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learning笔记:学习率衰减与批归一化

      一段时间之前,在一个深度学习交流群里看到一个群友发问:为什么他的训练误差最后疯狂上下抖动而不是一直降低。

      作为一个很萌的萌新,我当时也很疑惑。但后来我结合所学,仔细思考之后,发现这是一个挺容易犯的错误 

References

电子文献:
https://blog.csdn.net/bestrivern/article/details/86301619
https://www.jianshu.com/p/9643cba47655
https://www.cnblogs.com/eilearn/p/9780696.html
https://blog.csdn.net/donkey_1993/article/details/81871132
https://www.pytorchtutorial.com/how-to-use-batchnorm/


问题

事实上,这是一个在机器学习中就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当学习速率α设置得过大时,往往在模型训练的后期难以达到最优解,而是在最优解附近来回抖动。还有可能反而使损失函数越来越大,甚至达到无穷,如下图(损失函数)所示。

     而在深度学习中,假设我们使用mini-batch梯度下降法,由于mini-batch的数量不大,大概64或者128个样本,在迭代过程中会有噪声。这个时候使用固定的学习率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下降朝向最小值,但不会精确地收敛,只会在附近不断地波动(蓝色线),而不会真正收敛。

      但如果慢慢减少学习率,在初期,学习还是相对较快地,但随着学习率的变小,步伐也会变慢变小,所以最后当开始收敛时,你的曲线(绿色线)会在最小值附近的一个较小区域之内摆动,而不是在训练过程中,大幅度地在最小值附近摆动。

对于这个问题,我目前收集了有下面这些解决办法。


直接修改学习率

     在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课程中,他介绍了一种人为选择学习率的规则:每三倍选择一个学习率。
     比如:我们首先选择了0.1为学习率,那么当这个学习率过大时,我们修改成0.3。倘若还是偏大,我们继续改为0.01、0.003、0.001…以此类推,当学习率偏小是也是以三倍增加并尝试检验,最终选出比较合适的学习率。
     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模型数量小的情况,且这种方法终究还是固定的学习率,依旧无法很好地权衡从而达到前期快速下降与后期稳定收敛的目的。


学习率动态衰减

     学习率衰减的本质在于,在学习初期,你能承受并且需要较大的步伐,但当开始收敛的时候,小一些的学习率能让你步伐小一些,从而更稳定地达到精确的最优解。
为此,我们另外增添衰减率超参数,构建函数使学习率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动态衰减。

   其中decay rate称为衰减率,epoch num是代数,α0α0是初始学习率。
   此外还有下面这些构造方法:
   指数衰减:
   其他常用方法:

    其中k为mini-batch的数字。


几种衰减方法的实现

在pytorch中,学习率调整主要有两种方式:
   1. 直接修改optimizer中的lr参数。
   2. 利用lr_scheduler()提供的几种衰减函数。即使用torch.optim.lr_scheduler,基于循环的次数提供了一些方法来调节学习率。
   3. 利用torch.optim.lr_scheduler.ReduceLROnPlateau,基于验证测量结果来设置不同的学习率.
  下面提供几种实现方法:
准备(对下列通用):

import torch
from torch.optim import * #包含Adam,lr_scheduler等
import torch.nn as nn

#生成一个简单全连接神经网络
class 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net, self).__init__()
        self.fc = nn.Linear(1, 10)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fc(x)

手动阶梯式衰减

model = net()
LR = 0.01
optimizer = Adam(model.parameters(), lr = LR)
for epoch in range(100):
    if epoch % 5 == 0:
        for p in optimizer.param_groups:
            p['lr'] *= 0.9 #学习率超参的位置:optimizer.state_dict()['param_groups'][0]['lr']

这里是每过5个epoch就进行一次衰减。

lambda自定义衰减

import numpy as np 
model = net()
LR = 0.01
optimizer = Adam(model.parameters(), lr = LR)
lambda1 = lambda epoch: np.sin(epoch) / epoch
scheduler = lr_scheduler.LambdaLR(optimizer, lr_lambda = lambda1)
for epoch in range(100):
    scheduler.step()

lr_lambda会接收到一个int参数:epoch,然后根据epoch计算出对应的lr。如果设置多个lambda函数的话,会分别作用于optimizer中的不同的params_group。

StepLR阶梯式衰减

model = net()
LR = 0.01
optimizer = Adam(model.parameters(), lr = LR)
scheduler = lr_scheduler.StepLR(optimizer, step_size = 5, gamma = 0.8)
for epoch in range(100):
    scheduler.step()

每个epoch,lr会自动乘以gamma。

三段式衰减

model = net()
LR = 0.01
optimizer = Adam(model.parameters(), lr = LR)
scheduler = lr_scheduler.MultiStepLR(optimizer, milestones = [20,80], gamma = 0.9)
for epoch in range(100):
    scheduler.step()

