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配置和优化

Redis的配置与优化

redis是一个key-value存储系统,和Memcached类似,它支持存储的value类型相对更多,包括string(字符串)、list(链表链表))、set(集合)、zset(sorted set --有序集合)和hash(哈希类型)。这些数据类型数据类型)都支持push/pop、add/remove及取交集并集和差集及更丰富的操作,而且这些操作都是原子性的。在此基础上,redis支持各种不同方式的排序。与memcached一样,为了保证效率,数据都是缓存在内存中。区别的是redis会周期性的把更新的数据写入磁盘或者把修改操作写入追加的记录文件,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master-slave(主从)同步。

Redis 是一个高性能的key-value数据库。 redis的出现,很大程度补偿了memcached这类key/value存储的不足,在部 分场合可以对关系数据库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它提供了Java,C/C++,C#,PHP,JavaScript,Perl,Object-C,Python,Ruby,Erlang等客户端,使用很方便。 [1]

Redis支持主从同步。数据可以从主服务器向任意数量的从服务器上同步,从服务器可以是关联其他从服务器的主服务器。这使得Redis可执行单层树复制。存盘可以有意无意的对数据进行写操作。由于完全实现了发布/订阅发布机制,使得从数据库在任何地方同步树时,可订阅一个频道并接收主服务器完整的消息发布记录。同步对读取操作的可扩展性和数据冗余很有帮助。

redis的官网地址,非常好记,是redis.io。(域名后缀io属于国家域名,是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即英属印度洋领地),Vmware在资助着redis项目的开发和维护。

关系数据厍与非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是一个结构化的数据库,创建在关系模型(二维表格模型)基础上,一般面向于记录。
sQL语句(标准数据查询语言)就是一种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语言,用于执行对关系型数据库中数据的检索和操作。主流的关系型数据库包括 oracle、Mysql、sql server、Microsoft Access、DB2、PostgreSql等。以上数据库在使用的时候必须先建库建表设计表结构,然后存储数据的时候按表结构去存,如果数据与表结构不匹配就会存储失败。
非关系型数据库
NoSQL(NoSQL = Not only sql),意思是"不仅仅是 sql",是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总称。除了主流的关系型数据库外的数据库,都认为是非关系型。不需要预先建库建表定义数据存储表结构,每条记录可以有不同的数据类型和字段个数(比如微信群聊里的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主流的NoSql数据库有 Redis、MongBD、Hbase、Memcached 等。
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区别

数据存储方式不同

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的主要差异是数据存储的方式。关系型数据天然就是表格式的,因此存储在数据表的行和列中。数据表可以彼此关联协作存储,也很容易提取数据。与其相反,非关系型数据不适合存储在数据表的行和列中,而是大块组合在一起。非关系型数据通常存储在数据集中,就像文档、键值对或者图结构。你的数据及其特性是选择数据存储和提取方式的首要影响因素。

扩展方式不同

sql和Nosql数据库最大的差别可能是在扩展方式上,要支持日益增长的需求当然要扩展。
要支持更多并发量,sql数据库是纵向扩展,也就是说提高处理能力,使用速度更快速的计算机,这样处理相同的数据集就更快了。因为数据存储在关系表中,操作的性能瓶颈可能涉及很多个表,这都需要通过提高计算机性能来克服。虽然sql数据库有很大扩展空间,但最终肯定会达到纵向扩展的上限。而Nosql数据库是横向扩展的。因为非关系型数据存储天然就是分布式的,Nosql数据库的扩展可以通过给资源池添加更多普通的数据库服务器(节点)来分担负载。

对事务性的支持不同
如果数据操作需要高事务性或者复杂数据查询需要控制执行计划,那么传统的scI数据库从性能和稳定性方面考虑是你的最佳选择。spu数据库支持对事务原子性细粒度控制,并且易于回滚事务。虽然Nosql数据库也可以使用事务操作,但稳定性方面没法和关系型数据库比较,所以它们真正闪亮的价值是在操作的扩展性和大数据量处理方面。

非关系型数据库产生背景

(1) High performance——对数据库高并发读写需求
(2) Huge Storage——对海量数据高效存储与访问需求
(3) High scalability && High Availability—对数据库高可扩展性与高可用性需求

