有全球一流的数据中心和专业技术人员,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之处。华为云基础设施服务在全球27个地理区域运营61个可用区,覆盖了170多个国家,而且节点资源遍布全球,在海外有800+节点,国内有2000+节点。这样庞大的节点数量以及对中国地区所有业务访问进行全面管理的能力,华为云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方便、安全、高效、稳定的网络体验。凭借多年深耕企业市场和华为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财富500强企业中已有221家选择华为。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华为云助力合作伙伴走向智能化的案例颇丰。
华为云致力于建立最丰富的生态,目前已发展6000+咨询伙伴,1000+专业伙伴,云市场上线2800+商品,携手伙伴智慧转型。除此之外,华为云还聚焦于为开发者提供软件开发云、PaaS、EI等服务,帮助开发者降本提效。华为云服务采用基于浏览器的图形化管理平台–华为云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轻松实现远程对华为云产品或服务的体验、下单、购买、账户充值、账户管理、资源维护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镜像安装、数据备份、故障查询与处理等功能。
劣势
近期华为云频繁的组织人事调整,一方面是受美国制裁的影响,被迫做出应对;另一方面是由于云市场竞争发展环境、客户需求的变化,主动做出积极改变。华为云服务器的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对于海外用户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这就限制了华为云在海外的发展。缺乏品牌优势
虽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全球知名的品牌,但是相较于类似阿里云、腾讯云这样的品牌,华为云的知名度还比较低。对于一些个人用户或者小型企业来说,直接通过官网购买并使用可能会存在信任度难以达到的问题。
虽然华为云的云服务诸如服务器、数据库等提供了备份、冗余等多种机制,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依旧可能出现服务器宕机、数据丢失等问题。在过去曾有不少用户反映,在节假日等高峰期,华为云的服务稳定性并不是特别满意。尽管华为云团队一直在不断努力加强服务的可靠性,但仍需努力。
应用现状
全球领先的IT研究和咨询公司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最新的《中国大数据平台市场份额,2022》报告,2022年,华为云位居中国大数据平台整体市场(私有化部署+公有云服务)第一,这也是华为云第三次获得该市场第一[5]。同时,根据报告数据,凭借基于华为云Stack平台本地化部署的FusionInsight智能数据湖方案,华为云位居中国大数据私有化部署市场第一,市场份额大于2到4名的总和,持续彰显领先优势。在中国大数据公有云服务市场,华为云也保持53.1%的超高增速,成为增速最快的厂商。
华为已在大数据领域持续投入14年,广泛服务于政务、金融、运营商、泛企业、互联网等行业,先后提出了“湖仓一体”、“批流一体”、“数智融合”等多个大数据领域的创新理念。华为云FusionInsight凭借领先的技术能力和深刻的行业理解,已成为大型政企的共同选择。目前,华为云FusionInsight已服务全球3500+客户,累计交付40万+节点,最大单集群商用规模1万+,最大集群数据量超过700PB,携手800+伙伴帮助客户加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发展前景
2020年华为云收入增长超过200%,全球份额占比达到4.2%,首次跻身全球TOP 5行列。当前国内云计算市场正进入关键转型周期,体现为传统中大型企业逐步代替泛互联网类企业成为上云的主力;同时,缘于芯片端的短缺,云计算服务正在成为华为实现生存和业务变化的核心支撑之一,叠加华为自身在ICT市场的长周期深厚积累(基础技术研发、销售渠道、交付服务等),无论从何种角度,华为云都将大概率是中长期国内云计算市场的核心参与者之一。
阿里云
阿里云创立于2009年,拥有超过100多款云计算产品和服务,跨越全球18个数据中心地域,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发者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平台。阿里云包含了从底层数据中心到上层产品解决方案的整套架构体系。阿里云致力于提供最安全、可靠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让计算成为普惠科技和公共服务,为万物互联的DT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能源[6]。就全球而言,根据Gartner统计阿里云2018年全球份额第三,占比8%,相比AWS和微软仍有较大差距。就国内而言,阿里云市场占有率超过第2-5名总和。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报告。报告调研的厂商份额显示,IaaS+PaaS方面阿里云份额为31.9%,仍然多年保持国内第一的位置。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统计,阿里云占据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第一。
优势
发展早
得益于早期的规划和布局,阿里云已拥有完整的产品体系,在核心产品和基础设施方面均超过腾讯云,成为国内云厂商龙头老大,全球第三云厂商,仅次于AWS和Azure。
截至2022年,阿里云在全球28个公共云地域开放85个可用区,共设立2800+CDN全球节点,为全球数十亿用户提供可靠的云计算服务。2021年阿里云首次进入公有云平台魔力象限-远见者象限,并被Gartner评为亚洲唯一一家位于领导者象限的大型全球数据库管理系统云服务商,同时入选三大国际权威机构报告,安全能力位居中国云厂商之首。
