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王阳明心路

重走王阳明心路

一、怎样一个人

💡 了解王阳明心路的入门读物:《明朝那些事儿》

人物介绍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所以人称“阳明先生”,出生于浙江余姚,后迁居浙江绍兴。

王阳明小朋友出身大地主家庭,父亲是状元,祖先据说是王羲之。他从小聪明过人,但是志向也高的吓人:当圣贤。为此,他除了没少挨父亲打屁股外,还落下了身体不好的根子。

成长经历

王阳明,成长经历就异于常人,早年丧母,但能机智地与继母见招拆招,使得继母并不敢欺负这个丧母的孩子,对其尊重有加。其父王华又十分有智慧,多数时候都是给予引导而非生硬地管教,让王阳明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撒野去论证去实验。

  1. 年少

    从出生到弘治十八年(王阳明34岁前,1472-1505年),这一阶段,是王阳明博览群书、广泛吸取不同的思想资源,丰富其思想经历、历练其处事才能的时期。

    按照史料的记载,12岁之前,王阳明并未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在他的祖父王伦的言传身教之下得以启蒙并默诵群籍的。11岁时,因他的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在北京供职,他才随祖父来到北京,次年在书馆就读。就在12岁时,他即确立了以“读书做圣人”为“人生第一等事”的志向。这一志向的确立,为他此后全部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方向。

    15岁时,他的父亲王华带着他去居庸关外。当时的居庸关外早已不是朱棣时代的样子,蒙古骑兵经常出没。于是,他萌生出为国效力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很快被王华扼杀在摇篮里。他考察居庸关,某种意义上即是他把“圣人”志向付诸实践的第一次尝试。他详细考察了居庸三关的山川地理、道路交通以及关外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不仅做了详细记录,而且结合地理实况给予分析,并试图把他基于实地考察所提出的防御策略献给朝廷。在考察期间,他也向少数民族青年学习骑马射箭,“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16岁他读到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立即付诸实践,去“格竹子”,结果使他身体染病,由此而体会到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或许有误,未必是通往“圣人”境界的坦途,开始对朱熹之说产生怀疑。

    17岁他在南昌结婚,结果却与道教结缘。不久之后他就有了新的人生计划,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做圣贤!

    此后的十数年中,王阳明一直处于思想与现实的某种纠结之中。他既坚持作为“人生第一等事”的圣人志向,又苦于无法寻找到通往圣人之道的现实途径。他既出入于佛教道教,对二教思想均有精深领悟,又驰骋于文章辞艺,其诗词歌赋的成就,足与当时第一流文士相颉颃,同时又精读兵法,深加研习。他三次参加科举,直至28岁才进士及第。在工部“观政”期间,朝廷命他监修威宁伯王越的坟墓,王阳明又把他的军事知识运用于这一民事工程的管理当中。

    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阳明32岁。他自觉反思了自己广泛的思想阅历与多方面的实践经验,“渐悟仙、释二氏之非”,重新又回归到了“圣人之学”这一根本原点。两年之后,他与湛若水(1466-1560年)一见如故,结为好友,共以发明“圣学”为己任,更坚定了他必为圣人的根本志向。

  2. 龙场悟道

    在王守仁三十四岁那年,由于为弹劾刘瑾的御史辩护,得罪朝中“权奸”——刘瑾。于是,天资聪慧、进士出身的王守仁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遭廷杖之刑发配贵州龙场,中途还被刘瑾派来的刺客劫持,佯装跳河自尽最后逃走,经海路自浙江漂泊到福建,九死一生。他一生文治武功,建立盖世功勋,而这背后隐忍的痛苦,也非常人所能领会。

    被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当地穷山恶水,荆棘丛生,根本就不是人待的地方。王阳明一去就病倒了,房子的潮气太重,他和下属竟只能自己动手建房子。

    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度的物资匮乏、上级官员的凌辱,如此等等,生死之间几乎命悬一线,把王阳明逼到了生命的绝境。但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王阳明实现了“绝地重生”,实现了他思想生命的更生。

  3. 江西剿匪

    正德十一年,朝廷任命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地方”,他实际所管理的地方,是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区域。在四省边界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众多的土匪武装,山头林立,四处劫掠,给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朝廷多次派兵征剿,但收效甚微。

    这个时候我们的男主角王阳明同学就开始大放异彩啦。这个匪,怎么剿?

