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到新加坡开展了一周的业务拓展和沟通,把我的一些见闻和心得分享给大家。我们和很多源自国内的软件公司一样,如何选择出海路径是很关键的点,在当前环境下,我觉得全球路径选择上有2种选择:
a. 中国-东南亚-日本-欧洲-美国
b. 美国-日本-欧洲-东南亚-中国
这两种路径都是我认为可行的路径,这里要注意的是,哪种方式都需要深耕,而不是浅尝辄止,任何软件产品、SaaS都不存在Globalization,只有各地方的Localization。换句话讲,如果你选择a,在中国没有确立好产品的市场定位,获得大量标杆客户的认可,公司进入收入正循环,就不要妄想通过拓展海外来找到你的产品定位和产品收入;如果你确定选择b,要做美国是你全力投入美国市场(例如,Defy),你就不要想着在中国再挣一些钱来养家糊口,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市场。PMF完全不同,除非你有大量资金和分成2部分的创始团队,否则双线作战的结果就是双线溃败。
按照毛主席的说法,在自己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唯一选择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而创业公司的优势就是创始团队的注意力,如果你没有赢得多地局部战争的把握,不如集中精力先做好一地的产品。
那么究竟选a,还是选b呢?
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中国软件市场值不值得做?”这在我这篇文章中已经讲过《中国软件市场值不值得做? - 知乎 》, 那么,如果完成井冈山根据地的打造,除了下一步打造延安根据地,按照a路径的规划肯定要走向海外。那么下一个问题,做东南亚的话,新加坡值不值得做?
新加坡软件市场值不值得做?
我这次新加坡之行和很多当地高管、合作伙伴、云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整体分为2派,一派是我认识很多年很熟的朋友,劝我不要做新加坡市场,理由是新加坡市场太小了,有钱的买软件的企业就那几个,余下企业都是只是分公司没有软件购买决策权,不值得做;另一派是中国过去的企业还有当地合作伙伴,都是劝我新加坡值得做,做了新加坡就可以辐射东南亚和日本,最终实现软件全球化。
两方说的都有道理,所以以“小马过河”的心态,我访谈了一些新加坡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大概有这样几个心得分享给大家:
- 要不要做新加坡开展市场,首先看你的战略诉求:新加坡本地不是一个大市场,但是他是一个东南亚华人的HUB,所有做东南亚、中东的华人,都会在这里逗留片刻。所以,新加坡可以Connect各种类型的华人。所以,如果你需要建立Connection,这里是值得你花时间的地方。
- 新加坡是你产品做海外华人圈PMF的一个据点:每个产品出海的时候,都会需要调整自己的产品以适应新市场(这就是我说的Globalization其实是各地的Localization),而新加坡因为是一个亚洲海外华人的Hub,既有美国先进的SaaS,也有传统东南亚的上一代系统。所以你的产品在这里可以充分的打磨以适配当前全球市场。
- 新加坡是一个尊重中国的技术,但是会要求海外的品牌:中国本地品牌在这里是没有优势的,因为你已经是中国人,所以你需要叠加美国公司品牌来做事情,否则可能会陷入“政治正确”的风险力。
- 新加坡是一个“精英经济”,能在新加坡一直定居的华人都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精英华人。如果你想打动他们拓展新加坡和东南亚市场,你必须要有扎实的产品和扎实的客户案例。在新加坡华人的眼界和见识是足够的,和你竞争的是来自全球的软件,没有TOP华人认知的品牌拓展是不容易的。如果从0开始,我觉得还是有一定挑战的,可以国内练好基本功做好PMF再到新加坡拓展,ROI会更高一些。例如我用白鲸开源的DataOps和数据集成案例是这个样子的,这才能让大家看上一眼
对于我来讲,因为白鲸开源做的是DataOps和ETL,本来就是各种云、数据库、数据存储的Connecting的地方,在新加坡这样一个Connecting的城市,新加坡就是一个值得我深耕的地方。
那么对于你来讲,首先你要想好选a还是选b,如果你选a,那么在拿下“井冈山”之后,你是否需要connecting the world,如果需要新加坡市场是一个逐级挑战难度的Hub,值得你来耕耘。
One more thing
有人说,郭大侠,你把公司战略全都用文章写出来不怕被竞手针对么?我说,现在在中国的软件创业者,就像一群在沙漠里开荒者,哪有什么竞手,全都是战友。多分享点思路,让大家少走点弯路,这样能和你一起改造沙漠的人就多一些。最终把沙漠变成绿洲可能都不只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至少我们要给下一代开荒者留下些什么,最终让源自中国的新一代软件公司就像当年的IBM、微软一样走向全球,征服世界!
最后祝福每一个华人软件创业者,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