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各章练习题(含详细解析)

目录

第一章操作系统的引论

第二章进程的描述和控制

第三章处理机调度与死锁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第五章虚拟存储器

第六章输入输出管理

第七章文件管理


第一章操作系统的引论

1.操作系统是一种(  B  )。
A. 通用软件 B. 系统软件 C. 应用软件 D. 软件包

解析:考察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是一种系统软件,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操作界面和高效的系统服务。


2. 操作系统是对(  C  )进行管理的软件。
A. 软件 B. 硬件 C. 计算机资源   D. 应用程序

解析:考察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是对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系统软件,它负责分配和回收硬件资源,控制软件的运行,以及为用户提供一种方便、有效、安全和可伸缩的系统服务机制。


3.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D   )。
A. 提供功能强大的网络管理工具
B. 提供用户界面方便用户使用
C. 提供方便的可视化编辑程序
D. 控制和管理系统内的各种资源

解析: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控制和管理系统内的各种资源,包括CPU、内存、设备等硬件资源,以及文件、进程等软件资源。操作系统需要确保这些资源能够高效、安全地被使用,并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供用户使用。

4. 现代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两个特征是( B   )。
A. 并发和不确定  B. 并发和共享
C. 并发和虚拟            D. 虚拟和不确定

解析:并发和共享是现代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两个特征。并发是指在同一时刻有多个活动(进程或线程)在执行。共享是指这些活动可以同时访问某些资源,如CPU、内存、文件等。


5. 下列关于并发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 并发性是指若干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B. 并发性是指若干事件在不同时刻发生
C. 并发性是指若干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D. 并发性是指若干事件在不同时间间隔内发生

解析:并发性是指多个活动(进程或线程)同时存在于系统中,并且这些活动可以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即并发性是指若干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6. 提高单机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是(  D  )。
A. 脱机技术  B. 虚拟技术  C. 交换技术  D. 多道程序设计技术

解析: 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是提高单机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它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进入计算机系统,这样CPU就不会空闲,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


7. 批处理系统的主要缺点是(  D  )。
A. 系统吞吐量小  B. CPU利用率不高
C. 资源利用率低         D. 无交互能力

解析:批处理系统的主要缺点是无交互能力,用户必须提交完整的作业,并且只能等待作业完成后才能获取结果。批处理系统的另一个缺点是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多个作业可能同时进入系统等待CPU处理,CPU需要不断地切换不同的作业,导致CPU利用率不高


8.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主要有( B   )。
A. 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多任务系统 
B. 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
C. 单用户系统、多用户系统和批处理操作系统
D. 实时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多用户系统

解析: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主要有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批处理操作系统将用户作业按照先后顺序组织起来,统一编组,并按照顺序统一处理。分时操作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联机使用计算机,系统将CPU的时间划分成若干个小片段,每个用户每次只获得一小段时间,然后由操作系统的调度程序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轮流为各个用户服务。实时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控制,如飞机飞行控制、导弹飞行控制等。

9. 分时操作系统追求的目标是( B   )。
A. 充分利用I/O设备  B. 比较快速响应用户
C. 提高系统吞吐率     D. 充分利用内存

解析:分时操作系统是一种多个用户共享计算机资源的系统,系统按照用户的需求将CPU时间分配给各个用户,用户通过终端输入命令,系统会快速地响应用户。因此,分时操作系统追求的目标是比较快速响应用户。

10. ( C   )是操作系统必须提供的功能。
A. 图形用户界面  B. 为进程提供系统调用命令
C. 中断处理         D. 编译源程序

解析:中断处理是操作系统必须提供的功能之一,用于处理计算机系统中发生的各种中断。当发生中断时,操作系统会暂停当前正在执行的进程或任务,转而处理中断事件,处理完毕后再返回到原来的进程或任务继续执行。因此,中断处理是操作系统必须提供的功能之一。

选项A图形用户界面不是操作系统必须提供的功能,而是可选的。

选项B为进程提供系统调用命令也是可选的,不是操作系统必须提供的功能。

选项D编译源程序不是操作系统必须提供的功能,而是由编程语言编译器完成的任务。


11. 在中断发生后,进入中断处理的程序属于( C   )。
A. 用户程序
B. 可能是应用程序,也可能是操作系统程序
C. 操作系统程序
D. 既不是应用程序,又不是操作系统程序

解析:在中断发生后,进入中断处理的程序通常是操作系统内核的一部分,也就是操作系统程序。中断处理程序通常由操作系统提供,用于处理硬件设备或软件发出的中断信号,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因此,中断处理程序是操作系统程序,而不是用户程序、应用程序或其他类型的程序。
12. 下列选项中,在用户态执行的是(  A  )。
A. 命令解释程序  B. 缺页处理程序
C. 进程调度程序         D. 时钟中断处理程序

解析:在操作系统中,用户态和核心态是两种不同的执行状态。用户态执行的程序通常是用户级别的程序,它们通常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并与用户直接交互。核心态执行的程序通常是操作系统内核的一部分,它们通常运行在操作系统底层,负责管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选项A命令解释程序是在用户态下执行的,因为它是与用户直接交互的程序,通常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

选项B缺页处理程序是在核心态下执行的,因为它涉及到内存管理,属于操作系统内核的一部分。

选项C进程调度程序是在核心态下执行的,因为它涉及到进程管理和调度,属于操作系统内核的一部分。

选项D时钟中断处理程序是在核心态下执行的,因为它涉及到时间管理和中断处理,属于操作系统内核的一部分。

13. 当CPU执行操作系统代码时,处理器处于(  C  )。
A. 自由态     B. 用户态      C. 核心态      D. 就绪态

解析:当CPU执行操作系统代码时,处理器处于核心态。核心态也称为特权态或系统态,是操作系统内核所拥有的状态,具有执行所有指令的权限。与核心态相对的是用户态,用户态也称为非特权态或用户模式,是用户应用程序所拥有的状态,只能执行有限的指令集。因此,当CPU执行操作系统代码时,处理器处于核心态。


13. 下列关于系统调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I. 在执行系统调用服务程序的过程中,CPU处于内核态
II. 操作系统通过提供系统调用服务避免用户程序直接访问外设
III. 不同的操作系统为应用程序提供了统一的系统调用接口
IV. 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内核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的接口
A. 仅I、IV    B. 仅II、III     C. 仅I、II、III    D. 仅I、II、IV

解析: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提供给应用程序的接口,用于实现应用程序与内核的交互。系统调用可以用来访问硬件资源、文件系统、进程管理等。在执行系统调用服务程序的过程中,CPU处于内核态,这是正确的。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内核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的接口,这也是正确的。不同的操作系统提供了不同的系统调用接口,因此选项III是错误的。

14. 相对于传统操作系统结构,采用微内核结构有诸多好处,下列(  B  )是微内核结构的特点。
I. 使系统更高效          II. 添加系统服务时,不用修改内核
III. 微内核结构没有单一内核稳定     IV. 使系统更可靠
A. I、III、IV    B. I、II、IV     C. II、IV         D. I、IV

解析:微内核操作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将系统功能分成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上。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因为各个模块可以并行处理。当需要添加新的系统服务时,不需要修改内核,只需在用户空间编写相应的程序即可。因此,选项I、II、IV是微内核结构的特点。

选项III是错误的,因为微内核结构实际上更稳定,因为它将核心功能分散到各个独立的进程中,减少了系统的单点故障。

第二章进程的描述和控制

1. 一个进程映像是(  C  )。
A. 由协处理器执行的一个程序      B. 一个独立的程序+数据集
C. PCB结构与程序和数据的组合          D. 一个独立的程序

解析:进程映像是指一个进程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包括进程控制块PCB和进程执行的程序和数据。因此,一个进程映像是由PCB结构与程序和数据的组合构成的。


2. 进程和程序的根本区别是(  D  )。
A. 静态和动态特点                        B.是不是被调入内存
C. 是不是具有就绪、运行和等待三种状态    D. 是不是占有处理器

解析:进程和程序的区别在于:程序是一组有序的指令集合,而进程是程序的执行过程,是程序的一次动态执行。进程和程序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进程是动态的,而程序是静态的。进程具有动态性,因为它在执行过程中占用了处理器,而程序不占有处理器,它是静态的。因此,选项D“是不是占有处理器”是进程和程序的根本区别。


3. 操作系统是根据( A   )来对并发执行的进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的。
A. 进程的基本状态     B. 进程控制块
C. 多道程序设计         D. 进程的优先权

解析:操作系统根据进程的基本状态来对并发执行的进程进行控制和管理。进程的基本状态包括:运行态、就绪态和阻塞态。操作系统通过管理这些状态来控制进程的执行,包括进程的创建、调度和终止等操作。

4. 系统进程所请求的一次I/O操作完成后,将使进程状态从(  D  )。
A. 运行态变为就绪态  B. 运行态变为阻塞态
C. 就绪态变为运行态  D. 阻塞态变为就绪态

解析:当系统进程所请求的一次I/O操作完成后,系统会将该进程的状态从阻塞态变为就绪态,使其重新具备运行的条件。


5. 一个进程的基本状态可以从其他两种基本状态转变过去,这个基本状态一定是( C   )。
A. 执行态     B. 阻塞态      C. 就绪态      D. 完成状态

解析:一个进程的基本状态可以从其他两种基本状态转变过去,这个基本状态一定是就绪态。因为当一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遇到阻塞或等待某个事件发生时,操作系统会将该进程的状态从运行态或阻塞态变为就绪态,等待下一次调度。


6. 在进程转换中,下列(  D  )转换时不可能发生的。
A. 就绪态变为运行态  B. 运行态变为就绪态
C. 运行态变为阻塞态  D. 阻塞态变为运行态

解析:在进程转换中,阻塞态直接变为运行态是不可能的。当一个进程处于阻塞态时,它正在等待某个条件成立(例如等待I/O操作完成)。只有当这个条件满足后,进程才会被唤醒并变为就绪态,等待CPU的调度。只有当进程获得CPU后,它才会从就绪态变为运行态。因此,选项D“阻塞态变为运行态”是不可能的转换。其他选项A、B、C都是可能发生的进程状态转换。