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都有各自的特点与应用场景,两者的紧密结合将会给web2.0的数据库发展带来新的思路。让关系型数据库关注在关系上和对数据的一致性保障,非关系型数据库关注在存储和高效率上。例如,在读写分离的RySoL数据库环境中,可以把经常访问的数据存储在非关系型数据库中,提升访问速度。

关系型数据库
实例–>数据库–>表(table)–>记录行(row)、数据字段(column )

非关系型数据库
实例–>数据库–>集合(collection)–>键值对(key-value)非关系型数据库不需要手动建数据库和集合(表)

Redis介绍
Redis的优点

(1)具有极高的数据读写速度:数据读取的速度最高可达到 110000次/s,数据写入速度最高可达到 81000次/s。
(2)支持丰富的数据类型r支持key-value、Strings、Lists、Hashes、Sets 及 Sorted sets等数据类型操作。
(3)支持数据的持久化:可以将内存中的数据保存在磁盘中,重启的时候可以再次加载进行使用。
(4)原子性: Redis所有操作都是原子性的。
(5)支持数据备份:即master-salve模式的数据备份。

Redis作为基于内存运行的数据库,是一个高性能的缓存,一般应用在8ession缓存、队列、排行榜、计数器、最近最热文章、最近最热评论、发布订阅等。
Redis 适用于数据实时性要求高、数据存储有过期和淘汰特征的、不需要持久化或者只需要保证弱一致性、逻辑简单的场景。

Redis为什么这么快?
Redis是一款纯内存结构,避免了磁盘工/o等耗时操作。
Redis命令处理的核心模块为单线程,减少了锁竞争,以及频繁创建线程和销毁线程的代价,减少了线程上下文切换的消耗。3、采用了 I/o多路复用机制,大大提升了并发效率。
注:在Redis 6.0中新增加的多线程也只是针对处理网络请求过程采用了多线性,而数据的读写命令,仍然是单线程处理的。

Redis安装配置

[root@localhost ~]#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
[root@localhost ~]# systemctl disable firewalld
Removed symlink /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firewalld.service.
Removed symlink /etc/systemd/system/dbus-org.fedoraproject.FirewallD1.service.
[root@localhost ~]# setenforce 0
[root@localhost ~]# yum install -y gcc gcc-c++ make
[root@localhost ~]# cd /opt/
[root@localhost ~]# tar zxvf redis-5.0.7.tar.gz
[root@localhost ~]# make
[root@localhost redis-5.0.7]# make PREFIX=/usr/local/redis install
cd src && make install
make[1]: 进入目录“/opt/redis-5.0.7/src”
CC Makefile.dep
make[1]: 离开目录“/opt/redis-5.0.7/src”
make[1]: 进入目录“/opt/redis-5.0.7/src”

Hint: It’s a good idea to run ‘make test’ 😉

INSTALL install
INSTALL install
INSTALL install
INSTALL install
INSTALL install

make[1]: 离开目录“/opt/redis-5.0.7/src”

#由于Redis源码包中直接提供了Makefile 文件,所以在解压完软件包后,
不用先执行./configure 进行配置,可直接执行make与make install命令进行安装

#执行软件包提供的 install_server.sh 脚本文件设置Redis服务所需要的相关配置文件
[root@localhost redis-5.0.7]# cd /opt/redis-5.0.7/utils
[root@localhost utils]# ./install_server.sh
Welcome to the redis service installer
This script will help you easily set up a running redis server

