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政府严查电商仓库,Shopee等国际平台陷合规争议,本土企业呼吁公平竞争
泰国电商市场近期陷入剧烈震荡。自2023年10月以来,泰国税务部门联合警方对曼谷、春武里府、清迈等地的多个大型电商仓库展开突击检查,涉及Shopee、Lazada等国际平台的部分第三方卖家。这场监管风暴的背后,是泰国本土企业对国际电商巨头“低价倾销”“税务漏洞”的长期不满,以及政府对市场秩序和本土产业的保护决心。
仓库突袭:查税、走私与合规争议
10月12日,泰国税务部门在曼谷郊区一处占地5000平方米的仓库内查获价值超2亿泰铢(约合4000万元人民币)的电子产品、服装和日用品。该仓库主要为Shopee和Lazada平台上的跨境卖家提供仓储服务。调查人员称,部分商品涉嫌通过“低报价格”逃避进口税,且未按要求标注泰语说明和合法认证标识。
类似场景在泰国多地同步上演。春武里府一处物流中心因存放大量未申报的化妆品被查封;清迈某仓库因涉嫌走私中国产电子配件被立案调查。泰国财政部公开表示,此次行动主要针对“跨境卖家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税务违规和走私的行为”,并强调“本土企业与外国卖家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
本土企业控诉:国际平台挤压生存空间
“这些外国卖家不用交足税,商品价格比我们低30%!”曼谷一家小型家居用品厂商负责人抱怨道。据泰国电商协会统计,2023年1-9月,Shopee、Lazada等平台上的跨境卖家销售额占泰国电商市场总交易额的45%,其中约70%的商品来自中国。本土企业认为,国际平台通过算法流量倾斜、补贴跨境卖家等方式,导致本土产品在价格和曝光度上处于劣势。
更尖锐的争议在于“合规双标”。泰国法律规定,进口商品需缴纳7%的增值税和0-40%的关税(依品类而定),且食品、化妆品等需通过泰国FDA认证。但本土企业指控,部分跨境卖家通过分散包裹、虚报品类等方式避税,而平台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家泰国化妆品品牌创始人透露:“同样的面膜,我们的生产成本是50泰铢,跨境卖家到岸价仅30泰铢,这根本不合理。”
Shopee回应:配合调查,加强卖家审核
面对监管压力和舆论质疑,Shopee泰国迅速发布声明称“已下架涉事卖家商品”,并承诺将“严格审核卖家资质,确保商品符合泰国法规”。Lazada则表示“已启动对第三方卖家的税务合规培训”。
但行业人士指出,平台与卖家的责任边界仍不清晰。例如,Shopee的跨境业务采用“代购模式”:消费者下单后,商品从中国直发泰国,平台仅作为交易中介。这种模式下,平台常以“不参与物流和清关”为由规避责任。泰国商务部官员对此回应:“无论商业模式如何,只要在泰国境内销售,就必须遵守泰国法律。”
政府出手:从查税到立法,保护本土产业
此次仓库清查仅是泰国政府整顿电商市场的第一步。11月初,泰国议会开始审议《电商运营法》修订草案,核心内容包括:
1.税务平等:要求所有电商卖家(含跨境)注册泰国税号,并按实际销售额缴纳增值税;
2.商品合规:跨境商品必须提供完整的泰语标签、质检证明;
3.平台责任:若平台未对违规卖家采取下架措施,最高将面临交易额4%的罚款。
泰国副总理兼商务部长普坦·威差耶猜公开表示:“我们需要在开放市场和保护本土企业之间找到平衡。外国平台可以继续运营,但必须公平竞争。”
消费者争议:低价与质量的两难选择
监管风暴已波及普通消费者。曼谷白领娜帕婉发现,她常买的中国产手机壳价格从59泰铢涨到了89泰铢,“卖家说是因为关税增加了”。社交媒体上,部分用户支持政府行动:“低价商品可能是劣质或逃税的产物”;但也有大量声音抱怨:“本土产品价格高、款式旧,我们只是想省钱。”
这场震荡暴露了泰国电商市场的深层矛盾:国际平台带来的便利和低价,与本土产业保护之间的冲突如何化解?答案或许将决定东南亚第二大经济体电商市场的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