7. 当(  B  )时,进程从运行态变为就绪态。
A. 进程被调度程序选中            B.时间片到
C. 等待某一事件                D. 等待的时间发生

解析:当进程被调度程序选中时,进程从运行态变为就绪态。这意味着该进程获得了CPU的执行权,但还需要等待其他进程释放CPU后才能真正开始执行。选项B、C、D都是错误的,因为时间片到、等待某一事件和等待的时间发生都是阻塞态向就绪态的转变条件,而不是运行态向就绪态的转变条件。

8. 进程创建完成后会进入一个队列,这个队列是(  C  )。
A. 阻塞队列  B. 挂起队列  C. 就绪队列  D. 运行队列

解析:当一个进程创建完成后,系统会根据调度策略决定它是否可以运行。如果它具备运行条件(例如它不是优先级低于当前运行进程,并且没有被其他进程锁住),则它会进入就绪队列,等待CPU资源。所以,答案是C。


9. 对进程的管理和控制使用(  B  )。
A. 指令         B. 原语         C. 信号量      D. 信箱

解析:原语是一种特殊的系统调用,用于实现进程的创建、撤销、阻塞和唤醒等操作,是对进程的管理和控制的直接实现方式。


10. 一个进程被唤醒,意味着(   A )。
A. 该进程可以重新竞争CPU     B. 优先级变大
C. PCB移动到就绪队列之首      D. 进程变为运行态

解析:当一个进程从阻塞态被唤醒时,意味着它可以重新竞争CPU资源。其他选项中,优先级变大、PCB移动到就绪队列之首和进程变为运行态都与唤醒的含义不符。


11. 进程创建时,不需要做的是( D   )。
A. 填写一个该进程的进程表项         B. 分配该进程适当的内存
C. 将该进程插入就绪队列         D. 为该进程分配CPU

解析:进程创建时,需要为该进程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即进程ID。然后为该进程分配内存空间,并填写一个该进程的进程表项。但是,在进程创建时,并不立即为其分配CPU。

12. 下列对临界区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D   )。
A. 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实现进程互斥的那段代码
B. 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实现进程同步的那段代码
C. 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实现进程通信的那段代码    
D. 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

解析:临界区是用于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以确保一次只有一个进程能够访问临界资源。
13. 不需要信号量就能实现的功能是(  D  )。
A. 进程同步  B. 进程互斥  C. 执行的前驱关系   D. 进程的并发执行

解析:在多道程序技术中,信号量机制是一种有效实现进程同步和互斥的工具。进程执行的前趋关系实质上是指进程的同步关系。除此以外,只有进程的并发执行不需要信号量来控制,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 设与某资源关联的信号量初值为3,当前值为1,若M表示该资源的可用个数,N表示等待该资源的进程数,则M,N分别是(   B )。
A. 0,1             B. 1,0             C. 1,2             D. 2,0

解析:在多道程序技术中,信号量机制是一种有效实现进程同步和互斥的工具。进程执行的前趋关系实质上是指进程的同步关系。除此以外,只有进程的并发执行不需要信号量来控制,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 以下不是同步机制应遵循的准则是(  D  )。
A. 让权等待  B. 空闲让进  C. 忙则等待   D. 无限等待

解析:同步机制应遵循的准则是:

  1. 让权等待:当一个进程不能继续运行时,应立即释放处理机,避免进程永久等待。
  2. 空闲让进:当一个进程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应允许其他进程运行。
  3. 忙则等待:当一个进程正在等待资源时,应阻塞并等待,直到资源可用。
  4. 有限等待:等待时间应有限,避免无限等待。


16. 以下( B   )不属于临界资源。
A. 打印机     B. 非共享数据      C. 共享变量  D. 共享缓冲区

解析:临界资源是指一次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的系统资源,如打印机、共享变量、共享缓冲区等。非共享数据不属于临界资源,因为多个进程可以同时访问和修改它。


17. 在操作系统中,要对并发进程进行同步的原因是(  C  )。
A. 进程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B. 进程具有动态性    
C. 并发进程是异步的                D. 进程具有结构性

解析:进程同步是指多个相关进程在执行次序上的协调。这些进程会互相竞争以及相互合作,在一些关键点上可能需要前后顺序操作。由于并发造成系统的不确定性,运行中不知谁先谁后,因此当二个进程需要协调时必须互相等待或者互通消息。由于不确定性,造成并发执行的进程在执行次序上本身无规律可循,因此需要系统对这些相关进程进行同步。由此,正确答案应为C。


18. 在操作系统中,P,V操作是一种( D   )。
A. 机器指令            B. 系统调用命令
C. 作业控制命令            D. 低级进程通信原语

解析:P、V操作是低级进程通信原语,用于实现进程之间的同步和互斥
 

19. (  A  )定义了共享数据结构和各种进程在该数据结构上的全部操作。
A. 管程         B. 类程         C. 线程         D. 程序

解析:管程定义了一个数据结构和能为并发进程所执行(在该数据结构上)的一组操作,这组操作能同步进程和改变管程中的数据。


20. 在用信号量机制实现互斥时,互斥信号量的初值为( B   )。
A. 0 B. 1  C. 2 D. 3

解析:互斥信号量初值为1,P操作(申请资源)成功则将其清“0”,V操作(释放资源)成功则将其置“1”。


21. 对于两个并发进程,设互斥信号量为mutex(初值为1),若mutex=0,则( B   )。
A. 表示没有进程进入临界区     B. 表示有一个进程进入临界区
C. 表示有一个进程进入临界区,另一个进程等待进入
D. 表示有两个进程进入临界区

解析:互斥信号量mutex的初值为1,表示一次只允许一个进程进入临界区。当mutex=0时,表示有一个进程已经进入了临界区,其他进程必须等待。因此,选项B表示有一个进程进入临界区。


22. 若有4个进程共享同一程序段,每次允许3个进程进入该程序段,若用PV操作作为同步机制,则信号量的取值范围是( C   )。
A. 4,3,2,1,-1   B. 2,1,0,-1,-2  C. 3,2,1,0,-1   D. 2,1,0,-2,-3

解析:信号量的初始值为3(表示最多允许3个进程进入程序段),每次进程进入临界区时信号量减1,退出临界区时信号量加1。当信号量为0时,表示没有进程可以进入临界区;当信号量为-1时,表示有一个进程在临界区中等待。因此,信号量的取值范围是3,2,1,0,-1。


23.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不论是系统支持的线程还是用户级线程,其切换都需要内核的支持
B. 线程是资源分配的单位,进程是调度和分派的单位
C. 不管是系统中是否有线程,进程都是拥有资源的独立单位
D. 在引入线程的系统中,进程仍是资源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

解析:一个进程的运行可看做一个软件的进行,软件中多个功能的进行可看做多个线程的进行,进程的创建、通信和调度开销比较大,影响了多道程序的执行效率。为此引入了线程。线程是进程中的一个程序执行单元。线程包含CPU执行现场和执行堆栈,可以独立地执行程序。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即包含多个程序执行单元。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共享进程的地址空间和其他资源,包括程序、数据、文件、通信端口等。因此,线程之间可以直接交换数据。


24. 用信箱实现进程间互通信息的通信机制要有两个通信原语,它们是(  C  )。
A. 发送原语和执行原语            B.就绪原语和执行原语
C. 发送原语和接收原语            D. 就绪原语和接收原语

解析:信箱通信机制包括发送原语和接收原语两个通信原语。发送原语用于向指定信箱发送消息,而接收原语用于从指定信箱接收消息。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25. 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 引入线程后处理器只能在线程间切换B.引入线程后处理器仍在进程间切换C. 线程切换不会引起进程切换D.线程切换可能引起进程切换

解析:在同一进程中,线程的切换不会引起进程的切换。当从一个进程中的线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中的线程时,才会引起进程的切换。

26. 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 线程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可以脱离进程独立运行B. 引入线程可提高程序并发执行的程度,可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
C. 线程的引入增加了程序执行时的时空开销
D.一个进程一定包含多个线程

解析:线程是进程内一个相对独立的执行单元,但不能脱离进程单独运行,只能在进程中运行。引入线程是为了减少程序执行时的时空开销(切换同进程内的线程,系统开销很小)。一个进程可包含一个或多个线程。


27. 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 同一进程内的线程可并发执行,不同进程的线程只能串行执行
B. 同一进程内的线程只能串行执行,不同进程的线程可并发执行
C. 同一进程或不同进程内的线程都只能串行执行
D.同一进程或不同进程内的线程都可以并发执行

解析:同一进程内的多个线程可以并发执行,不同进程内的多个线程也可以并发执行。

28. 在支持多线程的系统中,进程P创建的若干线程不能共享的是( D   )。
A. 进程P的代码段            B. 进程P中打开的文件
C. 进程P的全局变量         D.进程P中某线程的栈指针

解析:进程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线程是处理机调度的基本单位。因此,进程的代码段、进程打开的文件、进程的全局变量等都是进程的资源,唯有进程中某线程的栈指针是属于线程的,属于进程的资源可以共享,属于线程的栈是独享的,对其他线程透明。


29. 下面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 一个进程可以创建一个或多个线程
B. 一个线程可以创建一个或多个线程
C. 一个线程可以创建一个或多个进程
D. 一个进程可以创建一个或多个进程

解析:在操作系统中,一个线程不能直接创建另一个进程。进程的创建需要系统级的操作,通常由操作系统内核来管理。因此,选项C是不正确的。


30. 下列关于线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B   )。
A. 内核级线程的调度由操作系统完成
B. 操作系统为每个用户级线程建立一个线程控制块
C. 用户级线程间的切换比内核级线程间的切换效率高
D. 用户级线程可以在不支持内核级线程的操作系统上实现

