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端开发必备,缓存技术详解:缓存策略、缓存淘汰策略、缓存类型与管理


在现代软件架构中,缓存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预先存储数据并在需要时迅速提供,缓存可以极大地提升应用程序的性能,减少延迟,同时减轻数据库和其他后端服务的负载。缓存不仅仅是一种存储手段,更是优化系统响应能力和用户体验的关键策略。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缓存的策略、类型、淘汰机制以及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为软件开发者提供全面的指导。

缓存策略

缓存策略决定了数据如何被存储、检索和更新。主要的缓存策略包括:

通读(Read-Through)缓存

应用程序首先尝试从缓存中获取数据。如果数据存在,直接返回;如果不存在,缓存会从数据源(如数据库)获取数据并将其存储在缓存中,然后返回给应用程序。这种策略确保数据的即时更新,适用于数据更新频率适中的场景。
通读(Read-Through)缓存

在探讨缓存技术时,通读(Read-Through)缓存策略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在提高应用程序性能的同时,保持了数据的相对新鲜度。下面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一策略的工作原理、优势、应用场景以及潜在的局限性。

工作原理

当应用程序发起一个数据请求时,通读缓存策略首先检查缓存中是否已有该数据的副本。如果存在,直接从缓存中读取并返回给应用程序,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因为缓存通常位于内存中,访问速度远高于磁盘或远程数据源。如果数据不在缓存中,缓存系统会向数据源(如数据库)发出请求,从源头获取数据。一旦数据被获取,它不仅会被返回给应用程序,还会被存储在缓存中,这样下次相同数据被请求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读取,而无需再次访问数据源。

优势

  1. 数据即时更新:通读缓存策略能够确保数据的即时更新,因为每次数据源更新后,缓存中的数据也会随之更新,从而提供最新鲜的数据给应用程序。

  2. 减少数据源压力:通过缓存数据,可以显著减少对数据库或其他数据源的直接请求,降低了数据源的负载,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响应速度。

  3. 提高应用程序性能:由于缓存的读取速度远远快于从数据源直接获取数据,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应用程序的响应时间和用户体验。

应用场景

通读缓存策略最适合于数据更新频率适中的场景。例如,在电子商务网站中,商品的价格和库存信息可能会定期更新,但不是实时变化的,这时使用通读缓存可以有效提高数据的读取效率,同时确保数据的时效性。

局限性

尽管通读缓存策略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数据一致性问题:在数据源更新后,缓存中可能还保留着旧数据,直到下一次请求触发数据的重新加载。虽然这种不一致是暂时的,但在某些严格要求数据一致性的应用中,可能需要额外的机制来确保数据同步。

  2. 缓存更新开销:每次数据源更新时,都需要更新缓存中的对应数据,这会增加额外的计算开销。在数据更新非常频繁的场景下,这种开销可能会变得不可忽视。

通读缓存策略是一种平衡了数据新鲜度和性能提升的有效方案,尤其适合那些数据更新不是非常频繁,但又需要较高读取速度的应用场景。通过合理设计和配置,可以充分发挥通读缓存的优势,构建高性能、低延迟的应用系统。

旁路(Cache-Aside)缓存

应用程序先尝试从缓存中读取数据。如果没有找到,应用程序直接从数据源获取数据,然后手动写入缓存。这种策略增加了应用逻辑的复杂度,但提供了更高程度的控制。
旁路(Cache-Aside)缓存

旁路缓存策略,也被称作缓存旁路模式,是一种常用的缓存管理策略,广泛应用于高性能系统中,以减轻数据库等后端数据源的负担。该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将缓存作为数据库查询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品。下面是详细的解释:

工作流程

  1. 读取操作:当应用程序需要获取数据时,首先检查缓存中是否存在所需的数据。

    • 如果缓存中有该数据,直接从缓存中读取并返回给应用程序,这称为“缓存命中”。
    • 如果缓存中没有数据,即“缓存未命中”,应用程序会直接从数据源(如数据库)读取数据。
  2. 写入操作:无论数据是从缓存还是数据源获取,应用程序都会将数据写入缓存中,以便后续请求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读取,避免再次访问数据源。