 这种方法就是,当epoch进入milestones范围内即乘以gamma,离开milestones范围之后再乘以gamma。
 这种衰减方式也是在学术论文中最常见的方式,一般手动调整也会采用这种方法。

连续衰减

model = net()
LR = 0.01
optimizer = Adam(model.parameters(), lr = LR)
scheduler = lr_scheduler.ExponentialLR(optimizer, gamma = 0.9)
for epoch in range(100):
    scheduler.step()

这种方法就是在每个epoch中lr都乘以gamma,从而达到连续衰减的效果。

余弦式调整

model = net()
LR = 0.01
optimizer = Adam(model.parameters(), lr = LR)
scheduler = lr_scheduler.CosineAnnealingLR(optimizer, T_max = 20)
for epoch in range(100):
    scheduler.step()

这里的T_max对应1/2个cos周期所对应的epoch数值。

基于loss和accuracy

model = net()
LR = 0.01
optimizer = Adam(model.parameters(), lr = LR)
scheduler = lr_scheduler.ReduceLROnPlateau(optimizer, mode = 'min', factor = 0.1, patience = 10, verbose = False, threshold = 0.0001, threshold_mode = 'rel', cooldown = 0, min_lr = 0, eps = 1e-08)
for epoch in range(100):
    scheduler.step()


注:上面代码中各参数意义如下:当发现loss不再降低或者accuracy不再提高之后,就降低学习率。

mode:’min’模式检测metric是否不再减小,’max’模式检测metric是否不再增大;
factor:触发条件后lr*=factor;
patience:不再减小(或增大)的累计次数;
verbose:触发条件后print;
threshold:只关注超过阈值的显著变化;
threshold_mode:有rel和abs两种阈值计算模式,rel规则:max模式下如果超过best(1+threshold)为显著,min模式下如果低于best(1-threshold)为显著;abs规则:max模式下如果超过best+threshold为显著,min模式下如果低于best-threshold为显著;
cooldown:触发一次条件后,等待一定epoch再进行检测,避免lr下降过速;
min_lr:最小的允许lr;
eps:如果新旧lr之间的差异小与1e-8,则忽略此次更新。

这里非常感谢facebook的员工给我们提供了如此多的选择与便利!
对于上述方法如有任何疑惑,还请查阅torch.optim文档


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

      除了对学习率进行调整之外,Batch Normalization也可以有效地解决之前的问题。
      我是在学习ResNet的时候第一次遇到批归一化这个概念的。随着深度神经网络深度的加深,训练越来越困难,收敛越来越慢。为此,很多论文都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ReLU激活函数,再比如Residual Network,而BN本质上也是解释并从某个不同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通过使用Batch Normalization,我们可以加快网络的收敛速度,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较大的学习率来训练网络了。此外,BN还提高了网络的泛化能力。
BN的基本思想其实相当直观:
     首先,因为深层神经网络在做非线性变换前的激活输入值(就是x=WU+B,U是输入)随着网络深度加深或者在训练过程中,其分布逐渐发生偏移或者变动,之所以训练收敛慢,一般是整体分布逐渐往非线性  函数的取值区间的上下限两端靠近(对于Sigmoid函数来说,意味着激活输入值WU+B是大的负值或正值),这就导致了反向传播时低层神经网络的梯度消失,这是训练深层神经网络收敛越来越慢的本质原因。
      事实上,神经网络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为了学习数据的分布,而BN就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化手段,把每层神经网络任意神经元这个输入值的分布强行拉回到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其实就是把越来越偏的分布强制拉回比较标准的分布,这样使得激活输入值落在非线性函数对输入比较敏感的区域,这样输入的小变化就会导致损失函数较大的变化,从而让梯度变大,避免梯度消失问题产生,而且梯度变大意味着学习收敛速度快,因此通过BN能大大加快训练速度。
      下面来看看BN的具体操作过程:

即以下四个步骤:
       1.计算样本均值。
       2.计算样本方差。
       3.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4.进行平移和缩放处理。这里引入了γ和β两个参数。通过训练可学习重构的γ和β这两个参数,让我们的网络可以学习恢复出原始网络所要学习的特征分布。
下面是BN层的训练流程:

BN%E8%AE%AD%E7%BB%83%E6%B5%81%E7%A8%8B.png

这里的详细过程如下:
输入:待进入激活函数的变量。
输出:
1.这里的K,在卷积网络中可以看作是卷积核个数,如网络中第n层有64个卷积核,就需要计算64次。

注意:在正向传播时,会使用γ与β使得BN层输出与输入一样。

2.在反向传播时利用γ与β求得梯度从而改变训练权值(变量)。
3.通过不断迭代直到训练结束,求得关于不同层的γ与β。
4.不断遍历训练集中的图片,取出每个batch_size中的γ与β,最后统计每层BN的γ与β各自的和除以图片数量得到平均值,并对其做无偏估计直作为每一层的E[x]与Var[x]。
5.在预测的正向传播时,对测试数据求取γ与β,并使用该层的E[x]与Var[x],通过图中11:所表示的公式计算BN层输出。

注意:在预测时,BN层的输出已经被改变,因此BN层在预测中的作用体现在此处。

    上面输入的是待进入激活函数的变量,在残差网络ResNet中,的确也是先经过BN层再用relu函数做非线性处理的。那么,为什么BN层一般用在线性层和卷积层的后面,而不是放在非线性单元即激活函数之后呢?
    因为非线性单元的输出分布形状会在训练过程中变化,归一化无法消除他的方差偏移。相反的,全连接和卷积层的输出一般是一个对称、非稀疏的一个分布,更加类似高斯分布,对他们进行归一化会产生更加稳定的分布。
    比如,我们对一个高斯分布的数据relu激活,那么小于0的直接就被抑制了,这样得到的结果很难是高斯分布了,这时候再添加一个BN层就很难达到所需的效果。
很多实验证明,BatchNorm只要用了就有效果,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没有理由不用。但也有相反的情况,比如当每个batch里所有的sample都非常相似的时候,相似到mean和variance都基本为0时,最好不要用BatchNorm。此外如果batch size为1,从原理上来讲,此时用BatchNorm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注意:通常我们在进行Transfer Learning的时候,会冻结之前的网络权重,注意这时候往往也会冻结BatchNorm中训练好的moving averages值。这些moving averages值只适用于以前的旧的数据,对新数据不一定适用。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在Transfer Learning的时候不要冻结BatchNorm层,让moving averages值重新从新的数据中学习。


批归一化实现

这里还是使用pytorch进行实现。
准备(对下列通用):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2d或3d输入

# 添加了可学习的仿射变换参数
m = nn.BatchNorm1d(100)
# 未添加可学习的仿射变换参数
m = nn.BatchNorm1d(100, affine = False)
input = torch.autograd.Variable(torch.randn(20, 100))
output = m(input)

我们查看m,可以看到有如下形式:

BatchNorm1d(100, eps=1e-05, momentum=0.1, affine=False, track_running_stats=True)

这里解释一下涉及到的参数:
num_features:来自期望输入的特征数,该期望输入的大小为:batch_size * num_features(* width)
eps:为保证数值稳定性(分母不能趋近或取0),给分母加上的值,默认为1e-5。
momentum:计算动态均值和动态方差并进行移动平均所使用的动量,默认为0.1。
affine:一个布尔值,当设为true时,就给该层添加可学习的仿射变换参数。仿射变换将在后文做简单介绍。
BatchNorm1d可以有两种输入输出:
1.输入(N,C),输出(N,C)。
2.输入(N,C,L),输出(N,C,L)。

3d或4d输入

m = nn.BatchNorm2d(100)
#或者
m = nn.BatchNorm2d(100, affine = False)
input = torch.autograd.Variable(torch.randn(20, 100, 35, 45))
output = m(input)

BatchNorm2d也可以有两种输入输出:
1.输入(N,C,L),输出(N,C,L)。
2.输入(N,C,H,W),输出(N,C,H,W)。

4d或5d输入

m = nn.BatchNorm3d(100)
#或者
m = nn.BatchNorm3d(100, affine=False)

BatchNorm3d同样支持两种输入输出:
1.输入(N,C,H,W),输出(N,C,H,W)。
2.输入(N,C,D,H,W),输出(N,C,D,H,W)。

仿射变换

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仿射变换的概念,仿射变换(Affine Transformation或Affine Map)是一种二维坐标(x, y)到二维坐标(u, v)的变换,它是另外两种简单变换的叠加,一是线性变换,二是平移变换。同时,仿射变换保持了二维图形的“平直性”、“平行性”和“共线比例不变性”,非共线的三对对应点确定一个唯一的仿射变换。

补充:
共线性:若几个点变换前在一条线上,则仿射变换后仍然在一条线上。
平行性:若两条线变换前平行,则变换后仍然平行。
共线比例不变性:变换前一条线上两条线段的比例,在变换后比例不变。

在二维图像变换中,它的一般表达如下:

可以视为线性变换R和平移变换T的叠加。
另外,仿射变换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原子变换的复合来实现,包括平移,缩放,翻转,旋转和剪切。因此我们可以将几种简单的变换矩阵相乘来实现仿射变换。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