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监控为何极易沦为鸡肋?

绝大多数前端团队,都有错误监控,无论是私有部署的,如 Sentry,还是采购三方。

这似乎是个政治正确的方向,直观感受上,是一定要做的。

但一接入线上后,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短期会涌入大量错误,不同重要程度的错误,杂在一起,难以区分。

一时不知,该如何下手。

久而久之,就任由其增长,置之不理。

同时,线下似乎也无异常反馈,就更加坦然处之。

回到我们搭建错误监控的初衷。

接入前端错误监控的目的,本质是为了,通过真实监控生产前端错误,以此数据为支撑,确定生产健康状态。

可以认为,任何错误一定会影响部分逻辑,也就是说,一定是某种程度的生产问题。

无论,它是第三方依赖,还是自身应用爆出的。

原则上看,任何生产问题都应该被"解决",这个"解决",只有两种:

- 排期处理- 标记无需处理

社区也有谈到错误分级的问题。但我认为,无论分多少级,背后本质也是对应上述的两个动作。

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家不会去“解决”呢?

可能是因为我们习惯于一个假设,那就是,真有问题早就有人反馈了,线下平静,就代表正常,改不改无所谓。

想想,如果某个问题是通过拉群反馈,哪怕只影响到一个人,估计十分钟之后就上线解决了。

那么,真的所有问题都会通过这类方式反馈上来吗?很显然,不是,错误监控中的数据,可以认为是,最全面,最真实的展示。

如果,我们只想着关注此类问题(人肉反馈),那么,前端错误监控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关注群不就可以了。

所以,以清零错误,“解决”所有生产问题为最终目标(非立刻,而是在一定周期内),还是有必要的。

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做这个事情是有成本的,收益如何评估呢?

其实,也很好理解,自己负责的项目,生产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身就是正常的工作内容,确保业务真正一切正常,便是最大的收益。

那么,即使认识到上面所说的,是否就能达到清零的目标,并且可持续呢?从过往的经验看,显然也不行。

那要靠什么呢?可能还要靠绝对强硬的制度与考核,毕竟完全长久性地,靠人自发,是不靠谱的。

如果上面都做到了,最终可能会是这样:

  • 真正先于业务反馈,发现问题

  • 梳理与评估所有错误,从数据层面,确保业务项目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 大家重点不仅停留在交付层面,而是开始具有关注项目的运行情况(错误是其中一种反应),综合能力上,得到提升。

与其说,错误监控效果的好坏,是个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个管理与实施问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前端生存游戏玩家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