国内电商平台阿里系无出其右,场景丰富,方案完善。阿里云脱胎于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旗下主要包括淘宝、天猫、1688、支付宝等;而淘宝的开放平台存在大量的围绕淘宝开放平台生存的ISV,服务于整个大淘宝体系。阿里云具有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涵盖了计算、存储、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阿里云对于一些流行的中国应用和技术有更好的适配性和支持
劣势
目前国内云厂商进行了多次的价格调整,但是相比其他云计算服务提供商,阿里云的价格相对较高,对于小型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来说可能不太划算。
部分用户反映,在使用阿里云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配置和操作上的困难,用户体验有待进一步改善。
虽然阿里云提供了多种产品和服务,但与其他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相比,其服务范围相对有限,对于某些特定需求的用户可能无法满足。
应用现状
阿里云产品体系包括云计算基础服务、大数据(数加)、安全(云盾)以及域名与网站(万网)四大部分。其中,大数据(数加)提供数据应用、数据分析展现、大数据基础服务以及人工智能四大类服务;安全(云盾)提供防御以及检测两大类服务;域名与网站(万网)提供域名注册、域名交易与转入、域名解析、云虚拟主机、网站建设以及阿里邮箱六大类服务。
在行业解决方案方面,阿里云推出了通用解决方案、行业解决方案、专项解决方案以及大数据解决方案。其中,通用解决方案包括网站解决方案、移动APP解决方案、专有云解决方案和混合云解决方案;行业解决方案覆盖电商、音视频、金融、游戏、医疗、政务、渲染等行业;专项解决方案包括安全、云存储、容灾、企业互联网架构等;大数据解决方案包括个性化推荐、大数据仓库、云上数据集成方案、路况预测等。
但是同时阿里云的现在也面临一些困境。2011年阿里云平台正式对外上线时,把目标群体定位在了创业者和小公司为主的互联网用户。但近几年,消费互联网的热潮开始褪去。与此同时,我国的政务云市场开始迅速崛起。但这恰恰是阿里云的弱项。因为不同于服务消费互联网,阿里推出的主要是标准化产品,不需要跟万千中小商家客户过多接触,只需要大规模复制推广即可,但面向体量庞大的政企客户,阿里云需要根据客户自身的业务场景提供定制的解决方案。而且,政企市场更看重“流程正确”,更关注数据安全,同时更讲究长期伙伴关系,但更强调技术和标准化的阿里云未能及时适应这种转变,这也就造成了过去几年,阿里云接连丢失不少政府和央国企的云服务和智能化改造的订单。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央企上云的重视,国资云也随之崛起,这大大挤压了阿里云快速增长的空间。据钛媒体,去年上半年的三大运营商的云业务总和,已经是两个阿里云的体量,中国电信近1年来获得的政企数字化大单超过百个,阿里同期只拿到个位数。据IDC去年七月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数据跟踪报告》,在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中,华为云、浪潮云、中国电信、新华三/紫光分别位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位。阿里云未出现在第一梯队。
发展前景
从最新的阿里巴巴的财报也可能看出,阿里巴巴当前增长最快的不是电商业务,而是阿里云的云计算业务。
2022年阿里云秉持“回归云计算本质”的发展策略,致力于做深基础、夯实算力基础设施底座,通过建立自研芯片、服务器、飞天操作系统等软硬一体的基础设施,对云计算操作系统和硬件体系结构进行融合,为云计算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新思路,并通过钉钉应用开发平台吸引海量政企客户及生态伙伴,持续扩大云生态。
2023年,阿里云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全球市场第三大、中国市场第一大公共云,阿里云在截止到2022年3月的2022年财年,已经实现13年来首次实现年度盈利,营收规模在8年时间增长了57倍,2023年财年前三财季营收超过了650亿元、盈利超过了10亿元。
参考 AWS 的成长性及盈利能力,2015年起AWS经营利润率开启常态化增长,2016-2021 年 AWS 营收年复合增速为 36.15%,经营利润增速为38.5%,创收及盈利能力保持稳健。阿里云业务层面的快速发展支撑其营收增长,同时从市场环境来看,国内云计算市场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021 年中国占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比重仅为11%,对标 美国 48%的占比仍具备较大增长空间,阿里云作为国内的份额第一的云服务商也将最先受益于市场需求推动下行业的高速增长。因此未来3-5年阿里云业务收入及经营利润有望维持高速增长,成长性及盈利能力具备充足提升空间。
结论
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还面临着以下四大方面的问题:第一、云数据中心部署结构不够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在规模结构方面,中国大规模数据中心比例偏低,大型数据中心发展规模甚至不足国外某一互联网公司总量,目前还没有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建设。第二、云服务能力亟待提高,配套资源匮乏。国内云计算服务能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公共云计算服务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业务也比较单一,配套环境建设落后。第三、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在与云计算安全相关的数据及隐私保护、安全管理等方面,中国云计算产业生态有着较大缺失。第四、云人才缺口,缺乏成熟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AWS官网.https://aws.amazon.com/cn/
[3]AWS2020年Q4财报
[4]华为云官方网站.https://www.huaweicloud.com
[5]《中国大数据平台市场份额,2022》报告
[6]阿里云官方网站.https://.cn.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