Please select the redis port for this instance: [6379]
Selecting default: 6379
Please select the redis config file name [/etc/redis/6379.conf]
Selected default - /etc/redis/6379.conf
Please select the redis log file name [/var/log/redis_6379.log]
Selected default - /var/log/redis_6379.log
Please select the data directory for this instance [/var/lib/redis/6379]
Selected default - /var/lib/redis/6379
Please select the redis executable path [] /usr/local/redis/bin/redis-server #需要手动修改注意要一次性正确输入
Selected config:
Port : 6379
Config file : /etc/redis/6379.conf
Log file : /var/log/redis_6379.log
Data dir : /var/lib/redis/6379
Executable : /usr/local/redis/bin/redis-server
Cli Executable : /usr/local/redis/bin/redis-cli
Is this ok? Then press ENTER to go on or Ctrl-C to abort.
Copied /tmp/6379.conf => /etc/init.d/redis_6379
Installing service…
Successfully added to chkconfig!
Successfully added to runlevels 345!
Starting Redis server…
Installation successfu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oot@localhost utils]# ln -s /usr/local/redis/bin/* /usr/local/bin/ #把redis的可执行程序文件放入路径环境变量的目录中便于系统识别
[root@localhost utils]# netstat -natp | grep redis #当install_server.sh 脚本运行完毕,Redis 服务就已经启动,默认侦听端口为6379
tcp 0 0 127.0.0.1:6379 0.0.0.0:* LISTEN 16618/redis-serv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oot@localhost utils]# vim /etc/redis/6379.conf #修改配置文件
bind 127.0.0.1 192.168.200.50 #70行,添加监听的主机地址
port 6379 #93行,Redis默认的监听端口
daemonize yes #137行,启用守护进程
pidfile /var/run/redis_6379.pid #159行,指定PID文件
loglevel notice #167行,日志级别
logfile /var/log/redis_6379.log #172行,指定日志文
:wq
[root@localhost utils]# /etc/init.d/redis_6379 restart #重启
Stopping …
Waiting for Redis to shutdown …
Redis stopped
Starting Redis server…
[root@localhost utils]# netstat -natp | grep redis #检查
tcp 0 0 192.168.237.128:6379 0.0.0.0:* LISTEN 16699/redis-server
tcp 0 0 127.0.0.1:6379 0.0.0.0:* LISTEN 16699/redis-server

Redis命令工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dis-cli -h host -p port -a password

[root@localhost utils]# redis-cli
127.0.0.1:6379>

Redis-benchmark 测试工具

redis-benchmark 是官方自带的 Redis 性能测试工具,可以有效的测试 Redis 服务的性能。

redis-benchmark [选项] [选项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oot@localhost utils]# redis-benchmark -h 192.168.237.128 -p 6379 -c 100 -n 100000
====== PING_INLINE ======
100000 requests completed in 1.10 seconds
100 parallel clients
3 bytes payload
keep alive: 1

89.21% <= 1 milliseconds
99.10% <= 2 milliseconds
99.87% <= 3 milliseconds
99.94% <= 4 milliseconds
99.97% <= 5 milliseconds
99.98% <= 6 milliseconds
100.00% <= 6 milliseconds
90826.52 requests per second
Redis命令
set: 存放数据,命令格式为 set key value

get: 获取数据,命令格式为 get key

set 存放数据

127.0.0.1:6379> set wpc zc
OK

get 获取数据

127.0.0.1:6379> get wpc
“zc”

keys s * 获取所有的key

127.0.0.1:6379> keys *

  1. “key:rand_int
  2. “mylist”
  3. “wpc”
  4. “counter:rand_int
  5. “myset:rand_int

keys w* 以w开头的数据

127.0.0.1:6379> keys w*

  1. “wpc”

keys z? 以z开头后面包含任意一位的数据

127.0.0.1:6379> set B1 11
OK
127.0.0.1:6379> set B2 22
OK
127.0.0.1:6379> set B3 33
OK
127.0.0.1:6379> KEYS B?

  1. “B3”
  2. “B1”
  3. “B2”

exists aaa 判断aaa 是否存在(存在:1,不存在:0)

127.0.0.1:6379> exists wpc
(integer) 1
127.0.0.1:6379> exists wwwc
(integer) 0
注:1为存在,0为不存在

del key 删除当前数据库的key

127.0.0.1:6379> del wpc
(integer) 1
127.0.0.1:6379> keys *

  1. “B3”
  2. “B1”
  3. “key:rand_int
  4. “mylist”
  5. “B2”
  6. “counter:rand_int
  7. “myset:rand_int
    注:已经找不到wpc了

type key 获取key对应的 value 值类型

127.0.0.1:6379> type B2
string
127.0.0.1:6379> type B3
string

rename key1 key2 将key1修改为key2

127.0.0.1:6379> rename B1 B5
OK
127.0.0.1:6379> keys *

  1. “B5”
  2. “B3”
  3. “key:rand_int
  4. “mylist”
  5. “B2”
  6. “counter:rand_int
  7. “myset:rand_int
    注:B1变成B5了