特点与优势

  • 高灵活性与控制度:应用程序直接负责缓存的读写,可以根据具体需求灵活控制何时更新缓存,而不必依赖于缓存系统的自动更新机制。
  • 降低数据源压力:通过缓存,减少了对数据库等后端数据源的直接访问次数,有效缓解了数据源的负载,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 独立性:即使缓存系统出现故障,应用程序仍然可以从数据源直接获取数据,保证了服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挑战与限制

  • 数据一致性问题:数据源更新后,缓存中的数据可能没有立即更新,导致短暂的数据不一致。这需要应用程序额外的逻辑来处理,比如采用“写穿透”或“读修复”策略。
  • 缓存更新逻辑复杂:应用程序需要显式地管理缓存的更新,增加了代码的复杂度和维护成本。
  • 缓存容量管理:应用程序需要考虑缓存的容量限制,并设计合理的淘汰策略,以确保缓存中存放的是最常用的数据。

使用场景

旁路缓存策略适用于数据访问模式可预测、数据更新频率适中且对数据一致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例如,在电商系统中,热门商品的信息、用户购物车状态等,这些数据访问频繁,但更新不是实时的,使用旁路缓存策略可以大幅提升性能。

旁路缓存策略通过将缓存作为数据源的补充,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控制度,但也要求应用程序承担更多的逻辑处理和数据一致性管理。在设计系统时,需要权衡其带来的性能提升和额外的开发维护成本。

写回(Write-Back)缓存

更新数据时,仅在缓存中进行修改,随后异步地更新到数据源。这种策略可以减少对数据源的写入次数,但在缓存与数据源同步过程中可能存在一致性风险。

写回缓存(Write-Back Cache)是一种缓存策略,其中对数据的更新操作首先发生在缓存中,而数据源(通常是主存储器或数据库)的更新则被延迟执行,通常是在缓存中的数据被替换出去或达到某个触发条件时才发生。下面是对这一策略的详细解析:

基本原理

  • 缓存更新:当应用程序需要修改数据时,它直接在缓存中进行修改,而不会立即更新数据源。这意味着数据源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保持旧值,直到缓存中的数据被“写回”到数据源。
  • 异步更新至数据源:写回缓存会在后台异步地将缓存中的更改同步到数据源。这个过程可以基于多种触发机制,比如缓存空间不足、定时任务或缓存中的数据因其他原因需要被替换。

优点

  • 性能提升:由于写操作只在缓存层进行,避免了每次更新都需要访问慢速数据源,因此可以显著提高数据更新的速度和系统的整体性能。
  • 减少数据源负载:写回策略减少了对数据源的写操作,有助于减轻数据源的负载,尤其是在高并发的场景下,能有效防止数据源过载。

风险与挑战

  • 数据一致性问题:在缓存与数据源之间存在一个时间窗口,期间缓存中的数据与数据源可能不同步,如果系统在这个时间段发生故障,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或不一致。
  • 故障恢复复杂:由于缓存和数据源间存在潜在的不一致,系统在故障恢复时需要额外的逻辑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这增加了系统设计和维护的复杂性。

应用场景

写回缓存策略适用于对数据更新性能要求高、数据源负载敏感的场景,如高性能计算环境、大数据处理平台或在线交易系统。在这些场景中,频繁的写操作可能导致数据源成为瓶颈,使用写回缓存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设计考量

在实施写回缓存策略时,需要仔细设计缓存的同步机制和故障恢复方案,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系统的可靠性。常见的做法包括设置合理的同步间隔、使用持久化的缓存存储(如带有电池备份的RAM)以及实现冗余的缓存架构。

写回缓存通过牺牲一定的数据一致性来换取性能和数据源负载的优化,适用于那些对性能有严格要求且能容忍一定程度数据延迟一致性的应用场景。在实际部署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系统特性进行权衡和调整。

读穿(Read-Behind)缓存

当缓存中数据过期时,从数据源读取数据并更新缓存。这可以避免缓存击穿问题。

读穿缓存(Read-Behind Cache)是一种用于处理缓存数据过期时的策略,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缓存击穿”现象,即在缓存失效瞬间,大量请求直接打到后端数据源上,造成数据源压力剧增的问题。下面是关于读穿缓存的详细解析:

