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进程与通信(2)(信号量)

四、信号量

信号量是一种功能十分强大的原语,可以用于解决进程的互斥、同步问题,且都是理想的解决方案。

————

1、信号量的原理

整型信号量:简单情况下,信号量是一个特殊的整型变量,一般用于描述资源的个数,因此通常初始化为一个非负整数,初始化后,只能被两个特殊操作,Up和Down使用,通常被称为整型信号量。

记录型信号量:在整型信号量的基础上,若S是一个记录型信号量,它包含以下两个分量:

value:表示为S.value,与整型信号量含义用途相同

queue:表示为S.queue,是一个进程队列处初值为空用于记录因等待该资源而进入阻塞的进程。

两个操作:

若S是一个信号量

Up:记为Up(S),其中包含以下两个不可分割的操作:①S.value=S.value+1,意为释放一个资源(资源个数加一);②若S.value>0,进程或线程继续执行;否则S.value小于或等于0,唤醒S.queue中第一个进程或线程,后返回原进程继续执行。

例:一个进程在使用A资源,S.value表示空闲的A资源的个数,该进程使用完后,释放A资源,则可用数+1,如果+1后,可以变为空闲状态的A资源还是小于0,说明该进程用完后,还有其他进程需要用到A,就将要用到A资源的进程唤醒。

Down操作:记为Down(S),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操作:①S.value=S.value-1,意为要求系统给这个进程分配一个该资源,因此可用数-1。②若S.value>=0,继续执行,若小于0,该进程阻塞并插入到等待队列S.queue。

——————

一些其他类型的信号量:

按取值分类:

        二元信号量:进允许信号量取值为0或1,主要解决进程互斥问题。

        一般信号量:允许初值为非负整数,解决进程同步问题。

按用途分类:

       私有信号量:多用于并发进程的同步,初值常为非负整数。

       共有信号量:多用于并发进程的互斥,初值常为1。

——————

2、用信号量实现进程互斥

为临界资源设置信号量初值为1,将临界代码置于Down(S)和Up(S)之间,就能实现进程的互斥。同时避免了忙等待的问题。

——————

3、用信号量实现进程的同步

若有两个进程,进程1和进程2,进程1有语句S1,进程2有语句S2,只有S1执行后,S2才能被执行,那么可以设置一个公共信号量S,初值为0.在执行S2之前必须执行Down(S),执行S1之后必须执行Up(S),这样,只有S1被执行之后,S=S+1,Down(S)才能被执行,即S2才能执行。

——————

4、信号量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该问题存在三个子问题:①缓冲区有消息,消费者才能取走;②缓冲区未满,生产者才能放入;③缓冲区这一临界资源,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访问