    第一步,观察。我们的男主角最nb的技能,就是观察,找准问题的核心。

    王阳明到达赣州之后,旋即投入一系列的具体工作,实地勘察地形、了解道路交通情况、掌握敌人兵力部署以及各山头之间的相互联系、己方兵员及其作战能力、作战器械的预备等等。

    上来不是蛮干,先研究以往的剿匪战例,发现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展开作战,这说明什么?有内奸!怎么抓?放出假消息,然后盯梢,通风报信的人回来后直接逮捕。那么怎么让这些人发挥最大效用呢?显然,最优秀的解决方案就是,让他们去通报假消息,为官府办事。所以这些人,一个都没杀,统统利用了起来。

    在不到二年的时间内,彻底清除了四省边界广大地区的匪患。

    每次战争结束之后,王阳明都亲自部署战后民众的生产与生活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并为未来考虑,设立新的行政区,强化政教,更革人心,以期收到长治久安之效。如“横水桶冈之役”结束之后在江西设立崇义县、“浰头之役”结束之后在广东设立和平县,这两个县至今也仍然是县级行政区。

    剿匪还发现了宁王要谋反。第一步,仍然是观察形势。观察了下,发现了什么问题呢?三无。无兵,无将,无人管。

  4. 平叛

    剧情终于发展到了高潮,我们男主角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平叛!

    此时我们的男主,手里只有一块旗牌,如何打败宁王?

    调兵需要时间,此时需要的是,推断对手会出什么招。我们的男主推断出,宁王第一个目标,南京。

    正德十四年六月,王阳明奉朝廷之命前往福建,防止宁王朱宸濠起兵谋反,官船行至赣江顺流而下抵达丰城县,却传来了朱宸濠已经谋反的消息。朱宸濠坐拥十万大军,围攻安庆城,朝廷的救兵迟迟未到。万分危急之中,王阳明集众义勇,行围魏救赵之法,急攻巧战,只用35天时间活捉朱宸濠,迅速平定南昌,抚慰军民,休养生息,并将朱宸濠等俘虏登记造册遣送京师。朱宸濠自起兵谋反到被生擒,不过40天;王阳明自开始发起平叛战争到全面结束,不过10天。

    不仅改写了明朝的政治历史,也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


二、悟道之路

💡 王阳明的心学为何能影响如此深远?因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是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然而经过王阳明的观察,他发现了,人性/人欲都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人性和人欲。

2.1、何为道?

这还要从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说起。 为什么格竹子呢?“格”是个啥东西?因为王阳明要当圣贤,那就得“得道”,就需要“开悟”。开悟这个东西可玄乎了。比如练武之人,都知道武器是“一寸长、一寸强”,可是武林大师开悟之后就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再说佛教,和尚开悟的解释都不一样,而且都听不懂。比如丹霞禅师的答案是“把佛像烧了取暖”;青峰和尚的答案是“火神来取火”;德山和尚的答案是“文殊和普贤是挑粪的(罪过罪过)”。

而对于当时的读书人而言,只有朱熹给出了答案:“穷理格物”。理,就是道,存在于万物之中,我家里养的宠物、正在敲字的这个笔记本、背着老婆藏的私房钱等万物,都存在着理。那怎么破呢?格这些东西。那怎么格得完呢?朱熹大骗子说的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结果王阳明同学格一个竹子,就格吐血了,从此落下了一个身体不好的毛病。 当然,朱熹还给了一个答案,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老家伙自己娶了一堆老婆,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却叫别人灭人欲。

后来,王阳明在龙场顿悟:什么“存天理、灭人欲”,吃喝拉撒睡都是人欲,你叫我怎么灭?!天理是什么,天理就是人欲,理在心中。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龙场顿悟,心学就此产生了。

2.2、王阳明悟道详细过程(多摘于《明朝那些事》)

  1. 萌芽

    16岁他读到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立即付诸实践,去“格竹子”,结果使他身体染病,由此而体会到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或许有误,未必是通往“圣人”境界的坦途,开始对朱熹之说产生怀疑。

    17岁他在南昌结婚,结果却与道教结缘。不久之后他就有了新的人生计划,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做圣贤!

    有了理想是好事,但是怎么实现呢?毕竟这个理想的可操作性实在不高!王守仁自己也不知道,但他没有灰心丧气,不断地追寻着圣贤之路。

    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有起点,却似乎永远看不到终点。它神秘、诡异,又深不可测,它比名将之路更加艰辛,在这条道路上,没有帮手,没有导师,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败,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弃。

    然而王守仁义还是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道路,他坚信终归会找到方法!