基本概念

  • 缓存击穿:当缓存中的热门数据恰好在同一时间点过期,大量的并发请求会直接冲击后端的数据源,短时间内造成数据源负载激增,这被称为缓存击穿。
  • 读穿缓存:当缓存中的数据过期时,系统会从数据源重新加载数据,并同时将新数据写回到缓存中。在此期间,后续请求虽然会暂时绕过空的缓存直接访问数据源,但因为只有一个线程或进程负责从数据源加载数据,所以可以避免并发请求直接冲击数据源的情况。

操作流程

  1. 请求到来:客户端向应用发送数据请求。
  2. 检查缓存:应用首先检查缓存中是否存在请求的数据。
  3. 数据过期:如果数据已经过期,应用会直接从数据源读取数据。
  4. 数据加载:从数据源加载数据的同时,应用将数据写回缓存,以供后续请求使用。
  5. 并发请求处理:在此期间,后续的请求会直接访问数据源,但由于数据正在被加载,这部分请求会等待直至数据加载完成或采取其他策略(如返回旧数据或等待新数据)。

优势

  • 防止缓存击穿:通过在数据过期时异步加载数据并更新缓存,可以避免所有请求同时直接冲击数据源,有效缓解数据源的压力。
  • 提升系统稳定性:即使缓存失效,系统仍能通过数据源提供服务,保证了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挑战与限制

  • 响应时间增加:在数据过期时,首次请求的数据需要从数据源读取,这可能会增加该请求的响应时间。
  • 并发处理:对于并发请求,在数据加载期间可能需要等待或采用其他策略处理,这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实践建议

  • 缓存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合理设置缓存数据的有效期,避免大量数据同时过期。
  • 异步加载与重试机制:在数据加载失败时,提供重试机制,确保数据最终能被正确加载到缓存中。
  • 降级策略:在数据源不可用或加载数据失败时,提供降级方案,如返回缓存中的旧数据或预设的默认值。

总结来说,读穿缓存策略通过异步加载数据并更新缓存,有效防止了缓存击穿带来的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其对响应时间和并发处理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

缓存类型

缓存根据其位置和管理方式,可以分为几类:

本地缓存

存储在应用程序的本地内存中,如CPU缓存或Java的Guava Cache。本地缓存读取速度极快,但容量受限,且在多实例环境中无法共享。

本地缓存是指存储在应用程序本地内存中的数据缓存,它能够显著提高数据的读取速度,因为访问本地内存的速度远远快于访问磁盘或远程服务器。以下是本地缓存的一些关键特点和应用场景:

特点:

  • 高速读取:由于数据驻留在本地内存中,本地缓存的读取速度非常快,几乎与CPU的缓存访问速度相当。
  • 容量受限:本地内存的大小决定了本地缓存的存储容量,通常比磁盘存储或远程缓存要小得多。
  • 不共享:在多实例部署环境(例如微服务架构中的多个服务实例)中,每个实例都有自己的本地缓存,这意味着缓存数据无法在不同实例间共享,可能会导致数据一致性问题。
  • 易失性:本地缓存依赖于内存,一旦应用程序重启或机器断电,缓存中的数据就会丢失。

应用场景:

  • 频繁访问的小型数据集:对于那些经常被访问且数据量不大的数据,使用本地缓存可以极大地提升性能。
  • 计算结果缓存:将复杂的计算结果缓存在本地,可以避免重复计算,节省CPU资源。
  • 临时数据存储:用于存储一些生命周期较短的数据,比如用户的会话信息或临时任务的状态。

技术实现:

  • CPU缓存:硬件层面的缓存,由CPU直接管理,用于存储最近使用的指令和数据。
  • Java Guava Cache:Java环境下常用的本地缓存实现,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强大的方式来管理内存中的键值对数据,支持缓存过期策略和加载函数。

使用策略:

  • 缓存淘汰策略:如LRU(Least Recently Used),当缓存满时,会移除最近最少使用的项。
  • 数据同步:在多实例环境中,可以通过定期或触发式的方式将本地缓存的数据同步到一个共享的缓存系统中,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 缓存更新策略:如Write-through(写直达)或Write-back(写回),决定数据更新时是否立即同步到后端数据源。