①②涉及同步问题,③涉及互斥问题。

同步角度需要设置两个信号量:full,表示缓冲区的产品数量,初值为0,empty,表示缓冲区剩余单元数,初值为缓冲区大小。

互斥角度设置一个初值为1的信号量。

实现同步和互斥的具体方法参考2和3中的思路。

  • 21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对考试很有帮助的.......... 《计算机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章 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述 1、操作系统的概念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是一种软件,属于系统软件; 1、科普的观点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它依照设计者制定的各种调度策略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使之能高效地运行。 2、功能的观点 操作系统一个计算机资源管理系统,它负责计算机系统的全部资源的分配、控制、调度和回收。 3、用户的观点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接口,用户通过这种接口使用计算机。 4、软件的观点 操作系统是程序和数据结构的集合。 5、管理的观点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合理而协调的管理者。 6、 操作系统一个大型的程序系统,它负责计算机的全部软、硬件资源的分配、调度工作,控制并协调并发活动,实现信息的存取和保护。它提供用户接口,使用户获得良好的工作环境。操作系统使整个计算机系统实现了高效率和高度自动化。 2、操作系统的生成和五大类型 生成:产生最适合自己工作环境的OS内核(kernel)。既方便用户,又使系统开销尽量小;生成的配置过程如UNIX中newconfig命令;DOS中config.sys文件;维护由系统管理员负责。 操作系统的五大类型是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多道程序设计:即在系统内(内存)同时存放并运行几道相互独立的程序。 多道程序设计的基础:是将运行过程进一步细化成几个小的步骤,从而实现宏观上的并行。但从微观上看,内存中的多道程序轮流地或分时地占用处理机,交替执行。 多道程序系统 ≠ 多重处理系统 ≠ 多用户 ≠ 多终端 多道是指内存中驻留多个程序或一个程序的多个程序段,因此,多用户系统一定是采用多道技术。而多道系统不一定是多用户系统。多重处理系统一般指多CPU系统。当然,一个CPU的系统采用分时技术可以为多用户服务。多用户的关键技术是在用户之间要有保密保安措施。终端指用户使用的硬件设备,即使一个终端也可为多用户使用,例如,银行的自动取款机(ATM)。 •分时与实时 分时技术:把CPU的时间分成很短的时间片(例如,几十至几百毫秒)工作。随着时间片的时间减少,对换时间所占的比例随之增大。随着用户数目的不断增加,这种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实时是指计算机对于外来信息能够以足够快的速度进行处理,并在被控对象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做出快速反应。交互作用能力较差。 3、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 •作业管理:包括任务管理、界面管理、人机交互、图形界面、语音控制和虚拟现实等; •文件管理:又称为信息管理; •存储管理:实质是对存储“空间”的管理,主要指对内存的管理; •设备管理:实质是对硬件设备的管理,其中包括对输入输出设备的分配、启动、完成和回收; •进程管理:又称处理机管理,实质上是对处理机执行“时间”的管理,即如何将CPU真正合理地分配给每个任务。 4、表征操作系统的属性 主要有:响应比,并发性,信息的共享、保密与保护,可扩充性、可移植性、可读性、可“生成”性,安全可靠性,可测试性等。 第二章 用户与操作系统的接口 1、基本概念 作业(Job)是让计算机完成一件事或任务,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作业步(Job steps) :作业顺序执行的工作单元。 作业流(Job Stream) :作业步的控制流程。 作业类别:终端交互作业、批处理作业。 2、用户界面 三代用户界面: •第一代用户界面: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在一维空间(命令行界面); •第二代用户界面:图形界面在二维空间(图形界面); •第三代用户界面:虚拟现实在三维空间(虚拟现实的界面元素)。 3、传统的人机接口 •操作命令 联机(键盘操作命令)、脱机(作业控制语言) 用户组合自编(Shell语言):DOS Shell;UNIX ;BShell、CShell等 •系统调用(System Call) 4、作业输入输出方式 •输入输出方式:脱机、直接耦合(交互联机) •SPOOLing:联机外围同时操作,假脱机(排队转储,设备虚拟技术) 5、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的功能: (1)采用JCB(作业控制块)表格,记录各作业状况; (2)按选定的算法,从后备作业队列中选出一部分(多道)或一个作业投入运行; (3)为被选中的作业做好运行前的准备工作。例如建立相应的执行进程和分配系统资源; (4)作业运行结束的善后处理工作。 •作业调度算法: (1)先来先服务(FCFS) 作业平均周转时间=∑(作业完成时刻i-作业提交时刻i)/n个作业 (2)最短作业优先:在作业内容参差很不均衡时有合理性 (3)“响应比”最高的优先 “响应(系数)比”:作业响应时间(等待和运行)/作业运行时间 (4)定时轮转法(按时间片):适合作业不定的情况 (5)优先数法:急事先办的原则 第三章进程及处理机管理 1、为什么要引入“进程” (1)进程调度属于低级处理机管理,即确定系统中哪个进程将获得CPU;而作业调度属于高级处理机管理,即确定系统中哪些作业将获得CPU。 (2)进程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3)引入进程的意义是描述多道程序设计系统中程序的动态执行过程。 2、进程的定义及特征 (1)程序和进程的区别 (2)进程的五个基本特征: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制约性、结构性 3、进程调度 (1)进程的三个基本状态及转换 三个基本状态是等待、执行和就绪,在一定的条件下,进程的状态将发生转换。 (2)进程调度算法 主要有先来先服务(FCFS)、时间片轮转法、多级反馈轮转法、优先数法。 (3)进程控制块(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它描述了进程的动态性。 4、进程通信 (1)进程同步与互斥 一般来说同步反映了进程之间的协作性质,往往指有几个进程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时在时间次序上的某种限制,进程相互之间各自的存在及作用,通过交换信息完成通信。如接力比赛中一组队员使用接力棒等。 进程互斥体现了进程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关系,这时进程相互之间不一定清楚其它进程情况,往往指多个任务多个进程间的通讯制约,因而使用更广泛。如打篮球时双方挣抢篮板球等。 (2)临界区 并发进程中与共享资源有关的程序段定义为临界区。进入临界区的准则是:①一次只准一个进程进入临界区;②本进程结束负责通知下一进程;③进程调度,不能阻塞。 (3)原语 原语是不可中断的过程。 •加锁/开锁(LOCK/UNLOCK)原语 优点是实现互斥简单;缺点是效率很低。 •信号量(Semaphore)及PV操作 PV操作能够实现对临界区的管理要求。它由P操作原语和V操作原语组成,对信号量进行操作,具体定义如下: P(S):①将信号量S的值减1,即S=S-1; ②如果S 0,则该进程继续执行;否则该进程置为等待状态,排入等待队列。 V(S):①将信号量S的值加1,即S=S+1; ②如果S>0,则该进程继续执行;否则释放队列中第一个等待信号量进程。 信号量的数据结构为一个值和一个指针,指针指向等待该信号量的下一个进程信号量的值与相应资源的使用情况有关。当它的值大于0时,表示当前可用资源的数量;当它的值小于0时,其绝对值表示等待使用该资源的进程个数。注意信号量的值仅能由PV操作来改变。 一般来说,信号量S 0时,S表示可用资源的数量。