renamenx key1 key2 将key1修改为key2之前判断key2是否存在,不存在则重命名

127.0.0.1:6379> renamenx B1 B6
(error) ERR no such key
127.0.0.1:6379> renamenx B2 B6
(integer) 1

dbsize 查看当前数据库中key的数目

127.0.0.1:6379> keys *

  1. “B5”
  2. “B3”
  3. “key:rand_int
  4. “mylist”
  5. “B2”
  6. “counter:rand_int
  7. “myset:rand_int
    127.0.0.1:6379> dbsize
    (integer) 7

select

select 序号
数据库切换,使用 redis-cli 连接Redis数据库后,默认使用的是序号为 0 的数据库

127.0.0.1:6379> select 2
OK
127.0.0.1:6379[2]> keys *
(empty list or set)
127.0.0.1:6379[2]> select 1
OK
127.0.0.1:6379[1]> keys *
(empty list or set)
127.0.0.1:6379[1]> select 0
OK
127.0.0.1:6379> keys *

  1. “B5”
  2. “B3”
  3. “key:rand_int
  4. “mylist”
  5. “B6”
  6. “counter:rand_int
  7. “myset:rand_int
    move

move 键值 序号
多数据库间移动数据

127.0.0.1:6379> move B5 1 #移动B5去序号1的数据库
(integer) 1
127.0.0.1:6379> keys * #查看序号0的默认库,没有B5

  1. “B3”
  2. “key:rand_int
  3. “mylist”
  4. “B6”
  5. “counter:rand_int
  6. “myset:rand_int
    127.0.0.1:6379> select 1 #切换到序号1数据库
    OK
    127.0.0.1:6379[1]> keys * #查看,有B5
  7. “B5”
    127.0.0.1:6379[1]> get B5 #查看B5内数据
    “11”

Redis高可用
在web服务器中,高可用是指服务器可以正常访问的时间,衡量的标准是在多长时间内可以提供正常服务(99.9%、99.993、99.999%等等)。但是在Redis语境中,高可用的含义似乎要宽泛一些,除了保证提供正常服务(如主从分离、快速容灾技术),还需要考虑数据容量的扩展、数据安全不会丢失等。
在Redis中,实现高可用的技术主要包括持久化、主从复制、哨兵和cluster集群,下面分别说明它们的作用,以及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持久化:持久化是最简单的高可用方法(有时甚至不被归为高可用的手段),主要作用是数据备份,即将数据存储在硬盘,保证数据不会因进程退出而丢失。

主从复制:主从复制是高可用Redis的基础,哨兵和集群都是在主从复制基础上实现高可用的。主从复制主要实现了数据的多机备份,以及对于读投作的负载均衡和简单的故障恢复。缺陷:故障恢复无法自动化;写操作无法负载均衡;存储能力受到单机的限制。

哨兵:在主从复制的基础上,哨兵实现了自动化的故障恢复。缺陷:写操作无法负载均衡﹔存储能力受到单机的限制。

Cluster集群:通过集群,Redis解决了写操作无法负载均衡,以及存储能力受到单机限制的问题,实现了较为完善的高可用方案。

Redis持久化
持久化的功能:Redis是内存数据库,数据都是存储在内存中,为了避免服务器断电等原因导致Redis进程异常退出后数据的永久丢失,需要定期将Redis中的数据以某种形式(数据或命令)从内存保存到硬盘,当下次Redis重启时,利用持久化文件实现数据恢复。除此之外,为了进行灾难备份,可以将持久化文件拷贝到一个远程位置。

Redis提供两种方式进行持久化:

RDB持久化:原理是将 Reids在内存中的数据库记录定时保存到磁盘上。

AOF持久化( append only file):原理是将Reids 的操作日志以追加的方式写入文件,类似于mysql的binlogo

由于AOF持久化的实时性更好,即当进程意外退出时丢失的数据更少,因此Aor是目前主流的持久化方式,不过Ro持久化仍然有其用武之地。

RDB 持久化
RDB持久化是指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将内存中当前进程中的数据生成快照保存到硬盘(因此也称作快照持久化),用二进制压缩存储,保存的文件后缀是rdb:当Redis重新启动时,可以读取快照文件恢复数据。

