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avaBean实际是具有统一接口格式的java类
2.JavaBean的组成:属性(Properties)、方法(Method)、事件(Events)
3.一个JavaBean的例子(该例子是用的Simple属性<属性在以后说>)
packagecom.javabean.demo;
public classSimpleBean {
//type为属性的名字,类型是String
private String type;
private boolean Debug=false;
//setter方法,设置这个属性的值
public void setType(String type){
this.type = type;
}
//getter方法,获得这个属性的值
public String getType(){
return type;
}
public boolean isDebug(){
return this.Debug;
}
public void setDebug(boolean debug){
this.Debug = debug;
}
}
4.JavaBean属性的介绍:
(1)Simple属性 :伴随一对 get/set (函数)方法(C语言中称为函数,我也习惯成为函数),如果这么写,setString..则暗指该类中有一个string的的属性(注意:string定义时小写,在set中首字母要大写)
(2)Indexed属性 使用时可以获得一个数组的整个或者一个值。使用实例如下:
public class B
{
private int[]={1,2,3,4,5};
//设置整个数组
public void setB(int[] i)
{
b=i;
}
//设置单个元素的值
public void setB(int a, int b)
{
b[a]=b;
}
//取得整个数组中的值
public int[] getB()
{
return b;
}
//获取单个值与setB类似,略。
}
4.还有Bound、与Constrained属性
JspBean在Jsp中的引用:
1.用<jsp:useBean>标记:
<jsp:useBeanid="name" class="classname"scope="page|request|session|application"/>
id:代表jsp页面中的实例对象 通过这个对象引用类中的成员,如,id="wq",wq.成员();
class: 代表JavaBean类,如: class="com.Test",引用com包中的Test类
scope:指明了javabean的生存时间
2.用<jsp:setProperty>标记:
功能:将请求页面中的表单值赋值/或者自己想设置的值 给JavaBean中的属性赋值
<jsp:setPropertyname="beanName" last_syntax />
1.name:表示 已经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生存范围的JavaBean实例,例如上面的 wq。
2.last_syntax:表示了四种不同的语法:
(1)property="*"
(2)property="propertyName"
(3)property="propertyName"param="parameterName"
(4)property="propertyName"value="value"
property:是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它指定想要设定值的 JavaBean 中的成员名,不建议使用*。
param:根据我的理解,他是请求页面的 表单中的 txt 属性名。
value:代表了直接赋值给 property的属性
3.<jsp:getProperty>标签 与<jsp:setProperty>功能相反,用法一样:
<jsp:getProperty name="BeanName" property="想要获取属性值的那个属性的名字">
JavaBean的生命周期:
1.page:当一个页面有jsp程序产生并传送到客户端时,属于page范围内的javabean也将清除,生命周期介绍。
2.request: 它的生命周期与jsp程序的request对象同步。 由forward串联起来的jsp程序都可以共享 javabean,
仅通过forward就可以把javabean对象传递给下一个jsp,一下是一个小例子:
<jsp:forwardpage="abc.jsp"/> //转向abc.jsp页面
<% Stringstr=request.getParameter("strName") %> //jsp中对象的使用,获取上一个请求页面中名称为 strName的text中的值。
3.session范围、application范围
文章来源:http://www.cnblogs.com/yidong/archive/2009/04/01/142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