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个年龄,是不应该有什么认识的,但既然都说认识了,就表达一下自己的愚见。
我感觉人性是这样的:无论是圣人还是凡夫他都会,再冷的时候想热一点,再热的时候想冷一点,当我们吮吸到母亲的第一口奶水时会主动地去喝第二、三口;无须再多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假如每个人在一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块石头那么,我们所经历的岁月就是对他的打磨,当人长大时就会有:老子、孔子这样的玉器和甲、乙这样的石头,以及秦桧、汪兆铭这样的灰土。
我们在脱离母体之后,我们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其实这些结果都是一样的,宋时有禅悟曰: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几句似乎自己都不理解的话也许能够解决石头的不同。
明代的王守仁说人都是有良知的,他把圣人和凡夫比作金子与铜铁,圣人伟绩的大小取决于金子的重量,多么好的比喻。古来儒家教育深入人心,朱熹一代更加推广,这就造就了中华几千年的孔子文化,但我们看看今天的多元化知识所造就的人才和人才,我们的文化加深了层次和内涵,但我们的内在却似乎更明白了。
我们可以看到街道上的市井经济繁荣,也可以看到趴在马路边的低着头、仰着头的“弱势”群体,似乎,这就是社会所必须有的?假如是 那么他们的良知又都存在着,那就是他们的文化不同决定了施与受得位置,由此看来,人性有时候是决定于文化的,但是,我们假设 一家的双胞胎兄弟,他们所受的教育与熏陶都是一样的,难道他们的结局和成就就一样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的假如,就不一定是了,也就是说两种极端的对立就不一定存在了或者有一个或者两者“中和”,中庸之道,是为君子之道。我们人性还是应该看看古人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