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线程——面试题

目录

JVM

JVM内存结构及每部分的作用

JVM中那些部分会出现内存溢出

方法区、永久代、元空间的区别

说一下常见JVM 内存参数

什么是垃圾对象

垃圾回收算法

简述gc分代回收

什么是三色标记法

并发标记会带来什么问题

并发标记解决方案

jdk 8 的类加载器有哪些

常见的垃圾回收器

四种引用和回收时机

线程

线程和进程有什么区别?

并发和并行有什么区别?

线程创建4种方式?

线程有哪些状态

为什么要使用线程池?

线程池的构造方法里几个参数的作用分别都是什么?

线程池流程

线程池拒绝策略有哪些

notify()和 notifyAll()有什么区别?

wait()和sleep()的区别

volatile能否保证线程安全

lock锁和synchronized锁区别

悲观锁和乐观锁区别

什么是cas

HashTable的默认初始容量是多少,扩容因子是多少?每次扩容多少?

HashTable在计算索引的时候,为什么不进行二次hash

ConcurrentHashMap的initcapacity和loadFactor与HashMap的含义相同吗?

ConcurrentHashMap相关问题?

ThreadLocal

@Async注解失效的原因


JVM

JVM内存结构及每部分的作用

        JVM内存结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线程私有区域和共享区域。线程私有区域包括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共享区域包括堆、方法区和直接内存。

        1.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它可以看作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每个线程都有独立的程序计数器,用于记录线程执行的位置,以便在任何时候恢复线程的执行。

        2. Java虚拟机栈(Java Virtual Machine Stack):也称为Java堆栈,用于存储每个Java方法的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连接、方法出口等信息。每个线程都有独立的虚拟机栈,用于存储方法调用的状态。

        3.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与Java虚拟机栈相似,用于保存Native方法的状态。

        4. Java堆(Java Heap):是JVM中最大的一块内存区域,用于存储Java对象实例。Java堆是所有线程共享的,因此,在创建Java对象时,它会被存储在Java堆中。

        5. 方法区(Method Area):用于存储已被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方法区也是所有线程共享的,因此在并发情况下需要进行锁定。

        6. 直接内存(Direct Memory):直接内存不是JVM内存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但是JVM可以通过DirectByteBuffer操作直接内存,它可以直接在堆外分配内存,当需要访问直接内存时,JVM可以使用JNI函数库在Java堆和本地内存之间进行切换。这样做可以提高IO效率,但是需要注意内存泄露的问题。

        以上就是JVM内存结构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对于Java程序员来说,理解JVM内存结构对于编写高效、健壮的代码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优程序性能和预防内存泄漏等问题。

JVM中那些部分会出现内存溢出

        在JVM中,由于内存使用不当或存在其他问题,可能会出现内存溢出(Out Of Memory,OOM)的情况。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出现内存溢出的部分:

        1. 堆内存(Java Heap):由于堆内存用于存储Java对象实例,当创建大量的对象时,如果堆内存没有足够的空间存储这些对象,就会出现OOM。通常情况下,OOM发生在Java堆大小超过了指定的最大堆大小(通过-Xmx参数指定)时。

        2. 方法区(Method Area):方法区也是有限的,当需要加载大量的类或产生大量的动态代理类时,可能会导致方法区的内存泄漏或内存溢出。

        3. 栈内存(Java Stack):每个线程都有一个Java堆栈,栈内存的大小受限于操作系统的限制。当线程需要分配大量的栈内存时,可能会导致栈内存的溢出。

        4.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Native方法栈与Java堆栈类似,用于保存Native方法的状态。当Native方法需要分配大量的本地方法栈时,可能会导致本地方法栈的内存溢出。

        5. 直接内存(Direct Memory):直接内存是堆外内存,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直接内存的溢出。当需要访问大量的直接内存时,可能会让系统内存不足,导致OOM。

        总的来说,内存溢出的部分主要是堆内存、方法区和栈内存。为了避免OOM,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优化JVM内存的使用,如增加堆内存大小、优化类加载和卸载、使用本地方法栈来防止堆栈溢出等。

方法区、永久代、元空间的区别

        方法区、永久代和元空间都是Java虚拟机内存模型中的一部分,不过它们的实现和作用有所不同:

        1. 方法区(Method Area)是Java虚拟机规范定义的一块内存空间,用于存储已被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在JDK1.8及之前版本中,方法区是使用永久代来实现的。

        2. 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是Java虚拟机内部使用的一块特殊的堆空间,它是Java堆的一部分,用于存储类信息、方法信息、常量、静态变量等。在JDK1.7及之前版本中,永久代是用来实现方法区的,它经常会导致内存泄漏和OOM问题。

        3. 元空间(Metaspace)是JDK1.8及之后版本出现的一种新的内存管理方式,它用来存放类元数据,如类的结构信息、类的字段和方法信息等。与永久代相比,元空间使用了本机内存而不是Java堆来存储这些数据,因此可以有效避免永久代常见的内存溢出问题。元空间的大小是动态的,并且可以设置固定大小的上限,当超过上限时会触发GC。

        综上所述,方法区、永久代和元空间都是用来存储Java类、方法和常量信息的内存空间,不同版本的Java虚拟机使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它们。方法区是Java虚拟机规范定义的内存区域,永久代是JDK1.7及之前版本中用于实现方法区的一种方式,而元空间是JDK1.8及之后版本出现的一种新的内存管理方式。

说一下常见JVM 内存参数

        在JVM 中,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内存参数来调整和控制内存的使用和优化系统性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JVM 内存参数:

        1. -Xmx:指定JVM 堆内存的最大值。例如,-Xmx2g 表示Java堆的最大大小为2G。

        2. -Xms:指定JVM 堆内存的初始值。例如,-Xms1g 表示Java堆的初始大小为1G。

        3. -Xmn:指定年轻代内存的大小。例如,-Xmn256m 表示年轻代内存的大小为256M。

        4. -XX:PermSize:指定永久代内存的初始值(在JDK 1.7及之前版本中使用)。例如,-XX:PermSize=128m 表示设置永久代内存初始大小为128M。

        5. -XX:MaxPermSize:指定永久代内存的最大值(在JDK 1.7及之前版本中使用)。例如,-XX:MaxPermSize=512m 表示设置永久代内存最大值为512M。

        6. -XX:MetaspaceSize:指定元空间内存的初始值(在JDK 1.8及之后版本中使用)。例如,-XX:MetaspaceSize=128m 表示设置元空间内存初始大小为128M。

        7. -XX:MaxMetaspaceSize:指定元空间内存的最大值(在JDK 1.8及之后版本中使用)。例如,-XX:MaxMetaspaceSize=512m 表示设置元空间内存最大值为512M。

        8. -XX:SurvivorRatio:指定年轻代中Eden区域和Survivor区域的内存比例。例如,-XX:SurvivorRatio=8 表示年轻代中Eden区域和Survivor区域的内存比例为8:1。

        这些参数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进行配置。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应用程序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器的硬件配置来进行调优,以达到最优的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什么是垃圾对象

