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对于绝大多数的笔记本电脑消费者来说,买电脑时最关心的,除了性价比,就是“它能流畅使用多长时间”了吧?虽然我也想每一代都换新机,但奈何我的钱包不争气啊……毕竟现在的新电脑也不便宜,自然希望它们能坚守更长时间。这时候你可能会说:高端产品更保值!确实如此,这很符合水桶机、超大杯的理论,毕竟足够强悍的性能,可以有效保证这台机器可以应付未来几年的使用需求,尤其是如今越来越臃肿的软件生态。
所以,需求的不同,对设备的“保鲜度”要求也不同。电脑也是如此。但根据Steam的硬件调查数据显示,即使是8年前的GTX 1060,如今也占据有相当大的份额,处理器则是4核与6核占据了大多数,因此,电脑在主流应用环境下流畅五年这种要求,我觉得并不算过分。
以我自己为例,我现在使用的笔记本就是一台购买于2019年初的雷神911黑幽灵Pro版,搭载了当时的旗舰移动端CPU,英特尔酷睿i7 8750H,8GB内存,128GB固态硬盘,1TB机械硬盘,NVIDIA GeForce GTX 1060独立显卡,144Hz高刷显示屏,这套配置在当时是相当不错的,加上价格相对于其它同配置的机型来说也更便宜,其它这个便宜里埋了个坑,这个我们后面说。
如今这台机子也使用了足足5年了,现在它依然可以满足我办公,游戏,视频渲染、合成、剪辑的基本需求。总体感觉很流畅,可以在20秒内开机,所有应用程序都能即开即用,所有功能和接口都正常工作,我觉得以目前的需求力度来看,它再撑个3年应该也没啥问题。
那么咱们回到最开始的话题:怎样的笔记本电脑才符合用五年还不卡呢?这个我们得分别从CPU、内存、固态硬盘、显卡、无线网卡、散热系统、驱动程序这七个方面仔细展开说说,篇幅较长,请大家耐心阅读。
一、CPU
如果把电脑比喻成车子,那么CPU就是就是发动机,一台动力强悍的发动机,可以为车子提供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在选择CPU上,建议优先考虑高规格的CPU,比如同一时期和同一系列的英特尔CPU,同样都是i7,如果追求极致的性能,则优先考虑标准电压版本,标压版本的型号一般以“H”结尾,至于低电压版本,能不选就尽量不选。
当然话不能太绝对的,因为采用低压CPU的机型,虽然性能会弱于同时期的标压CPU,但对于那些追求轻薄便携和电池长续航的用户来说,有着更大的优势。而且不同时期的标压和低压也不能相提并论,因为这涉及到不同的制程工艺和架构,即便同样是英特尔酷睿i7,比如8代标压i7和13代低压i7,13代低压i7得益于更先进的制程工艺和架构,不仅性能远高于前者,而且功耗发热更低。
二、内存
以我多年的使用经验来看,内存容量不足导致卡顿的占比非常高,在代数和频率相同的情况下,更大的内存容量可以保证你在运行更多的程序时,极大降低因内存不足而导致的卡顿。因此,在预算充足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那些支持多槽位扩展内存的机型。而选择内存条要注意以下几点,分别是外观形态、代数、频率、容量、超频、双通道、高阶需求。
1.外观形态,目前市面常见的内存条外观形态主要有台式机(DIMM)和笔记本(SO-DIMM)两种,外观尺寸截然不同,两者接口互不相同,记得不能买错。
2.代数,目前常见的内存条代数以DDR开头,目前市面上最新的为DDR5,要先看看你电脑的支持的是哪一种,因为不同代数间的内存是互不兼容的,记得不能买错。
3.频率,在购买内存条的时候,最好选择大于等于(≥)你电脑CPU支持的最大内存频率的内存条,因为这样可以让你电脑的内存甚至是总体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而电脑支持的最大内存频率往往由CPU决定,所以你可以去你电脑CPU的品牌官网查询你的电脑CPU型号,比如英特尔或AMD官网,看看它支持的最大内存频率。
4.容量,你需要确保你的内存总容量不超过你的电脑支持的最大内存容量,因为就算你买了大容量的,多出来部分也会因为不支持而白白浪费掉。那怎么查看电脑支持的最大内存容量呢?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借助系统自带的工具,以Windows系统为例,同时按住键盘的Win+R键,打开“运行”,在输入框中输入“CMD”(去掉双引号),然后按回车键,在CMD中输入“wmic memphysical get maxcapacity”(去掉双引号),然后按回车,然后就会出现一串数字,将这串数字除以两遍1024,最终得到的数字就是你电脑支持最大的内存容量。就比如我目前在使用的雷神911黑幽灵Pro版,得到的数字是33554432,33554432÷1024÷1024=32,证明我的电脑支持的最大内存容量为32GB,加上我的电脑有两条内存插槽,进而等得到我的电脑最大支持两根16GB的内存条。
