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自我图式: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其有力的影响着我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比如运动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核心部分,这个人会更可能的注意其他人的身体和技巧。

    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比如我们与他人的谈话,一两天之后再回忆时,那些与我们自身有关的对话是回忆最准确的。记忆的构成离不开我们的主要兴趣:自我。我们可以更好的回忆与自我有关的实情。

    自我参照效应阐明了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位置。因此常常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指向,比如我们常常把自己看做一个事件的负责人,单但实际上只是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当我们无意中听到其他人提到自己的名字时,会立即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自我概念还包含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的图式,包括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和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

    自我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焦点,因为它有利于组织我们的思想并指导我们的社会行为。社会经验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①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扮演的角色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观察,我们扮演的角色会慢慢的被我们的自我感觉所接受。

    ② 社会同一性

        对自己是谁的认识不光包含个人身份,还包含社会身份——民族,信仰,性别,学术专业等等。在我们所处的团体中,当我们的属性占团体中的大多数时,我们常常会忽略社会身份,但是如果这个属性是小部分时,我们会更多的关注这种社会身份。比如处在白人群体中的黑人,常常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同;在一群女性群体中的男性,也会常常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属性。

    ③ 社会比较

        我们把自己和他人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何不同。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是围绕着社会比较进行的。我们评价某个人得表现时,常常不自觉的与自己比较。当我们成功后,我们常常会向上比较,并树立更高的目标。

    ④ 成功和失败

        挑战现实任务并取得成功会试我们感觉自己很能干。全力以赴并取得成功会使人感到更加自信有力。感觉自己有价值的人更加快乐,较少神经质,较少受溃疡和失眠的困扰,较少药物和酒精依赖,失败后具有更强的坚持性。

    ⑤ 其他人的评价

        公认的成就能增强个体的自我概念。如果我们称赞某个小孩有才华,刻苦学习或乐于助人,那么这个孩子会把这些观点融入到其自我概念和行为中去。

    ⑥ 自我与文化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同的文化氛围对个人的自我概念有不同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个体的思维不同,比如对熊猫,猴子和香蕉三者取出关系更紧密的两者,美国人习惯将熊猫和猴子取出放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动物,而亚洲人更可能看到猴子吃香蕉的关系。


自我认识

    我们究竟如何认识自己,对自己真正了解多少呢?

    我们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我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时常是错误的,比如让被试事前吃一些“假药”,并告诉他们一会可能会导致心悸,呼吸不规律和神经质发抖,这些现象与电击症状是一致的,然后对他们实施逐渐增强的电击,实验发现吃过药的人比没吃过药的人忍受电击的强度提高了4倍。事后询问他们原因时,人们都否认自己承受电击能力强与吃药无关。

    预测我们的行为:人们在预测他们的行为时同样会犯错。比如询问他们是否会服从命令对其他人实施强烈的电击时,个体会毫不犹豫的否认会受其影响,但是实验表明多数人还是会受其影响的。在预测情侣关系时,父母和室友的预测往往比当事人准确,因为当事人往往会高估积极因素造成的影响,而预测悲观行为时,往往自我预测比他人预测准确。

    预测我们的感觉:我们常常会错误的预测成功给我们带来的喜悦和失败给我们带来的悲伤。一个实验要求接受HIV检测的人预测其知道结果五周后的感受,与预测结果相比,得到好消息的人较少高兴,得到坏消息的人也较少悲伤。人们会忽视自己心理免疫系统的速度和力量。

    自我分析的智慧和错觉:有关直觉和记忆的研究显示,我们对自己的思维的结果比过程知道的更多。我们常常无法解释思维产生的过程,就像艺术家常常不知该如何报告其产生灵感的思维过程。科学家提出了大胆的设想,控制我们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和解释我们行为的心理过程截然不同。一个实验要求被试从两个艺术海报中选择一个带回家,那些被要求在作出选择并说明选择理由的被试都指出海报的幽默感是促使他们作出选择的原因。但几周后,他们对自己选择的满意度比那些仅仅靠感觉或一般性的选择海报的人满意度低。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有双重态度系统(dual attitude system),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外显态度改变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内隐态度就像老习惯一样,改变起来相当缓慢。

    而另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吸引人们对原因的注意会减少态度报告对有感觉引发的行为预测的准确性。态度报告如果关注感觉方面的问题可能更具有洞察力,但另一些领域比如根据花费,未来职业发展来选择读哪所学校时,分析原因可能比分析感觉更有效。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