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是桃花和潭水构成的地名,是一片生机勃勃、灿烂夺目的桃花和一弯悠然恬静、澄碧如镜的潭水组成的意向,是一方灵性的山水,是一首流传千百年的诗。
桃花潭在青弋江上游,距离泾县县城大约45
右岸则是白沙平野,绿色的田畴阡陌相连,古老的村舍屋檐相接,漫步其中疑入武陵人家。潭面上水光潋滟,清冷镜洁,鸟飞鱼跃,碧波涵空。待至晨光初吐,暮霭乍收,飘飘然临风霞欲仙。至若春著繁花,夏荫乔木,秋映皓月,冬迎瑞雪,四时景色宜人。
桃花潭之所以名扬天下,大多因为李白的那首《赠汪伦》。当年,汪伦在泾县当县令,他仰慕李白已久,多次给李白写信邀请他到桃花潭,但李白一直没有消息。后来汪伦心生一计,再次给李白修书一封,他在信中这样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大诗人,见到汪伦的信之后,不禁游兴大发,立刻从马鞍山骑马赶赴桃花潭。到了桃花潭之后,汪伦设宴款待他,席间,李白兴致勃勃地询 问汪伦:“十里桃花何处有”?汪伦答:“十里之外有桃花渡”。李白又问:“万家酒店何处有”?汪伦答:“先生与我饮酒之处便是万家酒店”。李白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欣赏汪伦的睿智并被他的盛情所感动。两人把酒言欢,成为挚友。
在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汪伦和村民们纷纷来到青弋江岸边,载歌载舞,欢送李白。李白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且流传千古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畔山明水秀,古代就有很多人从外地迁来居住,先后有翟、万、汪、陈、李等十余姓氏。而居住在桃花潭两岸的则是翟、万两姓。东岸是翟姓聚居的村落,人称“水东翟家”,西岸是万村。其他一些姓氏,或杂居于翟万两村,或散居于离桃花潭不远的地方。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翟姓迁来的年代最早,大约东汉初期就来到桃花潭边。他们在此繁衍生息,还出过不少知名人物。但是,他们不是现在“水东翟家”人血缘上的祖先,仅是传承了同一姓氏而已。因为到了明洪武八年(1375)秋天,这里暴发了一场山洪,大水把“老翟家”冲毁了,幸存者寥寥无几。现在“水东翟家”人,实际上是张姓后裔。
元朝末年,湖北沔阳张定畿兄弟与陈友谅同为县吏,当时元朝政权已是风雨飘摇,到处爆发农民运动。张氏兄弟协助陈友谅起兵,为徐寿辉部下,后陈友谅弑徐寿辉于采石,自称“汉王”封张定畿为大将,
万村位于桃花潭西岸,万姓的祖先与翟姓不同他们是看中了风景优美的桃花潭,才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的。据《万氏宗谱》记载,万姓始祖万修助汉光武刘秀讨伐王莽,平定河北有功,后封扶风郡、槐里候,万氏因称“扶风世家”。万村历史悠久,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物。
在这里除了游览桃花潭,品味古村落之外,还有几个值得浏览的地方。
芳村幽居:在翟村村口,有一处过街门楼,可能是古南阳县的一座小镇
踏歌岸阁:走出翟村的老街道,桃花潭东岸有座古色古香的二层阁楼。底层为过道,两边是砖砌实墙,下面是麻石砌成的基础,有石阶下河。阁楼底层向街道一面是敞开式,临潭为半圆形门洞。上层为一小楼,向潭一面设窗台栏杆,供游人凭眺潭上风光。檐下高悬“踏歌岸阁”四字横匾。相传在它的下面就是汪伦送李白的地方。
翟氏宗祠:座落于桃花潭东北。座北朝南,五楹三进,规模宏大,建筑面积约3524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狮,祠内有前厅、天井、享堂和寝楼。大门上有“江南名族”横匾,享堂中悬“忠孝堂”三字红底金字木匾。
文昌阁:位于桃花潭东北。八角形的三层翘角楼阁,顶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