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开发-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介绍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对象的行为模式。在责任链模式里,很多对象由每一个对象对其下家的引用而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链。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请求。发出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链上的哪一个对象最终处理这个请求。这使得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地重新组织链和分配责任。

模式引入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事例:一个请求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但每个对象的处理条件或权限不同。例如,公司员工请假,可批假的领导有部门负责人、副总经理、总经理等,但每个领导能批准的天数不同,员工必须根据自己要请假的天数去找不同的领导签名,也就是说员工必须记住每个领导的姓名、电话和地址等信息,这增加了难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找领导出差报销、生活中的“击鼓传花”游戏等。
        在计算机软硬件中也有相关例子,如总线网中数据报传送,每台计算机根据目标地址是否同自己的地址相同来决定是否接收;还有异常处理中,处理程序根据异常的类型决定自己是否处理该异常;还有 Struts2 的拦截器、JSP 和 Servlet 的 Filter 等,所有这些,如果用责任链模式都能很好解决。

模式角色

责任链模式有以下角色:

  • Handler(抽象处理者),定义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包含抽象处理方法和一个后继连接。
  • 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实现抽象处理者的处理方法,判断能否处理本次请求,如果可以处理请求则处理,否则将该请求转给它的后继者。
  • Client(客户端),创建处理链,并向链头的具体处理者对象提交请求,它不关心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过程。

模式实现

  • 纯的责任链模式。
  • 不纯的责任链模式。

        一个纯的责任链模式要求一个具体的处理者对象只能在两个行为中选择一个:一是承担责任,二是把责任推给下家。不允许出现某一个具体请求者对象在承担了一部分责任后又把责任向下传的情况。
        在一个纯的责任链模式里,一个请求必须被某一个处理者对象所接收;在一个不纯的责任链模式里,一个请求可以最终不被任何具体请求者所接收。

模式结构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结构图来源于网上)

/**
* 抽象处理者
*/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

    // 返回值可根据业务定,如View事件分发机制里,返回Boolean。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equest();

    public Handler getSuccessor() {
        return successor;
    }

    // 设置下一个处理者
    public void setSuccessor(Handler successor) {
        this.successor = successor;
    }
}
/**
 1. 具体处理者A
*/
public class ConcreteAHandler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 {
        // 业务逻辑处理
        // 如果当前不能处理,交给下一个Handler处理,getSuccessor().handleRequest();
    }
}
/**
 2. 具体处理者B
*/
public class ConcreteBHandler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 {
        // 业务逻辑处理
        // 如果当前不能处理,交给下一个Handler处理,getSuccessor().handleRequest();
    }
}
/**
 3. 具体处理者C
*/
public class ConcreteCHandler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 {
        // 业务逻辑处理
        // 如果当前不能处理,交给下一个Handler处理,getSuccessor().handleRequest();
    }
}
/**
 4. Client
*/
public class Chain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ndler handlerA = new ConcreteAHandler();
        Handler handlerC = new ConcreteCHandler();
        Handler handlerB = new ConcreteBHandler();
        // 责任链的顺序很重要,这种顺序都会遵循某个原则。如事件传递,向下分发,向上传递。
        handlerA.setSuccessor(handlerC);// 设置A的下个处理者为C
        handlerC.setSuccessor(handlerB);// 设置C的下个处理者为B
        handlerA.handleRequest();
    }
}

模式优缺点

优点:

  1. 降低了对象之间的耦合度。该模式使得一个对象无须知道到底是哪一个对象处理其请求以及链的结构,发送者和接收者也无须拥有对方的明确信息。
  2. 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满足开闭原则。
  3. 增强了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当工作流程发生变化,可以动态地改变链内的成员或者调动它们的次序,也可动态地新增或者删除责任。
  4. 责任链简化了对象之间的连接。每个对象只需保持一个指向其后继者的引用,不需保持其他所有处理者的引用,这避免了使用众多的 if 或者 if···else 语句。
  5. 责任分担。每个类只需要处理自己该处理的工作,不该处理的传递给下一个对象完成,明确各类的责任范围,符合类的单一职责原则。

缺点:

  1. 不能保证每个请求一定被处理。由于一个请求没有明确的接收者,所以不能保证它一定会被处理,该请求可能一直传到链的末端都得不到处理。
  2. 对比较长的职责链,请求的处理可能涉及多个处理对象,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
  3. 职责链建立的合理性要靠客户端来保证,增加了客户端的复杂性,可能会由于职责链的错误设置而导致系统出错,如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

模式使用场景

  •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一个请求,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由运行时刻自动确定。
  • 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或添加新的处理者。
  • 在不明确指定请求处理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处理者中的一个提交请求。
    (如:View事件处理、记录日志、检查权限、拦截器、过滤器…)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