        在Java中,垃圾对象指的是不再被应用程序所引用、无法访问的对象。垃圾对象是程序中分配的内存块,但是由于它们不再有任何使用价值,所以它们只占用内存而不提供任何有用的功能。

        Java内存管理实现中,使用垃圾回收机制来自动回收无用的垃圾对象,以便释放内存空间,并提高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Java的垃圾回收机制在后台运行,并根据程序的需要自动清理不再使用的内存。

        垃圾对象的特征包括:没有被引用、没有被访问、没有在程序中再被使用。当一个对象被标记为垃圾时,Java的垃圾回收机制会将其回收,以便释放内存空间。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直接控制垃圾对象的回收,但是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如调用 System.gc() 强制向垃圾回收机制发出垃圾回收请求等方式,来加速垃圾回收机制的执行。

        总之,垃圾对象是指那些不再被应用程序所需要的对象,Java的垃圾回收机制会自动将这些对象回收,以便释放内存空间,提高程序性能和稳定性。在编写Java程序时,需要时刻注意内存的使用,合理地处理对象引用和垃圾回收机制,以达到优化内存的效果。

垃圾回收算法

        在Java中,垃圾回收算法是用于收集无用的垃圾对象,以释放内存空间的一种方式。垃圾回收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标记-清除算法(Mark-and-Sweep Algorithm):标记-清除算法是垃圾回收中最基本的算法之一。该算法分为两个阶段:标记阶段和清除阶段。在标记阶段,GC算法标记所有仍然存活的对象;在清除阶段,GC算法清除没有被标记的垃圾对象。

        2. 复制算法(Copying Algorithm):复制算法是一种针对年轻代的GC算法,通常使用的是两个相等大小的空间来模拟新生代。该算法将内存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该块内存用尽时,将存活的对象拷贝到另一块内存中,然后清空该块内存,并将其作为新的可用内存。

        3. 标记-整理算法(Mark-and-Compact Algorithm):标记-整理算法针对老年代的垃圾回收。该算法分为两个阶段:标记阶段和整理阶段。在标记阶段,GC算法标记所有仍然存活的对象;在整理阶段,GC算法将所有存活的对象压缩到内存的一端,清空另一端的内存块,使得内存地址连续。

        4. 分代算法(Generational Algorithm):分代算法是一种将内存分为年轻代和老年代的算法,不同代采用不同的垃圾回收算法。对于新数据的创建,在年轻代中分配内存,更容易进行垃圾回收。而对于存活时间较长的对象,会被移动到老年代。在年轻代使用的是复制算法,在老年代使用的是标记-整理算法。

        目前,各种垃圾回收算法的优缺点都存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需要不同的算法来处理内存管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最优的垃圾回收算法。

简述gc分代回收

        GC分代回收是一种将Java堆内存按对象的生存时间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针对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垃圾收集算法和参数的内存管理方式。

        Java堆内存主要被划分为两个区域:年轻代和老年代。年轻代通常占用总内存的较小部分,常常采用复制算法进行垃圾回收。年轻代内存可以进一步分为Eden区、Survivor 0区和Survivor 1区。当创建新的对象时,会在Eden区进行分配。当Eden区的空间用完时,会触发一次Minor GC,在Survivor 0和Survivor 1区中进行对象存活检查和对象的拷贝。

        与年轻代不同,老年代内存通常占用总内存的较大部分,常常采用标记-整理算法进行垃圾回收。老年代主要存放存活时间较长的对象,在持续的多次Minor GC后存活的对象会被转移到老年代中。由于老年代中的垃圾回收效率相对较低,因此需要更大的内存空间。

        除了年轻代和老年代,JVM 还有一个元数据区(Metaspace),用来存储类信息如常量池等。元数据区的大小可以通过-XX:MetaspaceSize和-XX:MaxMetaspaceSize设置。

        GC分代回收机制的优点在于将内存按照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划分,并根据其特性进行区别处理,以达到更好地性能和效率。这种机制的实现使得JVM 内部的垃圾回收处理变得更加精细和灵活,提高了Java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

什么是三色标记法

        三色标记算法(Three-color Mark and Sweep Algorithm)是一种用于实现垃圾回收的算法,它将所有的对象分成三个颜色:白色、灰色和黑色。

        1. 白色:未被访问过的对象,初始状态下所有对象都是白色的。

        2. 灰色:已被访问过,但其引用尚未被遍历完的对象。

        3. 黑色:已被访问过,且其引用已被遍历完的对象。

        算法的实现步骤如下:

        1. 把所有的对象都标记为白色。

        2. 从根节点开始遍历程序的对象引用图,并标记所有被引用的对象为灰色。

        3. 从灰色对象的引用开始遍历它们的子节点,然后把已经遍历过的部分标为黑色,未遍历过的部分标为灰色。

        4. 重复第3步,直到所有的灰色对象的引用都被遍历完为止。

        5. 将所有仍然是白色的对象视为垃圾,并释放其占用的内存空间。

        三色标记法相对于标记-清除算法和复制算法,具有效率更高、空间使用更少的优点。它可以实现更快速、更精确的垃圾回收,并避免标记-清除算法中的内存碎片问题。另外,三色标记法还可以支持增量式垃圾回收,在程序运行过程中逐步完成垃圾回收过程,避免长时间的卡顿现象。

        总之,三色标记法是一种用于实现垃圾回收的高效算法,它通过将对象分成三个颜色来减少垃圾回收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可实现更好的内存回收效果。

并发标记会带来什么问题

        并发标记是指在垃圾回收过程中,应用程序可以继续运行,而不需要停顿和等待垃圾回收完成。并发标记可以显著地减少应用程序的停顿时间,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响应速度。然而,并发标记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 并发标记过程中,应用程序与垃圾回收线程同时访问内存空间,可能会导致一些对象在垃圾回收过程中被引用而未被回收,从而造成内存泄漏。例如,内存中的对象正在被访问,在并发标记阶段未被标记为垃圾对象,最终被误认为是应该保留的对象。

        2. 并发标记可能导致新产生的垃圾对象无法即时被回收,从而增加了垃圾回收的压力。由于并发标记不能中途停止,当前正在扫描标记的对象和被引用的对象会在标记过程结束后被保留下来,等到下一次垃圾回收才会被回收。这样就可能使得垃圾回收时间变长,甚至可能导致内存占用过高而导致系统崩溃。

        针对以上问题,通常有两种解决方法:

        1. 暂停应用程序并降低内存压力,可能导致一定的停顿时间,但可以保障垃圾回收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2. 增加内存空间,使得垃圾回收期间产生的新垃圾对象可以得到回收,减小内存泄漏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并发标记时,需要认真评估应用程序与垃圾回收机制之间的协调,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理。

并发标记解决方案

        针对并发标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案如下:

        1. 内存预留空间:并发标记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垃圾对象,垃圾回收器需要在下一次回收时进行回收,在此期间,这些对象会占用内存空间,导致内存压力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预留一部分空间,使得新产生的垃圾对象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通过增大内存空间,也可以降低内存使用率,减轻内存压力。