解析:用户级线程仅存在于用户空间中,与内核无关,其线程库对用户线程的调度算法与 OS 的调度算法无关,不需要操作系统为每个用户级线程建立一个线程控制块(而是多个用户级线程共用一个线程库)。

第三章处理机调度与死锁

1.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是为了( A   )。
A. 多个用户能及时干预系统         B. 使系统变得高效    
C. 优先级较高的进程得到及时响应D. 需要CPU时间最少的进程最先做

解析:时间片轮转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多个交互的用户能够得到及时响应,使得用户以为“独占”计算机的使用。因此它并没有偏好,也不会对特殊进程做特殊服务。时间片轮转增加了系统开销,所以不会使得系统高效运转,吞吐量和周转时间均不如批处理。但是其较快速的响应时间使得用户能够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改善了人机环境,满足用户需求。


2. (  B  )有利于CPU繁忙型的作业,而不利于I/O繁忙型的作业。
A.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B.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
C. 短作业优先算法          D. 优先权调度算法

解析:先来先服务(FFS)调度算法是一种最简单的调度算法,当在作业调度中采用该算法时,每次调度是从后备作业队列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最先进入该队列的作业,将它们调入内存,为它们分配资源、创建进程,然后放入就绪队列。

FFS调度算法比较有利于长作业,而不利于短作业。所谓CPU繁忙型的作业,是指该类作业需要大量的CPU时间进行计算,而很少请求I/O操作。

I/O繁忙型的作业是指CPU处理时,需频繁的请求I/O操作。所以CPU繁忙型作业更接近于长作业。


3. 下面有关选择进程调度算法的准则中,不正确的是(  D  )。
A. 尽快响应交互式用户的请求
B. 尽量提高处理器利用率
C. 尽可能提高系统吞吐量
D. 适当增长进程就绪队列的等待时间

解析:在选择进程调度算法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准则:①公平:确保每个进程获得合理的CPU份额;②有效:使CPU尽可能地忙碌;③响应时间:使交互用户的响应时间尽可能短;④周转时间:使批处理用户等待输出的时间尽可能短;⑤吞吐量:使单位时间处理的进程数尽可能最多;由此可见D选项不正确。

4. 设有4个作业同时到达,每个作业的执行时间均为2h,它们在一台处理器上按单道式运行,则平均周转时间为( B   )。
A. 1h             B. 5h              C. 2.5h           D. 8h

解析:周转时间= 完成时间-到达时间

四个作业各执行时间为2,4,6,8,总完成时间为20,平均周转时间=各个作业完整时间之和/作业个数


5. 若每个作业只能建立一个进程,为了照顾短作业用户,应采用( B   );为了照顾紧急作业用户,应采用( E   );为了能实现人机交互,应采用(  C  );而能使短作业、长作业和交互作业用户都满意,应采用( D   )。
A. FCFS调度算法      B.SJF调度算法
C.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D.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
E. 剥夺式优先级调度算法

解析:对于短作业用户,应该优先考虑它们的到达时间,所以应采用最短作业优先(SJF)算法。对于紧急作业用户,应采用剥夺式优先级调度算法,以便优先处理紧急任务。为了能实现人机交互,应采用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使得用户可以随时与系统交互。而为了使短作业、长作业和交互作业用户都满意,应采用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它可以灵活地处理不同类型和优先级的作业。因此,答案为B、E、C、D。

6. (  D  )优先级是在创建进程时确定的,确定之后在整个运行期间不再改变。
A. 先来先服务            B. 动态         C. 短作业      D. 静态

解析:优先级调度算法分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优先级在进程创建时确定,之后不再改变。

动态优先级在创建进程时有一个初始值,之后会根据情况动态地调整优先级。


7. 设有3个作业,其运行时间分别为2h,5h,3h,假定它们同时到达,并在同一台处理器上以单道方式运行,则平均周转时间最小的是( D  )。
A. J1,J2,J3             B. J3,J2,J1 
C. J2,J1,J3      D. J1,J3,J2

解析:本题考查平均周转时间的概念,

周转时间=等待时间+运行时间,

平均周转时间=总周转时间÷n。

选项A的顺序J1,J2,J3的平均周转时间是(2+7+10)÷3=19÷3=6.3(小时);

选项B的顺序J3,J2,儿的平均周转时间是(3+8+10)÷3=21÷3=7(小时);

选项C的顺序J2,J1,J3的平均周转时间是(5+7+10)÷3=22÷3=7.3(小时):

选项D的顺序J1,J3,J2的平均周转时间是(2+5+10)÷3:17÷3=5.7(小时)。 因此,答案为D。

8. 采用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分配CPU时,当处于运行态的进程用完一个时间片后,它的状态是(  C  )态。
A. 阻塞         B. 运行         C. 就绪         D. 消亡

解析: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中,当进程用完分配给它的时间片后,该进程的状态变为就绪状态,等待下一次被调度。因此,答案为C。


9. 一个作业8:00到达系统,估计运行时间为1h,若10:00开始执行该作业,其响应比是( D  )。
A. 0.5             B. 1         C. 2        D. 3

解析:响应比=1+等待时间/要求服务时间  1+2/1


10. 进程调度算法采用固定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当时间片过大时,就会使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转化为(  B  )调度算法。
A. 高响应比优先   B. 先来先服务      C. 短进程优先    D. 以上选项都不对

解析: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在实际运行中也是按先后顺序使用时间片,当时间片过大时,我们可以认为其大于进程需要的运行时间,即转变为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

11. 分时操作系统通常采用( A   )调度算法来为用户服务。
A. 时间片轮转     B. 先来先服务      C. 短作业优先     D. 优先级

解析:分时系统由于需要同时满足多个用户的需要,因此把处理器时间轮流分配给多个用户作业使用,即采用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12. 在进程调度算法中,对短进程不利的是(  B  )调度算法。
A. 短进程优先     B. 先来先服务      C. 高响应比优先  D. 多级反馈队列

解析:在进程调度算法中,先来先服务(FCFS)算法对短进程不利,因为该算法按照作业到达的先后顺序进行调度,而不管作业的长短。因此,答案为B。


13. 假设系统中所有进程同时到达,则使进程平均周转时间最短的是(  B  )调度算法。
A. 先来先服务   B. 短进程优先         C. 时间片轮转    D. 优先级

解析:短进程优先(SJF)调度算法可以确保最短的进程最先得到服务,从而使得进程的平均周转时间最短。因此,答案为B。


14. 下列调度算法中,不可能导致饥饿现象的是( A )。
A. 时间片轮转                 B. 静态优先级调度       
C. 非抢占式短任务优先          D. 抢占式短任务优先

解析:采用静态优先级调度时,当系统总是出现优先级高的任务时,优先级低的任务会总是得不到处理机而产生饥饿现象;而短任务优先调度不管是抢占式或是非抢占的,当系统总是出现新来的短任务时,长任务会总是得不到处理机,产生饥饿现象,因此B、C、D都错误,选A

15. 下列情况中,可能导致死锁的是( C   )。
A. 进程释放资源                     B. 一个进程进入死循环    
C. 多个进程竞争资源出现了循环等待 D. 多个进程竞争使用共享型设备

解析:死锁的定义:在多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因争夺系统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当进程处于这种僵局时,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向前推进。 产出死锁的原因:竞争不可抢占性资源;竞争可消耗资源;进程间推进顺序不当。


16. 一次分配所有资源的方法可以预防死锁的发生,它破坏死锁4个必要条件中的( B   )。
A. 互斥          B.占有并请求           C. 非剥夺         D. 循环等待

解析:一次分配所有资源的方法破坏了死锁的必要条件中的“占有并请求”条件,因为所有资源一次性分配,不存在同时持有部分资源的情况,因此无法再请求新的资源,从而防止了死锁的发生。因此,答案为B。


17. 某进程中有三个并发进程都需要四个同类资源,则该系统必然不会发生死锁的最少资源是(   B )。
A. 9         B.10           C. 11         D. 12

解析:分配3、3、3是死锁临界,再来一台就不死锁。


18. 某计算机系统中有8台打印机,由K个进程竞争使用,每个进程最多需要3台打印机。该系统可能会发生死锁的K最小值是( C   )。
A. 2        B. 3         C. 4        D. 5

解析:发生死锁的现象就是占有并等待,并且等待的资源不会被释放。

A.2*3=6,还多出2台,肯定不死锁or

   2个进程,分配打印机2、2是死锁临界,再来一台就不死锁。2*2+1=5<8,不死锁。

B.3个进程,分配打印机2、2、2是死锁临界,再来一台就不死锁。2*3+1=7<8,不死锁。

C.4个进程,分配打印机2、2、2、2是死锁临界,再来一台就不死锁,2*4+1=9>8,死锁。即该系统可能会发生死锁的K最小值是4


19. 下列死锁的解决方法中,属于死锁预防策略的是( B   )。
A. 银行家算法B. 资源有序分配算法C. 死锁检测算法D. 资源分配图化简法

解析:预防死锁可以采取三种预防措施:

允许进程剥夺使用其他进程占有的资源;

采用资源的静态预分配策略;

采用资源有序分配法。

其中,银行家算法为死锁避免算法,死锁检测算法和资源分配图化简法为死锁检测,根据排除法可以得出资源有序分配算法为死锁预防策略


20. 下列有关资源分配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D  )。
A. 有向边包括进程指向资源类的分配边和资源类指向进程申请边两类
B. 矩形框表示进程,其中圆点表示申请同一类资源的各个进程
C. 圆圈结点表示资源类
D. 资源分配图是一个有向图,用于表示某时刻系统资源与进程之间的状态

解析:

在资源分配图中,用圆圈代表一个进程,用矩形框代表一类资源。由于一种类型的资源可能有多个,用矩形框中的一个点代表一类资源中的一个资源。从进程到资源的有向边叫请求边,表示该进程申请一个单位的该资源;从资源到进程的边叫分配边,表示该资源已经有一个被分配给了该进程。

