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 I》启示录连载之 - 杜鲁门.卡波蒂

 

点击蓝色“有关SQL”关注我哟

加个“星标”,天天与6000人一起快乐成长

 

640?wx_fmt=png

 

640

前言

640?wx_fmt=png

 

《巴黎评论》向来是我最喜欢的读物之一。读第二册的时候,我甚至每天中午都去言几又站着看半小时。每个作者的回答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的作为,更进一步了解自己。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比认清自己,更有意思的呢?

 

所以,对这些评论的摘录和思考,真正是属于极私密发自我内里的对话,更是不可公开言说的独白。我不知道多少人爱看,无论如何却又阻挡不了我发表的冲动。

 

最后,想要读懂,或者说从《巴黎评论》中读出有趣的事情来,我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只字不差的阅读。

 

640

正文

640?wx_fmt=png

 

《巴黎评论》:那时你确信就想当作家嘛

卡波蒂:那时我是意识到相当作家,可是到了15岁左右时才才确信我可以当作家。那时我已经鲁莽的把短篇小说投给杂志和文学季刊了。毫无疑问,每个作家都不会忘记第一篇稿子被接受的经历,可是在17岁那年的一个美好日子里,我在同一个上午接连收到了我的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稿件录用函。“欣喜若狂”可不仅仅是个成语。

最热门的事件,最热门的期刊杂志,占据了这些热点的爆发,能够在这里展现自己,那无疑是占得先机了。我们可以想象,IT 行业中,最热门的那几个论坛,可以发表自己看法的地方,都在哪里?而不是扎堆去一些发声了,但是没人关注的地儿。

第二就是质量问题。能到这些地方发表作品固然是好,但前提是自己的水平足够在这里得到别人的关注。这还不是编辑说了算的,因为即时编辑审核过了,但你还得有吸人眼球的高质量文章。

 

《巴黎评论》:你提到的三位编辑鼓励了你,是指他们买下你的作品,还是他们同时也对你提出了建议?

卡波蒂:我没法想象,还有什么比买下你的作品更鼓舞人心的事儿了。我从来不写,实际上,我也确实不会写-——任何我觉得拿不到报酬的东西。不过,事实上,我提到的这些人,还有其他一些人,都一点不吝惜他给你的建议。

事实上我也很想知道,写的文章除了赚钱,名利和名声,还有什么发表的必要?当然当做笔记记录的文章,不算是这类文章。所以写一篇正经的文章,就是要赚钱或者至少收获一个好名声。

《巴黎评论》:你最近出版了一本书,讲的是《波吉与贝丝》到俄国演出的那段旅程。这本书最有趣的特质之一,是即使与那些常年公证记录实时的新闻记者笔下的报道相比,它的文风也显得异常客观。本书给人的印象是,它已经尽其所能,最大程度的接近了从另一个人眼里看到的真相,鉴于你大多数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质,这一点颇为惊人。

卡波蒂:其实我并不认为这本书-《缪斯入耳》与我其他虚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也许之所以会有那样的感觉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描述的是真实事件。毕竟,《缪斯入耳》是不折不扣的新闻报道,而一旦从事新闻报道,你的身边就充斥着真实情况和表面文章,充斥着未予置评的暗示——你不能用小说的方式达到一针见血的深度。不过,我想要做及时报道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证明我能把自己的风格应用到新闻事实里面去。

新闻事实,案件记录就像是银行流水一样,都是客观的存在。而对于这些事件的解读,才是当下要紧的事。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有些事件会被解读出不一样的版本,这也是新闻的价值所在之一吧。你可以清楚的推断当时的一个社会环境。

对新闻的报道大家会质疑这份报道的真实性与导向性。而对小说则宽宏大量的多。所以小说能反映的价值判断比新闻更犀利,手段更灵活,在新闻中出现任何的个人价值判断都是会被误解的。这也是新闻的难处。

《巴黎评论》:你是不是读的很多

卡波蒂:太多了,而且什么都读,包括标签、处方和广告。我对报纸充满热情——每天都会把所有的日报看一遍,还会看报纸周日版和几份国外杂志。至于那些我没买的报纸,我会站在报摊跟前看。我平均每周读书5本左右——正常长度的小说约莫两小时读完。近几年我的阅读似乎集中在书信、日记和自传上。边写边读对我没什么影响,不会突然发觉另一个作家的风格从我的笔下渗出来。

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才是最大的财富。能够拥有无限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产生更大的价值,想来都是非常兴奋的一件事情。