5.超频,是否选择支持超频的内存条,需要先确保你的电脑是否支持内存超频,如果不支持,你就算你买了支持超频的内存条,也会白白浪费掉。所谓超频(Overclocking),是指将计算机硬件(比如中央处理器、显卡、内存等)的工作频率设置高于制造商规定的默认数值的行为。通过提高工作频率,可以让硬件组件运行得更快,从而提升性能。
然而超频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因为不当的操作,极有可能导致电脑运行出现异常,甚至是硬件损坏,进而损坏你的钱包。如果你实在是想超频,并且又不愿意花太多的功夫在设置上,也不愿意承担太高的风险,可以在购买笔记本的时候,选择支持内存XMP(eXtreme Memory Profile)的机型,同时选择支持XMP的内存条,XMP能够根据电脑的实际情况,自动将内存频率超频至理想状态,从而提升性能,同时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得到了保障。这样一来,你可以在不过多冒险的情况下享受到超频带来的好处。
6.双通道,相对于单通道,双通道的内存组合可以提供更高的带宽,从而加快数据传输速度,尤其是核显用户,使用双通道内存组合,性能提升尤为明显。而且就算你是独显用户,选择好的双通道内存组合,也会带来一定的性能提升。
在组双通道内存组合的时候,尽量选择同品牌、同型号、同频率、同容量的内存条两根以上,组成双通道。至于为什么要这样选择,那是因为不同的品牌型号,虽然容量和频率一致,但也可能会因为采用了不同厂家的内存颗粒芯片等原因,有可能会出现兼容性问题,进而导致电脑运行出现异常,比如卡顿、死机、蓝屏,甚至直接不开机。而且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会随着你插的内存条数量的增多而逐渐放大,比如插四根内存条组双通道出现兼容性问题的可能性就会比插两根要大。频率一定要选择相同的,因为如果两条内存条的频率不一致,电脑为了确保兼容性,就在将内存频率降低到相对较低的那条内存条的频率,这将导致较高频率内存条的性能被浪费,无法发挥其最大潜力。比如都是同样的品牌型号,同样的8GB,一根频率为2666,一根为3200,两者一组合,3200的那根就会被降低到2666,白白浪费了534。
7.高阶需求,如果你在购买内存条组双通道的时候,还有更高阶的需求,你可以选择套条,即多个内存条作为一组同时销售,这意味着你可以在一次购买中获取到多个相同规格的内存条。好处在于,你往往可以买到连号内存,能买到采用同一系列的内存颗粒芯片的成品内存条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可以确保其具有相同的频率、延迟和容量等规格,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匹配的问题。
因为就算是同品牌、同型号、同频率、同容量的内存条,也会存在内存颗粒芯片混用的可能,因为成品内存条厂家出于成本控制或者确保产量的需求,往往会在规格差不多的情况下,从多个内存颗粒芯片生产厂家采购芯片。对于双通道来说,购买连号内存也有助于确保内存条之间的兼容性和匹配性,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和稳定性。如果在此之上你还有更高的需求,你可以选择低时序版本。在同品牌、同型号、同频率、同容量、连号内存的前提下,低时序的内存条能带来更低的内存延迟,进一步提升性能。至于有多大提升,那就仁者见仁了。
对于那些采用板载内存设计的机型,在购买时应尽量避免,因为这类机型的内存通常无法自行升级。即便可以升级,也需要借助一些特殊工具和方法,比如热风枪、电烙铁、焊锡膏等工具,替换原来的内存芯片,不仅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搞不好还会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各种问题,并且因涉及到自己动手,100%会失去官方质保。至于替换下来的内存芯片,相对于成品内存条来说,很可能难以出售,基本属于得不偿失的那种。