21. 死锁的4个必要条件中,无法破坏的是( B   )。
A. 环路等待资源   B. 互斥使用资源   C. 占有且等待资源   D. 非抢夺式分配

解析:死锁的必要条件有四个,其中互斥条件作为资源本身的特性,是不能破坏的,预防死锁的方案就是从破坏死锁的必要条件进行的,所以,只能破坏后面三个条件。


22. 死锁与安全状态的关系是(  D  )。
A. 死锁状态有可能是安全状态    B.安全状态有可能成为死锁状态   
C. 不安全状态就是死锁状态     D. 死锁状态一定是不安全状态

解析:如果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就一定不会发生死锁。如果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就可能发生死锁(处于不安全状态未必就是发生了死锁,但发生死锁一定处于不安全状态)


23. 死锁检测时检查的是(  A  )。
A. 资源有向图         B. 前驱图        C. 搜索树  D. 安全图

解析:死锁检测主要采用的方法之一是资源分配图。资源分配图是一个有向图,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进程或资源,每个边表示一个请求或释放操作。通过资源分配图的建立,可以检查系统中是否存在死锁。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24. 一个进程在获得资源后,只能在使用完资源后由自己释放,这属于死锁必要条件的(  C  )。
A. 互斥条件             B. 请求和释放条件      
C. 不剥夺条件            D. 防止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

解析:不剥夺条件是指已经分配的资源,除某些资源外,不能强制剥夺,必须等待该进程自愿释放。因此,一个进程在获得资源后,只能在使用完资源后由自己释放,这属于死锁必要条件的不剥夺条件。

25. 死锁定理是用于处理死锁的(  C  )方法。
A. 预防死锁   B. 避免死锁   C. 检测死锁   D. 解除死锁

解析:死锁定理:如果某时刻系统的资源分配图是不可完全简化的,那么此时系统死锁


26. 下列关于银行家算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 银行家算法可以预防死锁   
B.当系统处于安全状态时,系统中一定无死锁进程   
C.当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时,系统中一定会出现死锁进程  
D. 银行家算法破坏了死锁必要条件中的“请求和保持”条件
解析:银行家算法是避免死锁的方法,破坏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预防死锁的方法。利用银行家算法,系统处于安全状态时就可以避免死锁(即此时必然无死锁);当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后便可能进入死锁状态(但也不是必然)。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1.在虚拟存储管理中,地址变换机构将逻辑地址变换为物理地址,形成该逻辑地址的阶段是( B   )。
A. 编辑         B. 编译         C. 链接         D. 装载

解析:编译过程指编译程序将用户源代码编译成目标模块。源地址编译成目标程序时,会形成逻辑地址。因此本题选择B。链接后会形成完整的逻辑地址


2. 下面关于存储管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 存储保护的目的是限制内存的分配
B. 在内存为M、有N个用户的分时系统中,每个用户占用M/N的内存
C. 在虚拟内存中,只要磁盘空间无限大,作业就能有任意大的编址空间
D. 实现虚拟内存管理必须有相应的硬件支持

解析:虚拟内存管理涉及到内存和外存之间的数据交换,这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持。例如,页内碎片整理、页面置换算法等都需要硬件的支持。而选项A、B、C的叙述都是错误的。

存储保护的目的是防止越界访问,而不是限制内存的分配,所以A选项错误。在内存为M、有N个用户的分时系统中,每个用户占用内存空间的大小是不确定的,可以是M/N,也可以是小于M/N,所以B选项错误。在虚拟内存中,虽然磁盘空间无限大,但是作业的编址空间大小还是受限于物理内存的大小,所以C选项错误。实现虚拟内存管理必须有相应的硬件支持,如页表、缺页中断和内存分配等,所以D选项正确。


3. 在存储管理中,采用覆盖与交换技术的目的是 ( A   )。
A. 节省主存空间       B.物理上扩充主存容量
C. 提高CPU效率             D. 实现主存共享

解析:覆盖和交换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主存空间不足的问题,但不是在物理上扩充主存,只是将暂时不用的部分换出主存,以节省空间,从而在逻辑上扩充主存。


4. 段页式存储管理中,地址映射表是(C    )。
A. 每个进程一张段表  B. 每个进程的每个段一张段表,一张页表
C. 每个进程一张段表,每个段一张页表
D. 每个进程一张页表,每个页一张段表

解析:页式存储管理的特征是等分内存,解决了外碎片问题。段式存储管理的特征是逻辑分段,便于实现共享和保护。为了保持页式和段式上的优点,结合两种存储管理方案,形成了段页式存储管理。存储管理系统为每个进程建立一张段表,为进程的每一段各建立一张页表。地址转换过程,要经过查段表、页表后才能得到最终的物理地址。故正确答案为C。


5. 内存保护需由( C   )完成,以保证进程空间不被非法访问。
A. 操作系统                B. 硬件机构
C. 操作系统和硬件机构合作     D. 操作系统或硬件机构独立完成

解析:内存保护是内存管理的一部分,是操作系统的任务,但是出于安全性和效率考虑,必须由硬件实现,所以需要操作系统和硬件机构的合作来完成。

6. 存储管理方案中,(   B )可采用覆盖技术。
A. 单一连续存储管理         B.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C. 段式存储管理                D. 段页式存储管理

解析:将作业的常驻部分装入内存,而让那些不会同时执行的部分共享同一块内存区,后调入共享区的内容覆盖前面调入的内容,这就是内存的覆盖技术,由于事先无法估计后调入内存的内容有多大,因此不能采用固定分区方式,段式存储管理对程序分段,而段页式页面大小固定,单一连续分配方式只能用于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


7. 在可变分区管理中,采用拼接技术的目的是(  A  )。
A. 合并空闲区     B.合并分配区     C. 增加主存容量      D. 便于地址转换

解析: 在可变分区管理中,回收空闲区时必须采用拼接技术对空闲区进行合并

8. 多进程在主存中彼此互不干扰的环境下运行,操作系统是通过( B   )来实现的。
A. 内存分配  B.内存保护  C. 内存扩充      D. 地址映射

解析:多进程的执行通过内存保护实现互不干扰,如页式管理中有页地址越界保护,段式管理中有段地址越界保护。

9. 采用最佳适应分配算法时,把空闲区按( A   )次序登记在空闲区表中。
A. 长度递增  B. 长度递减  C. 地址递增  D. 地址递减

解析:最佳适应算法要求将所有的空闲分区按其容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形成一个空闲分区链。

首次适应算法要求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
10. 首次适应法的空闲分区( C   )。
A. 按大小递减顺序连在一起     B.按大小递增顺序连在一起
C. 按地址由小到大排列                 D. 按地址由大到小排列

解析:首次适应算法的空闲分区按地址递增的次序排列
 

11. 页表存储管理中,页表的始址存放在( D   )中。
A. 内存         B.存储页表    C. 快表         D. 寄存器

解析:页表大多驻留在内存中,在系统中只设置一个页表寄存器,在其中存放页表在内存的始址和页表的长度。


12. 在段式存储管理中,一个程序如何分段式在( B   )时决定的。
A. 分配主存  B.用户编程    C. 装作业      D. 程序执行

解析:程序如何分段是由用户决定的。

13. 某个操作系统对内存的管理采用页式存储管理方法,所划分的页面大小( B   )。
A. 要根据内存大小确定           B. 必须相同
C. 要根据CPU的地址结构确定        D. 要根据外存和内存的大小确定

解析:页式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页面大小如何确定。确定页面大小有很多因素,如进程的平均大小、页表占用的长度等。而一旦确定,所有的页面是等长的,这样易于系统管理

14. 对主存储器的访问,( B   )。
A. 以块或段为单位                     B. 以字节或字为单位      
C. 随存储器的管理方案不同而异          D. 以用户的逻辑记录为单位

解析:主存的编址以字节为单位,对主存的访问也是以字节为单位。因此本题选择B


15. 在段式分配中,CPU每次从内存中取一次数据需要( B   )次访问内存。
A. 1        B. 2         C. 3      D. 4

解析:在段式存储管理方式中,取一次指令或数据时,首先要从内存中查找段表,找到段所存放的内存区域的首地址,之后计算出该指令或数据的物理地址;根据计算得到的物理地址访问内存获得指令或数据。一共要进行2次内存访问。因此本题选择B
16. 在段页式分配中,CPU每次从内存中取一次数据需要(  C  )次访问内存。
A. 1        B. 2         C. 3      D. 4

解析:在段页式分配中,取一次数据时先从内存查找段表,再查找相应的页表,最后拼成物理地址后访问内存,共需要3次内存访问

第五章虚拟存储器

1.下列关于虚拟存储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 虚拟存储只能基于连续分配技术        
B. 虚拟存储只能基于非连续分配技术           
C. 虚拟存储容量只受外存容量的限制           
D.虚拟存储容量只受内存容量的限制

解析: 在程序装入时,可以只将程序的—部分装入内存,而将其余部分留在外存,就可以启动程序执行。采用连续分配方式时,会使相当一部分内存空间都处于暂时或“永久”的空闲状态,造成内存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无法从逻辑上扩大内存容量,因此虚拟内存的实现只能建立在离散分配的内存管理的基础上。有以下三种实现方式:①请求分页存储管理;②请求分段存储管理;③请求段页式存储管理。虚拟存储器容量既不受外存容量限制,也不受内存容量限制;而是由CPU的寻址范围决定的


2.请求分页存储管理中,若把页面大小尺寸增大一倍而且可容纳的最大页数不变,则在程序顺序执行时缺页中断次数会( D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解析:页面尺寸增大,存放程序需要的页帧数就会减少,但缺页中断的次数还与置换算法和页面走向有关。因此应该选择D。


3.进程在执行中发生了缺页中断,经操作系统处理后,应让其执行(  B  )。
A. 被中断的前一条            B. 被中断的那一条           
C. 被中断的后一条            D.启动时的第一条