触发条件

RDB持久化的触发分为手动触发和自动触发两种。

手动触发
save命令和lbgsave命令都可以生成RDB文件。
save命令会阻塞Redis服务器进程,直到RDB文件创建完毕为止,在Redis服务器阻塞期间,服务器不能处理任何命令请求。
而bgsave命令会创建一个子进程,由子进程来负责创建RDB文件,父进程(即Redis主进程)则继续处理请求。

bgsave命令执行过程中,只有fork子进程时会阻塞服务器,而对于save命令,整个过程都会阻塞服务器,因此save已基本被废弃,线上环境要杜绝save的使用。

自动触发
在自动触发RDB持久化时,Redis也会选择bgsave而不是save来进行持久化。

save m n
自动触发最常见的情况是在配置文件中通过save m n,指定当m秒内发生n次变化时,会触发bgsave。

[root@localhost utils]# vim letc/ redis/6379.conf
–219行–以下三个save条件满足任意一个时,都会引起bgsave的调用
save 900 1 :当时间到900秒时,如果redis数据发生了至少1次变化,则执行bgsavesave
300,10 :当时间到300秒时,如果redis数据发生了至少10次变化,则执行bgsave
save 60 10000 :当时间到60秒时,如果redis数据发生了至少10000次变化,则执行bgsave
–254行–指定RDB文件名
ibfilename dump.rdb
–264行–指定RDB文件和AOF文件所在目录
dir /var/lib/redis/6379
–242行–是否开启RDB文件压缩
rdbcompression yes
:wq

##其他自动触发机制##
除了save m n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况会触发bgsave:
在主从复制场景下,如果从节点执行全量复制操作,则主节点会执行bgsave命令,并将rdb文件发送给从节点。
执行shutdown命令时,自动执行rdb持久化。

启动时加载
RDB文件的载入工作是在服务器启动时自动执行的,并没有专门的命令。但是由于AoR的优先级更高,因此当AoF开启时,Redis会优先载入
AOF文件来恢复数据,只有当AOF关闭时,才会在Redis服务器启动时检测RDB文件,并自动载入。服务器载入REDB文件期间处于阻塞状态,宜到载入完戍为止。
Redis载入RDB文件时,会对RDB文件进行校验,如果文件损坏,则日志中会打印错误,Redis启动失败

执行流程

(1)Redis父进程首先判断:当前是否在执行save,或bgsave/bgrewriteaof的子进程,如果在执行则bgsave命令直接返回。
bgsave/bgrewriteaof的子进程不能同时执行,主要是基于性能方面的考虑:两个并发的子进程同时执行大量的磁盘写操作,可能引起严宜

的性能问题。

(2)父进程执行fork操作创建子进程,这个过程中父进程是阻塞的,Redis不能执行来自客户端的任何命令

(3)父进程fork后,bgsave命令返回"Background saving started"信息并不再阻塞父进程,并可以响应其他命令

(4)子进程创建RDB文件,根据父进程内存快照生成临时快照文件,完成后对原有文件进行原子替换

(5)子进程发送信号给父进程表示完成,父进程更新统计信息

AOF持久化
RDB持久化是将进程数据写入文件,而AOF持久化,则是将Redis执行的每次写、刑除命令记录到单独的日志文件中,查询操作不会记录:当Redis重启时再次执行AOF文件中的命令来恢复数据。

与RDB相比,AOF的实时性更好,因此已成为主流的持久化方案。

开启AOF
Redis服务器默认开启RDB,关闭AOF;要开启AOF,需要在配置文件中配置

[root@localhost utils]# vim letc/ redis/6379.conf
–700行–修改,开启
AOFappendonly yes
–704行–指定AoF文件名称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796行–是否忽略最后一条可能存在问题的指令
aof-load-truncated yes
:wq
[root@localhost utils]# /etc/init.d/redis_6379 restart
Stopping …
Waiting for Redis to shutdown …
Redis stopped
Starting Redis server…

