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AVA中,内存的管理分为Stack—栈,Heap—堆,Data Segment—数据段,Code Segment—代码段。
首先,先明确每一块区域存放的是什么内容。
Stack:可以翻译为堆栈区域,存放一些基本数据类型, 指令代码,常量,对象的引用地址。
基本的数据类型为最基本的四类八种类型。在上篇博客中已经提到。
指令代码就是一些函数和方法。
常量和对象的引用地址可以理解为定义的变量。但是只是引用地址,真正new出来的存放在heap中,即堆内存中。
Heap:存放对象实例,即在代码中new出来的东西全部放在此处。
Data Segment:数据段,存放静态常量和字符串常量。
Code Segment:代码段,存放代码。
引用————————
class Point
{
double x;
double y;
double z;
Point(double _X,double _Y,double _Z)
{
x = _X;
y = _Y;
z = _Z;
}
void setX(double _X)
{
x = _X;
}
double getInstance(Point p)
{
return (x - p.x)*(x - p.x) + (y - p.y)*(y - p.y) + (z - p.z)*(z - p.z);
}
}
public class Poin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oint p = new Point(1.0,2.0,3.0);
Point p1 = new Point(0.0,0.0,0.0);
System.out.println(p.getInstance(p1));
p.setX(5.0);
System.out.println(p.getInstance(new Point(1.0,1.0,1.0)));
}
}
第一步:Point p = new Point(1.0,2.0,3.0)
第二步:类似第一步。
第三步:System.out.println(p.getInstance(p1));
在调用getInstance的方法时因为有局部变量,所以在栈内存里分配一个新的p对象。在实际的代码中传送的是p1的值。所以引用指向p1。
第四步:在调用getInstance后返回一个值,临时分配在栈内存里(没有名字),在打印输出之后自动消失。新分配的p也消失,引用自动消失。
第五步:
p.setX(5.0);
把堆内存中的p对象的X改为5.0.
第六步:
System.out.println(p.getInstance(newPoint(1.0,1.0,1.0)));
打印完成后,临时返回值消失,p消失,垃圾回收机制回收new出来的p。
等到main方法结束后p和p1也自动消失,没有引用指向堆内存的两个对象。
此时垃圾回收机制自动回收两个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