解析:发生缺页中断是因为要访问的指令所在的页面不在内存中,需要先将相关页面带入内存才能执行。因此,在带入相关页面后,需要执行刚才被中断的指令。

4.虚拟存储技术是( B   )。
A. 补充内存物理空间的技术            B.补充内存逻辑空间的技术
C. 补充外部空间的技术                   D.扩充输入/输出缓冲区的技术

解析:所谓虚拟存储器,是指仅把作业的一部分装入内存便可运行作业的存储器系统。具体地说,虚拟存储器是指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进行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实际上,用户所看到的大容量只是一种感觉,是虚的,故称之为虚拟存储器。虚拟存储技术是一种性能非常优越的存储器管理技术、故被广泛地应用于大、中、小型机器和微型机中。因此本题的答案是B


5.以下不属于虚拟内存特征的是(A    )。
A. 一次性     B. 多次性      C. 对换性      D.离散性

解析:虚拟内存的特征包括多次性、对换性和离散性。多次性是指程序可以在内存中多次运行;对换性是指当内存空间不足时,可以将一些程序暂时移到硬盘上,以释放内存空间;离散性是指程序的执行不是连续的,而是分散的。一次性不属于虚拟内存特征。


 

6. ( B   )是请求分页存储管理方式和基本分页存储管理方式的区别。
A. 地址重定向                   B.不必将作业全部装入内存
C. 采用快表技术                D.不必将作业装入连续区域

解析:请求分页存储管理方式与基本分页存储管理方式的区别是,前者采用了虚拟存储技术,而后者没有。因此本题选择B。


7.下面关于请求页式系统的页面调度算法中,错误的是(  D  )。
A. 一个好的页面调度算法应减少和避免抖动现象 
B. FIFO算法实现简单,选择最先进入主存的页面调出 
C. LRU算法基于局部性原理,首先调出最近一段时间内最长时间未被访问过的页面     
D. CLOCK算法首先调出一段时间内被访问次数多的页面

解析:页面调度算法中,FIFO(First In First Out)算法是先进先出,选择最先进入主存的页面调出。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基于局部性原理,首先调出最近一段时间内最长时间未被访问过的页面。CLOCK算法根据页面的访问顺序进行淘汰,当需要淘汰页面时,选择最长时间未被访问的页面进行淘汰。

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因为CLOCK算法不是选择一段时间内被访问次数多的页面进行淘汰

8. 设主存容量为1MB,外存容量为400MB,计算机系统的地址寄存器有32位,那么虚拟存储器的最大容量是(D   )。
A. 1MB          B.401MB C. 1MB+232MB             D.232B

解析:虚拟存储器的最大容量是由计算机的地址结构决定的,与主存容量和外存容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其虚拟地址空间为232B


9.某虚拟存储器系统采用页式内存管理,使用LRU页面替换算法,考虑页面访问地址序列1 8 1 7 8 2 7 2 1 8 3 8 2 1 3 1 7 1 3 7。假定内存容量为4个页面,开始时是空的,则页面失效次数是(  C  )。
A. 4        B. 5         C. 6        D. 7

解析:利用LRU置换算法时的置换如下图所示。访问页面 1 8 1 7 8 2 7 2 1 8 3 8 2 1 3 1 7 1 3 7 物理块1 1 1 1 1 1 1 物理块2 8 8 8 8 7 物理块3 7 7 3 3 物理块4 2 2 2 缺页否 √ √ √ √ √ √ 分别在访问第1个,第2个,第4个,第6个,第11个,第17个页面访问时产生中断,共产生6次中断。


10. 使用( B   )方法可以实现虚拟存储。
A. 分区合并  B.覆盖、交换       C. 快表         D.段合并

解析:虚拟存储扩充内存的基本方法是将一些页或段从内存中调入、调出,而调入、调出的基本手段是覆盖与交换。


11. 请求分页存储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B )。
A. 消除了页内零头   B.扩充了内存   C. 便于动态链接   D.便于信息共享

解析:请求分页存储管理就是为了解决内存容量不足而使用的方法,它基于局部性原理实现了以时间换取空间的目的。它的主要特点自然是间接扩充了内存

12. 产生内存抖动的主要原因是(  D  )。
A. 内存空间太小         B.CPU运行速度太慢  
C. CPU调度算法不合理             D.页面置换算法不合理

解析:若采用的页面置换算法不合理,则页面会在内存与外存之间频繁进行调度,导致系统效率明显下降,产生“抖动”现象。


13.在页面置换算法中,存在Belady现象的算法是( B   )。
A. 最佳页面置换算法(OPT)         B. 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
C. 最近最久未使用算法(LRU)             D. 最近未使用算法(NRU)

解析:Belady现象是指当增加系统的页面容量时,页面错误的次数却增加了,这种现象最容易在先进先出算法(FIFO)中出现

FIFO是队列类算法,有Belady现象;C、D均为堆栈类算法,理论上可以证明不会出现Belady现象。


14. 页式虚拟存储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B  )。
A. 不要求将作业装入主存的连续区域    
B. 不要求将作业同时全部装入主存的连续区域           
C. 不要求进行缺页中断处理           
D. 不要求进行页面置换

解析:页式虚拟存储器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不要求将作业同时全部装入到内存的连续区域,如果访问的页面不在内存,将产生缺页中断并进行缺页中断处理,若无空闲存储块时,需要根据某种算法进行页面置换。

15. 提供虚拟存储技术的存储管理方法有( C   )。
A. 动态分区存储管理         B. 页式存储管理 
C. 请求段式存储管理         D. 存储覆盖技术

解析:虚拟存储技术是基于页或段从内存的调入、调出实现的,需要有请求机制的支持


16.在虚拟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若进程访问的页面不在主存中,且主存中没有可用的空闲帧时,系统正确的处理顺序为(C    )。
A. 决定淘汰页→页面调出→ 缺页中断→ 页面调入           
B. 决定淘汰页→页面调入→缺页中断→页面调出
C. 缺页中断→决定淘汰页→ 页面调出→页面调入       
D. 缺页中断→决定淘汰页→页面调入→页面调出

解析:在虚拟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若进程访问的页面不在主存时,首先会产生缺页中断,请求操作系统将所缺页调入主存。如果此时主存已满,无法再装入新的页,则需利用页的置换功能,先将主存中暂时不用的页调出至磁盘上,腾出足够的主存空间后,再将所要访问的页调入主存,使程序继续执行下去。由此可见,系统正确的处理顺序为:缺页中断→决定淘汰页→页面调出→页面调入。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C

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I. 先进先出(FIFO)页面置换算法会产生Belady现象
II. 最近最少使用(LRU)页面置换算法会产生Belady现象
III. 在进程运行时,若其工作集页面都在虚拟存储器内,则能够使该进程有效地运行,否则会出现频繁的页面调入/调出现象
IV. 在进程运行时,若其工作集页面都在主存储器内,则能够使该进程有效地运行,否则会出现频繁的页面调入/调出现象
A. I、III          B. I、IV          C. II、III  D. II、IV

解析:FIFO算法可能产生Belady现象。Ⅰ正确,举例如下:页面走向为1,2,3,4,1,2,5,1,2,3,4,5时,当分配3帧时产生9次缺页中断,分配4帧时产生10次缺页中断。最近最少使用法不会产生Belady现象,Ⅱ错误。若页面在内存中,不会产生缺页中断,也即不会出现页面的调入/调出,而不是虚拟存储器(包括作为虚拟内存那部分硬盘),故Ⅲ错误、Ⅳ正确。

第六章输入输出管理

1. 磁盘设备的I/O控制主要采取(D    )方式。
A. 位             B.字节           C. 帧             D.DMA

解析:DMA方式主要用于块设备,磁盘是典型的块设备。


2. 在设备控制器中用于实现设备控制功能的是(   C )。
A. CPU          B. 设备控制器与处理器的接口 
C. I/O逻辑    D. 设备控制器与设备的接口

解析:设备控制器包括:设备控制器与处理器的接口,有三种总线构成;I/O逻辑,通过译码器找到所控制的设备;设备控制器与设备的接口,对设备进行控制。因此本题选择D


3. DMA方式是在(  A  )之间建立一条直接数据通路。
A. I/O设备和主存       B. 两个I/O设备         
C. I/O设备和CPU       D. CPU和主存

解析:直接内存访问(DMA)方式是在I/O设备和主存之间建立一条直接数据通路,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因此,答案为A。


4. 通道又称I/O处理机,它用于实现(  A  )之间的信息传输。
A. 内存与外设            B. CPU与外设            
C. 内存与外存            D. CPU与外存

解析:通道又称I/O处理机,它用于实现内存与外设之间的信息传输。因此,答案为A。

5. 在操作系统中,( A   )指的是一种硬件机制。
A. 通道技术                B. 缓冲池            
C. SPOOLing技术       D. 内存覆盖技术

解析: 通道技术是一种硬件机制,用于实现I/O设备和主存之间的直接数据通路。因此,答案为A。


6. 若I/O设备与存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不经过CPU来完成,则这种数据交换方式是(  C  )。
A. 程序查询         B. 中断方式 
C. DMA方式        D. 无条件存取方式

解析:直接内存访问(DMA)方式是一种数据交换方式,其中I/O设备与存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不经过CPU来完成。因此,答案为C
7. 计算机系统中,不属于DMA控制器的是( D   )。
A. 命令/状态寄存器           B. 内存地址寄存器           
C. 数据寄存器                   D. 堆栈指针寄存器

解析:DMA控制器中包含命令/状态寄存器、内存地址寄存器和数据寄存器等组件,但并不包含堆栈指针寄存器。因此,答案为D。

8. 在下列问题中,( A   )不是设备分配中应考虑的问题。
A. 及时性                   B. 设备的固有属性           
C. 设备独立性                   D. 安全性

解析:设备的固有属性决定了设备的使用方式,设备独立性可以提高设备分配的灵活性和设备的利用率;设备安全性可以保证分配设备时不会导致永久阻塞。设备分配时一般不需要考虑及时性


