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中国实践探索

2020年2月12日 by 肖然

随着中国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深化,通过数字技术洞察客户需求的能力持续提升,银行零售业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客户分析能力的提升也驱动着银行产品和服务迭代速度的加快,随之而来的必然趋势是银行开始寻找新的盈利方式。开放银行作为一种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全球趋势,必然成为中国银行数字化发展探索的下一步。

开放银行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以 API、SDK 等技术实现方式为手段,通过双向开放的形式深化银行与第三方机构的业务连接和合作,将金融服务能力与客户的生活、生产场景深度融合,从而提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效率,实现双方或多方的共赢合作。

早在 2015 年,英国政府就专门成立了开放银行工作组推进基于可编程接口(API)的银行服务理念落地。2016 年 8 月,英国竞争及市场管理局(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CMA)要求英国前9家大银行联合出资成立开放银行实施组织(OBIE),并于 2018 年 1 月 13 日之前创建开源的开放银行编程接口。而在英国监管机构驱动下,各大银行在2019年才陆续开始了开放银行的业务。开放带来的真正金融业务模式突破也需要今后数年才能展现。

从2014年开始,中国大型银行已经开始关注开放银行这个概念,随着英国的实施落地和数字银行在各国的明确,开放银行开始在国内银行圈子里升温,大家普遍开始探讨中国银行的开放银行落地会是什么模式,如何利用开放获取新的数字化时代竞争优势。

开放银行东西方对比

监管驱动 vs 市场驱动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成熟金融市场在开放银行上采取了“监管驱动”的模式,监管机构要求部分或全部商业银行根据相关政策或条例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授权第三方开放账户等标准化数据。目标是通过大银行数据的开放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创新发展,激活金融及周边服务市场。

数字化转型先锋的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 以商业化模式运作开放 API 即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自建开放 API 平台,从集中式业务模式向协作式转变。2016年2月 BBVA 宣布上线 Open API 平台,为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个人开发者提供关键数据支持与 API 接口调用权限,最初开放的接口包括 PayStates、Connect、Accounts、Card 四类,涵盖聚合银行卡支付信息、授权访问 BBVA 服务、授权访问账户信息、绑定 BBVA 支付方式等数据或操作。

较之金融市场结构和消费者金融习惯相对稳定的欧洲,新兴亚洲市场,如新加坡和中国,更多采用了“市场驱动”的模式。新加坡政府于去年正式发布了本国数字银行的运营牌照,进一步刺激了各家商业银行去探索新的开放银行模式。随着中国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突破,开放银行概念在各家银行呈现出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形态思考。相关的监管机构更多是持续的关注和沟通,在坚持稳定底线的原则下予以宽松的实验环境。

数据驱动 vs 场景驱动

由于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欧美更愿意采用“数据驱动”的模式,一方面明确客户交易数据的法律归属,一方面能够让更多的FinTech创新企业在数据开放的基础上创新数字化服务。欧盟 PSD2 通过开放 API 将金融数据的所有权及使用权转移到用户手中,让用户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金融服务;而美国大型银行多与独立合作伙伴建立数据共享关系。

在类似中国这样的新兴金融市场上,互联网企业实际上通过连接用户的日常消费场景,获取了大量的交易数据,并已经把这些数据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在移动支付等金融服务领域直接竞争,让银行或互联网平台主动开放自身数据可能性很低,很难形成欧美市场上对于开放机构在用户服务和体验提升上的反哺。

更为普遍的是银行开始通过自身小程序、APP 等连接用户生活场景,将金融服务产品嵌入到各个场景中,实现金融服务场景拓宽,从而能够完成获客和引流。这样的趋势在零售业务中已经相当普遍,我们可以认为实际上已经是开放银行的一种落地模式。以建行和招行为首的零售银行领导者已经将MAU(Monthly Active User,月活用户数)作为了北极星指标,已经说明银行在开放思维观念上的转变。为了获取更多的月活,银行必然会寻求各种联盟切入用户的刚需场景。

金融服务做为数字化社会的底座之一,毫无疑问需要更进一步开放。各市场在开放银行理念下的实践可能产生不同的创新,但互相的学习和融合也是必然的趋势,金融服务最后也是全球跨区域开放合作的基础。