本地缓存利用了内存的高速特性,能够极大地提高数据访问速度,但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容量限制和多实例间的共享问题。在适当的场景下,合理使用本地缓存可以显著提升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分布式缓存

部署在独立的服务器上,如Redis或Memcached,可以在多台服务器间共享数据,适用于高并发环境。分布式缓存提供了更大的存储空间和更好的可扩展性。

分布式缓存是一种在网络中多个节点之间分布存储数据的缓存机制,它能够解决单个节点缓存容量有限和负载均衡的问题,尤其适合高并发、大数据量的应用场景。下面是对分布式缓存的一些关键点的介绍:

特点:

  • 高并发处理:分布式缓存能够处理大量并发请求,通过将数据分布在多个节点上,减轻了单一节点的压力,提高了系统的整体吞吐量。
  • 数据共享:与本地缓存不同,分布式缓存允许多个应用程序实例访问相同的数据,实现了数据的共享,这对于跨服务器的应用场景尤为重要。
  • 可扩展性:随着应用需求的增长,可以轻松地添加更多的缓存节点来扩展存储容量和处理能力,无需修改应用程序代码。
  • 容错性:通过冗余和复制策略,分布式缓存能够在某个节点发生故障时仍然保持服务的连续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应用场景:

  • 高流量网站:对于访问量巨大的网站,分布式缓存可以显著减少数据库的负担,提高响应速度。
  • 大数据分析: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分布式缓存能够提供快速的数据访问,加快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速度。
  • 在线交易系统:在实时交易系统中,分布式缓存有助于降低延迟,保证交易的快速响应。

技术实现:

  • Redis:一个开源的、高性能的键值存储系统,支持多种数据结构,如字符串、列表、集合、有序集合等,并提供了持久化功能。
  • Memcached:一种高性能、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系统,主要用于缓解数据库负载,提高动态Web应用的响应速度。

使用策略:

  • 数据分区:将数据分散到不同的缓存节点上,可以采用哈希算法来决定数据的存储位置,确保数据均匀分布。
  • 一致性哈希:用于处理节点增删带来的数据迁移问题,通过一致性哈希算法可以最小化数据重分布的次数。
  • 失效策略:在缓存数据过期或被删除时,有多种策略可以选择,如LRU(最近最少使用)、LFU(最不常用)等,以优化缓存空间的利用。
  • 缓存穿透、雪崩和击穿: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设置合理的缓存时间、使用二级缓存、限流、预热等技术,防止这些问题对系统造成冲击。

分布式缓存通过其高并发、数据共享和可扩展性的特性,为现代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设计和实施时,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缓存技术和策略。

网络层缓存

如CDN(内容分发网络),用于加速静态资源的分发,减少源服务器的负载。

网络层缓存,尤其是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是一种位于互联网基础架构中的缓存形式,用于加速静态资源(如图片、视频、样式表和JavaScript文件)的分发,从而减少源服务器的负载并提升用户体验。CDN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多个边缘节点,将数据复制到离用户更近的位置,缩短了用户访问内容的距离,降低了延迟。

腾讯云CDN特性

  • 全球加速:腾讯云CDN的资源储备遍布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全网带宽超过160Tbps,覆盖全球3200+节点,以及主要运营商,能够有效改善跨地区、跨运营商、跨国之间的业务访问质量。
  • 稳定可靠:通过海量节点储备和腾讯云自研的GSLB(Global Server Load Balancing)调度系统,结合全网探测系统,实时调整调度策略,确保为用户提供最优节点,保障访问质量。
  • 极速触达:支持Quic协议、图片优化、智能压缩算法和私有协议传输,减少传输消耗,使业务快速触达全球用户。
  • 多维监控:提供实时业务运行质量监控、业务运行数据分析以及日志数据下载服务,帮助用户全方位了解业务状态。
  • 灵活扩展:通过边缘脚本、规则引擎及插件中心,用户可以快速实现CDN自定义能力的拓展,满足业务变化需求。