9. 本地用户通过键盘登录系统时,首先获得键盘输入信息的程序是( B   )。
A. 命令解释程序         B. 中断处理程序        
C. 系统调用服务程序         D. 用户登录程序

键盘是典型的通过中断I/0方式工作的外设,当用户输入信息时,计算机响应中断并通过中断处理程序获得输入信息。

10. 有关设备管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 通道是处理输入/输出的软件             
B. 所有设备的启动工作都由系统统一来做           
C. 来自通道的I/O中断事件由设备管理负责处理               
D. 编制好的通道程序是存放在主存中的

解析:通道为特殊的处理器,所以不属于软件


11. I/O中断时CPU与通道协调工作的一种手段,所以在( C   )时,便要产生中断。
A. CPU执行“启动I/O”指令而被通道拒绝接收       
B. 通道接收了CPU的启动请求
C. 通道完成了通道程序的执行
D. 通道在执行通道程序的过程中

解析:CPU启动通道时不管启动成功与否,通道都要回答CPU,通过执行通道程序来实现数据的传送。通道在执行通道程序时,CPU与通道并行,当通道完成通道程序的执行(即数据传送结束),便产生I/O中断向CPU报告。

12. 一个计算机系统配置了2台绘图机和3台打印机,为了正确驱动这些设备,系统应该提供(  C  )个设备驱动程序。
A. 5        B. 3         C. 2        D. 1

解析:一个设备驱动程序可以驱动一种类型的设备。本题中出现了2种类型的设备,就需要两种设备的驱动程序


13. 将系统调用参数翻译成设备操作命令的工作由( B   )完成。
A. 用户层I/O       B. 设备无关的操作系统软件    
C. 中断处理         D. 设备驱动程序

解析:输入/输出软件一般从上到下分为四个层次:用户层、与设备无关软件层、设备驱动程序以及中断处理程序。系统调用程序属于与设备无关软件。

14. 操作系统的I/O子系统通常由4个层次组成,每层明确定义了与邻近层次的接口,其合理的层次组织排列顺序是(A    )。
A. 用户级I/O软件、设备无关软件、设备驱动程序、中断处理程序 
B. 用户级I/O软件、设备无关软件、中断处理程序、设备驱动程序 
C. 用户级I/O软件、设备驱动程序、设备无关软件、中断处理程序        
D. 用户级I/O软件、中断处理程序、设备无关软件、设备驱动程序

解析:操作系统的I/O子系统通常由4个层次组成,每层明确定义了与邻近层次的接口,其合理的层次组织排列顺序是用户级I/O软件、设备无关软件、设备驱动程序、中断处理程序。

具体解释如下:

用户级I/O软件:直接与用户程序打交道,接收用户的I/O请求,向用户报告I/O操作结果。

设备无关软件:负责管理和分配I/O设备,为用户提供简单、统一的抽象设备接口。

设备驱动程序:负责与具体的物理设备打交道,实现设备无关软件发出的抽象设备命令。

中断处理程序:当物理设备完成一次I/O操作后,通过中断通知CPU,由中断处理程序统一处理来自各个设备的中断。

因此,正确的层次组织排列顺序是A选项

15. 以下(  A )不属于设备管理数据结构。
A. PCB           B.DCT            C. COCT D.CHCT

解析:PCB是进程控制块,不属于设备管理的数据结构


16. 设备的独立性是指( C   )。
A. 设备独立于计算机系统        
B. 系统对设备的管理是独立的 
C. 用户编程时使用的设备与实际使用的设备无关 
D. 每台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

解析:设备的独立性是指用户编程时使用的设备与实际使用的设备无关。设备独立性也称为设备无关性,是指在程序中使用设备与具体使用哪种设备无关。为了实现设备的独立性,系统提供了抽象的设备特性,这些抽象的设备特性并不反映具体的物理设备特性,从而在程序中使用这些抽象的设备特性进行I/O操作。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17. 下列( D   )不是设备的分配方式。
A. 独享分配  B. 共享分配  C. 虚拟分配  D. 分区分配

解析:设备的分配方式包括独享分配、共享分配和虚拟分配。分区分配是内存管理中的一种技术,用于将物理内存划分为多个分区,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和管理内存资源。因此,选项D不是设备的分配方式。


18. 下面设备中属于共享设备的是( C   )。
A. 打印机     B. 磁带机      C. 磁盘         D. 磁带机和磁盘

解析:打印机和磁带机都是独占设备,磁盘可以被多个进程共享。因此,只有磁盘属于共享设备。选项C是正确答案。

19. 程序员利用系统调用打开I/O设备时,通常使用的设备标识是( A   )。
A. 逻辑设备名     B.物理设备名 C. 主设备号  D.从设备号

解析:在Unix/Linux系统中,当程序员使用系统调用打开I/O设备时,通常使用的设备标识是逻辑设备名。逻辑设备名是用户可见的设备标识,它由主设备号和从设备号组成,用于标识特定的设备文件。物理设备名则是底层硬件设备的名称,通常不为程序员直接使用。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20. 引入高速缓存的主要目的是(  C  )。
A. 提高CPU的利用率               B. 提高I/O设备的利用率 
C. 改善CPU与I/O设备速度不匹配的问题    D. 节省内存

解析:高速缓存是一种基于程序局部性的优化手段,其引入的主要目的是改善CPU与I/O设备速度不匹配的问题,通过在主存与CPU之间增加高速缓存作为缓冲,减少CPU等待I/O操作的时间,从而提高整体性能。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21. 下列选项中,不能改善磁盘I/O设备性能的是( B   )。
A. 重排I/O请求次序  B. 在一个磁盘上设置多个分区 
C. 预读和滞后写         D. 优化文件物理块的分布

解析:在一个磁盘上设置多个分区不会改善磁盘I/O设备性能。其他选项中,重排I/O请求次序、预读和滞后写、优化文件物理块的分布都能够有效地减少I/O次数,从而提高磁盘I/O性能。因此,选项B不能改善磁盘I/O设备性能。


22. 为了使并发进程能有效地进行输入和输出,最好采用( A   )结构的缓冲技术。
A. 缓冲池     B. 循环缓冲  C. 单缓冲      D. 双缓冲

解析:缓冲池是系统共用资源,可供多个进程共享,并且既能用于输入又能用于输出。其一般包含有三种类型的缓冲:①空闲缓冲区;②装满输入数据的缓冲区;⑧装满输出数据的缓冲区。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可将相同类型的缓冲区链成一个队列

23. 在采用SPOOLing技术的系统中,用户的打印结果首先被送到( A   )。
A. 磁盘固定区域  B.内存固定区域           C. 终端             D.打印机

解析:在采用SPOOLing技术的系统中,用户的打印结果首先被送到磁盘固定区域,而不是直接发送到打印机。这个磁盘固定区域用于存放预处理的打印作业,然后由专门的输出进程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将作业逐个取出并发送给打印机进行打印。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24. 缓冲技术的缓冲池在(A    )中。
A. 内存         B. 外存         C. ROM         D. 寄存器

解析:缓冲技术的缓冲池通常位于内存中,用于存储数据缓冲区或进程缓冲区。通过使用缓冲池,系统可以在数据块到达时先将其存放在缓冲池中,待适当的时候再将其取出进行处理,从而减少直接对磁盘或终端的I/O操作次数,提高系统性能。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25.提高单机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是(  D  ) 。
A. Spooling技术       B.虚拟技术       C.交换技术     D.多道程序设计技术

解析: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可以提高单机资源利用率。在这种技术中,多个程序同时被加载到内存中并同时执行,实现了多个程序的并发执行,提高了CPU和I/O设备的利用率。因此,选项D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是提高单机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
26.虚拟设备是靠( C   )技术来实现的
A.通道          B.缓冲           C. Spooling           D.控制器

解析:虚拟设备是靠Spooling技术来实现的。Spooling技术也称为假脱机技术,通过将磁盘模拟为输入/输出设备的缓冲设备,使得用户程序认为它独占了一个设备,而实际上操作系统对磁盘进行着预读和缓写的操作,从而实现多个用户共享一个物理设备的效果。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27. Spooling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B   )。
A.提高CPU和设备交换信息的速度  B.提高独占设备的利用率
C.减轻用户编程负担                 D.提供主、辅存接口

解析:Spooling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独占设备的利用率。通过引入Spooling技术,可以将一台独占设备虚拟为多台逻辑设备,供多个用户进程同时使用,从而实现设备资源的共享。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独占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系统的并发性和响应性。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28.在 Spooling系统中,用户进程实际分配到的是( B   )。
A.用户所要求的外设          B.外存区,即虚拟设备
C.设备的一部分存储区       D.设备的一部分空间

解析:在Spooling系统中,用户进程实际分配到的是外存区,即虚拟设备。用户进程通过系统提供的设备独立性,认为自己独占了一个设备,而实际上操作系统将磁盘模拟为输入/输出设备的缓冲设备,将用户的I/O请求放到缓冲区中排队,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处理。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29.下面关于 Spooling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
A. Spooling系统中不需要独占设备
B. Spooling系统加快了作业执行的速度
C. Spooling系统使独占设备变成共享设备
D. Spooling系统提高了独占设备的利用率

解析:Spooling技术(假脱机技术)的核心是将独占设备转换为共享设备,通过在磁盘上建立输入/输出缓冲区,将多个用户作业的输入/输出请求进行排队,并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依次处理。这种技术可以使多个用户共享一台物理设备,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因此,选项A“Spooling系统中不需要独占设备”是不正确的。

30.采用假脱机技术,将磁盘的一部分作为公共缓冲区以代替打印机,用户对打印机的操作实际上是对盘的存储操作,用以代替打印机的部分由( C   )完成。
A.独占设备    B.共享设备    C.虚拟设备    D.一般物理设备