        2. 定期进行 Full GC:并发标记可能会导致一些对象无法及时被回收,从而加剧垃圾回收的压力。如果垃圾回收器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GC 过程,可以降低垃圾在内存中积累的程度。可以通过定期进行 Full GC 的方式来及时回收内存中的垃圾对象。

        3. 增加标记阶段的精确度:并发标记的精确度决定了垃圾回收的效率,当精确度不足时,会出现一些对象被误判而未被回收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增加标记的精确度,包括利用存储跨代的引用关系以及并行标记子进程等方式。

        4. 设置合适的垃圾回收参数:垃圾回收器的运行参数决定了垃圾回收的效率和稳定性。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特点和负载情况,设置适合的垃圾回收参数来优化垃圾回收效率。

        5. 使用控制工具:对于一些高并发的应用程序,可能需要使用专业的控制工具来帮助管理垃圾回收。比如使用 GCViewer 工具可以分析垃圾回收器运行的效率,储存信息分析工具可以使用 Heap Dump 对内存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

        总之,针对并发标记的问题,使用合适的解决方案,可以使得垃圾回收更加高效和可靠,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

jdk 8 的类加载器有哪些

        JDK 8 中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加载器:

        1. 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 Loader):也称为根加载器,它是 JVM 内部的类加载器,用于加载 Java 的核心类库,如rt.jar等。

        2. 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 Loader):它是用于加载 Java 的扩展类库,如/Java/jdk8/jre/lib/ext/目录下的jar包。

        3.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 Loader):它是加载应用程序中classpath目录下的类文件,是用户自定义的类加载器的默认父类加载器。

        4. 自定义类加载器(Custom Class Loader):它是用户自定义的类加载器,用于加载一些特殊的类和jar包,可以继承ClassLoader类,通过重写findClass方法来实现。

        其中,启动类加载器、扩展类加载器和应用程序类加载器都是JVM内置的类加载器,而自定义类加载器是用户自定义的加载器。

        此外,在JDK8中,有一个特殊的类加载器叫做Platform Class Loader,它是应用程序类加载器的父类加载器,用于加载JDK本身的一些类,如jdk.internal包下的类等,但是由于它并不是由Bootstrap Class Loader加载的,因此不能称之为根类加载器。

常见的垃圾回收器

        常见的垃圾回收器有如下几种:

        1. 标记-清除(Mark-Sweep):标记所有存活的对象,清除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它的主要缺点是会产生大量的碎片,影响垃圾回收的效率。

        2. 复制(Copying):将内存空间分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一块。当这一块内存用完后,将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未被使用的内存中,再将原内存空间全部清空。它的优点是跑得快,但其缺点是内存使用率低。

        3. 标记-整理(Mark-Compact):标记存活的对象并整理这些对象的位置,将它们向空间的一端移动,然后清除端部以外的内存空间。与标记-清除算法相比,它避免了内存碎片的问题。

        4. 分代(Generational):分代垃圾回收器根据对象的存活时间分成不同的代,一般分为年轻代和老年代。年轻代采用复制算法进行垃圾回收,老年代采取标记-整理和标记-清除算法进行垃圾回收,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代采取不同的回收策略,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

        5. 并发(Concurrent):与串行垃圾回收器不同,并发垃圾回收器采用并发操作,不会在垃圾回收过程中暂停应用程序的运行。与串行垃圾回收器相比,它的缺点是会产生一些额外的开销,且难以处理内存一致性的问题。

        常见的垃圾回收器通常结合各自的优点和适用场景,进行组合和优化,以达到更好的性能和效果。例如,HotspotVM 中默认的使用了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作为年轻代垃圾回收器,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和G1(Gardebage-First)收集器作为老年代的垃圾回收器。

四种引用和回收时机

        Java中定义了四种引用类型,它们分别是:

        1. 强引用(Strong Reference):最常见的引用类型,如果一个对象具有强引用,那么它就无法被垃圾回收器回收,只有在强引用变为null时,才会被考虑回收。

        2. 软引用(Soft Reference):它的特点是在系统内存不足时,才会被回收。它通常用于缓存数据,如果内存不足,JVM会尝试回收软引用对象占用的内存。如果回收软引用对象后,JVM依然内存不足,则会抛出OutOfMemoryError。

        3. 弱引用(Weak Reference):它与软引用类似,但弱引用的回收时机更加严格,只要垃圾回收器扫描到一个对象只具有弱引用,该对象就会被回收。

        4. 虚引用(Phantom Reference):它最主要的作用是跟踪对象被垃圾回收的状态。一个对象的存在同时也会有一个虚引用,此时虚引用指向的对象是一个null对象。垃圾回收器扫描到存在虚引用的对象时,会将虚引用插入到与之关联的ReferenceQueue中,以便在对象被垃圾回收时得到通知。

        对于这四种引用类型,它们在垃圾回收时机上的特点如下:

        1.强引用:只有在强引用变为null时,才会被考虑回收。

        2.软引用:在系统内存不足时,才会被回收。

        3.弱引用:只要垃圾回收器扫描到一个对象只具有弱引用,该对象就会被回收。

        4.虚引用:垃圾回收器扫描到存在虚引用的对象时,会将虚引用插入到与之关联的ReferenceQueue中,以便在对象被垃圾回收时得到通知。

        由于不同类型的引用有着不同的回收时机和规则,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引用类型来管理对象,以达到更好的程序性能和效果。

线程

线程和进程有什么区别?

        线程和进程都是操作系统中的概念,但它们的概念和作用是有所区别的。

        进程是指在操作系统中正在运行的一个程序,并且它拥有独立的内存空间,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并且进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一个进程可以拥有多个线程,进程中的不同线程之间可以共享该进程所拥有的资源。

        而线程是进程中的一个独立执行流程,是进程中的一个实体,它可以与同一个进程中的其他线程共享同一块内存空间。因为线程之间可以共享内存空间,所以线程之间的通信和数据共享比进程之间更加容易和高效。

        所以说,进程和线程是相互依存的,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而一个线程必须依附于一个进程。进程是更加独立的实体,而线程是更加轻量级的执行单元。可以说,进程是操作系统中的资源分配单位,而线程则是操作系统中的调度单位。

并发和并行有什么区别?

        并发和并行都是指计算机系统中同时执行多个任务的能力,不过它们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

        并发是指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多个任务同时在执行,但是同时只有一个任务被处理,这些任务在操作系统中被交替执行,看起来好像是同时执行的。

        而并行则指在同一时刻,系统可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这些任务同时进行,实际上是在系统中有多个物理处理单元,每个处理单元独立处理不同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多个任务可以同时进行处理,因为任务处理的单元是独立的,互不影响。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把计算机看作一个工人,那么并发就是这个工人在同一时间干很多件事,比如他可以同时开着煤气灶煮饭、看电视、洗衣服,但是每件事情并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相互轮流着去干一会儿,再去干另一件事情。而并行就是这个工人同时干多件事情,比如他可以同时用左手切菜,右手粉刷墙壁,左脚踩车轮发电机,右脚踩踏板充电宝,这些工作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妨碍。

        在实际的计算机系统中,理论上并行比并发效率更高,但是由于并行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复杂的编程技术,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并发比较常见。

线程创建4种方式?

