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被 scoop(抢先发表)是怎样一种体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

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声明:仅做学术分享,侵删

作者:奥斯蒙德的108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answer/1119262770

我常年活在被scoop的压力之中,经验相当之丰富。。。

先讲一些例子让大家开心一下吧,具体的经验总结在后面。。。

例一:PhD期间,有个项目X做的差不多了,但老板觉得离发文章还差点什么,于是让学弟接着做项目Y,准备合写。结果项目Y被人scoop,老板遂弃疗。。。一年后,项目X被别人一模一样的做了来,发表在物理著名一区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下简称PRL)。。。

例二:PhD末年,突发灵感想到一个很“美妙”的idea,并花了两周验证了其正确性。正在兴奋的跟老板介绍的时候,arXiv上出来一篇某大佬的文章把我scoop了。整个人慌成狗,六神无主。老板表示他觉得两篇工作其实有不同之处,并坚持让我把一些很难的计算仔细的完成并好好打磨,而不是仓促的写一个稿子挂到网上。两个月后,scoop我的文章发到了PRL。四个月后,我终于完成了所有的计算,但我的结果已和scoop我的文章大不相同。又过了半年,我的文章也成功发表在了PRL上。

例三:博后期间,和某大牛同僚在讨论中想到一个很令人激动的idea,觉得很容易实现!几天后,被某大神scoop,弃疗。

例四:几周后,和同一大牛同僚又讨论出另一个令人激动的idea,也觉得很容易实现!两周后,被另一大神scoop,又弃疗。

例五:几周后,和同一大牛同僚又想到了第三个令人激动的idea,终于无人scoop。半年后,文章挂到了arXiv上,现在正在审稿中。一次开会的时候,兴奋的跟领域内某顶尖大神(我的偶像)分享了我们的结果。大神异常冷静的表示,这些结果我都差不多知道了,因为你们把我scoop了。

经验一:冷静下来,调整好心态

首先,我们要正视被scoop这件事情。一个冷门的方向是很难被scoop的,因为全世界也没有多少人在研究了。所以一个人被scoop,大概率意味着【1】他在研究一个相对热门的领域;【2】他选择的科研方向是受人关注的。这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嗯,调整好了心态,我们再来看如何应对自己被scoop。。。

经验二:确定自己确实被scoop了以及到底被scoop了多少。

Again,先冷静下来。人在这种时候往往会比较慌乱,所以有的时候会误以为自己被scoop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所以明确自己被scoop是很关键的。一般来说,简单的读一读abstract和conclusion就能得到明确的答案了。

另外,明确自己被scoop了多少也是很关键的。如果idea只是部分被scoop,那么其实不用太着急,你可以略悠闲的读一读文章,好好思索一下这篇文章和你正在做的project的差异性。把这些区别想清楚了,最后成品的工作就完全go beyond之前的文章了。见例二。

如果不幸的是,你被完全scoop了,那么:

经验三:一定不要细读scoop你的那篇文章!!!

原因很简单:如果你认真的读了那篇文章,那你就一定会被文章的观点所影响。在这种关头,保持自我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要把自己的文章加班加点的赶出来,我们绝对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充斥着别人的影子。所以,“做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scoop你的文章屏蔽掉,忘了它的存在。

经验四:对自己被scoop的科研项目做精确的评估。

物理圈里,一般来说时间相差一个月以内的两篇文章都被认为是独立的工作。所以,是通宵还是弃疗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科研进度。如果你刚刚起步,并没有确切的结果,那就换个小号重练吧。如果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那就通个宵,把东风吹起来。当然,最纠结的还是进度条卡在50%的这种情况,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经验五:被scoop的多了,也就慢慢开始scoop别人了。

俗话说的好,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慢慢的,我们就变成了我们最讨厌的那个人 O_o

作者:知乎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answer/1271703622

体验就是印象深刻,经历一次,终身难忘。我博士生投的第一篇EMNLP论文是用聚类方法做关键词抽取,刚投完过投稿截止时间WWW就发了录用论文列表,其中有一篇也是用类似的思想做标签推荐。