解析:采用假脱机技术,将磁盘的一部分作为公共缓冲区以代替打印机,用户对打印机的操作实际上是对盘的存储操作,用以代替打印机的部分由虚拟设备完成。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将一台独占设备虚拟为多台逻辑设备,供多个用户进程同时使用,从而实现设备资源的共享。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31.下面关于独占设备和共享设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
A.打印机、扫描仪等属于独占设备
B.对独占设备往往用静态分配方式
C.共享设备是指一个作业尚未撤离,另一个作业即可使用,但每个时刻只有一个作业使用
D.对共享设备往往采用静态分配方式

解析:独占设备是指只允许一个用户进程使用的设备,其特点是同一时刻只能供一个用户使用。打印机、扫描仪等属于独占设备,通常采用静态分配方式,即用户在提交作业时申请所需的设备和资源,由操作系统一次性分配到位。

共享设备是指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的设备。对共享设备可以采用静态或动态分配方式。当采用静态分配方式时,系统在用户提交作业时预先分配所需的设备,这可能会导致某些设备在作业执行期间处于空闲状态。当采用动态分配方式时,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为用户分配设备,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设备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因此,选项D“对共享设备往往采用静态分配方式”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对共享设备往往采用动态分配方式,以便更好地利用设备资源。

32.在采用 Spooling技术的系統中,用户的打印数据首先被送到(  A  ) 。
A.磁盘固定区域          B.内存固定区城
C.终端                  D.打印机

解析:在采用Spooling技术的系统中,用户的打印数据首先被送到磁盘固定区域。这样,数据可以被保存在磁盘上等待适当的时机进行处理,而不是直接发送到打印机。通过这种方式,多个用户作业可以共享打印设备,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33. 下列关于 Spooling技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    ) 。
A. 需要外存的支持
B. 需要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支持
C. 可以让多个作业共一台独占式设备
D. 由用户作业控制设备与输入/输出井之间的数据传送

解析:Spooling技术,也称为假脱机技术,是操作系统中实现独占设备共享的一种技术。在这种技术中,用户作业的输入/输出请求被发送到输入/输出井(或称为缓冲池),而不是直接发送到设备。由专门的输入/输出进程按照一定的调度算法,从输入/输出井中取出作业并发送给设备进行实际的处理。因此,选项D“由用户作业控制设备与输入/输出井之间的数据传送”是错误的。实际上,是由操作系统中的输入/输出进程控制设备与输入/输出井之间的数据传送。


34. 在系统内存中设置磁盘缓冲区的主要目的是(A    ) 。
A. 减少磁盘I/O次数         B. 减少平均寻道时间
C. 提高磁盘数据可靠性            D. 实现设备无关性

解析:在系统内存中设置磁盘缓冲区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磁盘I/O次数。通过将一部分数据缓存在内存中,可以减少直接对磁盘的访问,从而减少磁盘I/O操作的次数,提高系统性能。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第七章文件管理

1.设置当前工作目录的主要目的是(  D   )。
A.节省外存空间                 B.节省内存空间
C.加快文件的检索速度       D.加快文件的读/写速度

解析:设置当前工作目录的主要目的是加快文件的读/写速度。通过将当前工作目录设置为某个特定的目录,操作系统可以更快地找到和访问该目录下的文件,从而加快文件的读/写速度。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2.文件系统中,文件访问控制信息存储的合理位置是(  A   )。
A.文件控制块    B.文件分配表    C.用户口令表    D.系统注册表

解析:在文件系统中,文件访问控制信息存储在文件控制块中。文件控制块包含了文件的元数据信息,如文件名、文件大小、文件类型、文件的访问权限等。这些信息用于控制和管理文件的访问和操作。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答案。


3.从用户的观点看,操作系统中引入文件系统的目的是(  B   )。
A.保护用户数据          B.实现对文件的名存取
C.实现虚拟存储          D.保存用户和系统文档及数据

解析:从用户的观点看,操作系统中引入文件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文件的名存取。用户通过文件名来访问和操作文件,文件系统提供了一种方便、灵活和高效的方法来实现文件的统一管理和存取控制。通过文件名,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和操作文件,而不需要了解文件的具体存储细节。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4.文件系统在创建一个文件时,为它建立一个(  A   )。
A.文件目录项   B.目录文件 C.逻辑结构    D.逻辑空间

解析:在文件系统中,当创建一个文件时,会为该文件建立一个文件目录项。文件目录项是用来描述文件属性的信息,包括文件名、文件大小、文件的物理位置等信息。这些信息存储在文件系统中,以便于对文件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5.UNX操作系统中,输入输出设备视为( D    )。
A.普通文件    B.目录文件    C.索引文件    D.特殊文件

解析:在UNIX操作系统中,输入输出设备被视为特殊文件。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文件系统接口访问和控制输入输出设备,就好像它们是普通的文件一样。通过使用文件系统接口,用户可以打开、关闭、读取和写入设备文件,从而实现与设备的交互。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6.下列说法中,(   D  )属于文件的逻辑结构的范畴。
A.连续文件    B.系统文件    C.链接文件    D.流式文件

解析:文件的逻辑结构是用户所看到和处理的文件结构,它独立于文件的物理特性。文件的逻辑结构可以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线性结构中最简单的是流式文件,即文件中的数据元素之间是线性关系。因此,选项D“流式文件”属于文件的逻辑结构的范畴。选项A“连续文件”属于文件的物理存储结构,选项B“系统文件”是按照某种规范和标准组织的文件集合,选项C“链接文件”属于文件的链接结构,它们都不属于文件的逻辑结构范畴。


7.索引文件由文件和( B    )组成。
A.符号表 B.索引表 C.交叉访问表       D.链接表
解析:索引文件由文件和索引表组成。其中,文件部分包含文件的逻辑记录,而索引表部分则包含了文件的逻辑记录在物理存储上的地址信息。通过索引表,可以快速地定位和访问文件的逻辑记录。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8.一个文件的相对路径名是从(  A   )开始,逐步沿着各级子目录追溯,最后到指定文件的整个通路上所有子目录名组成的一个字符串。
A.当前目录    B.根目录 C.多级目录    D.二级目录

解析:一个文件的相对路径名是从当前目录开始,逐步沿着各级子目录追溯,最后到指定文件的整个通路上所有子目录名组成的一个字符串。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9.目录文件存放的信息是(  D   )。
A.某一文件存放的数据信息
B.某一文件的文件目录
C.该目录中所有数据文件目录
D.该目录中所有子目录文件和数据文件的目录

解析:目录文件存放的信息是该目录中所有子目录文件和数据文件的目录。在文件系统中,目录文件用于记录文件和子目录的名称、位置等信息,以便于对文件进行管理、检索和访问。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10.文件系采用多级目录结构的目的是(   C  )。
A.减少系统开销          B.节省存储空间短传时间
C.解决命名冲突          D.缩短传送时间

解析:多级目录结构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命名冲突问题。在多级目录结构中,文件系统将文件名和目录名进行层次化管理,每个目录下可以有多个文件和子目录,但每个文件和子目录只能有一个唯一的路径名。这种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同名文件和目录的冲突问题,保证每个文件和目录的唯一性。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11.若文件系中有两个文件重名,则不应采用(  A   )。
A.单级目录结构    B.两级目录结构    C.树形目录结构    D.多级目录结构

解析:在单级目录结构中,所有文件都放在一个目录下,如果文件系统中存在两个重名的文件,可能会导致命名冲突和访问混淆的问题。因此,不应采用单级目录结构来解决文件重名问题。而多级目录结构(选项D)可以有效地解决命名冲突问题,通过将文件名和目录名进行层次化管理,每个目录下可以有多个文件和子目录,但每个文件和子目录只能有一个唯一的路径名。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12.UNX操作系统中,文件的索引结构放在(  B   )。
A.超级块 B.索引结点    C.目录项 D.空闲块

解析:在UNIX操作系统中,文件的索引结构通常放在索引结点中。索引结点是文件系统中用于描述文件物理存储属性的一种数据结构,它包含了文件在磁盘上的物理位置信息,如文件大小、起始块号等。通过索引结点,操作系统可以快速地定位和访问文件的物理存储位置。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13.操作系为保证未经文件拥有者授权,任何其他用户不能使用该文件,所提供的解决方法是( A   )。
A.文件保护    B.文件保密    C.文件转储    D.文件共享

解析:操作系为保证未经文件拥有者授权,任何其他用户不能使用该文件,所提供的解决方法是文件保护。文件保护通过访问控制机制来限制对文件的访问,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和使用文件。这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对文件进行读写、删除等操作,保护文件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14.设文件F1的当前引用计数值为1,先建立文件F1的符号链接(软链接)文件F2,再建立文件F1的硬链接文件F3,然后删除文件F1。此时,文件F2和文件F3的引用计数值分别是(   B )。
A.0,1              B.1,1              C.1,2              D.2,1

解析:当建立文件F1的符号链接(软链接)文件F2时,文件F2的引用计数值不变,仍为1。然后建立文件F1的硬链接文件F3,此时文件F1的引用计数值增加1,变为2。最后删除文件F1,此时文件F2和文件F3的引用计数值不变,仍为1。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15.在文件系统中,以下不属于文件保护的方法是(   D )。
A.口令                  B.存取控制   
C.用户权限表       D.读写之后使用关闭命令

解析:在文件系统中,口令、存取控制和用户权限表都是用于文件保护的方法。口令是一种基本的访问控制方法,通过为用户提供登录口令来限制对文件的访问。存取控制则是根据用户的权限来决定是否允许访问文件,通过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来限制对文件的读写操作。用户权限表则记录了每个用户的访问权限,根据用户的身份来决定是否允许访问文件。而读写之后使用关闭命令是一种用于文件管理的命令,用于关闭打开的文件,释放系统资源,而不是用于文件保护的方法。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16.为了对文件系统中的文件进行安全管理,任何一个用户在进入系统时都必须进行注册, 这一级安全管理是(  C  )。
A.系统级 B.目录级 C.用户级 D.文件级