执行流程
由于需要记录Redis的每条写命令,因此AoF不需要触发,下面介绍AoF的执行流程。

AOF的执行流程

命令追加(append):将Redis的写命令追加到缓冲区aof_buf

文件写入(write)和文件同步(sync):根据不同的同步策略将aof_buf中的内容同步到硬盘

文件重写(rewrite):定期重写AoF文件,达到压缩的目的

(1)命令追加(append)
Redis先将写命令追加到缓冲区,而不是直接写入文件,主要是为了避免每次有写命令都直接写入硬盘,导致硬盘To成为Redis负载的瓶颈。
命令追加的格式是Redis命令请求的协议格式,它是一种纯文本格式,具有兼容性好、可读性强、容易处理、操作简单避免二次开销等优点。在aoF文件中,除了用于指定数据库的select命令(如select 0为选中0号数据库)是由Redis添加的,其他都是客户端发送来的写命令。

(2)文件写入(write)和文件同步(sync)
Redis提供了多种Aor缓存区的同步文件策略,策略涉及到操作系统的write函数和fsync函数,说明如下:
为了提高文件写入效率,在现代操作系统中,当用户调用write函数将数据写入文件时,操作系统通常会将数据暂存到一个内存缓冲区里,当缓冲区被填满或超过了指定时限后,才真正将缓冲区的数据写入到硬盘里。这样的操作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带来了安全问题:如果计算机停机,内存缓冲区中的数据会丢失;因此系统同时提供了fsync、fdatasync等同步函数,可以强制操作系统立刻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到硬盘里,从而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AOE缓存区的同步文件策略存在三种同步方式

[root@localhost utils]# vim /etc/redis/6379.conf
–729–
appendfsync always:
命令写入aof_buf后立即调用系统fsync操作同步到Aor文件,fsync完成后线程返回。这种情况下,每次有写命令都要同步到aor文件,硬槛1o成为性能瓶颈,Redis只能支持大约几百rrs写入,严重降低了Redis的性能:即便是使用固态硬益(SSD),每秒大约也只能处理几万个命令,而且会大大降低SSD的寿命。
appendfsync no:
命令写入aof buf后调用系统write操作,不对AoF文件做fsync同步﹔同步由操作系统负责,通常同步周期为30秒。这种情况下,文件同步的时间不可控,且缓冲区中堆积的数据会很多,数据安全性无法保证。
appendfsync everysec:
命令写入aof_buf后调用系统write操作,write完成后线程返回;fsync同步文件操作由专门的线程每秒调用一次。everysec是前述两种策略的折中,是性能和数据安全性的平衡,因此是Redis的默认配置,也是我们推荐的配置。

(3)文件重写(rewrite)
随着时间流逝,Redis服务器执行的写命令越来越多,aor文件也会越来越大:过大的Aor文件不仅会影响服务器的正常运行,也会导致数据恢复需要的时间过长。

文件重写是指定期重写Aor文件,减小aor文件的体积。需要注意的是,zor重写是把Redis进程内的数据转化为写命令,同步到新的nor文件。不会对旧的AOF文件进行任何读取、写入操作!

关于文件重写需要注意的另一点是:对于AoF持久化来说,文件重写虽然是强烈推荐的,但并不是必须的:即使没有文件重写,数据也可以被持久化并在Redis启动的时候导入;因此在一些现实中,会关闭自动的文件重写,然后通过定时任务在每天的某一时刻定时执行。

文件重写能够压缩AOF文件的原因

过期的数据不再写入文件

无效的命令不再写入文件,如有些数据被重复设值(set mykey vl, set mykey v2)、有些数据被删除了(set myset vl,del myset)等

多条命令可以合并为一个:如sadd myset vl,sadd myset v2, sadd myset v3可以合并为sadd myset vl v2 v3。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由于重写后Aor执行的命令减少了,文件重写既可以减少文件占用的空间,也可以加快恢复速度。

事文件重写的触发,分为手动触发和自动触发

手动触发:直接调用bgrewriteaof命令,该命令的执行与bgsave有些类似:都是fork子进程进行具体的工作,且都只有在fork时阻寨。

自动触发:通过设置auto-aof-rewrite-min-size选项和auto-aof-rewrite-percentage选项来自动执行BGREWRITEAOF。只有当auto-aof-rewrite-min-size和lauto-aof-rewrite-percentage两个选项同时满足时,才会自动触发noF重写,即bgrewriteaof操作。