那段时间几乎天天都在想,如果稿件没被录用该怎么办。幸运的是最后被录用了,因为是第一次中顶会叠加幸运没有被抢先发表,所以至今都数那次看到录用通知最兴奋。

这十几年下来跟同学们投的论文多了,想法撞车时常发生,甚至有时是清华的两个研究组间出现撞车,甚至有时两篇工作的模型名字完全一样,都碰到过。感觉在某个领域耕耘足够久时间,基本能具备判断一个想法出现撞车的概率,而这点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无法体会。这应该也是导师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帮你判断一个想法到底靠不靠谱,该不该做,要不要快马加鞭加班做。例如2018年底BERT出来席卷整个NLP,当时基本可以判断有几个方向一定会有很多工作,如引入知识,跨模态,跨语言等。组里有同学在2019年上半年提出想做跨模态文本预训练模型,当时就建议要做就尽快,不然很可能被scoop。最后果不其然,在2019年中后段一下涌现出好多篇多模态PLM来,这位同学因此颇受打击。

不过,我觉得这个过程似乎在所难免,新鸟都是被这些压力和挫折不断磨砺才成为老鸟的。科研作为一门职业而言,与很多工作类似,都需要大量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屡败屡战,越战越勇。希望更多同学不被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吓到,逐渐长成为领域的栋梁。

直到我博士毕业做了老师,有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领域的一位前辈老师跟我开玩笑说,ta组里的同学挺怕看到我们的最新论文,生怕在做的想法又被我们抢先了。我当年读博的时候,绝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也能成为那个抢先的人。也许这就是一种试炼的过程,需要做的就是吸取经验,坚持下去,总能探索出自己的一条科研之路。

作者:匿名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answer/124411736

背景,国外实验室小PhD一枚,被Scoop的是我师姐。
非常恶性的Scoop,之前来我实验室短期交换的博后偷了我师姐文章的idea回去,三四个月内先后发了两篇文章,加起来影响因子都近50了(生物期刊有一篇还是CNS那级别,你们懂)。师姐那时候五年级PhD了面临着毕业+找工作,想想这打击有多大吧。

那时候我还在那个实验室轮转,虽然和我没什么关系,但是Scoop她课题的那个实验室老板和博后都是中国人,搞得我特别尴尬,那时候英语也不是那么太流利连安慰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倒是师姐对我一点隔阂都没有,我后来进了实验室顺着她的课题往后做也各种倾力帮助,非常感动。

另外,现在师姐终于要投自己文章了,延迟了一年毕业。不知道以后影响会怎么样。但是那篇文章很棒,我也真心希望师姐日后的发展能够顺利不要再有这么大波折了。

学术界本身存在竞争是正常的,我也不止一次看到CNS同一期连着两篇结果相同过程方法几乎没有太多重叠的文章。话说回来良性竞争我认,想法不如人速度不如人而已。这样恶性的事件,哎。。。只能以后自己尽量多个心眼了。

作者:漆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answer/124295651

Scoop这种事情,感觉也分“良性”的和“恶性的”. 所谓“良性”Scoop,就是说两个组(几乎)独立地沿着某个思路做东西,一方先做好,发了. 另一个组也只能感叹技不如人. “恶性” Scoop就是一个组从另一个组那里窃取idea,抢先发出文章.

我自己没有被Scoop的经历,但是知道一些恶性Scoop的例子. 听的是某失意发考题的酒后之言...为了避免被他的同行猜到,这里就不透露任何他/她的个人信息了. 以A代替.

大概的故事剧情:这个发考题A曾经想到了一个很新颖的范式,安排组里学生初步做了预实验,结果喜人。正好有一个大会议在前,就把这个范式以及预实验结果放到了会议演讲的最后。不料此事引起了某大研究组的注意,回去之后立马开始安排做实验。大组运作效率高,硬是抢在A之前把实验做完,把文章写完发出来了.

