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十三经

指《 易经》、《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十三部 儒家的经典著作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 儒家经典。分别是《 诗经》、《 尚书》、《 周礼》、《 仪礼》、《 礼记》、《 经》、《 左传》、《 公羊传》、《榖梁传》、《 论语》、《 尔雅》、《 孝经》、《 孟子》。其形成过程为: 汉立《诗》、《书》、《易》、《礼》、《 春秋》于学官,为 五经;唐加《 周礼》、《 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间刻石 国子学,又加《 孝经》、《 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 孟子》,因有 十三经之称。 清 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 十三经、廿一史、 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 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 清 昭梿《啸亭续录·石经》:“ 雍正中,有生员 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 十三经,十馀年乃成。”参阅清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 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上。此外,佛家与道家各有其 十三经的经典著作,分别代表了佛与道理念。

编辑本段缘起

孔子圣迹

  孔子圣迹

儒家的最早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 春秋》,《乐经》早佚,便只有 五经。其中《易》、《书》、《诗》在孔子之前早已流传,《 左传》中曾多次引用,《礼》是对当时社会礼仪的总结,不知成书为何时。相传孔子立学,曾以这四部书作为教材。(按,这四经在当时都有实用意义,《易》卜筮,据《 左传》当时人在作重大决定前,均要卜筮;《书》,主要记载了古代先王的话语、政令、以及重要事迹,为史书;《诗》又称《诗三百》,当时社交场合常常赋诗以言志,通过吟诵不同的诗来表达各自的意思;《礼》即《 仪礼》,是对当时各种礼仪 仪式的规定和说解,比如成年的冠礼、葬礼的丧服等等。都有实用意义,掌握这些,也是当时社会对一个合格的士所作的要求。)《 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春秋经》即传说为孔子删改《 鲁春秋》而成,其中 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对历史的褒贬。
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将 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罢黜百家后,将 五经列为官学,设五经博士。《易》、《书》、《诗》、《礼》、《 春秋》便由 儒家的教材,升格为“经”,正式称为《 五经》。其中《 春秋》一书,魏晋时,学人为了方便,将《春秋》的传文(传,即解经的文字)附在《经文》的后面,《春秋》经便不再单行了。

编辑本段发展演变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 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 南宋
汉朝: 五经
汉朝时,以《 》、《 》、《 》、《 仪礼》、《 春秋》为“ 五经”,立于学官。
唐朝:九经
唐朝时,《 春秋》分为“ 三传”,即《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礼经》分为“ 三礼”,即《 周礼》、《仪礼》、《 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 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晚唐:十二经
唐文宗 开成年间,在 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 论语》、《 尔雅》、《 孝经》。
五代十一经(收入《 孟子》)
五代十国后蜀国主 孟昶刻“ 十一经”,收入《 孟子》,而排除《 孝经》、《尔雅》。
南宋: 十三经正式形成
南宋时《 孟子》正式成为“经”,和《 论语》、《尔雅》、《 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 十三经”。

编辑本段地位确立

十三种 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 春秋》为“ 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 礼记》和 《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 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 论语》、《 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 十一经”,排除《 孝经》、《尔雅》,收入《 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 朱熹以《 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与《 论语》、《 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 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 乾隆时期,镌刻《 十三经》经文于石, 阮元又合刻《 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编辑本段思想内容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 春秋》谓之“经”,《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 孝经》、《 论语》、《 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 尔雅》又次之。

《周易》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

诗经》是西周初至 春秋中期的 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 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

周礼》该书原名《 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 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

仪礼》主要记载 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

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 戴德和他的侄子 戴圣编辑的战国至 秦汉年间 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 左传》可能是春秋末 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 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 齐人 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 子夏,后来成为传《 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 鲁人 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后二传重在论议。

《论语》

《论语》

  《论语》

论语》是 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可能为 春秋时孔子或其弟子 曾子所作。为论述封建 孝道的专著。

《孟子》

孟子》战国时 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 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

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 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 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编辑本段影响

儒家文化在 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 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 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 十三经》。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书法欣赏 1. 什么是书法? 书法是指用毛笔、毛刷等工具在纸张或其他材料上运用线条、点、面、形、色的变化,表达情感、思想、意境等内容的艺术。 2. 书法的分类 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兰亭体等。 3. 书法的特点 线条、点、面、形、色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笔墨韵味; 具有艺术性和美感; 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4. 书法的欣赏方法 观察字形的整体结构和笔画的变化; 体会字体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欣赏书法家的笔墨技巧和风格特点。 5. 书法家介绍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 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品有《颜勤礼碑》。 米芾:宋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品有《书谱》。 6. 书法作品欣赏 楷书:《论语》、《道德经》等。 行书:《黄庭经》、《千字文》等。 草书:《赵州桥》、《草书八大山人诗》等。 隶书:《临安牡丹亭序》、《洛神赋》等。 篆书:《大篆十三经》、《说文解字》等。 7. 书法的意义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书法也是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 8. 结语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欣赏书法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审美修养,还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希望大家都能够欣赏并喜爱书法艺术。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