解析:用户级安全管理主要是在用户进入系统时进行身份验证和注册,以确保用户的安全性。通过用户注册,可以控制用户的访问权限和操作范围,从而对文件系统中的文件进行安全管理。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17.下列优化方法中,可以提高文件访问速度的是(  D  )。
I.提前读                II.为文件分配连续的簇
III.延迟写       IV.采用磁盘高速缓存
A.仅1、Ⅱ            B.仅II、III     
C.仅I、III、IV       D.I、II、III、IV

解析:提前读和延迟写都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磁盘I/O操作,从而提高文件访问速度。为文件分配连续的簇可以减少磁盘的寻道时间,从而提高文件访问速度。采用磁盘高速缓存可以减少直接对磁盘的访问,从而提高文件访问速度。因此,选项D中的所有方法都可以提高文件访问速度。

18.下列文件物理结构中,适合随机访问且易于文件扩展的是( B   )。
A.连续结构                  B.索引结构
C.链式结构且磁盘块定长   D.链式结构且磁盘块变长

解析:索引结构适用于记录有唯一键值的情况,方便进行随机存取。通过索引表可以快速定位到文件中的任意一条记录。此外,当文件增大时,可以在文件末尾增加新的记录,无需移动现有记录,方便文件的扩展。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19.在以下文件的物理结构中,不利于文件长度动态增长的是( A   )。
A.连续结构    B.链接结构    C.索引结构    D.散列结构
解析:在连续结构中,文件在磁盘上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因此当文件长度动态增长时,需要移动现有记录来为新记录腾出空间。这会导致效率较低,因为每次插入或删除记录都需要移动大量数据。相比之下,链接结构、索引结构和散列结构都可以更好地支持文件的动态增长,因为它们不需要移动现有记录。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20.文件系统中若文件的物理结构采用连续结构,则fcb中有关文件的物理位置的信息应包括( B   )。
I.首块地址     Ⅱ.文件长度  III.索引表地址
A.仅I             B.I、Ⅱ          C.Ⅱ、III        D.I、III

解析:在文件系统中,若文件的物理结构采用连续结构,则文件的物理位置信息包括文件的首块地址和文件长度。首块地址表示文件在磁盘上的起始位置,而文件长度表示文件的总字节数。索引表地址不是连续结构中文件物理位置的信息,因为连续结构中没有索引表的概念。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21.在磁盘上,最容易导致存储碎片发生的物理文件结构是(B    )。
A.隐式链接    B.顺序存放    C.索引存放    D.显式链接

解析:顺序存放的文件物理结构是指文件在磁盘上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数据记录按照顺序存储。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存储空间的利用率相对较高,但是一旦文件大小发生变化,就很容易产生存储碎片。因为文件在磁盘上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如果文件大小增加或减少,就需要移动现有记录来为新记录腾出空间或填补空闲空间,这会导致存储碎片的产生。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22.有些操作系统中将文件描述信息从目录项中分离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 C   )。
A.减少读文件时的I/O信息量
B.减少写文件时的I/O信息量
C.减少查找文件时的I/O信息量
D.减少复制文件时的I/O信息量

解析:将文件描述信息从目录项中分离出来,可以减少查找文件时的I/O信息量。因为在传统的文件系统中,目录项中包含了文件名和文件描述信息,当查找文件时,需要读取整个目录项来获取文件描述信息。而将文件描述信息分离出来后,只需要读取目录项中的文件名,然后通过其他方式(如索引表)来获取文件描述信息,这样可以减少I/O操作次数,提高查找效率。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23.位示图可用于(  B  )。
A.文件目录的查找       B.磁盘空间的管理
C.主存空间的管理       D.文件的保密

解析:位示图是一种利用二进制位来表示磁盘空间使用情况的数据结构。通过位示图,可以快速地判断磁盘的某个块是否被占用,从而有效地管理磁盘空间。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24.若某文件系统索引结点( inode)中有直接地址项和间接地址项,则下列选项中,与单个文件长度无关的因素是( A   )。
A.索引结点的总数 B.间接地址索引的级数
C.地址项的个数          D.文件块大小

解析:在文件系统中,单个文件的长度与文件块大小、地址项的个数、间接地址索引的级数等因素有关,但与索引结点的总数无关。因此,选项A是与单个文件长度无关的因素。
 

25.下列关于目录检索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B  )。
A.由于散列法具有较快的检索速度,因此现代操作系统中都用它来替代传统的顺序检索方法
B.在利用顺序检索法时,对树形目录应采用文件的路径名,且应从根目录开始逐级检索
C.在利用顺序检索法时,只要路径名的一个分量名未找到,就应停止找
D.利用顺序检索法查找完成后,即可得到文件的物理地址

解析:现代操作系统中,散列法主要用于文件存储空间的分配,而不是用于目录检索。因此选项A错误。在利用顺序检索法时,对树形目录应采用文件的路径名,且应从根目录开始逐级检索。因此选项B正确。在利用顺序检索法时,只要路径名的一个分量名未找到,就应停止查找。因此选项C错误。利用顺序检索法查找完成后,只能得到文件的逻辑地址,而不是物理地址。因此选项D错误。所以,选项B是正确答案。


26.文件的存储空间管理实质上是对(   C )的组织和管理。
A.文件目录           B.外存已占用区域
C.外存空闲区       D.文件控制块

解析:文件的存储空间管理是文件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其目的是有效地利用外存空间,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存储空间存放文件。它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对外存空闲区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便在需要分配存储空间时能够找到足够大的空闲区来存储新文件。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27.设有一个记录文件,采用链接分配方式,逻辑记录的固定长度为100B,在磁盘上存时采用记录成组分解技术。盘块长度为512B。若该文件的目录项已经读入内存,则对第22个逻辑记录完成修改后,共启动了磁盘(B    )次。
A.3         B.4         C.5         D.6

解析:记录文件的大小为100B,而磁盘块的大小为512B。当对第22个逻辑记录进行修改时,需要将该记录从原位置读入内存,并在修改后写回磁盘。由于每个记录的大小是100B,而一个磁盘块可以容纳多个记录(最多5个,因为5个记录总大小为500B,小于512B),因此可以将第22个逻辑记录所在的磁盘块读入内存。然后修改该记录并写回磁盘,这样完成了对第22个逻辑记录的修改。共启动了磁盘4次:读入原记录所在的磁盘块1次,修改并写回磁盘块1次。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28.物理文件的组织方式是由(  D  )确定的。
A.应用程序    B.主存容量    C.外存容量    D.操作系统

解析:物理文件的组织方式是由操作系统确定的,因为操作系统负责管理文件系统,包括文件的物理存储和检索。应用程序、主存容量和外存容量都与物理文件的组织方式有关,但它们不是决定因素。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29.文件系统为每个文件创建一张(C    ),存放文件数据块的磁盘存放位置。
A.打开文件表B.位图C.索引表D.空盘块链表

解析:文件系统为每个文件创建一张索引表,用于存放文件数据块的磁盘存放位置。索引表记录了文件数据块在磁盘上的地址信息,使得文件系统可以快速地访问文件数据块。选项A的“打开文件表”是用于记录当前打开的文件的信息,选项B的“位图”是用于表示磁盘块的使用情况,选项D的“空盘块链表”是用于管理磁盘上的空闲块。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30.磁盘上的文件以(   A )为单位读写。
A.块       B.记录           C.柱面           D.道
解析:磁盘上的文件以块为单位进行读写。每个块的大小是固定的,通常为512字节或1KB。当磁盘驱动器读写数据时,它一次读写一个块。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31.下列算法中,用于磁盘调度的是( C   )。
A.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B.LRU算法
C.最短寻找时间优先算法   D.优先级高者优先算法
解析:最短寻找时间优先算法是一种磁盘调度算法,用于确定磁头臂移动到哪个柱面以最小化寻找时间。其他选项中,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是用于进程调度的算法,LRU算法是用于页面替换的算法,优先级高者优先算法也是用于进程调度的算法。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好的,以下是10道大学信号与系统的填空练习题解析答案,供您参考: 1. ____________ 是指信号在时间轴上的推迟或超前。 答案:时移 解析:时移是指将信号在时间轴上进行推迟或超前的操作。 2. 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和傅里叶级数中的变量都是____________。 答案:复频率 解析: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和傅里叶级数都是在复平面上进行计算的,因此变量都是复频率。 3. 已知信号x(t)的傅里叶变换为X(jω),则信号x(-t)的傅里叶变换为____________。 答案:X(-jω) 解析:信号x(-t)的傅里叶变换为X(-jω),即将X(jω)在复平面上绕原点旋转180度,结果为X(-jω)。 4. 一个信号的带宽是指该信号的____________。 答案:频率范围 解析:一个信号的带宽是指该信号所包的频率范围。 5. 单位样本序列的z变换为____________。 答案:1 解析:单位样本序列的z变换为Z{δ(n)}=1。 6. 一个系统的冲激响应为h(t)=e^(-t)u(t),则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____________。 答案:1-e^(-t)u(t) 解析:单位阶跃响应为h_u(t)=∫[0,t] h(τ)dτ=1-e^(-t)u(t)。 7. 一个系统的传递函数为H(jω)=1/(1+jω),则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____________。 答案:h(t)=e^(-t)u(t) 解析:单位脉冲响应为h(t)=L^{-1}{H(jω)}=e^(-t)u(t)。 8. 一个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h(t),则该系统的冲激响应为____________。 答案:δ(t)*h(t) 解析:根据卷积定理,冲激响应h_{δ}(t)=δ(t)*h(t)。 9. 系统的传递函数是系统的____________域响应。 答案:频率 解析:系统的传递函数是系统的频率域响应,即输入信号经过系统后在频率域上的变化。 10. 一个信号的能量可以通过对其幅值的平方进行积分得到,这个积分通常是在____________上进行的。 答案:全时间范围 解析:一个信号的能量可以通过对其幅值的平方进行积分得到,这个积分通常是在全时间范围上进行的。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