A吃了大亏,但也没处争辩 - 因为大研究组只是用了他提出范式的核心内容,许多细节完全不同;会议上的演讲说出来也没什么力度,人家可以说,受此演讲“启发”;大研究组势力范围大,也没人闲的没事去得罪他们...

他的sub field偏实验,所以有时候一个精巧的范式就决定了出品的等级. 感叹一下academia欺凌的可怕.

作者:空中骑碧驴是本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answer/1613773053

老师发过来一个论文链接,我以为是像往常一样让我阅读学习,没想到过一会老师说:“论文拖一拖就很容易被别人发表,所以以后还是快一点吧”。那一刻我觉得没啥。第二天我仔细看了对方的论文后才发现,和我的论点真的很像,可以说是一摸一样,老板告诉我必须要有自己的新东西才能发表,新论点要超过50%才行。也就意味着我想发论文的话要大改,往哪里该我还不知道。。。

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

1.绝对不要拖延,不要觉得自己的图画的差不多了论文就差不多了,发表才是论文的结束。

2.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有信心,不要因为看不上它就放养。实际上可能错过一篇很大的文章。

3.文章的包装真的很重要,对方的论文只不过把我的论点换成另一个情景,看起来重要很多。


作者:知乎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answer/309568056

我可以说是scoop和被scoop专业户了。人脸识别这领域因为研究的人太多,而能够改进的部分又非常有限,所以大家的研究思路也都差不多。我去年的一篇论文前后有3篇类似或一模一样的工作,今年投的一篇文章也已经有两篇类似的文章出现了。

去年那篇我为了完善理论,把3月份一个会议的deadline给错过了,结果有一个类似的工作投了那个会议并且放了arxiv,而且他们也有一个类似的理论,写得很粗糙,但因为比我放arxiv早了一个月,现在有人引用他那篇说他们首先提出了xxx,看到了也还是很难受的。

我倒是不排斥scoop,还喜欢跟这些作者一同交流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还是养成了投稿的同时放arxiv并且公开源码的习惯,我觉得好的idea是藏不住的,牛顿莱布尼茨都能撞车,我这些浅显的idea早晚会被人想到,还不如早点放出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说个题外话:我之前一直在github上维护自己的代码,结果去年9月有个人突然问我:你新上传的代码里实现的公式是XXXX吗?我试了一下效果挺好的。。吓得我赶紧把我的代码放到了私有仓库里,把公开仓库的新代码都给删掉了。

作者:小软糖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0366/answer/124384568

老师当时研二快结束的时候准备发文章 当时实验已经做的差不多 发的文章也就4左右的影响因子 就像大多数的搬砖工一样 小小的文章女生混个毕业已经非常知足 然而几乎就在马上投稿的时候 被爱尔兰的某实验室发表  90%的相似度 对方发的也不高 也是在4左右的影响因子 结果我老师跳河的心都有了 抱着妈妈哭了一夜双眼第二天都快失明了 然后找了导师做出了一个决定,读博

老师读博的时候还是做原来课题 由表层做到了机理部分 最后博士延期一年 发了顶级杂志的子刊 留了校 现在成为了一名副教授啦 前几个月老师去欧洲有一个会议 意外的碰见了爱尔兰实验室当初那篇文章的作者A A见到我老师特别的开心 特别崇拜 因为我老师发了那篇文章后 A的导师就一直批评A为什么想不到这样子做当初为什么不能发的更高影响因子吧啦吧啦吧啦 回国后到现在了他们还一直用邮件联系着 我老师为A提供了好多方法和思路 曾经的对手竟然成了朋友

可是谁曾想过A当初是让我老师置之死地的人
可是也是A的出现让我的老师变得更加优秀

☆ END ☆

如果看到这里,说明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点赞。微信搜索「uncle_pn」,欢迎添加小编微信「 mthler」,每日朋友圈更新一篇高质量博文。

扫描二维码添加小编↓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