在Java中创建线程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1.继承Thread类并重写run方法

        这种方式是最经典的创建线程的方式,可以定义一个新的类来继承Thread类,并且重写run()方法。在run()方法中定义线程的任务,程序执行时就可以使用start()方法来启动线程。

public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任务
    }
}

MyThread thread = new MyThread();
thread.start();

        2.实现Runnable接口

        另一种创建线程的方法是实现Runnable接口。需要在实现Runnable接口的类中重写run()方法,并且把该类的实例传递给Thread构造方法。这种方式更加灵活,因为可以继承多个类而无法继承多个线程,而且可以避免由于Java单继承的限制所带来的问题。

publ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任务
    }
}

MyRunnable runnable = new MyRunnable();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runnable);
thread.start();

        3.使用Callable和Future

        Callable是一种可以返回结果并且可以抛出异常的线程,这种方式可以使用Executor框架或FutureTask包装器来启动线程。

public class MyCallable implements Callable<Stri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call() throws Exception {
        // 线程任务
        return "result";
    }
}

MyCallable myCallable = new MyCallable();
FutureTask<String> futureTask = new FutureTask<>(myCallable);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futureTask);
thread.start();

        4.使用线程池

        线程池可以复用已经创建的线程,从而避免线程的创建和销毁过程对系统的开销。使用Java的线程池可以通过Executors工厂类创建各种类型的线程池,然后调用它们的execute方法来启动线程。

Executor executor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10);
executor.execute(new Runnable(){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线程任务
    }
});

线程有哪些状态

        Java中的线程有以下状态:

        1. 新建状态(NEW):当我们创建一个线程对象时,线程就处于新建状态。此时,线程还没有开始运行。

        2. 就绪状态(RUNNABLE):当线程处于新建状态后,我们调用start()方法启动线程后,线程就进入到就绪状态。此时,线程已经准备好了,可以运行了。但是,Java虚拟机并不一定会立即分配到CPU资源。

        3. 运行状态(RUNNING):当线程获得CPU资源后,线程就进入了运行状态,开始执行任务。

        4. 阻塞状态(BLOCKED):当线程处于阻塞状态时,它仍持有锁,但因为一些原因不能继续运行,比如等待某个输入输出,或者等待某个资源解锁,此时线程会进入阻塞状态,直到被唤醒。

        5. 等待状态(WAITING):当线程处于等待状态时,它是因为线程正在等待某些特定的操作,在这种状态下,线程不会自动醒来,需要等待特定的事件才能继续执行。

        6. 定时等待状态(TIMED_WAITING):当线程进入到定时等待状态时,等待一定的时间后,就会自动醒来,进入到就绪状态。

        7. 终止状态(TERMINATED):当线程完成了它的任务或者出现了异常,就会进入到终止状态。此时,线程已经运行完成,不会再进入其它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线程状态的改变只是针对于当前线程而言,对于其它的线程来说,状态可能是不同的。

为什么要使用线程池?

        使用线程池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提高性能:线程池可以避免创建和销毁线程所带来的性能开销,并且线程池能够复用已经创建的线程,从而减少了线程创建的频率,可以提高程序的响应速度。

        2. 提高稳定性:使用线程池可以限制系统中线程的数量,从而避免因为线程数量过多而导致的系统资源不足的情况。此外,线程池将线程的创建、销毁过程封装起来,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监控和调整。

        3. 提高可扩展性:当应用程序的负载增加时,线程池可以自动增加线程数量以应对增加的工作量,而不会因为线程数量不足而导致应用程序无法处理更多的请求。

        4. 更好的资源管理:线程池可以对线程执行的时间和执行的数量进行统一的管理,而不是让线程随意地执行,从而更好地管理系统的资源,控制系统的负载。

        综上,使用线程池可以优化系统的性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同时更好地管理系统的资源。但是,线程池的设计和使用需要考虑诸如线程数量、任务队列、阻塞策略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调整和优化。

线程池的构造方法里几个参数的作用分别都是什么?

线程池的构造方法通常有7个参数,这些参数的作用分别是:

        1. corePoolSize: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当一个任务被提交到线程池时,线程池会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来处理任务,如果核心线程数还没有达到上限,新的线程就会被创建,如果达到了上限,任务就会被放到队列中等待执行。

        2. maximumPoolSize:线程池的最大线程数。如果队列已经满了,新的任务就会被提交创建新的线程,当创建的线程数量已经达到了maximumPoolSize时,其余的任务将会被阻塞,等待有空闲的线程来处理。

        3. keepAliveTime:线程池中多余的空闲线程的存活时间。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超过了核心线程数时,空闲的线程并不会立即销毁,而是会保持一段时间,等待下一次任务的到来。

        4. unit:keepAliveTime参数的时间单位。

        5. workQueue:存储等待执行任务的阻塞队列,一般使用阻塞队列实现,包括有界队列和无界队列两种。有界队列可以限制线程池的最大容量,防止任务过多,需要等待过多时间,而无界队列则不会限制线程池的容量。

        6. threadFactory:线程工厂,用于创建新线程。

        7. handler:当线程池中的线程和队列都已经满了,无法执行新的任务时,用于处理被拒绝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线程池的参数设置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调整和优化,特别是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和队列大小等参数需要根据应用程序的负载情况进行调整。同时,需要注意防止线程池中线程的数量过多,导致系统资源消耗过大的情况。

线程池流程

        线程池的流程通常如下:

        1. 初始化线程池:在创建线程池时,需要初始化一些参数,包括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空闲线程保持的时间、工作队列的容量和线程工厂。

        2. 等待任务:当有新任务被提交到线程池时,线程池会检查当前线程数是否达到了核心线程数,如果没有达到,则会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来处理任务,并将任务放入到工作队列中;如果已经达到了核心线程数,则将任务放入到工作队列中,等待空闲的线程来处理。

        3. 创建新线程:如果当前线程数已经达到了核心线程数,并且工作队列也已经满了,则线程池会创建新的线程来处理任务,直到线程数达到了最大线程数为止。

        4. 执行任务:线程池的空闲线程会从工作队列中取出任务并执行,如果工作队列中没有任务,则空闲线程会等待新任务的到来。

        5. 空闲线程的处理:空闲线程在工作队列为空时会等待一定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还没有新任务被提交,则空闲线程的数量会减少,直到达到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为止。

        6. 线程池关闭:当线程池不再接收新任务时,需要关闭线程池。线程池关闭后不再接受新任务,已经提交到线程池的任务会继续执行。线程池关闭的流程包括两个步骤,首先需要调用shutdown()方法通知线程池关闭,然后线程池会尝试停止所有的线程。