执行一次P操作意味着请求分配一个单位资源,因此S的值减1;当S<0时,表示已经没有可用资源,请求者必须等待别的进程释放该类资源,它才能运行下去。而执行一个V操作意味着释放一个单位资源,因此S的值加1;若S 0,表示有某些进程正在等待该资源,因此要唤醒一个等待状态的进程,使之运行下去。 •消息缓冲通信原语 高级通信原语,用于一组信息发送(Send)与读取(Read)。 5、死锁 (1)死锁的概念 死锁是两个两个以上的进程中的每一个,都在等待其中另一个进程释放资源而被封锁,它们都无法向前推进,称这种现象为死锁现象。 产生死锁的原因是共享资源有限,多个进程对共享资源的竞争,而且操作不当。 (2)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是资源互斥使用、保持和等待、非剥夺性、循环等待。 (3)解决死锁的方法 一般有死锁的预防,即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使系统绝不会进入死锁状态;死锁的避免,即在资源动态分配的过程中使用某种办法防止系统进人死锁状态;和允许系统产生死锁,然后使用检测算法及时地发现并解除它。 安全状态、安全系列、银行家算法等 第四章 存储管理 1、存储管理使用的基本概念 •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 在具有地址变换机构的计算机中,允许程序中编排的地址和信息实际存放在内存中的地址有所不同。前者叫逻辑(相对)地址,后者叫物理(绝对)地址。 •重定位: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虚拟存储管理 虚存是由操作系统调度,采用内外存的交换技术,各道程序在必需使用时调入内存,不用的调出内存,这样好象内存容量不受限制。 虚存的特点: (1)虚存容量不是无限的,极端情况受内存和外存可利用的总容量限制; (2)虚存容量还受计算机总线地址结构限制; (3)速度和容量的“时空”矛盾,虛存量的“扩大”是以牺牲CPU工作时间以及内外存交换时间为代价的。 •存储管理的目的及功能 目的是方便用户,提高内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内存共享。 功能主要有内存的分配和管理、内存的扩充技术、内存保护技术 2、分区分配存储管理 分为固定分区、可变分区、可重定位分区、多重分区。 内存“扩充”技术: •交换:由操作系统做,用户不知道。 •覆盖:由用户控制,操作系统提供覆盖机制。 内存保护技术: ---保护系统工作区和用户作业区,特别是如何防止系统区被破坏。方法有存储保护键、界限寄存器 3、请求页式存储管理 (1)页式存储管理实现原理 基于程序在运行时不需要一开始都装入内存(局部性原理),更不应该把最近较长一段时间内不用的程序装入内存。 (2)页表的作用是将逻辑页号转换为物理块号。 (3)页面淘汰算法 先进先出算法(FIFO)、循环检测法、最近最少使用页面先淘汰(LRU)、最不经常使用的页面先淘汰(LFU)、最近没有使用页面先淘汰(NUR)、最优淘汰算法(OPT)等。 (4)页式存储管理的优、缺点 优点: •虛存量大,适合多道程序运行,用户不必担心内存不够的调度操作; •内存利用率高,不常用的页面尽量不留在内存; •不要求作业连续存放,有效地解决了“碎片”问题。与分区式相比,不需移动作业;与多重分区比,无零星碎片产生。 缺点: •要处理页面中断、缺页中断处理等,系统开销较大; •有可能产生“抖动”; •地址变换机构复杂,为提高速度采用硬件实现,增加了机器成本。 4、段式、段页式存储管理 段式、页式存储管理的对比。 段页式存储管理特点: •每一段分若干页,再按页式管理,页间不要求连续; •用分段方法分配管理作业,用分页方法分配管理内存; •兼有段式和页式管理的优点,系统复杂和开销增大,一般在大型机器上才使用。 第五章文件管理 1、文件管理任务与功能 任务:把存储、检索、共享和保护文件的手段,提供给操作系统本身和用户,以达到方便用户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功能: ---分配与管理外存 ---提供合适的存储方法 ---文件共享、保护,解决命名冲突 文件组织结构:文件、文件元素、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 = 文件管理程序(文件和目录的集合)+ 它所管理的全部文件; •文件系统是用户与外存的接口; •为用户提供统一方法(以数据记录的逻辑单位),访问存储在物理介质上的信息。 2、文件分类 (1)按文件性质与用途分:系统文件、库文件、用户文件 (2)按操作保护分:只读文件、可读可写文件、可执行文件 (3)按使用情况分:临时文件、永久文件、档案文件 (4)按用户观点分:普通文件、目录文件、特殊文件 (5)按存取的物理结构分:顺序(连续)文件、链接文件、索引文件 (6)按文件的逻辑存储结构分:有结构文件、无结构文件 (7)按文件中的数据形式分:源文件、目标文件 3、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文件的逻辑结构 ---从用户观点看 ---按文件名及记录号存取文件,是一维、连续的字符序列,方便存储、检索或加工 ---文件由若干个逻辑记录组成,并加以命名或编号 •文件的物理结构 又称文件的存储结构,是指文件在外存上的存储组织形式,是与存储介质的存储性能有关; 空闲空间的管理方法主要有:空闲表法、空闲(自由)链表法、成组链接法 4、文件目录 (1)文件目录分类:一级文件目录、二级文件目录、多级文件目录 (2)文件目录的管理 •目录做成文件,文件系统便于内部统一管理,目录文件在使用时调入内存; •在操作系统中,大量采用“表格”管理。 5、文件存取控制 •解决文件保护、保密和共享 •常用的文件存取控制方法有:存取控制矩阵、用户权限表、使用口令、使用密码 6、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和表示 UNIX或Linux操作系统中文件系统的主要特点 (1)操作系统文件的目录组织是一个树形结构,从根结点到叶子称为文件的全路径名,文件可以由其全路径名唯一确定; (2)文件本身是无结构的字符流; (3)把外部设备的特殊文件和普通文件以及目录文件都统一在文件这一概念上,对于一般文件的访问、共享和保护方式也可以适用于外部设备。 第六章 输入输出设备管理 1、设备管理的任务和功能 •设备管理的任务 (1)按用户需求提出的要求接入外部设备,系统按一定算法分配和管理控制,而用户不必关心设备的实际地址和控制指令; (2)尽量提高输入输出设备的利用率,例如发挥主机与外设以及外设与外设之间的真正并行工作能力。 •设备管理的功能 (1)分配设备 (2)控制和实现真正的输入输出操作 (3)对输入输出缓冲区进行管理 (4)在一些较大系统中实现虚拟设备技术 2、外部设备分类 (1)按系统和用户分:系统设备、用户设备 (2)按输入输出传送方式分(UNIX或Linux操作系统):字符型设备、块设备 (3)按资源特点分:独享设备、共享设备、虚拟设备 (4)按设备硬件物理特性分:顺序存取设备、直接存取设备 (5)按设备使用分:物理设备、逻辑设备、伪设备 •设备I/O方式:询问、通道、中断 •I/O设备分配算法:先来先服务(FCFS)、按优先级进行分配 3、设备管理技术 (1)I/O设置缓存理由 •解决信息的到达率和离去率不一致的矛盾; •缓存起中转站的作用; •使得一次输入的信息能多次使用; •在通道或控制器内设置局部寄存器作为缓冲存储器,可暂存I/O信息,以减少中断CPU的次数。这种情形可进一步推广,使得一次读入的信息可多次重复使用。 (2)虚拟设备的技术(SPOOLing) SPOOLing,即外围设备联机并行操作,它是关于慢速字符设备如何与计算机主机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通常也叫做“假脱机技术”。是一种预输入、缓输出和转储的管理技术. SPOOLing系统的特点: •提高了I/O速度; •将独享设备改造为共享设备(典型例子是打印机的“共享”); •实现了虚拟设备功能。 4、设备处理程序编制内容 •设备驱动程序的功能 (1)将接收到的抽象要求转换为具体要求; (2)检查用户I/O请求的合法性,了解I/O设备的状态,传递有I/O关参数,设置设备的工作方式; (3)发出I/O命令,启动分配到的I/O设备,完成指定的I/O 操作; (4)及时响应由控制器或通道发来的中断请求,并根据其中断类型调用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5)对于设置有通道的计算机系统,驱动程序还应能够根据用户的 I/O请求,自动地构成通道程序。 •设备驱动程序的特点 (1)驱动程序主要是在请求I/O的进程与设备控制器之间的一个通信程序。 (2)驱动程序与I/O设备的特性紧密相关。 (3)驱动程序与I/O控制方式紧密相关。 (4)由于驱动程序与硬件紧密相关,因而其中的一部分程序用汇编语言书写,目前有很多驱动程序,其基本部分已经固化,放在ROM中。 •设备处理方式 (1)将抽象要求转换为具体要求 (2)检查I/O请求的合法性 (3)读出和检查设备的状态 (4)传送必要的参数 (5)方式的设置和I/O设备启动 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 操作系统是软件,而且是系统软件。它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大致可以从两方面体会:对内,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扩充硬件的功能;对外,操作系统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它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系统调用与一般过程调用的区别。 系统调用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调用,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过程调用,它与一般过程调用的主要区别如下: (1)运行状态不同。一般的过程调用,其调用和被调用过程都是用户程序,它们都运行在同一系统状态下;而系统调用的调用过程是用户程序,它运行在用户态,其被调用过程是系统过程,运行在系统态。 (2)进入方式不同。一般过程调用可以直接通过过程调用语句将控制转移到被调用过程;而执行系统调用时,由于调用和被调用过程处于不同系统状态,必须通过访管中断进入。 (3)代码层次不同。一般过程调用中的被调用程序是用户级程序,而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中的代码程序,是系统级程序。 •下表给出作业l、2、3的提交时间和运行时间。采用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和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试问平均周转时间各为多少?(时间单位:小时,以十进制进行计算。) 解:采用先来先服务调度策略,则调度顺序为l、2、3。  平均周转时间T=(8+11.6+12)/3=10.53 采用短作业优先调度策略,则调度顺序为l、3、2。  平均周转时间T=(8+8+12.6)/3=9.53 •试述文件管理系统设置打开文件、关闭文件命令的原因。 解:操作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用户文件,而访问一个文件需要查询目录,有时甚至需要多次查询目录。由于文件目录与文件一起存放在辅存上,当存取文件时,必须先到辅存中读取文件目录信息,从中获得文件的存放地址,然后再去存取文件。这样一来,文件信息的存取将花费很多时间。如果将整个文件目录放入主存,虽然可以提高存取速度,但这需要占用大量主存空间,显然这也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在一段时间内使用的文件数总是有限的,因此只要将目录中当前要使用的那些文件的目录表目复制到内存中就可以了。这样既不占用太多的主存空间,又可显著提高查询文件目录的速度。为此,大多数操作系统中设置了两个文件操作:打开文件和关闭文件。 打开文件操作完成的功能是将文件的有关目录信息复制到主存活动文件表中,以建立用户和这个文件的联系。关闭文件操作的功能是用户宣布这个文件当前不再使用系统将其在主存中的相应目录信息删去,因而也就切断了用户同这个文件的联系。 •有一个文件系统如图(a)所示,图中的框表示目录,圈表示普通文件。根目录常驻内存,目录文件组织成链接文件,不设文件控制块,普通文件组织成索引文件。目录表目指示下一级文件名及其磁盘地址(各占2个字节,共4个字节)。若下级文件是目录文件,指示其第一个磁盘块地址。若下级文件是普通文件,指示其文件控制块的磁盘地址。每个目录文件磁盘块最后4个字节供拉链使用。下级文件在上级目录文件中的次序在图中为从左至右。每个磁盘块有512字节,与普通文件的一页等长。 普通文件的文件控制块组织结构如图(b)所示,其中每个磁盘地址占2个字节,前10个地址直接指示该文件前10页的地址。第11个地址指示一级索引表地址,一级索引表中每个磁盘地址指示一个文件页地址;第12个地址指示二级索引表地址,二级索引表中每个地址指示一个一级索引表地址;第13个地址指示三级索引表地址,三级索引表中每个地址指示一个二级索引表地址。问: (1)一个普通文件最多可有多少个文件页? (2)若要读文件J中的某一页,最多启动磁盘多少次? (3)若要读文件W中的某一页,最少启动磁盘多少次? 答:(1)由题目中所给条件可知,磁盘块大小为512字节,每个磁盘地址占2个字节。因此,一个一级索引表可容纳256个磁盘地址。同样地,一个二级索引表可容纳256个一级索引表地址,一个三级索引表可容纳256个二级索引表地址。这样,一个普通文件最多可有页数为:10+256+256×256+256×256×256=16843018 (2)从图(a)中可以看出,目录文件A和目录文件D中的目录项都只有两个,因此这两个目录文件都不需要拉链。若要读文件J中的某一项,首先从内存的根目录中找到目录文件A的磁盘地址,将其读入内存(第1次访问磁盘)。然后再从目录A中找出目录文件D的磁盘地址,并将其读入内存(第2次访问磁盘)。从目录D中找出文件J的文件控制块地址,将文件J的文件控制块读入内存(第3次访问磁盘)。在最坏情况下,要访问页的磁盘地址需通过三级索引才能找到,这时要三次访问磁盘才能将三级索引表读入内存(第4、5、6次访问磁盘)。最后读入文件J中的相应页(第7次访问磁盘)。 由此可知,若要读文件J中的某一页,最多启动磁盘7次。 (3)从图(a)中可以看出,目录文件C和目录文件U中,目录项数目较多,若目录项数超过127(512/4-l=127),则目录文件的读入可能需要多次磁盘读(因目录文件组织成链接文件)。在最好情况下,所找的目录项都在目录文件的第一个磁盘块中。若要读文件W中的某一页,首先从内存的根目录中找到目录文件C的磁盘地址,将其读入内存(第1次访问磁盘)。在最好情况下,能从目录C的第一个磁盘块中找出目录文件互的磁盘地址,并将其读入内存(第2次访问磁盘)。从目录I中找出目录文件P的的磁盘地址,将其读入内存(第3次访问磁盘)。从目录P中找到目录文件U的磁盘地址,将其读入内存(第4次访问磁盘)。在最好情况下,能从目录U的第一个磁盘块中找出文件W的文件控制块地址,将文件W的文件控制块读入内存(第5次访问磁盘)。在最好情况下,要访问的页在前10页中,这时可直接得到该页的磁盘地址。最后读入文件W中的相应页(第6次访问磁盘)。 由此可知,若要读文件W中的某一页,最少启动磁盘6次。 •采用可变分区管理存储空间时,若主存中按地址顺序依次有五个空闲区,大小分别为15K、28K、10K、226K、110K。现有五个作业J1到J5,它们所需的主存空间依次是10K、15K、102K、26K、180K。问如果采用首次适应分配算法,能否把这五个作业按J1到J5的次序全部装入主存。使用哪种分配算法装入这五个作业,可使主存的利用率最高? 解:按首次适应分配算法,不能把这五个作业全部依次装入主存。这时J1、J2装入第1、2个空闲区,J3、J4装入第4、5个空闲区,J5有180K,无法装入仅有的10K空闲区。 能使主存利用率最高的是采用最佳适应分配算法。这时,这五个空闲块分别装入作业J2、J4、J1、J5、J3。 •某虚拟存储器的用户编程空间共32个页面,每页为1KB,内存为16KB。假定某时刻一用户页表中已调入内存的页面的页号和物理块号的对照表如下: 请计算逻辑地址0A5C(H)所对应的绝对地址。 解:页式存储管理的逻辑地址分为两部分:页号和页内地址。由已知条件“用户编程空间共32个页面”,可知页号部分占5位;由“每页为1KB”,1K=210,可知内页地址占10位。由“内存为16KB”,可知有16块,块号为4位。 逻辑地址0A5C(H)所对应的二进制表示形式是:000 1010 0101 1100 ,根据上面的分析,下划线部分为页内地址,编码 “000 10” 为页号,表示该逻辑地址对应的页号为2。查页表,得到物理块号是4(十进制),即物理块地址为:01 00 ,拼接块内地址10 0101 1100,得01 0010 0101 1100,即125C(H)。 •某采用页式存储管理的系统,接收了一个共7页的作业,作业执行时依次访问的页为:1、2、3、4、2、1、5、6、2、1、2、3、7。当内存块数量为4时,请分别用先进先出(FIFO)调度算法和最近最少使用(LRU)调度算法,计算作业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多少次缺页中断?写出依次产生缺页中断后应淘汰的页。(所有内存开始时都是空的,凡第一次用到的页面都产生一次缺页中断。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解:(1)采用先进先出(FIFO)调度算法,页面调度过程如下: 所以,共产生10次缺页中断,依次淘汰的页是1、2、3、4、5、6。 (2)采用最近最少使用(LRU)调度算法,页面调度过程如下: 因此,共产生8次缺页中断,依次淘汰的页是3、4、5、6。 •试述分页式存储管理系统和分段式存储管理系统的主要区别。 解:分页和分段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不要求作业连续存放。但在概念上两者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式: (1)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是为了实现非连续分配,以便解决内存碎片问题,或者说分页是由于系统管理的需要。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它含有一组意义相对完整的信息,分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共享,满足用户的需要。 (2)页的大小固定,由系统确定,将逻辑地址划分为页号和页内地址是由机器硬件实现的。而段的长度却不固定,决定于用户所编写的程序,通常由编译程序在对源程序进行编译时根据信息的性质来划分。 (3)分页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分段的地址空间是二维的。 •为什么说有了通道技术和中断技术才真正做到了CPU与外设的并行操作? 解:通道是负责外围设备与主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能单独完成输入输出操作的处理机。有了通道,主存和外围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就不要CPU干预了,CPU可以做与输入输出无关的其他工作,从而使计算机系统获得了CPU与外围设备之间并行工作的能力。 I/O中断是通道和CPU协调工作的一种手段。如果没有中断技术,CPU就要不断去查询通道以及设备执行的情况,这样一来,CPU还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查询上,不能很好地为其他进程服务。使用中断技术,CPU可以完全不管通道和设备的执行情况,因为无论操作正常结束或操作异常结束,通道都会发出中断,通知CPU来处理。 综上所述,通道技术和中断技术的出现,使得主存可以直接与外设交换数据,而CPU得以并行地工作,大大提高了CPU的使用效率。 •某分时系统进程出现如图所示的状态变化。 试问:(1)你认为该系统采用的是何种进程调度算法? (2)把图中所示的六个状态变化的原因写出来。 解:(1)该分时系统采用的进程调度算法是时间片轮转法。 (2)①进程被选中,变成运行态;②时间片到,运行的进程排入就绪队列尾部;③运行的进程启动打印机,等待打印;④打印工作结束,等待的进程排入就绪队列尾部;⑤等待磁盘读文件工作;⑥磁盘传输信息结束,等待的进程排入就绪队列尾部。 •怎样理解操作系统的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关系? 解: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都属于处理机调度。作业调度是处理机管理的高级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审查系统是否能满足用户作业的资源要求以及按照一定的算法来选取作业。进程调度是处理机管理的低级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一定的算法将CPU分派给就绪队列中的一个进程。 作业的状态及其转换 操作系统中作业的状态主要有:提交、后备、执行、完成,进程的状态主要有等待、就绪、执行。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转换关系见下图。 •用PV操作实现进程间的同步与互斥应该注意什么? 解:用PV操作实现进程间的同步与互斥,应该注意以下四方面问题: (1)对每一个共享资源都要设立信号量。互斥时对一个共享资源设立一个信号量同步时对一个共享资源可能要设立两个或多个信号量,要视由几个进程使用该共享变量而定。 (2)互斥时信号量的初值一般为1;同步时至少有一个信号量的初值大于等于1。 (3)PV操作一定要成对调用。互斥时在临界区前后对同一信号量作PV操作;同步时则对不同的信号量作PV操作,PV操作的位置一定要正确。 (4)对互斥和同步混合问题,PV操作可能会嵌套,一般同步的PV操作在外,互斥的PV操作在内。 三、课程练习及参考解答 一、填空 1、设备I/O方式有如下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文件存取方式按存取次序通常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一类 ______________。 3、从用户观点看,UNIX系统将文件分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 4、引起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5、进程的三个最基本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传统操作系统提供编程人员的接口称为________________。 7、三代人机界面的发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8、常用的进程调度算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1、计算机操作系统一个( )。 A. 应用软件 B. 硬件的扩充 C. 用户软件 D.系统软件 2、操作系统程序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 A. 一个程序模块 B. 分层结构 C. 层次模块化结构 D. 子程序结构 3、面向用户的组织机构属于( )。 A. 虚拟结构 B. 逻辑结构 C. 实际结构 D. 物理结构 4、操作系统中应用最多的数据结构是( )。 A. 堆栈 B. 队列 C. 表格 D. 树 5、可重定位内存分区分配目的为( )。 A. 解决碎片问题 B. 便于多作业共享内存 C. 回收空白区方便 D. 摆脱用户干预 6、逻辑地址就是( )。 A. 用户地址 B. 相对地址 C. 物理地址 D.绝对地址 7、原语是( )。 A. 一条机器指令 B. 若干条机器指令组成 C. 一条特定指令 D. 中途能打断的指令 8、索引式(随机)文件组织的一个主要优点是( )。 A. 不需要链接指针 B. 用户存取方便 C.回收实现比较简单 D.能实现物理块的动态分配 9、几年前一位芬兰大学生在Internet上公开发布了以下一种免费操作系统核心( ),经过许多人的努力,该操作系统正不断完善,并被推广。 A. Windows NT B. Linux C. UNIX D. OS2 10.文件目录的主要作用是( )。 A. 按名存取 B.提高速度 C.节省空间 D.提高外存利用率 11、某进程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等待从磁盘上读入数据,此时该进程的状态是( )。 A. 从就绪变为运行 B.从运行变为就绪 C. 从运行变为阻塞 D.从阻塞变为就绪 12、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的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作( )。 A.编译 B.连接 C.运行 D.重定位 13、进程和程序的一个本质区别是( )。 A.前者分时使用CPU, 后者独占CPU B.前者存储在内存,后者存储在外存 C.前者在一个文件中,后者在多个文件中 D.前者为动态的,后者为静态的 三、是非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的划×。 ( )1、进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体现为进程的互斥和同步。 ( )2、只有一个终端的计算机无法安装多用户操作系统。 ( )3、UNIX的最大特点是分时多用户、多任务和倒树型文件结构。 ( )4、常用的缓冲技术有双缓冲,环形缓冲和缓冲池。 ( )5、实时操作系统的响应系数最小,设备利用率最差。 ( )6、死锁是指两个或多个进程都处于互相等待状态而无法继续工作。 ( )7、具有多道功能的操作系统一定是多用户操作系统。 ( )8、一般的分时操作系统无法做实时控制用。 ( )9、多用户操作系统在单一硬件终端硬件支持下仍然可以工作。 ( )10、常用的缓冲技术是解决慢速设备与快速CPU处理之间协调工作。 四、回答题 1、试以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说明进程同步问题的实质。 2、以一台打印机为例,简述SPOOLing 技术的优点。 3、简述请求页式存储管理的优缺点。 4、虚拟存储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虚拟存储器的容量主要受到什么限制? 5、现代操作系统与传统操作系统相比,设计中采用了哪些先进技术? 练习参考解答 一、填空 1、询问、中断、通道 2、顺序存取、直接存取、按键索引 3、普通(用户)、目录、特殊 4、互斥使用、保持和等待、非剥夺性、循环等待 5、准备(就绪)、执行、等待 6、系统调用 7、一维命令行、二维图形界面、三维虚拟现实 8、先来先服务、优先数法、轮转法 二、选择题 1、D 2、C 3、B 4、C 5、A 6、B 7、B 8、D 9、B 10、A 11、C 12、D 13、D 三、是非题 有错误的是第2、5、7题,其余均是正确的。 四、回答题 1、答:一个生产者,一个消费者和一个产品之间关系是典型的进程同步问题。设信号量S为仓库内产品,P-V操作配对进行缺一不可。生产者进程将产品放入仓库后通知消费者可用;消费者进程在得知仓库有产品时取走,然后告诉生产者可继续生产。 2、答:以一台打印机为例, SPOOLing 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在多用户情况下,每一个用户使用打印机就好像自己拥有一台打印机。不会产生打印机“忙”而等待。 3、答:优点: (1)虛存量大,适合多道程序运行,用户不必担心内存不够的调度操作。动态页式管理提供了内存与外存统一管理的虚存实现方式。 (2)内存利用率高,不常用的页面尽量不留在内存。 (3)不要求作业连续存放,有效地解决了“碎片”问题。与分区式比,不需移动作业;与多重分区比,无零星碎片产生。UNIX操作系统较早采用。 缺点: (1)要处理页面中断、缺页中断处理等,系统开销较大。 (2)有可能产生“抖动”。 (3)地址变换机构复杂,为提高速度采用硬件实现,增加了机器成本。 4、答:虚存是由操作系统调度,采用内外存的交换技术,各道程序在必需使用时调入内存,不用的调出内存,这祥好像内存容量不受限制。但要注意: (1)虚存容量不是无限的,极端情况受内存、外存的可使用的总容量限制; (2)虚存容量还受计算机总线长度的地址结构限制; (3)速度和容量的“时空”矛盾,虛存量的“扩大”是以牺牲CPU工作时间以及内、外存交换时间为代价的。 5、答:现代操作系统是指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采用了网络地址方案、网络协议、路由技术和微内核等先进技术。
1. 目的: 调试、修改、运行模拟程序,通过形象化的状态显示,使学生理解进程的概念,了解同步通信的过程,掌握进程通信同步的机制,特别是利用缓冲区进行同步通信的过程。通过补充新功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2. 内容及要求: 1) 调试、运行模拟程序。 2) 发现并修改程序中不完善的地方。 3) 修改程序,使用随机数控制创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过程。 4) 在原来程序的基础上,加入缓冲区的写互斥控制功能,模拟多个进程存取一个公共缓冲区,当有进程正在写缓冲区时,其他要访问该缓冲区的进程必须等待,当有进程正在读取缓冲区时,其他要求读取的进程可以访问,而要求写的进程应该等待。 5) 完成1)、2)、3)功能的,得基本分,完成4)功能的加2分,有其它功能改进的再加2分 3. 程序说明:   本程序是模拟两个进程,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工作。生产者每次产生一个数据,送入缓冲区中。消费者每次从缓冲区中取走一个数据。缓冲区可以容纳8个数据。因为缓冲区是有限的,因此当其满了时生产者进程应该等待,而空时,消费者进程应该等待;当生产者向缓冲区放入了一个数据,应唤醒正在等待的消费者进程,同样,当消费者取走一个数据后,应唤醒正在等待的生产者进程。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同步。   每次写入和读出数据时,都将读和写指针加一。当读写指针同样时,又一起退回起点。当写指针指向最后时,生产者就等待。当读指针为零时,再次要读取的消费者也应该等待。 为简单起见,每次产生的数据为0-99的整数,从0开始,顺序递增。两个进程的调度是通过运行者使用键盘来实现的。 4. 程序使用的数据结构 进程控制块:包括进程名,进程状态和执行次数。 缓冲区:一个整数数组。 缓冲区说明块:包括类型,读指针,写指针,读等待指针和写等待指针。 5. 程序使用说明   启动程序后,如果使用'p'键则运行一次生产者进程使用'c'键则运行一次消费者进程。通过屏幕可以观察到两个进程的状态和缓冲区变化的情况。
第1章 操作系统概述     【掌握】   1. 操作系统的概念   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记忆要点:操作系统是什么——是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管什么——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资源;   操作系统有何用——扩充硬件功能,方便用户使用。  功能   操作系统的五大主要功能:存储管理、进程和处理机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用户接口管理。   【理解】   1.操作系统的特征:并发、共享和异步性。   理解模拟:并发——“大家都前进了”;   共享——“一件东西大家用”;   异步性——“你走我停”,“走走停停”。   2.操作系统的主要类型   操作系统的主要类型有: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个人机操作系统、分布式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统。   UNIX系统是著名的分时系统。   3.分时概念:主要是指若干并发程序对CPU时间的共享。   【了解】   1.操作系统的形成;   2.分时和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见教材16页;   3.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是裸机之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建立其他所有软件的基础。   4.操作系统结构设计:整体结构、层次结构、虚拟机结构和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5.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三种用户接口:图形用户接口、命令行接口和程序接口。   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内核与用户程序、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在UNIX/Linux系统系统调用以C函数的形式出现。 第2章 进程管理   考核学生对进程定义、进程的状态及其转换、进程的组成、竞争条件和临界区、进程同步与互斥、信号量和P、V操作及其一般应用、死锁的概念和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等的内容学习情况。   【掌握】   1.进程的定义:进程是程序在并发环境中的执行过程。   进程与程序的主要区别。进程最基本的属性是动态性和并发性。   2.进程的状态及其转换   进程的3种基本状态是:运行态、就绪态和阻塞态。掌握教材33页的进程状态及其转换图。   3.进程同步与互斥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同步是协作,互斥是竞争。   4.信号量和P、V操作及其一般应用。   运用信号量机制和P、V操作,解决并发进程一般的互斥和同步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式:   (1)根据问题给出的条件,确定进程有几个或几类;   (2)确定进程间的制约关系——是互斥,还是同步;   (3)各相关进程间通过什么信号量实现彼此的制约,标明信号量的含义和初值;   (4)用P、V操作写出相应的代码段;   (5)验证代码的正确性:设以不同的次序运行各进程,是否能保证问题的圆满解决。