年纪越大,花里胡哨的东西越是看得少了,反而对白话叙述的文字看得越有味道。比如日记和自传,连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都开始觉得好像不是特别的对胃口了。因为读上去太累。但也知道这种手法可能是必须去读懂它的。

《巴黎评论》: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特别大

卡波蒂:就我意识所及,我从未观察任何直接的文学影响。不过有些评论家告诉我,我早期的作品受惠于福克纳、韦儿蒂以及麦卡勒斯。有可能,上述三位都是我推崇备至的,还得加上凯瑟琳.安.波特。尽管十三至十六岁并不是唯一适合阅读托马斯.沃尔沃的年纪,但那段时间却最容易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当时在我眼里他是一个伟大的天才,现在我还这么看,可是已经一行都读不下去了。而以下作家仍时时还能唤起我的激情:福楼拜、屠格涅夫、契诃夫、简奥斯丁、詹姆斯、E.M.福斯特、莫迫桑、里尔克、普鲁斯特、萧伯纳、薇拉凯瑟。

这里或许应该加上自己作为一名 IT 人,尤其是数据领域的 IT 人,讲讲自己受到哪些作家,和正在影响着自己发展的那些自媒体作者。他们对自己的影响,和自己的一些正向反馈。

拉出一个列表,详细介绍这些人的生平已经他们的特点和写作风格。说到风格,似乎现在更多人喜欢文笔犀利的那些自媒体人,老道而且洞察能力特别强劲。像张佳玮这类文艺人,还有余晟身在IT却心在文艺界的程序员,可谓是凤毛菱角,可能是我太孤陋寡闻了。

我早年跟随的一些作者,文笔都以质朴为主,仅用来介绍知识而已。像云风,田春冰河,老赵,盖国强等等。

《巴黎评论》:你似乎认为风格化作家与非风格化作家之间是泾渭分明的,那么你认为哪些作家是风格化的,那些不是?

卡波蒂:在我看来,如果你能原谅我用一个颇为粗陋的小意象,那么,我觉得风格就是能映照出一位艺术家的感性而非作品内容的镜子。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作家都有风格——罗纳德.菲儿班出了风格之外几乎一无所有,而且感谢上帝,他也意识到了这点。可是,拥有风格,一种风格,常常是一道障碍,一股反作用力,而不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效果,不能像E.M.福斯特、柯莱特、福楼拜、马克吐温、海明威以及伊萨.迪内森那样,用风格为自己加分。我觉得他们都成功克服了强烈却有害的风格,哪些风格并不能加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还有一种是没有风格的风格家——难度很高,很让人敬仰,也总是很流行:格雷厄姆.格林、毛姆、桑顿.怀尔德、约翰.赫塞等。

没有风格的作家,难度很高。他们用来写作的技巧,我猜是灌输了自己的独特思想在里面,叙述手法迥异。

有风格的作家,往往不一定拘泥于一种风格,而是把风格当做一种表现手法,一种吸引读者的手法。

就像之前所说,如果带节奏,耍大牌,文锋犀利(大都是用粗俗的话语来打压一些正常表述、事件、问题等),确实能得到一部分读者的青睐,在这部分读者看来可能得到的是共鸣,他们会觉得这是件好玩,收获很大的事情。

《巴黎评论》:写一本书,你是在动笔之前就已经完全组织好了结构呢,还是一边写一边展开,让你大吃一惊?

卡波蒂:两者兼有。我总是会有幻觉,认为故事的开端,中间和结尾,都同时在我的脑袋里上演——我好像能在刹那间都看见。可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在写作的过程中,无数意外频繁发生。感谢上帝,因为那些意外、那些转折、那些在恰当的时刻凭空冒出来的词汇是一笔意料之外的红利,那可喜的小小动力能推着作家前进。我一度在笔记本上写过短篇小说的故事大纲,但是我发觉,不知怎么的,这么做会泯灭我的想象力所催生的灵感。

想到哪写到那,任凭脑袋天马行空,是我最喜欢的写作方式。写的过程中会有无数的问题向我抛来,我非常受用这种没有边际的想法,而且往往能带着我跑得很远,有些未解之谜,暂时没有精确答案的问题,都会被记录在有道云笔记里面。持续的会去跟踪一段时间,直至把它想明白,想透彻,一点点抽丝剥茧的去进行主题阅读,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笔记都能给我无数的新的想法,促使我一举拿下之前未想明白的很多事情。

比如我在了解 SQL Server 存储引擎的时候,就是不断的问自己问题,这表到底是存在哪个磁盘上的,哪个文件中记载了这部分数据,是不是可以把表建立在特定的文件上呢?