        总体来说,线程池的流程是一个反复等待任务、创建新线程、执行任务和空闲线程处理的过程,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

线程池拒绝策略有哪些

        线程池在达到最大线程数并且工作队列已满时,为了避免系统被过多的任务耗尽资源,会执行线程池拒绝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拒绝策略:

        1. AbortPolicy:默认情况下,线程池使用的是AbortPolicy拒绝策略,当线程池达到最大线程数并且工作队列已满时,它会抛出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异常,来拒绝新的任务提交。

        2. CallerRunsPolicy:当线程池达到最大线程数并且工作队列已满时,新的任务将会被直接在提交线程中执行,也就是由调用者线程来执行提交的任务。

        3. DiscardPolicy:当线程池达到最大线程数并且工作队列已满时,新的任务将被直接丢弃,不会有任何异常抛出。

        4. DiscardOldestPolicy:当线程池达到最大线程数并且工作队列已满时,会将队列中最老的任务丢弃,然后把新的任务加入队列。

        5. 自定义拒绝策略:用户可以自定义拒绝策略,实现RejectedExecutionHandler接口,并重写rejectedExecution方法,在方法中实现自己的拒绝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适合的拒绝策略是很重要的,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选择。如果任务量并不大,而且具有时限性,则应该使用CallerRunsPolicy;如果需要丢弃一些任务,则可以使用DiscardPolicy和DiscardOldestPolicy。在并发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应该共同使用线程池和队列来平衡系统的负载,避免过载情况的发生。

notify()和 notifyAll()有什么区别?

        notify()和notifyAll()都是Java语言中Object类中的方法,这两个方法都用于唤醒因为调用了Object.wait()方法而处于等待状态的线程。

        notify()方法只会唤醒等待队列中的一个线程,具体唤醒哪一个线程是不确定的,取决于操作系统和JVM的具体实现。

        而notifyAll()方法会唤醒等待队列中的所有线程,使这些线程开始竞争锁,抢到锁的线程就可以继续执行了。

        因此,notify()方法和notifyAll()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情况。如果我们只需要唤醒队列中的一个线程,可以使用notify()方法,否则,如果我们需要唤醒队列中所有等待的线程,那么使用notifyAll()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多的使用notifyAll()方法可能会导致线程饥饿(thread starvation)问题,因为每个线程都被唤醒并开始竞争锁,有可能导致某些线程一直没有获得锁,从而一直无法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notify()方法和notifyAll()方法只能在拥有锁的情况下调用,否则会抛出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异常。同时,在使用wait()、notify()和notifyAll()方法时,都要在synchronized块中进行调用,以保证作用的正确性。

wait()和sleep()的区别

        wait()和sleep()都是Java多线程编程中常用的方法,但是它们有不同的使用场景和意义。

        1. wait()方法是Object类中的方法,而sleep()方法是Thread类中的方法。

        2. wait()方法会释放线程占有的锁,而sleep()方法不会释放锁。因此,在使用wait()方法时,要确保在临界区中进行调用,以避免出现多线程并发访问数据时的错误。

        3. wait()方法需要被notify()或notifyAll()方法来唤醒,而sleep()方法则可以被其他线程中断或者等待指定的时间后自动醒来。

        4. wait()方法和notify()方法通常是在同步块中一起使用的,用于线程之间通信和协调。而sleep()方法通常用于模拟程序执行过程中需要等待的情况,例如网络请求、文件处理等。

        综上,wait()方法和sleep()方法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用途和实现方法。wait()方法主要是用于线程之间的协调和通信,sleep()方法用于暂时中断线程的执行,让其他线程有机会执行。同时,wait()方法会释放占有的锁,而sleep()方法则不会释放锁。

        因此,在使用这两个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进行选择。

volatile能否保证线程安全

        volatile关键字用于修饰Java中的变量,表示该变量是可见的,即使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它,也能够保证它的值是正确的。但是,volatile并不能保证线程安全。

        volatile可以确保对该变量的读取操作和写入操作具有原子性,即可以保证一个线程对该变量的修改可以被其他线程立即感知。但是它不能保证多线程之间的原子性操作,因此不能保证线程安全。

        例如,如果一个线程在读取一个volatile变量的时候,另外一个线程也在修改这个变量,那么读取操作不一定能够读到最新的值,从而导致线程安全问题。因此,当需要保证线程安全时,可以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或者其他线程安全的工具类例如Atomic类,来确保多线程之间的操作是原子性的。

        需要注意的是,volatile虽然不能保证线程安全,但是它仍然是并发编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机制,可以用于确保线程之间的可见性,避免由于缓存导致的内存不一致问题。在多线程中,合理的使用volatile是非常有助于提高程序的可靠性和性能。

lock锁和synchronized锁区别

        lock锁和synchronized锁都是Java中用于多线程编程的锁机制,主要的区别如下:

        1. 实现方式:synchronized是Java语言内置的关键字,属于Java虚拟机层面的锁;而lock是Java API级别的锁,是一种显式锁。

        2. 功能:synchronized关键字具有自动释放锁的功能,一旦线程退出了synchronized代码块,锁就自动释放了;而lock锁则需要显式地释放锁,否则就会造成死锁。

        3. 粒度:synchronized锁的范围比lock锁更大,synchronized可以锁住一个或多个代码块或方法,而lock锁只能锁住单个线程。

        4. 性能:在多线程高并发的情况下,lock锁的性能比synchronized关键字更好。synchronized关键字是依赖于底层操作系统的mutex lock实现的,而lock锁通过Java API直接操作内存,由于省去了很多系统调用的开销,所以性能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lock锁比synchronized关键字更好用,但是也更加复杂,使用不当容易造成死锁等问题。因此,当需要选择使用锁机制时,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和场景进行选择,以确保多线程之间的操作是安全的和正确的。

悲观锁和乐观锁区别

        悲观锁和乐观锁都是在多线程环境下用于保证数据一致性的锁机制,它们的区别如下:

        1. 悲观锁:悲观锁机制假设数据访问冲突的概率非常高,因此在访问数据时总是假设其他线程会同时访问该数据,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加锁,避免其他线程同时访问,从而保障数据的正确性。例如,Java中的synchronized关键字和JDBC中的行锁都是悲观锁机制。

        2. 乐观锁:乐观锁机制假设数据访问冲突的概率比较低,因此在访问数据时不加锁,而是在更新数据时检查数据是否被其他线程修改过,如果未被修改,则进行更新;否则,执行失败并且重新读取数据再次尝试。例如,Java中的CAS操作和JPA中的版本号机制都是乐观锁机制。

        3. 性能:由于悲观锁需要在数据访问时进行加锁操作,加锁和释放锁的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因此悲观锁的性能较差;相反,乐观锁一般不需要加锁,因此性能较好。

        需要注意的是,悲观锁和乐观锁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具体应该根据应用场景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在对数据的访问频率非常高的情况下,悲观锁可能更加适合,而在对数据的访问频率低,冲突概率较小的情况下,乐观锁可能更为合适。

