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海外一作:寰海)
剧版《走向共和》临终奏折
伏念臣受知最早,荣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痛。
如今銮驾未归,根本至计,处处可虞。
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
臣敢请太后皇上举行新政,再图自强。
直隶乃诸疆之本,北洋乃臣所手创,臣荐袁世凯正式接任臣职,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清史稿》有载,“李鸿章,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清实录》有载,早在接到李鸿章病危奏报时,慈禧太后就数次流泪,无奈感慨“大局未定,倘有不测,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担!”。李鸿章病逝后,慈禧太后震悼失次、数次崩溃。
对这一段奏折内容产生好奇,就去搜了一下奏折全文。
《临终奏折》全文
以下来自 https://wenku.baidu.com/view/cbbaed4302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5.html
奏为⾂病垂危,⾃知不起,⼝占遗疏,仰求圣鉴事。
窃⾂体⽓素健,向能耐劳,服官四⼗余年,未尝因病请假。
前在马关受伤,流⾎过久,遂成眩晕。
去夏冒暑北上,复患泄泻,元⽓⼤伤。
⼊都后⼜以事机不顺,朝⼣焦思,往往彻夜不眠,胃纳⽇减,触发旧疾时作时⽌。
迭蒙圣慈垂询,特赏假期,慰谕周详,感激涕零。
和约幸得竣事,俄约仍⽆定期,上贻宵旰之忧,是⾂未终⼼事。
每⼀念及,忧灼五中。
本⽉⼗九夜,忽喀⾎碗余,数⽇之间,遂⾄沉笃,群医束⼿,知难久延。
谨⼝占遗疏,烦⾂⼦经述恭校写成,固封以俟。
伏念⾂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称衰病。
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
赍志以终,殁⾝难瞑。
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计,处处可虞。
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
伏读迭次谕旨,举⾏新政,⼒图⾃强。
庆亲王等皆⾂久经共事之⼈,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效⼒,翼赞讦谟。
⾂在九泉,庶⽆遗憾。
⾄⾂⼦孙,皆受国厚恩,唯有勖其守⾝读书,勉图报效。
属纩在即,瞻望⽆时,长辞圣明,⽆任依恋之⾄。
谨叩谢天恩,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谨奏。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出自《李鸿章传》: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吾欲以两言论断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导清国使前进以至今日之地位者谁乎?固不得不首屈一指曰:李鸿章也。
或视之与秦桧之事金,同为卖国贼臣。此其论未免过酷。盖彼之此举,乃利害得失之问题,非正邪善恶之问题也。
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