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基础
变压器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线圈组成的电气设备,通过变化的磁场来传输电能。
1、概述
在这个关于变压器基础的文章中,我们将看到变压器没有内部移动部件,通常被使用是因为需要改变电压来通过电磁感应将能量从一个电路转移到另一个电路。
我们在家中和工作场所使用交流电压和电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流电源可以很容易地以方便的电压生成,然后转换成更高的电压(因此得名“变压器”),再通过全国范围的输电塔和电缆网络在非常长的距离上进行分配。
将电压转换到更高级别的原因是,更高的配电电压意味着在相同的功率下电流更低,因此沿网络电缆的 I 2 ∗ R I^2*R I2∗R损耗更低。这些更高的交流传输电压和电流随后可以被降低到一个更低、更安全且可用的电压水平,用于为我们的家园和工作场所的电气设备供电。所有这些都得益于电压变压器的基本操作原理。
电压变压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电气元件而不是电子元件。变压器基本上是一种非常简单的静态(或固定)电磁无源电气设备,它根据法拉第感应定律的原理工作,通过将电能从一个值转换到另一个值。
变压器通过使用由变压器本身产生的共用振荡磁路将两个或更多电路连接起来来实现这一点。变压器的基本操作原理是“电磁感应”,以互感的形式出现。
互感是一个线圈通过磁力在与其紧密相邻的另一个线圈中感应出电压的过程。然后我们可以说,变压器在“磁域”中工作,变压器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们能够将一个电压或电流级别“变换”为另一个。
变压器能够增加或减少其供电的电压和电流级别,而不改变其频率,或者通过磁路从一个绕组转移到另一个绕组的电力量。
单相电压变压器基本上由两个电线线圈组成,一个称为“初级绕组”,另一个称为“次级绕组”。在本教程中,我们将变压器的“初级”侧定义为通常接受电力的一侧,而“次级”侧为通常输送电力的一侧。在单相电压变压器中,初级通常是电压较高的一侧。
这两个线圈彼此之间没有电气接触,而是共同缠绕在一个称为“铁芯”的闭合磁路上。这个软铁芯不是实心的,而是由单独的薄片连接在一起,以帮助减少铁芯的磁损耗。
2、单相电压变压器
初级和次级绕组彼此电隔离,但通过共用的铁芯磁链接,允许电力从一个线圈转移到另一个线圈。当电流通过初级绕组时,会产生磁场,该磁场在次级绕组中感应出电压,这就是下面展示的变压器基本工作原理。
换句话说,对于变压器而言,两个线圈绕组之间没有直接的电气连接,因此它也被命名为隔离变压器。通常,变压器的初级绕组连接到输入电压供应,并将电能转换成磁场。而次级绕组的任务是将这个交变磁场转换成电能,产生所需的输出电压,如图所示。
其中:
-
V P V_P VP – 是初级电压
-
V S V_S VS – 是次级电压
-
N P N_P NP – 是初级绕组的匝数
-
N S N_S NS – 是次级绕组的匝数
-
ϕ \phi ϕ (phi) – 是连接绕组的磁通量
请注意,两个线圈绕组之间没有电气连接,只是通过磁力连接。单相变压器可以操作以增加或减少施加到初级绕组的电压。
当变压器用于在其次级绕组上“增加”相对于初级的电压时,它被称为升压变压器。当它用于在次级绕组上“降低”相对于初级的电压时,它被称为降压变压器。
然而,存在第三种情况,即变压器在其次级产生的电压与施加到其初级绕组的电压相同。换句话说,它的输出在电压、电流和传输功率方面与输入相同。这种类型的变压器称为“阻抗变压器”,主要用于阻抗匹配或相邻电路的隔离。
初级绕组(NP)与次级绕组(NS)之间的线圈匝数不同,实现了初级和次级绕组之间的电压差。
由于变压器基本上是一种线性设备,现在初级线圈的匝数与次级线圈的匝数之间存在一个比率。这个比率,称为变换比,更常见的是变压器的“匝数比”(TR)。这个匝数比值决定了变压器的操作以及次级绕组上相应的可用电压。
有必要了解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上线匝数的比例。匝数比没有单位,按顺序比较两个绕组,并用冒号表示,如3:1(3比1)。
这意味着在这个例子中,如果初级绕组上有3伏特,次级绕组上就会有1伏特,3伏特对1伏特。然后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匝数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产生的电压也必须按相同的比例变化,这是正确的。
变压器都是关于“比率”的。初级与次级的比例、输入与输出的比例,以及任何给定变压器的匝数比将与其电压比相同。换句话说,对于变压器而言:“匝数比=电压比”。绕组上实际的线匝数通常不重要,只需知道匝数比,这种关系表示为:
假设一个理想变压器和相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