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软件过程

几种常见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1.瀑布模型

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和定义、设计、实现、测试、运行和维护这6个阶段,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优点:
1)为项目提供了按阶段划分的检查点。
2)当前一阶段完成后,您只需要去关注后续阶段。
3)可在迭代模型中应用瀑布模型。
4)它提供了一个模板,这个模板使得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支持的方法可以在该模板下有一个共同的指导。

缺点:
1)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2)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风险。
3)通过过多的强制完成日期和里程碑来跟踪各个项目阶段。
4)瀑布模型的突出缺点是不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2.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也称为渐增模型,首先要明确用户的核心需求。

增量模型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待开发的软件系统模块化和组件化。基于这个特点,增量模型具有以下优点。
1、将待开发的软件系统模块化,可以分批次地提交软件产品,使用户可以及时了解软件项目的进展。
2、以组件为单位进行开发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风险。一个开发周期内的错误不会影响到整个软件系统。
3、开发顺序灵活。开发人员可以对组件的实现顺序进行优先级排序,先完成需求稳定的核心组件。当组件的优先级发生变化时,还能及时地对实现顺序进行调整。

增量模型的缺点是要求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可以被模块化。如果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很难被模块化,那么将会给增量开发带来很多麻烦。

增量模型适用于具有以下特征的软件开发项目:
1、软件产品可以分批次地进行交付。
2、待开发的软件系统能够被模块化。
3、软件开发人员对应用领域不熟悉,难以一次性地进行系统开发。
4、项目管理人员把握全局的水平较高。

3.演化模型

适用于用户的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是一个有弹性的过程,由一些小的开发步完成,每一步都相当于是经历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验证,然后得到用户的一个反馈,来确定下一个开发步的需求,到最终满足用户的需求
演化模型

4.喷泉模型

1、喷泉模型的优点
喷泉模型不像瀑布模型那样,需要分析活动结束后才开始设计活动,设计活动结束后才开始编码活动。该模型的各个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开发人员可以同步进行开发。其优点是可以提高软件项目开发效率,节省开发时间,适应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2、喷泉模型的缺点
由于喷泉模型在各个开发阶段是重叠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开发人员,因此不利于项目的管理。此外这种模型要求严格管理文档,使得审核的难度加大,尤其是面对可能随时加入各种信息、需求与资料的情况。

喷泉模型:方法也是迭代,并且维护确认实现设计分析的各个过程是无间隙的,随时迭代的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