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有Binder连接池?
产生原因:因为当有多个不同的业务块都要使用AIDL来进行通信,则需要创建多个Service,每创建一个Service就需要消耗系统资源。
解决思路:将所有的AIDL放在一个Service中处理
2.Binder连接池的使用方法?
实现步骤:
1. 首先,为每个业务模块创建AIDL接口并实现此接口及其业务方法。
2. 创建IBinderPool的AIDL接口,定义IBinder queryBinder(int BinderCode)方法。外部通过调用此方法传入对应的code值来获取对应的Binder对象。
3. 创建BinderPoolService,通过new BinderPool.BinderPoolImpl实例化Binder对象,通过onBind方法返回出去。
4. 创建BinderPool类,单例模式,在构造方法中绑定Service,在onServiceConnected方法获取到BinderPoolImpl对象,这个BinderPoolImpl类是BinderPool的内部类,并实现了IBinderPool的业务方法。BinderPool类中向外暴露了queryBinder方法,这个方法其实调用的是BinderPoolImpl对象的queryBinder方法。
1、先提供两个AIDL接口来模拟多个模块都要使用AIDL的情况:ISpeak接口和ICalculate接口:
接着,实现这两个接口:分别为Speak.java和Calculate.java文件:
可以看到,这两个接口的实现类,都是继承了Interface.Stub类,这个在上一章的服务端代码出现过,是在服务端的service内部实现了接口的方法,而这里我们把实现了接口的方法从服务端抽离出来了,其实这个实现类依然是运行在服务端的进程中,从而实现了AIDL接口和服务端的解耦合工作,让服务端不再直接参与AIDL接口方法的实现工作。那么,服务端通过什么桥梁与AIDL接口联系呢?答案就是Binder连接池。Binder连接池管理着所有的AIDL接口,就如一位将军统帅着千军。客户端需要什么Binder,就提供信息给Binder连接池,而连接池根据相应信息返回正确的Binder,这样客户端就能执行特定的操作了。可以说,Binder连接池的思路,非常类似设计模式之中的工厂模式。接下来我们看Binder连接池的具体实现:
2、为Binder连接池创建AIDL接口:IBinderPool.aidl:
为什么需要这个接口?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service端并不直接提供具体的Binder,那么客户端和服务端连接的时候就应该返回一个IBinderPool对象,让客户端拿到这个IBinderPool的实例,然后由客户端决定应该用哪个Binder。所以服务端的代码很简单,只需要返回IBinderPool对象即可:
3、服务端service代码:
①号代码处,实例化了一个BinderPool.BinderPoolImpl类,并在onBind方法返回了这个mBinderPool对象。
4、接下来我们看BinderPool的具体实现,代码比较长,我们先大体上认识,再详细分析:
大体上看,这个类完成的功能有实现客户端和服务端的连接,同时内有还有一个静态内部类:BinderPoolImpl,继承了IBinderPool.Stub,这也非常眼熟,所以这个静态内部类应该是运行了服务端的。好了,我们从上往下分析每一个方法的作用:
①private BinderPool(Context context)构造方法:这里传递了context对象,注意到,这个构造方法使用了private修饰,那么外界是无法直接调用构造器的,所以有了②号方法。
②public static BinderPool getInstance(Context context):看到getInstance字样,熟悉设计模式的读者应该知道了这里是使用了单例模式,而且是线程同步的懒汉式单例模式,在方法内部,把传递进来的context上下文参数传递进构造函数,即此时调用了①号方法,接着①号方法调用了connectBinderPoolService()方法,即③号方法。
③private synchronized void connectBinderPoolService():这个方法主要用于客户端与服务端建立连接,在方法内部出现了CountDownLatch类,这个类是用于线程同步的,由于bindService()是异步操作,所以如果要确保客户端在执行其他操作之前已经绑定好服务端,就应该先实现线程同步。这里简单提一下这个类:
CountDownLatch类有三个主要方法:
(1)构造方法 CountDownLatch(int num):这里传递一个num值,为countdownlatch内部的计时器赋值。
(2)countdown():每当调用一次这个方法,countdownlatch实例内部计时器数值 - 1。
(3)await():让当前线程等待,如果内部计时器变为0,那么唤醒当前线程。
④public IBinder queryBinder(int binderCode):根据具体的binderCode值来获得某个特定的Binder,并返回。
⑤private ServiceConnection mBinderPoolConnection = new ServiceConnection(){} :这个类似于上一章客户端的连接代码,在服务端与客户端连接成功的时候,会回调当前的onServiceConnected()函数,我们来着重看看这个函数:
注意到,方法内部执行了mBinderPool = IBinderPool.Stub.asInterface(service)方法,由上一章的分析可知,这里的mBinderPool实际上是IBinderPool的一个代理对象,即此时客户端获得了服务端Binder连接池的一个代理对象。
接着,最后执行了mConnectBinderPoolCountDownLatch.countDown()方法,此时,执行bindService()的线程就会被唤醒。
⑥private IBinder.DeathRecipient mBinderPoolDeathRecipient = new IBinder.DeathRecipient(){}:为IBinder设置死亡监听,如果连接意外中断,会自动重新连接。
⑦public static class BinderPoolImpl extends IBinderPool.Stub{} :这个类实现了IBinderPool.Stub,内部实现了IBinderPool的接口方法,这个实现类运行在服务端。内部是queryBinder()方法的实现,根据不同的Bindercode值来实例化不同的实现类,比如Speak或者Calculate,并作为Binder返回给客户端。当客户端调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进行了一次AIDL方式的跨进程通信。
5、分析完BinderPool代码,最后,我们实现客户端代码:
首先,在①处,调用了BinderPool的getInstance()方法,在里面执行了绑定服务的操作,此时得到的binderPool是BinderPool对象。接着执行②号代码,调用BinderPool对象的queryBinder()方法,此时发生了AIDL跨进程请求,得到服务端返回的特定的IBinder对象。接着执行③号代码,调用ISpeak.Stub.asInterface(IBinder iBinder)方法,把刚才获得的IBinder对象传递进去,此时返回了Speak的Proxy代理对象。 最后执行④号代码,调用代理对象mSpeak的speak()方法,此时再次发生了AIDL跨进程请求,调用了服务端Speak类的speak方法。
我们看一下运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