中国开放银行实践现状

互联网平台的冲击下,过去两年中国各家银行实际上都狠抓了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建设。金融科技的影响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应用,更是对于金融从业人员思想层面的再造。在零售业务上,我们可喜地看到了世界领先的竞争力,标普S&P在去年底的分析评论文章中指出:中国大型零售银行在科技实力上正逐步具备阿里、腾讯这样大型科技企业的竞争力。

我们也在不同的银行创新中读到了开放银行的理念。浦发更是明确把开放平台作为打造数字化银行的战略抓手。将 API Bank 作为“打造一流数字生态银行”战略落地的重要一环,以开放平台为承载媒介,汇各方科技力量共建,将多种能力输出,寻求多方共赢。

在各家银行纷纷入场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看到中国市场上存在的诸多不足:

  • 国内开放银行标准缺失,现有监管机制下,对于交易信息与数据的开放几乎不可能实现。针对隐私数据采集、分析和使用的规范尚在探索期,还需要较长时间研究和试点。
  • 金融科技驱动的新兴业务连续性和客户体验都有待提升。在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下,银行目前客户转化率极低,运营手段仍然比较单一。创新业务如何规模化会是国内开放银行先行者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 银行针对客户场景寻找合作伙伴的连接效率低,企业开放平台尚未形成,对资源的把控能力弱,建立合作关系上主导能力不强。在开放银行的理念下,银行必然需要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合作,在满足基本合规性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建立双赢的机制是困扰各家银行的难题。
  • 银行业长期强监管下形成的执行力文化和开放银行理念下的敏捷文化冲突明显。领先银行尝试开辟新通道,逐步形成两种模式分治。但这种双模只能是过渡形态,数字化进程下主流文化仍然需要向敏捷方向牵引,这对银行长期从业者仍然是思维观念上的巨大挑战。

在这些限制下,如何让开放银行的理念落地成为了各家银行决策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多方分析和碰撞,我们给出了一些落地趋势上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开放银行规划者更好的认知适合于自身市场和业务特点的开放之路。

宏观层面上,中国开放银行目前正向着“生态合作 + 能力开放”的方向展开,未来的竞争将在“场景生态的构建能力”和“合作伙伴生态的整合效率”两个维度上。从这个视角出发,开放银行理念下的竞争将不局限于银行之间,互联网平台、科技企业都可能在不同的场景下和银行形成竞争合作。而这种竞合关系的选择也是各家银行需要动态决策的。

中国开放银行落地趋势

金融科技驱动下,银行业务创新其实已经推动我们走上了开放银行之路,接下来开放银行很可能成为不少银行的战略选择。结合过去两年的一些成功实践和前文分析的中国市场固有国情,我们认为开放银行很可能会走出三种模式:产品开放、渠道开放和生态开放(如下图)。科技驱动仍然会是业务发展和创新的主旋律,每种模式下都需要相应科技投资使能。

构建生态可能是时下大多数银行高层共同的愿望,阿里和腾讯在市场上已经做出了商业示范。但生态开放的能力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战略投入。另一方面,银行逐渐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独特潜力,比如深入基层的实体网点和品牌自身的市场价值。这些潜力的激发可能带来超越互联网企业的服务优势,从而能够获取独特的客户资源,进而产生新的盈利。

产品开放

金融产品 / 服务是银行业务的核心,面对互联网在渠道侧的冲击,银行必须快速打通对接外部渠道的能力。通过产品的开放性获取更多的渠道连接,从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银行同时需要建立快速的客户数据收集和挖掘能力,通过数据的洞见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提升同业竞争力,使自身更有可能成为渠道优选。

这种开放的案例在数字化时代比比皆是,荷兰皇家电信集团(KPN)2017 年与微信合力推出 “KPN 微信乐游卡”,这是微信首次与欧洲电信运营商展开合作,也是国际运营商首次运用小程序服务中国出境游群体。KPN通过与微信合作,背靠微信固有生态圈,实现 B2C 共赢的产品开放模式,其SIM卡针对中国游客的销售当年就超过了其欧洲的销售量。而微信选择KPN则是因为其能够快速对接微信的开放式开发框架,得益于KPN源自2014年的数字化转型。