    王守仁十八岁那年,他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一位书生告诉他“格物穷理”可以成为圣贤,并让他去读朱熹的书。

    朱熹认为“理”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你家耕地的那头黄牛是有理的,后院的几口破箱子是有理的,你藏在床头的那几贯私房钱也是有理的……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

  2. 开始

    • 格竹子求理

      那么怎么“格”?“格”到什么时候能够“格”出理呢?

      关于这个问题,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伟大导师程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也就是说,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是会“豁然贯通”的。

      于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故事——“守仁格竹”上演了。

      王守仁开始格自家花园的竹子,他坐在竹子跟前,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呆呆地看着这个有“理”的玩意儿。但是他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在病中,他产生了疑问:朱熹的话是对的吗?

    • 转折——知欲

      一个偶然的事件,让王守仁发现,朱熹的理论中存在着某些重大的问题。

      一次,他在杭州的一所寺庙中见到了一位禅师,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

      在两人的交流中,他问禅师想念家中的母亲吗,禅师一声感叹:“怎能不想啊!”王守仁看着惭愧的禅师严肃地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惭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第二天,禅师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王守仁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正是从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识到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可能是错的。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就这样,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王守仁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了朱熹的体系,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

      可要想走到这条圣贤之路的终点,他还必须找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疑团的答案——“理”。

      可是“理”在哪里呢?

      王守仁也不知道,他只能继续“格”,继续苦思冥想,他坚定地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是能够成功的。

      成功确实就要到来了,但是在王守仁得到最终的谜底之前,他还要经历一场更为严峻的生死考验!

  3. 高潮———龙场

    • 人物经历部分主要介绍了主人公这段时间的经过,这里就着重心路历程。

      天资聪慧、进士出身的王守仁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当他来到他的就职地——贵州龙场后,他发现那里穷山恶水,荆棘丛生,根本就不是人待的地方。

      坚持,还是退却?

      王守仁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选择。他在龙场建房子,然后开设书院,教当地的苗人读书写字,告诉他们世间的道理。

      他们建房子的时候呢,就和当地居民产生了良好的友谊,他把中原先进的建房技术传授给了原住民,帮他们搭建出更加结实,更加防潮的房子。

      这些具有领袖魅力、很容易成为领袖的人呢,往往都是这样,用自己的某一技能造福了一方百姓,对自己所在的群体,做出了极大贡献。

      面对着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为圣贤。显然,王守仁已经具备了这种资格。

      但是他依然没有找到“理”,只有找到、领悟“理”,才能懂得天地大道的秘密。

      可是,“理”究竟在哪里呢?

      在那个宿命的夜晚,王守仁的信念终于崩溃了。十几年来,唯一支撑着他的只有成为圣贤的愿望;但事实是残酷的,不仅没有找到“理”,曾经辉煌的仕途、光荣的出身、众人的夸耀和羡慕,也都已经离他而去。

      既然一切都会被夺走,当初为何要给予呢?

      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

      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

      使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通明人生冷暖。

      只有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摆脱人世间之一切浮躁与诱惑,经受千锤百炼,心如止水,透悟天地。

      因为即将给你的并非富甲一方的财富,也不是号令天下的权势,却是这世间最为珍贵神秘的宝物——终极的智慧。

      王守仁在痛苦中挣扎着,一切都已失去,“理”却依然不见踪影。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

      忽然,一声大笑,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理”在心中!

      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又何必分?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4. 传播——再发展

    正德五年,王阳明离开龙场,升任庐陵县令,这是他第一次实际管理地方政治事务,也是他“知行合一”思想运用于政务管理并取得实际效用的最初实践。同年冬天,他离开庐陵,此后经过了五、六年的职务频繁变动时期,而同时也成为他讲学活动相对最为集中的一个阶段。“知行合一”这一新学说,随着王阳明的讲学活动,传遍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思想影响。

    “龙场悟道”的结果,实质上是他的“圣人之志”在特定条件之下的喷然勃发,他真切地体悟到了“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俱足”,因此也直接导致他与朱熹“格物致知”之说在思想上的分道扬镳。与朱熹学说的分离,同时也就是他自己以“本心”为核心理念的心学哲学体系建构的起点。基于“心即理”的体悟,王阳明创立“知行合一”学说,成为他贯彻一生的关于“心即理”的实践原理。

2.3、何为心学?

