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系统调用
是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程序调用的一组“特殊”接口。用户程序可以通过这组“特殊”接口来获得操作系统内核提供的服务,比如用户可以通过文件系统相关的调用请求系统打开文件、关闭文件或读写文件,可以通过时钟相关的系统调用获得系统时间或设置系统时间等。
注意内核函数和系统调用的关系,内核函数在内核实现,满足一些内核编程的要求。系统调用是一层用户进入内核的接口,它本身并非内核函数,进入内核后,不同的系统调用会找到对应到各自的内核函数.
系统调用、用户编程接口(API)、系统命令的辨析
用户编程接口其实是一个函数定义,说明了如何获得一个给定的服务,比如read()、malloc()、free()、abs()等。它有可能和系统调用形式上一致,比如read()接口就和read系统调用对应,但这种对应并非一一对应,往往会出现几种不同的API内部用到统一个系统调用,比如malloc()、free()内部利用brk( )系统调用来扩大或缩小进程的堆;或一个API利用了好几个系统调用组合完成服务。更有些API甚至不需要任何系统调用——因为它不必需要内核服务,如计算整数绝对值的abs()接口。
系统命令相对编程接口更高了一层,它是内部引用API的可执行程序,比如我们常用的系统命令ls、hostname等。Linux的系统命令格式遵循系统V的传统,多数放在/bin和/sbin下
系统调用过程
Linux中实现系统调用利用了0x86体系结构中的软件中断[4]。软件中断和我们常说的中断(硬件中断)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软件指令触发而并非外设,也就是说又编程人员出发的一种异常,具体的讲就是调用int $0x80汇编指令,这条汇编指令将产生向量为128的编程异常。
之所以系统调用需要借助异常实现,是因为当用户态的进程调用一个系统调用时,CPU便被切换到内核态执行内核函数
int $0x80指令目的是产生一个编号为128的编程异常,这个编程异常对应的中断描述符表IDT中的第128项——也就是对应的系统门描述符。门描述符中含有一个预设的内核空间地址,它指向了系统调用处理程序:system_call()
Linux为每个系统调用都进行了编号(0—NR_syscall),同时在内核中保存了一张系统调用表,该表中保存了系统调用编号和其对应的服务例程,因此在系统调入通过系统门陷入内核前,需要把系统调用号一并传入内核,在x86上,这个传递动作是通过在执行int0x80前把调用号装入eax寄存器实现的。这样系统调用处理程序一旦运行,就可以从eax中得到数据,然后再去系统调用表中寻找相应服务例程了
优劣
提供了统一的接口,比如读取数据,API就不必理会数据存储的物理介质。保护了OS的稳定,因为系统调用、异常和中断是外界进入内核的仅有通道,这就保证了不同进程对内核空间的操作是可知并可控的,这为OS多任务调度和虚拟内存实现提供了基础。
但频繁的使用系统调用会影响性能,因为从用户态陷入内核态的开销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