什么是cas

        CAS(Compare and Swap)是一种基于硬件原语实现的乐观锁机制,常用于保证多线程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

        CAS机制是一种无锁机制,与传统的锁机制不同,它不需要对整个代码块进行加锁,而是在数据更新时,将预期值与当前值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则将新值写入数据区,否则不做任何操作。

        在Java并发编程中,CAS通常是通过Atomic类中的compareAndSet方法实现的,该方法接受两个参数,分别是期望值和新值,如果当前值与期望值相等,则使用新值替换当前值,否则不做任何操作。

        CAS由于不需要加锁和解锁,因此可以避免锁竞争和死锁等问题,同时也可以减少线程上下文切换和内核态和用户态的切换等性能问题。因此,CAS常常被运用在高并发和分布式环境中,例如比特币的工作证明算法(Proof of Work)和Zookeeper分布式协调中心等。 需

        要注意的是,CAS机制虽然可以避免锁问题,但是在高并发的场景下,CAS机制也有可能出现ABA问题,即在执行期间,数据的值经历了多次变化,最终又恢复了原值,导致CAS操作无法正常判断数据是否被更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时间戳(timestamp)等机制进行辅助判断,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HashTable的默认初始容量是多少,扩容因子是多少?每次扩容多少?

        HashTable是Java集合框架中的一种传统的哈希表实现,它的默认初始容量为11,扩容因子为0.75(即当元素个数已达到总容量的75%时,会自动扩容),每次扩容大小为当前容量的两倍加一。

        具体的扩容规则如下:

        1. 当元素个数已占总容量的75%以上时,会自动扩容,即将容量扩大到目前元素个数的2倍加1。

        2. 扩容时,原有的所有元素会重新计算哈希值,并放到新的哈希表中。因为哈希表的大小变了,所以所有元素的哈希值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计算。

        3. 扩容时,必须对所有元素进行记录的复制,因为元素在哈希表中的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HashTable是一种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实现,但是在Java8之后被官方废弃,建议使用ConcurrentHashMap替代。因为ConcurrentHashMap采用分段锁机制,能够在高并发情况下保证Hash表的线程安全,并且在效率上也更加优秀,是Java集合框架中推荐使用的哈希表实现。

HashTable在计算索引的时候,为什么不进行二次hash

        HashTable在计算索引的时候,采用的是直接定址法,即通过对Key的哈希值取模(hashcode % table.length),获取数据在哈希表中的位置,如果位置已经被占用,则采用线性探测法,顺序查找空闲的位置存放元素;如果线性探测过程中没有找到空闲位置,则采用开放定址法,通过增加一个固定的偏移值来寻找空闲的位置。

        虽然二次Hash可以避免哈希冲突,但是在计算Hash时需要进行一次乘法运算和一次除法运算,耗费时间较多,可能会对性能造成影响。同时,在开放地址法中,采用二次Hash容易出现重复值从而导致元素聚集,进而影响查找效率。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HashTable中采用直接定址法进行哈希计算,遇到冲突则使用线性探测法和开放定址法解决。虽然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产生哈希冲突,但是通过设定一个适当的初始容量和扩容因子,可以有效避免冲突,同时维持哈希表的平均查找性能。

ConcurrentHashMap的initcapacity和loadFactor与HashMap的含义相同吗?

        ConcurrentHashMap中的 initialCapacity 和 loadFactor 参数的含义与 HashMap 中的参数含义基本相同,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略有不同。

        具体来说,ConcurrentHashMap中的 initialCapacity 与 HashMap 中的 initialCapacity 相同,表示 ConcurrentHashMap 在创建时初始化的容量大小,即包含的桶(bucket)数量,但与 HashMap 不同的是,ConcurrentHashMap 的 initialCapacity 默认值为16,而 HashMap 的默认值为2的幂次方。

        ConcurrentHashMap中的 loadFactor 也与 HashMap 相同,表示负载因子,即在达到什么程度时需要扩展底层数组的容量。但是 ConcurrentHashMap 与 HashMap 不同的是,ConcurrentHashMap 不支持设置负载因子,而是固定为 0.75(JDK1.8版本中),不允许用户自己设置。

        需要注意的是,ConcurrentHashMap 内部采用了分段锁机制(Segment),进行分段加锁,每个 Segment 对应着一个桶,而桶中存储的是链表、红黑树或数组等结构,当线程竞争相同槽位的锁时,只会影响到该段内的其他线程,而不影响并发访问其他线程所在的段,这大大提高了 ConcurrentHashMap 的并发性能和线程安全性。

        因此,虽然 ConcurrentHashMap 中的 initialCapacity 和 loadFactor 参数的含义与 HashMap 相同,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具有多线程安全和高性能的特点,ConcurrentHashMap 更为常用。

ConcurrentHashMap相关问题?

        1.7和1.8的区别

        ConcurrentHashMap 是 Java 中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实现,并且可以高效地支持并发访问。在 JDK 1.7 和 JDK 1.8 中,ConcurrentHashMap 在实现细节和性能优化方面都有不同,主要区别如下:

        1. 实现细节:在 JDK 1.7 中,ConcurrentHashMap 采用 “分段锁” 机制,即将哈希表划分为一定数量的段(Segment),每个段内部都有一个独立的锁,不同的段之间可以并发访问;而在 JDK 1.8 中,ConcurrentHashMap 采用了 CAS 操作和 Synchronized 机制的混合形式实现,使用 Synchronized 锁控制并发访问,相比于“分段锁” 机制,性能更加优秀。

        2. 向前兼容性: 在 JDK1.7中,ConcurrentHashMap存在一个语义上的问题,即当获取元素值时,若此时正在进行的并发修改导致这个元素的值被修改,存在一定的可能性获取到的是错误值,这被称为扩展故障现象(Segment Overflow Problem)。在 JDK1.8 中,因为从语零点开始重新实现了 ConcurrentHashMap,因此不存在扩展故障现象,而且引入了新的 API,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操作接口和更好的扩展性。

        3. 空间占用:JDK1.7的ConcurrentHashMap在初始容量为1的情况下占用了16K空间,JDK1.8的ConcurrentHashMap在同样的情况下占用了28K空间,因为在JDK1.8中添加了更多的内部字段。

        4. 性能提升:JDK1.8的ConcurrentHashMap在内部实现上做了许多优化,例如使用不变性等保证线程安全性,使用及时失效节点机制来避免死锁,批量操作优化,以及针对突发写入策略上的优化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 JDK1.8的ConcurrentHashMap已经在性能方面优于JDK1.7,但在实际项目中还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同时适当地进行负载均衡和业务设计等其他优化措施,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get方法需要加锁吗?