[root@localhost utils]# vim /etc/redis/6379.conf
–729–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当前AoF文件大小(即aof_current_size)是上次日志重写时AoF文件大小(aof_base_size)两倍时,发生BGREWRITEAoF操作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当前AOF文件执行BGREWRITEAOF命令的最小值,避免刚开始启动Redis时由于文件尺寸较小导致频繁的BGREWRITEAOF

关于文件重写的流程,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1)重写由父进程fork子进程进行
(2)重写期间Redis执行的写命令,需要追加到新的aor文件中,为此Redis引入了aof_rewrite_buf缓存。

文件重写的流程如下:
(1)Redis父进程首先判断当前是否存在正在执行bgsave/bgrewriteaof的子进程,如果存在则bgrewriteaof命令直接返回,如果存在bgsave命令则等bgsave执行完成后再执行。

(2)父进程执行fork操作创建子进程,这个过程中父进程是阻塞的。

(3.1)父进程fork后,bgrewriteaof命令返回"Background append only file rewrite started"信息并不再阻塞父进程,
并可以响应其他命令。Redis的所有写命令依然写入AOE缓冲区,并根据appendfsync策略同步到硬盘,保证原有Aow机制的正确。

(3.2)由于fork操作使用写时复制技术,子进程只能共享fork操作时的内存数据。由于父进程依然在响应命令,因此Redis使用Aor重写缓冲区(aofrewrite_but)保存这部分数据,防止.新aor文件生成期间丢失这部分数据。也就是说,bgrewriteaof执行期间,Redis的写命令同时追加到aof butf和aof_rewirte_buf两个缓冲区。

(4)子进程根据内存快照,按照命令合并规则写入到新的AoF文件。

(5.1)子进程写完新的Aor文件后,向父进程发信号,父进程更新统计信息,具体可以通过info persistence查看。

(5.2)父进程把AOF重写缓冲区的数据写入到新的AOF文件,这样就保证了新AoF文件所保存的数据库状态和服务器当前状态一致。

(5.3)使用新AOF文件替换老文件,完成AOF重3.启动时加载
当AOF开启时,Redis启动时会优先载入AoF文件来恢复数据:只有当AoF关闭时,才会载入RDB文件恢复数据。当AoF开启,但AoF文件不存在时,即使RDB文件存在也不会加载。
Redis较入AOF文件时,会对AoF文件进行校验,如果文件损坏,则日志中会打印错误,Redis启动失败。但如果是aor文件结尾不完整(机器突然宕机等容易导致文件尾部不完整),且aof-load-truncated参数开启,则日志中会输出警告,Redis忽略掉nor文件的尾部,启动成功。aof-load-truncated参数默认是开启的。

RDB和AOF的优缺点
RDB持久化
优点: RDB文件紧凑,体积小,网络传输快,适合全量复制:恢复速度比aoF快很多。当然,与Aor相比,ROa最重要的优点之一是对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缺点:RDB文件的致命缺点在于其数据快照的持久化方式决定了必然做不到实时持久化,而在数据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数据的大量丢失很多时候是无法接受的,因此AOF持久化成为主流。此外,RDB文件需要满足特定格式,兼容性差(如老版本的Redis不兼容新版本的RDB文件)。
‘对于RDB持久化,一方面是bgsave在进行fork操作时Redis主进程会阻塞,另一方面,子进程向硬盘写数据也会带来To压力。

AOF持久化
与RDB持久化相对应,AOF的优点在于支持秒级持久化、兼容性好,缺点是文件大、恢复速度慢、对性能影响大。
对于AOF持久化,向硬盘写数据的频率大大提高(everysec策略下为秒级),IO压力更大,甚至可能造成AOF追加阻塞问题。
AoF文件的重写与RDB的bgsave类似,会有fork时的阻塞和子进程的ro压力问题。相对来说,由于AOF向硬盘中写数据的频率更高,因此对Redis主进程性能的影响会更大。