当写下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慢慢就在摸清楚存储引擎干的一些活,配合着 MSDN 的文档,顺藤摸瓜的就知道了文件组 ,文件,日志,分区等等概念。慢慢的这张网就越来越大,越来越细了。细到在 XMIND 的一个 tab 页里面存储不了,又分了很多小类别,分别存储在不同的 tab 页中。

我认为这在刚开始摸索一样东西的时候,是个好方法。而写的东西要发表的时候,就不能这么干了,需要收敛。读者肯定不愿意一股脑的接收这么多概念和信息的,循序渐进讲明白概念和适当把握深浅是作者需要考虑的地方。

《巴黎评论》:作家能通过学习形成风格嘛?

卡波蒂:不,我想风格是不能刻意达成的。你的风格就是你本身。归根结底,作家的个性与其作品息息相关。“个性”是个备受争议的词儿。作家独立的人性,他对着全世界说的话,打的手势,看起来就得像一个在与读者交流的人。如果个性模糊,教人困惑,或者仅仅具有文学性,那就行不通了。福克纳、麦卡勒斯————他们就设计了自己的个性。

caoz 曾经在他的微信公众号【caoz的梦呓】文章中,提出“稀缺性造就价值”这么个概念。我觉得他还说的笼统了一点,“稀缺性价值”和“物依稀为贵”是一个道理。但有这概念不行,“道理谁都明白,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所以到底如何培养自己的“稀缺性价值”才是最为重要的。

说到底,“稀缺性的价值”对于人来说,就是你这个人的“个性”上的“稀缺性”,更为本质的是你这个人“思维方式”的稀缺性。有很多因素造就了你的“思维方式”的稀缺性,比如你早年的教育,你的家庭背景,你的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还有你阅读过的一些材料以及思考过的一些问题,等等。

风格,个性就像卡波蒂所说,不能刻意达到。因为你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可能准确的成为一名你想成为的那种风格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偏离。但你肯定知道哪种风格你尝试过了,你喜欢那种风格,于是你就可以设计自己的作品带有那种风格。

但如果你经常在各种风格之间切换,你会变得圆滑,会让人觉得你太难以捉摸,而丧失掉一些社交的便利性。假如你给自己设计了一种成熟稳重的形象,而在社交场合你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去交流,那么自然得到别人的认可会颇费一番解释。

以最真诚的态度去社交,减少别人的猜疑,获得别人的标签式的认可,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人不用各种方式来揣测你,和你打交道最轻松,你的朋友还会少么!

 

 

640

End

640?wx_fmt=png

 

 

 

 

往期精彩:

 

 

 

 

 

 

640?wx_fmt=png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项目:使用 JavaScript 编写的杀死幽灵游戏(附源代码) 杀死鬼魂游戏是使用 Vanilla JavaScript、CSS 和 HTML 画布开发的简单项目。这款游戏很有趣。玩家必须触摸/杀死游荡的鬼魂才能得分。您必须将鼠标悬停在鬼魂上 - 尽量得分。鬼魂在眨眼间不断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您必须在 1 分钟内尽可能多地杀死鬼魂。 游戏制作 这个游戏项目只是用 HTML 画布、CSS 和 JavaScript 编写的。说到这个游戏的特点,用户必须触摸/杀死游荡的幽灵才能得分。游戏会根据你杀死的幽灵数量来记录你的总分。你必须将鼠标悬停在幽灵上——尽量得分。你必须在 1 分钟内尽可能多地杀死幽灵。游戏还会显示最高排名分数,如果你成功击败它,该分数会在游戏结束屏幕上更新。 该游戏包含大量的 javascript 以确保游戏正常运行。 如何运行该项目? 要运行此游戏,您不需要任何类型的本地服务器,但需要浏览器。我们建议您使用现代浏览器,如 Google Chrome 和 Mozilla Firefox。要玩游戏,首先,单击 index.html 文件在浏览器中打开游戏。 演示: 该项目为国外大神项目,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项目,也可以作为大作业项目,不用担心代码重复,设计重复等,如果需要对项目进行修改,需要具备一定基础知识。 注意:如果装有360等杀毒软件,可能会出现误报的情况,源码本身并无病毒,使用源码时可以关闭360,或者添加信任。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dbLenis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