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是通过技术或者行政的手段对项目管理对象和信息系统的信息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具体配置项信息,还包括这些配置项之间的相互关系。配置管理包含配置库的建立和配置管理数据库(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s,CMDB)准确性的维护,以支持信息系统项目的正常运行。在信息系统项目中,配置管理可用于问题分析、变更影响度分析和异常分析等,因此,配置项与真实情况的匹配度和详细度非常重要。
在组织实施信息系统项目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变更的发生。变更的诱发一般有主动变更和被动变更两种。主动变更是主动发起的变更,常用于提高项目收益,包括降低成本、改进过程以及提高项目的便捷性和有效性等;被动变更常用于范围变化、异常、错误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等,如随需求的增加,相应需要增加系统的功能或投资等。变更管理是对变更从提出、审议、批准到实施、完成的整个过程的管理。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是为了系统地控制配置变更,在信息系统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维持配置的完整性和可跟踪性,而标识信息系统建设在不同时间点上配置的学科。在(GB/T 11457)《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术语》中,将“配置管理”正式定义为:“应用技术的和管理的指导和监控方法以标识和说明配置项的功能和物理特征,控制这些特征的变更,记录和报告变更处理和实现状态并验证与规定的需求的遵循性”。在(GB/T 28827.1)《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指出:组织应建立配置管理过程,整体规划配置管理范围,保留配置信息,并保证配置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时效性,以对其他服务过程提供支持;应建立与配置管理过程相一致的活动,包括对配置项的识别、收集、记录、更新和审核等。尽管硬件配置管理和软件配置管理的实现有所不同,但配置管理的概念可以应用于各种信息系统项目。
管理基础
1.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Cl)
GB/T 11457《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术语》对配置项的定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