切忌按固定顺序执行进程。   【理解】   1.多道程序设计概念及其优点。   2.进程的一般组成,应深入理解进程控制块的作用。每个进程有惟一的进程控制块。   3.Linux进程管理的基本命令:ps、kill、sleep。   4.理解进程临界资源和临界区的概念,进程进入临界区的调度原则。信号量概念,P、V操作执行的动作。   5.死锁的概念;死锁的4个必要条件:互斥条件、不可抢占条件、占有且申请条件、循环等待条件。   【了解】   1.Linux进程结构,见教材41页图。   2.进程间的3种高级通信:共享内存、管道文件和消息传递。 第3章 处理机调度   考核学生对作业状态、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功能、性能评价标准、常用调度算法、Linux常用调度命令、中断处理过程、shell命令执行过程等内容的学习情况。   【掌握】   1.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功能   作业调度的功能见教材73页,进程调度的功能见教材74页。在一般操作系统中,进程调度是必须具备的。   2.常用调度算法   掌握三种基本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法、时间片轮转法、优先级法)的实现思想,并能进行评价指标的计算。   要求:能利用图表形式列出各作业或进程的有关时间值,如到达时间、运行时间、开始时间、完成时间等,利用评价公式计算出各指标的值,如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平均周转时间、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理解】   1.作业的四种状态:提交、后备、执行和完成。   2.作业调度与进程调度的关系,见教材75页。简单比喻:作业调度是演员上场前的准备,进程调度是让演员上场表演。   3.调度性能评价标准   评价调度算法的指标:吞吐量、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平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4.Linux系统进程调度方式、策略和常用调度命令:nohup,at,batch,jobs,fg,bg。   5.中断处理过程:保存现场、分析原因、处理中断和中断返回。   6.shell命令的一般执行过程。   【了解】   1.调度的三个级别:高级调度、中级调度和低级调度,其中高级调度又称作业调度,低级调度又称进程调度。   2.调度策略的选择,见教材77页。   3.中断概念   中断是指CPU对系统发生的某个事件做出的一种反应,它使CPU暂停正在执行的程序,保留现场后自动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处理该事件后,如被中断进程的优先级最高,则返回断点继续执行被“打断”的程序。 第4章 存储管理   考核学生对重定位、分区法、分页的概念、虚拟存储概念、请求分页存储管理技术、常用页面置换算法、Linux中的存储管理技术以及抖动等内容的学习情况。   【掌握】
第1章 串行通信原理与设计 1 1.1 串行通信基本概念 1 1.1.1 串行通信特点 1 1.1.2 串行通信传输方式 2 1.1.3 数据纠错与检错 2 1.1.4 传输速率与距离 3 1.2 串行传输协议 4 1.2.1 异步传输协议 4 1.2.2 面向字符的同步传输协议 5 1.2.3 面向比特的同步传输协议 7 1.3 串行接口标准 9 1.3.1 EIA RS-232C标准 9 1.3.2 RS-423A、RS-422A和RS-485标准 12 1.3.3 USB接口标准 14 1.4 串口硬件设计 15 1.4.1 串口应用设计流程 15 1.4.2 Windows下的串口资源 15 1.4.3 DCE与DTE设备的识别方法 16 1.4.4 握手处理 16 1.4.5 RS-232C与RS-485接口转换 17 1.4.6 接地及隔离技术 17 1.5 小结 20 第2章 使用MSComm控件编程 21 2.1 MSComm控件属性及事件 21 2.1.1 MSComm最常用的属性 21 2.1.2 与输入操作有关的属性 23 2.1.3 与输出操作有关的属性 24 2.1.4 与传输控制有关的属性 25 2.1.5 MSComm控件的事件 26 2.2 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处理方法 26 2.2.1 使用MSComm控件发送与接收字符串 27 2.2.2 使用MSComm控件发送与接收二进制数据 27 2.3 MSComm错误处理方法 28 2.3.1 关于发送缓冲区 28 2.3.2 关于接收缓冲区 29 2.3.3 接收数据的实际处理方法 29 2.4 控件编程 30 2.4.1 加载及使用控件 31 2.4.2 初始化及打开串口 36 2.4.3 串口事件处理 37 2.4.4 关闭串口 38 2.4.5 关于协议的问题 38 2.5 通信编程实例 38 2.5.1 程序功能 38 2.5.2 界面设计 38 2.5.3 变量声明 40 2.5.4 创建串口 41 2.5.5 设置串口 42 2.5.6 打开串口 43 2.5.7 关闭串口 43 2.5.8 接收数据处理 44 2.5.9 实际传输文件截图 45 2.6 程序发布问题 45 2.7 小结 45 第3章 使用WinAPI串口编程 47 3.1 API串口编程概述 47 3.2 采用同步查询方式的编程方法 47 3.2.1 创建串口 48 3.2.2 关闭串口 53 3.2.3 发送数据 53 3.2.4 接收数据 53 3.2.5 定时接收数据的方法 54 3.3 采用重叠I/O方式的编程方法 55 3.3.1 定义全局变量 55 3.3.2 创建串口 55 3.3.3 发出读写操作 56 3.3.4 读写线程函数的建立 57 3.3.5 关闭串口 61 3.4 采用事件驱动方式的编程方法 61 3.4.1 定义全局变量 61 3.4.2 打开串口及开启事件线程 62 3.4.3 发送数据 64 3.4.4 自定义消息函数读取数据 65 3.4.5 关闭串口及关闭事件线程 67 3.5 编程实例 67 3.5.1 程序功能 67 3.5.2 界面设计 68 3.5.3 变量声明 69 3.5.4 设置串口 70 3.5.5 打开串口 72 3.5.6 关闭串口 73 3.5.7 发送字符 73 3.5.8 命令的有效性处理 74 3.5.9 实际字符传送截图 75 3.6 小结 76 第4章 多线程编程 77 4.1 多线程基本概述 77 4.1.1 线程与进程 77 4.1.2 何时使用多线程 78 4.1.3 多线程串口的应用 78 4.2 线程的操作 78 4.2.1 创建线程 78 4.2.2 终止线程 80 4.2.3 关于内存泄漏 81 4.3 线程间通信 81 4.3.1 使用全局变量 81 4.3.2 使用自定义消息 81 4.4 线程同步 82 4.4.1 使用临界区(Critical Section) 82 4.4.2 使用互斥对象(Mutex) 83 4.4.3 使用信号量(Semaphore) 84 4.4.4 使用事件(Event) 84 4.4.5 各种方法的比较 85 4.5 多线程串口程序设计 85 4.5.1 多线程的应用框架 85 4.5.2 相关的声明 86 4.5.3 创建线程 87 4.5.4 编写线程函数 87 4.5.5 编写消息响应函数 88 4.5.6 线程的结束 88 4.6 小结 89 第5章 TAPI编程 91 5.1 关于TAPI 91 5.1.1 什么是TAPI 91 5.1.2 Windows中的TAPI系统架构 91 5.1.3 Windows中的TAPI电话服务类型 92 5.2 TAPI 2.X介绍 93 5.2.1 基本概念 93 5.2.2 TAPI应用程序结构 93 5.2.3 常用函数介绍 94 5.3 CTapi14类介绍 98 5.3.1 变量/函数声明 98 5.3.2 初始化操作 100 5.3.3 创建函数 100 5.3.4 呼叫函数 101 5.3.5 回调函数处理方式 103 5.3.6 与回调相关的函数 103 5.3.7 处理呼叫状态的函数 105 5.3.8 处理连接状态的函数 108 5.3.9 挂机函数 109 5.3.10 通信状态显示函数 110 5.3.11 延时函数 111 5.4 使用CTapi14类的编程实例 111 5.4.1 程序功能 111 5.4.2 界面设计 111 5.4.3 CTapi14类的使用方法 112 5.4.4 变量/函数声明 113 5.4.5 电话操作函数 114 5.4.6 消息处理函数 115 5.4.7 显示信息函数 117 