        在 JDK1.7 中,ConcurrentHashMap 的 get 方法是不需要加锁的,因为它使用的是分段锁机制(Segment),每个 Segment 内部的数组是线程安全的,可以并发读写,而Segment之间是独立的,不会对其他Segment造成影响。在获取元素值时,只需要加读锁,这样读操作可以与其他读操作并发执行,避免了锁竞争和死锁的问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 JDK1.8 中,ConcurrentHashMap 不再使用分段锁机制,而是使用 Synchronized 锁控制并发访问,get 方法也需要加锁进行同步。因此在 JDK1.8 中,ConcurrentHashMap 的 get 方法需要加锁进行同步,但相比于HashMap在高并发场景下仍然具有更好的性能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 ConcurrentHashMap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提高并发访问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场景下都适用,如果应用程序是单线程的,或并发读写的竞争不是很激烈,使用 HashMap 可能更加高效。在实际开发中,应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数据结构。

        迭代的时候采用的是强一致性还是最终一致性

        在 JDK 1.7 中的 ConcurrentHashMap 在迭代时采用的是弱一致性(Weakly Consistent),而在 JDK 1.8 中,ConcurrentHashMap 的迭代器支持强一致性(Strongly Consistent)。

        弱一致性迭代器表示在迭代时获取到的元素集合本身并不保证实时反映 ConcurrentHashMap 内部数据的最新状态,反而是获取到当前并发更新可能生成、可能没生成的状态,因此,在迭代过程中,迭代器有可能遗漏某些元素,或者发现一些尚未添加的额外元素。当然,这种弱一致性迭代方式并不总是导致问题,对于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来说,也具有优势。

        而强一致性迭代器则保证在迭代过程中获取到的元素集合是当前 ConcurrentHashMap 内部数据的最新状态,不会遗漏、也不会包含任何多余的元素,是线程安全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 JDK 1.8 中的 ConcurrentHashMap 使用 Synchronized 锁控制并发访问,因此在使用迭代器时,需要保证没有其他线程的并发操作,否则可能会导致线程阻塞而影响性能。

        总之,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并发数据的特征,可以在强一致性和弱一致性两种迭代方式中选择恰当的方式来满足不同的数据访问需求。

        使用synchronized替换ReentrentLock

        在 JDK 1.7 中,ConcurrentHashMap 采用了使用 ReentrantLock 加锁的方式控制并发访问,以保证线程安全性。而在 JDK 1.8 中,ConcurrentHashMap 对锁的机制做了改进,使用 Synchronized 替换了 ReentrantLock。

        这种改进的主要原因是,虽然 ReentrantLock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优于 Synchronized,但对于简单的锁场景而言,过多的锁在实现上会增加锁的竞争和锁的创建销毁,而且也可能存在死锁、饥饿等问题。因此,在 JDK 1.8 中,ConcurrentHashMap 取消了 ReentrantLock,直接采用 Synchronized 实现并发控制,这在实现上可以有效降低锁的竞争,减少线程调度的开销,提高系统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 Synchronized 可以有效降低锁的竞争和线程调度的开销,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开销,例如在多线程竞争时可能会产生较多的自旋等待,或者增加线程阻塞时间等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应用的具体情况和性能需求对锁的机制进行选择。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因为 JDK 1.8 中 ConcurrentHashMap 的锁机制发生了变化,不同于在 JDK 1.7 中的 ReentrantLock 的实现机制,因此在升级 JDK 版本时,需要特别注意代码中对于锁的使用,以确保程序能够正常运行。

        1.7和1.8的并发度

        在 JDK 1.7 中,ConcurrentHashMap 的并发度(concurrency level)是需要在创建时指定的,即通过调用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int concurrencyLevel) 构造函数来指定,表示 ConcurrentHashMap 内部将被分为多少个 Segment。默认情况下,concurrency level 的值为 16,这意味着 ConcurrentHashMap 的内部结构会被划分为 16 个 Segment,每个 Segment 内部相互独立,可以并发进行访问。

        而在 JDK 1.8 中,ConcurrentHashMap 的并发度(concurrency level)的概念已经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较为灵活的扩容策略。ConcurrentHashMap 在 1.8 之后采用了动态扩容的方式来管理内部的 Segment 数组,从而避免了在机器大幅增强、并行查询能力加强等情况下,分段锁分配不均而导致的效率瓶颈。ConcurrentHashMap 的结构仍然和 1.7 版本一样,依旧是通过内部的 Segment 数组来实现线程安全和高效的并发操作,但是新增了一种流式并行操作方式,可以方便地实现对 ConcurrentHashMap 的并行操作。

        因此,在 JDK 1.8 中,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不需要手动指定并发度,而是会根据当前的线程数和统计信息动态分配 Segment 数组的大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ConcurrentHashMap 的并发效率和可扩展性,同时也使得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更加简单和易用。

        ConcurrentHashMap相比Hashtable的并发度

        ConcurrentHashMap 和 Hashtable 都是 Java 中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实现,但在并发度方面有着不同的实现方式和表现效果。

        在 JDK1.7 中,默认情况下 ConcurrentHashMap 的并发度为 16,这表示 ConcurrentHashMap 的内部会被分为 16 个 Segment,在并发访问过程中,不同的线程可以同时访问不同的 Segment,从而提高线程安全性和并发能力。而 Hashtable 采用全局锁的机制来保证线程安全性,所有的线程必须按照顺序获取同一把全局锁,从而导致所有的线程互斥执行,无法进行并发访问,因此在高并发情境下,Hashtable 的并发度很低,系统的性能容易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出现性能瓶颈和性能崩溃的情况。

        在 JDK1.8 中,ConcurrentHashMap 的内部结构和实现机制有了较大的改进,取消了并发度的概念,而是采用动态调整 Segment 数组的大小来适应不同的并发访问场景,从而提高了其并发能力和可扩展性。而 Hashtable 因为采用全局锁的机制,并且没有进行优化升级,因此在目前的 JDK 版本中已经不再被推荐使用。相比之下,ConcurrentHashMap 具有更高的并发度、更好的并发能力和性能表现。

        综上,由于 ConcurrentHashMap 采用锁分离技术和分段锁机制,比 Hashtable 在并发度上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ThreadLocal

        谈谈您对ThreadLocal的理解

        ThreadLocal 是 Java 中的一个线程本地变量工具类,用于实现线程范围内的数据共享,让每个线程在操作时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所持有的数据,从而避免了线程之间的数据竞争和同步问题。ThreadLocal 可以保存当前线程的局部变量,使得在多线程环境中,每个线程访问自己的局部变量时都不会被其他线程所影响。

        简单来说,ThreadLocal 可以用于将一些需要在线程之间传递的数据放在 ThreadLocal 中,这样每个线程就可以单独维护该数据的副本,确保线程之间不会互相干扰。具体实现时,每个线程访问 ThreadLocal 对象时,都会获取到自己的一个局部变量副本,这个副本只能被当前线程所访问,其他线程无法访问到,从而达到线程隔离的效果。