心学,讲究知行合一,著名的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就来源于此。我们学习心学,研究王阳明,最关键的就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对阳明先生最好的致敬。对此,我讲几个感悟。

阳明学派,讲究“致良知”。比较著名的故事,就是王阳明在杭州的一个寺庙,让一个思念自己母亲的高僧还俗了。这里我再讲一个故事。我去安徽宁国玩,发现了宁国县志上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主政宁国的是阳明学派的大哲学家罗汝芳,一天一对兄弟来告状,主要是分家分财产的事情。罗汝芳没有讲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大讲特讲父母生养的不容易,兄弟两人的手足情,最后讲得三人痛哭流涕,问题迎刃而解。这就给我们启示,家庭生活中,少讲道理,多讲感情。尤其是中国式的婆媳问题。

阳明学派,强调“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为人处世,就是最好的教材。他想当圣贤,一切为苍生,所以甘冒风险只身平定宁王叛乱。抓到宁王,却把他交给了一个叫张永的人,功劳也就给了张永(当然,张永成了他的盟友)。

自己不贪污,但是能自保。江彬(当时头号反面人物)派锦衣卫来要人(宁王),王阳明说人已交给张永。锦衣卫觉得事情办成办不成无所谓,但是潜规则的银子还是要拿的。王阳明给了他五两。这不是骂人吗?锦衣卫拂袖而去。第二天,按照规矩,锦衣卫要向王阳明辞行。王阳明大赞锦衣卫是道德典范、廉政楷模,并且说自己文笔不错,一定会写文章褒奖。这是软刀子,告诉锦衣卫老实点,小心我用笔杀死你。锦衣卫心服口服的滚蛋了。

江彬派“京军”到江西收拾王阳明,带头的叫张忠。

第一招,派兵痞去骂人。王阳明对骂人者好吃好喝,病了给拿药,死了给棺材,以德服人。事实证明,人心都是肉长的,没人再去骂了。

第二招,问王阳明是否贪污了宁王的资产。王阳明说,正好手上有一个宁王的账本,就是宁王行贿日记,要不要给他看一眼。张忠立刻吓跑了,因为他知道账本上一定有他的名字。(后来,王阳明把这个账本烧了,因为怕更多的人因此受牵连)。

第三招,他们终于发现了王阳明一个弱点:瘦。那么军事一定不行,就布了一个局,让王阳明射箭。阳明推脱不过,连射三箭,均中靶心,然后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坐回座位。短暂的沉默后,全场欢声雷动,王阳明再次征服了所有人。张忠也终于开始识时务了,发现王阳明不可战胜,夹着尾巴离开了江西,“京军之乱”就此结束。

2.4、超越的人格

王阳明功高盖世却遭遇不公,被诸多阁老首辅等官场老油条排挤,未能得到重用,又被批为“狂狷”,不为朱子学派的主流所容,最后抱病出征广西,于戎马之际病逝,未能享得高寿。然而他一生光明磊落,不假外物,不为乡愿,只是尽心尽意求得心安,弥留之际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此等人生经历、人格抱负,是中国儒家士大夫修齐治平的典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在王阳明身上完美统一。

王阳明以入仕实践心学,怀持着教化一方的施政理想,诠释了中国人对于政治责任的独特理解。他到地方就任出行,打的牌子不是戏文里常见的“肃静”“回避”,而是“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他创“十字牌法”、保甲法、乡约法,不仅防盗,更在意于鼓励崇德向善,恢复古已有之的家族互助精神,强化乡里凝聚力。他用“谕俗”四条教育民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不要因一言之忿、铢两之利轻易构讼,贻害子孙。他认为官员有责任教化乡里、爱惜民众,凡是落草为寇的地区,必然是因为“有司抚养之有缺,训迪之无方”,要追究教化不力的责任。在《告谕浰头巢贼》中,对聚众落草的盗贼首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剖析理解其落草的苦衷,逐条分析其为寇的利害,并坦陈自己在“杀与不杀”之间的艰难权衡,以“真心”打动贼首望风而降。平定盗贼后,毫不居功自傲,而是反思不足,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中提出“破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表达自己移风易俗、教化人心的政治理想。

与王阳明相比,清末的曾国藩虽被誉为“古今第一完人”,但历史上争议颇多。王阳明以圣人之志入军务,不以功业为意,只求此心光明。曾国藩以翰林身份筹办乡勇,用事报效君王之心更胜,办事之凶悍有余,其谋划算计老成持重,却少了很多质朴赤诚。曾国藩对于民众的感情仅及家族闾里,其余则诛杀殆尽。杭州城为李秀成太平军所破,秩序井然,复为湘军攻破,十室九空;李秀成厚葬浙江巡抚,湘军则残杀太平军将领。一将功成万骨枯,白骨露野人相食,中国历史上很多功业往往囿于本土意识和功利算计,用百姓之血染红官帽,走不出成王败寇和血酬定律。同样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王阳明不仅恩威并施,以德行感化避免武力,更能够将心比心体谅农民或不满或被挟持造反的苦衷,皆因为心中有大慈悲、大智慧。