流量包与服务

  • 个人博客/网站 100GB流量包:适合以图文内容为主的个人博客或网站,含100GB境内流量,有效期1个月,自动续订可享5%优惠。
  • 小企业网站/APP 500GB流量包:适合以纯图文内容为主的小型企业网站,含500GB境内流量,有效期1个月,自动续订可享5%优惠。
  • 大型企业应用 1TB流量包:适合含有较多音视频文件的企业级网站,含1TB境内流量资源,有效期1个月,自动续订可享5%优惠。

接入与配置

  • 域名接入:接入CDN进行加速的域名需在工信部完成备案,源站内容合法。
  • CNAME绑定:域名接入后需进行CNAME记录的设置,将域名解析指向CDN。
  • 源站IP配置:源站IP可以配置多个,以增加冗余和灵活性。
  • 缓存规则:支持缓存过期配置,可根据业务需求自定义缓存时间,以平衡缓存效率和数据新鲜度。

通过使用腾讯云CDN,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网站或应用的性能,还能降低成本,提高用户体验,是加速网络层资源分发的理想解决方案。

缓存淘汰策略

由于缓存空间有限,当缓存满时,需要有策略来淘汰旧数据,为新数据腾出空间:

FIFO(First-In-First-Out)

先进先出,淘汰最早进入缓存的数据。
 FIFO(First-In-First-Out)
FIFO, 或称“先进先出”,是一种基本且直观的缓存替换算法。在缓存管理中,FIFO策略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当缓存达到其最大容量并且需要为新数据腾出空间时,系统会移除最先进入缓存中的数据项。这种策略的执行就像一个队列,新来的数据项加入队列的尾部,而队首的数据项在缓存满时被移除。

工作机制

  • 数据入队:当数据首次被请求并加入缓存时,它被放置在队列的末尾。
  • 数据出队:当缓存满了,新的数据需要被加入时,位于队列头部(即最先进入缓存的)数据项被移除,为新数据腾出空间。

特点

  • 实现简单:FIFO算法的逻辑非常直接,易于理解和实现,对系统资源的开销较小。
  • 无状态依赖:算法的决策仅依赖于数据进入缓存的顺序,不考虑数据的访问频率或近期使用情况。

优缺点

  • 优点:实现简单,维护成本低,对于数据访问模式具有均匀分布的场景表现良好。
  • 缺点:可能不是最高效的数据替换策略,因为它不考虑数据的访问频率或重要性,可能导致经常访问的数据被过早淘汰。

使用场景

  • 在数据集具有明确的时间敏感性或数据生命周期固定的场景下,FIFO策略能有效利用缓存资源,确保最新的数据总是可用的。

总体而言,FIFO缓存策略通过其直观的机制和低复杂度,成为缓存管理系统中的一种基础组件,尤其适用于数据访问模式简单且对时效性有一定要求的应用场景。

LRU(Least Recently Used)

最近最少使用,淘汰最长时间未被访问的数据。
LRU(Least Recently Used)
LRU,即最近最少使用策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缓存管理和内存管理中的数据替换算法。该策略的核心理念在于优先淘汰那些在缓存中停留时间最长且最近一段时间内未被访问过的数据条目。

基本原理
在LRU缓存中,每当有新的数据需要加入而缓存空间不足时,系统会检查所有已存在的数据项,找出那个最近一次被访问的时间点离当前时间最远的数据,并将其移除,从而腾出空间给新数据。这一过程假设了数据访问的局部性原理,即最近被访问的数据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被访问。

实现机制
LRU策略可以通过多种数据结构来实现,常见的有双向链表和哈希表结合的方式。双向链表用于维护数据项的访问顺序,最近访问的数据被移到链表尾部,而最久未访问的数据则处于链表头部;哈希表则用于快速查找和定位具体的数据项。

优点

  • 提高命中率:通过保留最近频繁访问的数据,LRU策略有助于提升缓存命中率,从而减少对主存或更慢速存储设备的访问。
  • 高效利用缓存空间:LRU策略倾向于保持活跃数据在缓存中,避免了不必要的缓存更新和置换,提升了缓存空间的利用率。