RDB和AOF的优缺点
RDB持久化
优点: RDB文件紧凑,体积小,网络传输快,适合全量复制:恢复速度比aoF快很多。当然,与Aor相比,ROa最重要的优点之一是对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缺点:RDB文件的致命缺点在于其数据快照的持久化方式决定了必然做不到实时持久化,而在数据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数据的大量丢失很多时候是无法接受的,因此AOF持久化成为主流。此外,RDB文件需要满足特定格式,兼容性差(如老版本的Redis不兼容新版本的RDB文件)。
‘对于RDB持久化,一方面是bgsave在进行fork操作时Redis主进程会阻塞,另一方面,子进程向硬盘写数据也会带来To压力。

AOF持久化
与RDB持久化相对应,AOF的优点在于支持秒级持久化、兼容性好,缺点是文件大、恢复速度慢、对性能影响大。
对于AOF持久化,向硬盘写数据的频率大大提高(everysec策略下为秒级),IO压力更大,甚至可能造成AOF追加阻塞问题。
AoF文件的重写与RDB的bgsave类似,会有fork时的阻塞和子进程的ro压力问题。相对来说,由于AOF向硬盘中写数据的频率更高,因此对Redis主进程性能的影响会更大。

Redis 性能管理
查看Redis内存使用
[root@localhost utils]# 192.168.237.128: 7001> info memory

内存碎片率
mem_fragmentation_ratio:内存碎片率。

mem fragmentation_ratio = used_memory_rss / used_memoryused_memory_rss:是Redis向操作系统申请的内存。

used_memory:是Redis中的数据占用的内存。

used_ memory peak: redis内存使用的峰值。

内存碎片如何产生
Redis内部有自己的内存管理器,为了提高内存使用的效率,来对内存的申请和释放进行管理。

Redis中的值删除的时候,并没有把内存直接释放,交还给操作系统,而是交给了Redis内部有内存管理器。

Redis中申请内存的时候,也是先看自己的内存管理器中是否有足够的内存可用。

Redis的这种机制,提高了内存的使用率,但是会使Redis中有部分自己没在用,却不释放的内存,导致了内存碎片的发生。

跟踪内存碎片率对理解Redis实例的资源性能是非常重要的
内存碎片率在1到1.5之间是正常的,这个值表示内存碎片率比较低,也说明Redis没有发生内存交换。

内存碎片率超过i.5,说明Redis消耗了实际需要物理内存的1508,其中50%是内存碎片率。

内存碎片率低于1的,说明Redis内存分配超出了物理内存,操作系统正在进行内存交换。需要增加可用物理内存或减少Radis内存占用。

解决碎片率大的问题

如果你的Redis版本是4.o以下的,需要在redis-cli 工具上输入 shutdown save 命令,让Redis 数据库执行保存操作并关闭Redis服务,再重启服务器。Redis服务器重启后,Redis会将没用的内存归还给操作系统,碎片率会降下来。

Redis4.0版本开始,可以在不重启的情况下,线上整理内存碎片。

config set activedefrag yes #自动碎片清理,内存就会自动清理了。
memory purge #手动碎片清理

内存使用率
redis实例的内存使用率超过可用最大内存,操作系统将开始进行内存与swap空间交换。

避免内存交换发生的方法
针对缓存数据大小选择安装Redis实例●尽町能的使用Hash数据结构存储

设置key的过期时间

内回收key
内存清理策略,保证合理分配redis有限的内存资源。

当达到设置的最大阀值时,需选择一种key的回收策略,默认情况下回收策略是禁止删除。

配置文件中修改maxmemory-policy属性值

[root@localhost utils]# vim /etc/redis/6379.conf
–598–
maxmemory-policy noenviction
volatile-lru:使用Lru算法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合中淘汰数据(移除最近最少使用的key,针对设置了rrt的key)
volatile-ttl: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合中挑选即将过期的数据淘汰(移除最近过期的xey)
volatile-random:从己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合中随机挑选数据淘汰(在设置了rrL的xey里随机移除)
allkeys-lru:使用LRu算法从所有数据集合中淘汰数据(移除最少使用的key,针对所有的key)
allkeys-random:从数据集合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随机移除key)
noenviction:禁止淘汰数据(不删除直到写满时报错〉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