1524年中秋之夜,52岁的王阳明设席宴请门人于天泉桥碧霞池上。月光如洗,池水清碧。酒至半酣,歌声渐起,诸弟子操琴吹竹,投壶击鼓而歌,王阳明乘兴作《月夜二首》。其中一首是:“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此诗道尽了王阳明此生的甘苦,他对朱熹、郑玄等大儒的批评和更正,不为世人所容,一生背着狂狷的骂名,承受奸小的谗言。但他所主张的狂,是快意恩仇、个性充沛的狂,是狂歌五柳、诗书江湖的狂,凭借此心光明,而在外界纷扰复杂的变迁中,保持自己的良知。当程朱理学走向晚期,士子以博闻强识为能,以读书渐进为进阶之门时,王阳明却开出了顿悟的药方,主张以此心之光明照亮世界,消弭尧舜与凡人的界限。此种耿介刚直的精神,对于任何时代颓败庸碌的朝野,都不啻一剂猛药。

2.5、通达的学说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是知识与实践的机械对应,而是意念与行动的自然融合。但凡意念之动,必然指向外物,但凡外物之情,则必然与我有关。譬如山中花朵,“此花为我而开”,不是否认物质世界运行,而是睁眼之后看到此花,花开对我方有意义。这种思维可谓与西方现象学等现代哲学超时空相通。王阳明的哲学有情怀、有温度,他主张“万物一体之仁”,世间事只有对人而言才是有意义的,不存在脱离了人的意义。他一生经历坎坷磨难,除了完善和坚定了他的信念之外,更完成了知行合一的人格塑造,求仁得仁,无怨无悔。

王阳明不主张在书斋中省察克己,而是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在实际的事业中悟得人生大道,回归良知。人不能与外部世界隔绝,而应尽心尽意做好包括科举功业、柴米油盐在内的一切,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精一、用心,尽力而为但不执著结果,不为功利目的所屏蔽。这种主张无疑充满了人生的自由灵动与舞蹈的精神,显得分外鲜活。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代表了儒家哲学在心灵层面的最高成就,通过对心的呵护与珍惜,完成儒家的最后一块拼图,中华道统、政统、学统于此浑然一体。

阳明学说简易真切,并能身体力行,故能经久传承。王阳明的人格魅力与其学说高度融合,为官与从政的高度统一,使他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忠君报国的清官循吏,而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政治家化身,学说与人生交相辉映,故能源远流长。时至今日,浙江、江西、贵州、广西等地都不乏香火祠堂,并留有不少轶事传说,阳明学在日本等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也要超过朱子学。究其原因,心学之“心”,抓住了古往今来人的共性,无论高官显贵还是平民凡夫,都离不开“心”的问题,所有宗教和具有宗教色彩的哲学,其最终的影响也要透过“心”来实现。

2.6、个人如何做?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似乎王阳明总能激发出人性中美好的那一面。

就像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严刑厉法、令行禁止,而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圣贤”,所以,每个人其实都有良知有善恶,他只需稍加指点,明确利害,就能促使对方按照大义的方向去做。

在鄱阳湖的恶战中骁勇善战、扭转乾坤的伍文定将军,决战之前就已经犯了军法,没记错的话,是王阳明吩咐了不可追击不可冒进,因为大方向策略就是要引蛇出洞,才好找准七寸打下去,而不是打草惊蛇,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王阳明生气,但却没有立即处置他,而是让他戴罪立功,这才有了英姿勃发、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伍将军。

我也非常认同这一点,其实哪有什么人性本善或者本恶?都不过是相似的人性而已,只是在资源匮乏的穷山恶水更容易激发出人性的恶,争夺资源。而物质充盈的条件下,更容易激发出人性的善,资源交换,互惠互利。

我想,轮到我们身上,该怎么学习“知行合一”呢。学不好就会变成东施效颦。难道我们也要向王阳明一样想当圣贤吗?我们有这个本事吗?其实,我们要真诚的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然后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知行合一”,这需要强大的内心支撑。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当官的,你到底是为了升官发财还是为了好好生活(且不谈为人民服务)。如果为了发财,为啥不去经商?如果是为了好好生活,面对没有监管的工作,能不能做到“手莫伸”。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