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分层

1.3  计算机网络协议与分层

1.3.1 协议与分层的必要性

通信协议代表着标准化,规定了计算机信息交换中消息格式和意义的协定,是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在计算机网络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相关的同步问题。由此可见,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为了为了简化网络设计的复杂性,通信协议采用分层的结构,各层协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高效的协调工作。对于复杂的通信协议,其结构应该是采用层次的。分层的协议可以带来很多便利:

灵活性好: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则在这层以上或以下各层均不受影响。此外,对某一层提供的服务还可进行修改。当某层提供的服务不再需要时,甚至可以将这层取消。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需要知道该层通过层间的接口所提供的服务。由于每一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因而可将一个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容易处理的更小一些的问题。这样,整个问题的复杂度就下降了。

易于实现和维护:这种结构使得实现和调试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变得易于处理,因为整个的系统已经被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因为每一层的功能及其所提供的服务都已有了精确的说明。

 

1.3.2 层 协议 接口

一 层、协议和接口:主机1和主机2的第n层之间的会话规则就是第n层协议,协议就是通信双方达成的一致约定,对等层之间的通信是逻辑上的。必须通过它的低层来实现,相邻层之间有一个接口,接口定义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原语操作服务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它是指整个网络体系中的逻辑构成和功能分配,对计算机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所具备功能的一组定义。显然,网络体系结构是抽象的、概括的,而体系结构的实现是具体的、局限的。

1.3.3计算机网络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实体  每一层中的活动元素被称为实体,它是指能发送和接受信息的任何东西,既可以是软件实体(如进程),也可以是硬件实体.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实体叫对等实体.n层实体实现的服务为n+1层所用,其中,n层被称为服务提供者,n+1层为服务用户.

系统  是物理上明显的物体,它包含一个或多个实体,如:计算机和终端

服务  是在服务接入点SAP提供给上层使用的,而每个SAP由唯一的地址标识.服务是由一组原语(primitive)(或操作)来描述的.这些原语供用户和其它实体访问该服务,用于通知服务提供者采取某些行动或报告某个对等实体的活动.有四类原语:请求,指示,响应,证实.

接口 用于相邻层之间按照一定规则交换信息.在典型的接口上, n+1层实体通过SAP把一个接口数据单元IDU传递给n层实体.IDU由服务数据单元SDU(servicedata unit)和一些控制信息组成.为了传递SDU,n层实体可能将SDU分成几段,每一段加上一个报头后作为独立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送出.如分组就是PDU,PDU被对等实体用于执行它们的同层协议.       

协议 是通信双方达成的一致约定。两个实体要想成功的通信,它们之间交流什么、怎样交流及何时交流,都必须遵从彼此约定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的集合称为协议,协议的关键成分包括:(1)语法(Syntax):数据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2)语义 (Semantic):用于协调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3)通信同步规则。

1.3.4 网络体系结构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OSI开放系统参考模型是目前分层最详细完备的网络协议标准,然而由于其采用了过于复杂的分层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标准化的难度,因此现在的互联网络使用的是TCP/IP的分层标准,而OSI参考模型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完备的协议,它采用了七个层次的体系结构,如下图:

图1-4 OSI参考模型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各层主要功能

物理层:为数据链路层对等实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建立物理连接,在物理连接上正确、透明地传送物理层数据单元(物理层的数据单元是比特流)。物理层提供激活、维持、去活物理连接的所需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的手段。

链路层:该层相邻结点的一个或多个物理连接上为网络层建立、维持、释放链路连接,并在链路连接上可靠地、正确地传送链路层协议数据单元(通常称为帧)。纠错和流量控制是链路层的两个主要功能。

网络层:提供网络层对等实体建立、维持、终止网络连接的手段,并在网络连接上交换网络层协议数据单元,即分组。其中,一个重要功能是网络选路和寻址

  传输层:基本功能是为会话层提供可靠地、经济的传输连接的手段,并在传输连接上交换传输层协议数据单元—报文。传输层是端到端,在通信子网中无传输层.流量控制(Flow control)是传输层的一个重要功能.

会话层:为会话连接提供手段,并利用会话连接组织和同步应用进程之间的会话.

表示层:该层主要解决用户数据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要交换数据的抽象语法(适合于某一用户)转换为传送语法(适合于OSI内部使用)——公共表示方法.

应用层:为用户应用进程访问OSI提供接口,并负责信息的语义表示.

1.3.5 分层软件的工作原理

整套通信协议的实现称为栈。数据从发送方向下通过协议栈的每一层,又从接收方向上通过协议栈的每一层。每一层在把数据传送到低一层之前在数据前面附加一些控制信息,称为协议头部,接收方收到数据之后先分析相应头部的信息,然后卸掉头部提交上一层。

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都是遵守同层协议进行的,只存在一层是物理通信,其余各层之间的通信都是虚拟通信。

层间通信即相邻层实体之间进行的通信是遵循层间协议(接口)进行的。

分层原理:在目标计算机上的第N层软件必须恰好接收由在发送计算机上的第N层软件所发送的数据。

如下图所示:

图1-5 分层软件工作原理

1.3.6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的特点

根据美国学者Darid Clark提出的标准化问题的双峰论,OSI-RM是一个好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标准。OSI试图达到一种理想境界,即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都遵循这统一的标准,因而全世界的计算机都将能够很方便地进行互联和交换数据。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大公司甚至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都纷纷表示支持OSI。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虽然整套的OSI国际标准都已经制定出来了,但由于因特网已经抢先在全世界覆盖了相当大的范围,而与此同时却找不到有什么厂家生产符合OSI标准的商用产品。因此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OSI只获得了一些理论研究的成果,但在市场化方面OSI则事与愿违。OSI-RM失败的原因可归纳为:

一  网络功能在各层的分配差异大,链路层和网络层过于繁重,表示层和会话层又太轻.为此,一般只采用五层模型。

二  OSI-RM有关协议和服务定义太复杂且冗余,很难且没有必要在一个网络中全部实现。如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寻址在很多层重复

三  高层的标准化工作唯一性太差,某些功能究竟哪层不明确。

为此,在OSI-RM框架下,流量控制、差错控制、路由选择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仍有待研究。此外,OSI-RM是个抽象标准,没有具体实现方法。因此,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
  • 0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