        在并发编程中,ThreadLocal 经常用于保存线程上下文信息、用户登录信息、任务实例等数据,以确保在多线程环境下线程之间的数据不互相干扰,从而避免了多线程环境下的线程安全性问题。同时,因为 ThreadLocal 是基于线程范围内的共享,如果线程终止或者结束,ThreadLocal 也会自然地被垃圾回收掉,避免因为线程引用无法被回收而导致的内存泄漏和资源浪费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ThreadLocal 可能会引发一些问题,比如数据泄露、性能问题等,需要合理使用。例如在使用线程池时,如果没有清除 ThreadLocal 变量,可能会导致线程池中的线程继续持有 ThreadLocal 变量,而这些变量又会一直占用内存空间,可能造成内存泄漏问题。因此在使用 ThreadLocal 时,需要注意清理和垃圾回收,以确保程序的健壮性和性能。

        ThreadLocal的原理

        ThreadLocal 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实际上是一个线程局部变量,但是与普通局部变量不同的是,ThreadLocal 可以跨线程共享数据,并且每个线程都拥有自己的局部变量副本。

        ThreadLocal 的实现方式是,每个 ThreadLocal 对象内部都维护了一个 Map,用于存储每个线程对应的局部变量。当一个线程首次调用 ThreadLocal 的 get() 方法时,ThreadLocal 会先获取当前线程对象,然后以当前线程对象为 key,从 Map 中获取对应的局部变量值。如果当前线程没有对应的局部变量值,ThreadLocal 会调用 initialValue() 方法(如果有的话)来初始化该变量,然后将其存储到值对应的 Map 中。

        需要注意的是,ThreadLocal 的 get() 方法并不会返回一个全局唯一的值,而是每个线程的本地变量副本,因此如果有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同一个 ThreadLocal 对象,每个线程都会获取到自己的本地变量副本,互相之间不会干扰。并且,ThreadLocal 的实现也考虑到了内存泄漏的问题。当一个线程结束时,ThreadLocal 会自动清理该线程所对应的局部变量,防止内存泄漏。

        线程池中使用 ThreadLocal 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线程池中的线程实例是可以被多个任务共享的,如果随意使用 ThreadLocal,可能会导致线程之间的上下文混乱。因此在使用线程池时,需要在任务执行结束后,手动清除 ThreadLocal 变量的值,避免出现意外问题。

        ThreadLocalMap扩容机制

        ThreadLocalMap 是 ThreadLocal 内部的一个类,它用于保存每个线程的局部变量表。ThreadLocalMap 中维护了一个 Entry 数组,每个 Entry 对象包含了一个 ThreadLocal 对象和对应线程的局部变量值。

        在 ThreadLocalMap 中,当 Entry 数组存储的 Entry 对象数量达到了阈值(默认为 16)时,会触发数组的扩容,扩容的机制实现方式和 HashMap 类似,也是将数组容量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具体过程如下:

        1. 创建一个新的 Entry 数组,长度为原数组的两倍。

        2. 将原数组中的每个 Entry 对象依次复制到新数组中对应的位置中。

        3. 将新的 Entry 数组替换原数组,并且将原数组设置为 null。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ThreadLocalMap 存储的是每个线程的局部变量值,因此在扩容时需要将每个 Entry 对象都迁移到新数组中,否则将无法访问到之前保存的线程局部变量。同时,由于 ThreadLocalMap 做了扩容机制并不意味着它具备了高效的扩展性,因为 ThreadLocalMap 实际上是基于线性探测法实现的,当数组扩容后,会导致 Entry 对象的地址变化,可能会出现哈希冲突问题,需要重新执行线性探测来查找正确的 Entry 对象。

        因此,在使用 ThreadLocalMap 时,如果存在高并发场景,并且存储的 Entry 对象数量较大,建议手动限定数组大小,以避免扩容时的性能瓶颈和哈希冲突问题。同时,使用 ThreadLocal 时也需要注意内存泄漏的问题,如果 ThreadLocal 变量没有及时进行垃圾回收,可能会导致 Entry 数组中的 Entry 对象无法释放,从而造成原有内存泄漏。

        ThreadLocalMap索引冲突

        在 ThreadLocalMap 中,可以通过 ThreadLocal 对象的哈希值来确定该对象在数组中的下标,从而快速地获取到对应的 Entry 对象。具体实现过程是,针对 ThreadLocal 的哈希值进行简单的哈希计算,得到一个整数值,然后使用该整数值进行模运算,得出该 ThreadLocal 对象在数组中的下标。

        由于 ThreadLocalMap 中使用的哈希算法是取模运算,因此可能会出现哈希冲突的情况。当两个 ThreadLocal 对象的哈希值模运算后得到的下标相同时,就会出现索引冲突的情况。当发生冲突时,ThreadLocalMap 会使用线性探测法进行解决。线性探测法是指,在发现下标冲突时,将下标依次递增,查找一定数量的连续下标,直到找到一个空闲的位置,或者达到一定的探测次数后才停止。探测次数达到一定次数仍未找到合适位置,ThreadLocalMap 会自动进行一次扩容操作,从而减少哈希冲突的概率。

        线性探测法虽然解决了索引冲突的问题,但同时它也引入了一些效率问题。当数组容量较大,且哈希冲突也比较多时,线性探测法会导致每次查找的成本增加,从而影响性能。因此,为了避免索引冲突,可以采用一定的哈希函数,使得哈希值具有更好的分布性,减少发生哈希冲突的概率,从而提高哈希表的性能。同时,由于 ThreadLocalMap 是基于数组实现的,在扩容时也需要考虑到地址偏移等问题,避免数组元素新旧地址之间的 confusion、弱一致性等问题,因此,在使用 ThreadLocalMap 时需要注意查看源码以及考虑一些细节问题。

@Async注解失效的原因

        @Async 是 Spring 提供的一种异步执行方法的标记注解,在一个方法上标记 @Async 后,该方法就会在另一个线程中异步执行,而不会占用当前线程的资源。但是在实际项目中,可能会遇到 @Async 注解失效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注解未被 Spring 扫描到 如果没有在项目配置文件中开启使用 @Async 注解,或者注解所在的类没有被 Spring 扫描到,就会导致 @Async 注解失效。在 Spring Boot 中,可以通过在配置类上使用@EnableAsync 注解来开启异步执行功能。

        2. 没有使用正确的代理模式 在 Spring Boot 中,在使用 @Async 注解时,需要使用基于 AspectJ 的代理模式,可以通过配置@EnableAsync(mode=AdviceMode.ASPECTJ)来指定。如果使用了错误的代理模式,或者代理模式配置不正确,就可能导致 @Async 注解失效。

        3. 线程池满 在使用 @Async 注解时,异步执行的方法需要使用到线程池来管理线程,如果线程池已满,就可能导致 @Async 注解失效。此时可以通过配置线程池大小来避免这种情况。

        4. 注解标记的方法不是 public 在使用 @Async 注解时,被标记方法必须是 public 修饰的,否则就会失效。

        5. 注解被同一类中的其他方法调用 如果被标注的异步方法是类内部执行,如果在同一个类中调用该方法,@Async 注解就会失效,因为调用该方法时并没有按照异步方式进行调用,可以考虑重新设计方法调用方式或者使用 AOP 解决该问题。

        以上是 @Async 注解失效的一些常见原因,我们在使用时可以参考上述原因进行排查和优化。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