(产品开放图示)

标准金融产品(服务)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也已经差异化。在零售银行,这种差异化正成为一些银行在此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小额贷上的放贷速度。这种差异化的产品往往成为了银行对外合作的箭头。银行金融产品开放需要关注自身的数据和渠道对接能力,持续提升定制化服务能力。

渠道开放

面对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银行必须从客户场景出发去重塑产品,提供客户为中心的端到端服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持续保持与客户的粘度,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从数字化能力视角出发,这也是银行和互联网竞争中必须补齐的短板。

为了服务好端到端的客户场景,银行必然会需要走进产业,躬身入局,通过自身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整合支撑场景所需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在一个或多个产业形成面向客户资源整合的产业互联模式。

(渠道开放图示)

时下热门的车生活板块里,不少银行尝试自建渠道,比如招行的“开车啦”应用,区别于过去立足于自身产品优势的应用,如平安保险“好车主”,通过发掘自身优质车主客户,开拓新的服务场景,以此作为渠道整合洗美、加油、停车等日常客户刚需服务。其目标就是形成车生活产业互联的B2B2C商业模式。

渠道开放是银行进入产业的良好载体,而自身数字化能力平台化是基础,场景生态的构建能力是核心。值得一提的是银行渠道的认知也应该场景化,比如APP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客群,就会成为不同的渠道。

生态开放

结合数字化时代的科技突破,深耕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探索必然会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而这样的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在《以客户为中心,构建银行商业生态》一文中,我们通过对客户旅程3.0的定义具体阐述了背后的逻辑。

为了能够深化客户场景的创新,银行必然需要整合各业务条线及产业平台,形成不同的跨界。同时更加广泛地利用新兴科技带来的新媒体和新渠道,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服务。目前国内银行在零售、对公和金融市场板块的割裂已经成为生态建设的巨大障碍。

(生态开放图示)

在金融生态构建方面蚂蚁金服仍然是值得学习的对象。虽然其主要的生态合作伙伴是由阿里集团保证的,但其构建出四层架构的可扩张金融生态为银行提供了参考。四层架构分别为:

  1. 以支付宝为载体的超级入口;
  2. 包括理财、消费信贷、保险在内的产品平台;
  3. 包括信用体系和风控体系在内的支持系统;
  4. 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IoT 等基础设施。

每一层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可延展平台生态,四层架构互相依存,实现闭环。从场景中产生金融需求,然后用数据驱动开发和满足需求。

生态开放是开放银行的最终目标,在实现生态开放的道路上,银行需要突破自身传统业务条线的划分,丰富自己的产业参与、整合能力。“合作伙伴生态的整合效率”将是生态竞争的关键,核心在于把控合作生态链的关键资源、能力和环节,比拼谁的整合速度快、效率高、对市场把握的准,从而赢得市场先机。

中国开放银行落地挑战

开放银行某种意义上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必然,落地过程充满挑战,特别是在监管合规快速响应及多元化数据整合方面,将成为接下来银行间的核心能力竞争。在金融科技能力自建的过程中,不少银行已经做出了突破,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应运而生,定位从过去的支撑银行业务转型为寻找新的业务和模式的突破。

金融科技能力自建的趋势方兴未艾,开放银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科技能力是开放的基础,但由于安全合规的要求,银行传统的科技架构面向封闭。开放平台和开源技术的应用,对于不少银行来说仍然是心存顾虑的。在核心业务领域,改革的魄力不够,很难建立起面向开放未来的平台能力基础。
  • 敏捷文化虽然已经在科技领域被共识,但银行业务侧对于敏捷思想的理解才刚刚起步。长期KPI和效率导向下的各级业务部门很难一夜之间转变意识,高响应力组织的打造不可避免的要求组织结构的重组,短期的阵痛会挑战每个人的转型决心。
  • 生态连接已经是金融业务的新常态,但银行内部流程机制的掣肘仍然十分明显,很多合作不得不走高层特批,极大程度上打击了本应该植根于基层的广泛生态合作。

中国零售银行通过金融科技转型已经走在了世界同行的前列,我们衷心希望开放银行的落地能够推动中国金融业务更加全面的发展,成为中国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平台!


参考资料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