5.4.8 实际使用截图 117 5.5 小结 118 第6章 计算机与单片机通信 119 6.1 单片机的串口原理 119 6.1.1 串口结构 119 6.1.2 串口寄存器及中断 120 6.2 串行通信硬件设计 121 6.2.1 常用接口芯片介绍 121 6.2.2 接口电路 121 6.3 串行口通信参数设置 122 6.3.1 波特率的设置 122 6.3.2 奇偶校验位的使用方法 123 6.3.3 通信协议约定 123 6.4 单片机的串口编程方法 124 6.4.1 功能描述 124 6.4.2 通信协议 124 6.4.3 初始化串口及寄存器 124 6.4.4 编写中断服务程序 125 6.5 计算机界面设计 128 6.5.1 功能描述 128 6.5.2 界面设计 128 6.6 计算机端程序设计 129 6.6.1 头文件引用及变量声明 129 6.6.2 初始化控件 131 6.6.3 向单片机发出请求 132 6.6.4 在控件事件中接收数据 133 6.6.5 超时定时器的编程 140 6.6.6 关闭串口 141 6.7 小结 142 第7章 计算机与PLC通信 143 7.1 PLC的串口通信 143 7.1.1 PLC的通信方式 143 7.1.2 计算机与PLC通信流程 144 7.1.3 与通信相关的寄存器 144 7.1.4 与通信相关的指令 148 7.1.5 通信中断事件 149 7.1.6 通信中断指令 150 7.1.7 硬件连线及设置 151 7.1.8 PC/PPI电缆切换时间的影响 151 7.2 PLC通信编程 152 7.2.1 功能描述 152 7.2.2 通信协议 152 7.2.3 程序结构及变量说明 153 7.2.4 主程序 154 7.2.5 初始化 154 7.2.6 发送与接收处理 155 7.3 计算机界面设计 158 7.3.1 主界面设计 158 7.3.2 设置对话框设计 159 7.4 计算机程序设计 160 7.4.1 功能描述 160 7.4.2 变量/函数声明 160 7.4.3 初始化代码 161 7.4.4 参数配置 162 7.4.5 读串口操作 166 7.4.6 写串口操作 169 7.4.7 接收数据处理 172 7.4.8 命令有效性处理 178 7.4.9 实际传输数据截图 179 7.5 小结 180 第8章 计算机与Modem的通信 181 8.1 Modem的工作原理 181 8.1.1 Modem的基本工作原理 181 8.1.2 Modem的功能介绍 182 8.1.3 内置Modem与外置Modem 182 8.2 Modem的通信标准 183 8.2.1 调制协议 183 8.2.2 差错控制协议 184 8.2.3 数据压缩协议 184 8.2.4 文件传输协议 184 8.3 Modem的AT命令 185 8.3.1 Modem工作状态切换 185 8.3.2 AT命令串简介 187 8.3.3 常用基本AT命令分类 187 8.3.4 呼叫与应答相关命令 187 8.3.5 状态切换命令 190 8.3.6 握手相关命令 191 8.3.7 基本AT命令的简单测试方法 192 8.3.8 常用寄存器命令及寄存器含义 194 8.3.9 使用PSTN进行串行通信的工作流程 195 8.4 使用Modem远程传输文件程序设计 196 8.4.1 功能描述 196 8.4.2 通信流程 197 8.4.3 XModem通信协议 198 8.4.4 界面设计 199 8.4.5 变量声明 200 8.4.6 初始化 201 8.4.7 串口配置与操作 202 8.4.8 发送文件 204 8.4.9 接收文件 205 8.4.10 OnComm事件函数 206 8.4.11 建立超时定时器 228 8.5 小结 230 第9章 两台计算机间通信 231 9.1 通信方式介绍 231 9.2 通信协议 232 9.2.1 通信流程 233 9.2.2 数据包格式 233 9.3 通信实现思路 234 9.3.1 功能描述 234 9.3.2 通信事件的处理方法 235 9.3.3 各种操作状态的含义 235 9.4 界面设计 237 9.4.1 主界面设计 237 9.4.2 设置对话框设计 238 9.5 程序设计 239 9.5.1 变量/函数声明 239 9.5.2 初始化代码 241 9.5.3 参数配置 242 9.5.4 发送文件 246 9.5.5 事件消息响应函数 248 9.5.6 命令的有效性处理 267 9.5.7 自定义功能函数 269 9.5.8 程序测试 274 9.6 小结 274 第10章 软件传真机 275 10.1 传真的基本知识 275 10.1.1 工作原理 275 10.1.2 传真机的分类 276 10.1.3 传真机通信规程 277 10.2 关于传真精灵SmartFax 278 10.2.1 主要功能 278 10.2.2 发送传真函数 278 10.2.3 接收传真函数 281 10.2.4 其他功能函数 283 10.2.5 如何使用传真精灵 284 10.3 软件传真机程序设计 285 10.3.1 功能介绍 285 10.3.2 界面设计 286 10.3.3 关于头文件的引用 289 10.3.4 变量/函数声明 289 10.3.5 初始化操作 291 10.3.6 程序流程分析 293 10.3.7 关于TAPI操作的函数 296 10.3.8 发送传真相关函数 304 10.3.9 接收传真相关函数 306 10.3.10 传真消息响应函数OnSmartFax() 309 10.3.11 传真参数相关操作函数 317 10.3.12 其他功能函数 322 10.4 小结 324 第11章 计算机与射频卡通信 325 11.1 射频卡简介 325 11.1.1 射频卡工作原理 325 11.1.2 射频卡的分类 326 11.1.3 射频卡的优点 327 11.1.4 射频卡的应用 327 11.2 射频卡的应用框架 327 11.3 MIFARE卡介绍 328 11.3.1 TYPE A 与TYPE B 328 11.3.2 TYPE A 卡的初始化与防冲突 329 11.3.3 MIFARE 1型卡的存储结构 333 11.3.4 MIFARE 1型卡存取控制与数据区的关系 334 11.4 射频卡模块介绍 336 11.4.1 MCM200/MCM500概述 336 11.4.2 MCM200/MCM500接口简介 337 11.4.3 MCM200/MCM500读写操作过程 338 11.4.4 ZLG500A读写模块介绍 339 11.5 射频卡应用的设计 340 11.5.1 读写器成品的设计方法 340 11.5.2 使用射频卡模块的设计方法 340 11.6 小结 340 第12章 组态王的应用 341 12.1 组态王参数设置 341 12.1.1 RS-485板卡的使用方法 341 12.1.2 串口通信方式 342 12.1.3 串口参数设置 346 12.2 组态王通信协议 346 12.2.1 寄存器定义 346 12.2.2 读命令格式 347 12.2.3 写命令格式 347 12.2.4 命令格式中的符号说明 348 12.2.5 命令举例说明 349 12.3 组态王端的程序设计 350 12.3.1 程序功能 350 12.3.2 界面设计 350 12.3.3 KingComClient设备的设置 352 12.3.4 变量定义 352 12.3.5 命令语言 353 12.4 计算机端的程序设计 353 12.4.1 功能描述 353 12.4.2 界面设计 354 12.4.3 变量/函数声明 355 12.4.4 初始化代码 356 12.4.5 串口配置与操作 357 12.4.6 串口事件响应函数 361 12.4.7 自定义功能函数 368 12.4.8 模拟数值的产生 372 12.4.9 实际通信截图 372 12.5 小结 374 第13章 云台及镜头控制系统 375 13.1 云台及镜头的应用概况 375 13.1.1 数字监控系统概述 375 13.1.2 监控系统组成 375 13.2 如何控制云台与镜头 376 13.2.1 云台及镜头的设备简介 376 13.2.2 云台及镜头的控制原理 377 13.2.3 解码器概述 377 13.2.4 常用通信协议 377 13.3 串口控制云台和镜头程序设计 378 13.3.1 硬件接线说明 378 13.3.2 通信协议介绍 379 13.3.3 程序功能 380 13.3.4 界面设计 380 13.3.5 变量/函数声明 383 13.3.6 初始化操作 386 13.3.7 按下与弹起控制的实现方法 388 13.3.8 串口操作 407 13.3.9 发送数据 408 13.3.10 程序测试截图 417 13.4 小结 417 附录 串口调试 419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D D D D C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