缺点

  • 实现成本:相对于简单的缓存替换策略如FIFO,LRU的实现需要额外的数据结构和维护操作,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和开销。
  • 对突发访问模式的敏感性:如果出现突发性的访问模式,LRU策略可能暂时降低缓存效率,因为突然访问的冷数据会将原本活跃的数据挤出缓存。

应用场景
LRU策略特别适用于那些数据访问模式具有明显局部性特征的场景,比如Web服务器缓存、数据库查询结果缓存、操作系统页面缓存等。在这些场景中,数据的访问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最近访问过的数据更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被访问,这使得LRU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整体性能。

综上所述,LRU作为一种有效的缓存替换策略,通过其智能的淘汰机制,能够显著提升缓存系统的效能,尤其是在数据访问存在局部性的情况下。然而,它的实现通常需要权衡额外的计算和存储成本。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

最少使用,淘汰被访问次数最少的数据。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
LFU,即最少使用频率策略,是一种基于数据访问频率的缓存替换算法。在缓存管理中,LFU策略的目标是优先淘汰那些被访问次数最少的数据项,以此来优化缓存的使用效率,确保缓存中存放的是那些最常被访问的数据。

原理与工作方式
LFU算法维护了一个数据项的访问计数器,每当一个数据项被访问时,其计数器就会增加。当缓存空间不足,需要替换数据项时,LFU会选择那些计数器值最低的数据进行淘汰,即那些在历史中被访问次数最少的数据项。

优势

  • 高效利用缓存:通过保留访问频率较高的数据,LFU策略可以提升缓存命中率,从而减少对后端数据源的访问,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 适应数据访问模式变化:LFU策略能够较好地应对数据访问模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因为即使某个数据项过去访问频率低,但只要它的访问频率开始上升,其在缓存中的地位也会相应提高。
    缺点
  • 实时性问题:LFU策略需要维护每个数据项的访问计数,这会带来额外的计算开销。
  • 冷启动问题:在缓存初始化阶段或数据访问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时,所有数据项的访问计数都较低,此时LFU策略的选择可能会变得不那么精准。

实现与变体
LFU策略的实现通常需要一个额外的数据结构来跟踪数据项的访问频率。一种常见的实现方式是使用带有计数器的哈希表,同时可能还需要一个优先级队列或多个链表来根据访问频率排序数据项。

使用场景
LFU策略适用于那些数据访问频率差异较大的场景,特别是当数据的重要性与其访问频率紧密相关时。例如,在推荐系统、广告系统或是数据库缓存中,LFU策略能够帮助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
总结来说,LFU策略通过追踪数据项的访问频率来指导缓存的替换决策,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缓存使用效率和系统性能的算法。不过,它的实现复杂度和实时性开销也是在实际部署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随机淘汰

随机选择一个缓存项进行淘汰,适用于数据访问模式均匀的场景。

缓存常见问题

缓存虽然带来性能提升,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

  • 数据一致性:缓存与数据源之间的一致性难以保证,尤其是在数据更新频繁的情况下。解决方案包括使用通读或写回策略,以及设置合理的缓存过期时间。
  • 缓存雪崩:大量缓存同时失效,导致所有请求直接打到后端,可能造成后端服务崩溃。预防措施包括分散缓存过期时间,使用缓存集群和预热机制。
  • 缓存穿透:查询不存在的数据,导致请求直接穿透到后端。解决方案是缓存空值,或使用布隆过滤器预先判断数据是否存在。
  • 缓存击穿:热点数据失效时,大量并发请求直接访问后端,造成后端负载激增。解决方法是使用互斥锁或分布式锁,以及预加载热点数据。

详细请见此篇文章:《Redis三大缓存问题:缓存穿透、缓存击穿、缓存雪崩的场景以及解决方法》

总结

缓存技术是优化系统性能和提升用户体验的强大工具,但其设计和实施需要仔细考虑数据访问模式、系统架构和业务需求。通过选择合适的缓存策略、类型和淘汰机制,以及妥善处理缓存常见问题,可以最大化缓存的优势,构建高效稳定的软件系统。开发者应持续关注缓存领域的最新发展,以便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缓存策略,满足日益增长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

参考:https://mp.weixin.qq.com/s/pu0w46EGBD6CJmozkMXkrQ

  • 12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