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的介绍
在传统的光学显微镜中,光通过目镜和物镜将物体放大,但是由于光的波长限制,使得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比光波长小的物质,比如原子,一个碳原子的直径在0.14nm左右,而常见的可见光紫光的波长在380~450nm左右,很显然无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原子。
但是在1981年,IBM公司的苏黎世实验室Gerd Binnig和Heinrich Rohrer发明出了STM扫描隧道显微镜,让人们亲眼目睹了原子的真实存在,在40年后的今天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也不断的在发展,可以实现不仅仅是原子观测,还可以实现对原子操作等功能。
想必大家都在网络上刷到过原子照片,但是终究不是我们亲手拍的,就比如上述的图片是博主在网上找的,要想亲手拍到原子,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买一台STM就行了,但是一台商用的STM的售价最低要在30万左右,除非你是富豪,反正博主是买不起,所谓买不起就自己动手,下面博主将带领大家一起自制一台原子级的STM,成本只有2000人民币左右,是不是要比动辄几十万的商用级STM划算多了,当然,说实话,自制的STM只能满足一些基本的测量,但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是绰绰有余的。
STM的工作原理
量子隧穿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穿墙术”只存在于魔术中,是不可能真是发生的,所以在经典物理学中,粒子是不可能穿过比它能量高的势垒,就好比推一个石头上山,当我的动能大于势能的时候可以很轻松的推过去,反之,就推不过去。
但是在量子力学中,根据微观粒子的波动理论,波函数会弥漫整个空间,粒子会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在空间中的每一个位置,包括势垒外部,所以,即使粒子的能量小于势垒的能量,也会有一定的概率穿过势垒,就好像在山的底部开了一个“隧道”,直接把石头运过去了,但是这跟STM有什么关系呢?
STM工作的原理
当STM中的样品与探针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此时给样品施加一个偏置电压,会使样品中的一部分电子克服空气势垒,穿越到金属探针表面,此时会形成一个微小的隧道电流,隧道电流对样品表面与探针之间的距离非常敏感,距离每减少0.1nm,隧道电流的大小就增加一个数量级,通常隧道电流的大小在10nA左右。
我们通过检测隧道电流的变化,从而得到从而得到原子表面的三维图像。
这就是STM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呢?下期博主将正式带领大家从零手搓出一台STM电子隧道显微镜
还是感谢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下期见!
声明: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