三、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得益于自身的技术优势,正常情况下,其读写响应速度是机械硬盘所不能比拟的,就算你用的电脑是很久之前的老电脑,在升级了固态硬盘之后,速度也会有一个很明显的提升,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几乎是立竿见影。而且得益于近几年国产固态存储芯片的量产规模逐渐壮大,国内的固态硬盘市场早已卷到飞起,其售价早已由几年前的高昂变成了如今白菜价。
那应该怎么选择固态硬盘呢?需要看你的笔记本电脑支持什么样的,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消费级固态硬盘主要有SATA和M.2 PCI-E(又叫NVME M.2)两种接口类型,前者采用的是SATA协议,历史悠久,老机型想升级固态硬盘的可以考虑这种,因为我觉得目前应该不会有太多人还在使用IDE这种上古时期的产物了吧?目前SATA接口的最新版本是3.0,不同版本是相互兼容的,不过传输性能会以最低版本的速率进行传输,比如3.0的主板接2.0的硬盘,或者是2.0的主板接3.0的硬盘,传输速率都会按照2.0的速率进行传输。
后者采用的是PCI-E协议,从性能方面,在同一时期,性能会强于SATA,就比如用最新的SATA3.0和PCI-E5.0 X1对比,前者里理论最大传输速率为6Gbps大概是0.75GB/s,后者是32Gbps,而且一般PCI-E M.2的固态硬盘采用的通道是X4,所以理论最大传输速率为128Gbps,大概是16 GB/s。可以这么说只要你的笔记本不是那种很多年前的老型号,在2016至2017年以后的推出的笔记本电脑,基本支持M.2 PCI-E接口的固态硬盘,目前PCI-E接口的最新版本为5.0,和SATA接口一样,也是互相兼容的,只是传输速率会按照低版本的进行。相对于SATA接口,M.2 PCI-E接口的固态硬盘,在性能更强的同时,体积往往会更为小巧,而且由于M.2接口的固态硬盘直接插入主板上的M.2插槽中,所以不需要使用传统的数据和电源连接线,这使得电脑内部布局更加简洁,具有更高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种固态硬盘,虽然用的也是M.2接口,采用的却是SATA协议,因此无法发挥M.2接口支持的更高速度,而且如果你电脑的M.2硬盘接口不支持NVME/SATA双协议,也是无法使用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固态硬盘的时候,别把它空间占得太满,比如1TB的你只用个800GB左右,这样就避免了写放大。不然的话,读写响应速度就会变得很慢,甚至可能还不如机械硬盘。
四、显卡
选择一款配备了优秀的独立显卡的机型,可以确保在未来几年内,即使是运行最新的游戏和图形应用程序的时候,也能保障一定的流畅性。例如NVIDIA的GeForce RTX 3060、GeForce RTX 3070或者AMD的Radeon RX 6700M这样的性能优越的显卡,能够满足未来的图形需求,确保电脑在使用过程中表现流畅。毕竟显卡的用途不仅仅局限于游戏,有时候一款好的显卡,可以对例如视频剪辑、特效制作、图形设计、3D建模渲染的时候,利用GPU加速功能,可以极大的提升效率。
此外,还需要考虑显卡的显存大小和核心频率。足够大的显存可以提供更好的图形处理能力,而较高的核心频率则能提升显卡的渲染速度。另外,选择支持光线追踪技术的显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能提供更逼真的光影效果,增强视觉体验。
在购买显卡时,还要考虑与笔记本的其他硬件的兼容性,确保显卡能够完美配合电脑的其他组件。最后,定期更新显卡驱动程序也是保持显卡性能稳定运行的重要步骤,及时更新最新的驱动程序可以提升显卡性能和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综上所述,选择一款性能强劲、兼容性好的显卡是确保笔记本电脑在未来五年内保持高性能的关键。
五、无线网卡
众所周知,笔记本从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方便用户移动、便携的需求,因此无线网卡的性能对于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体验同样重要。一款高速稳定的无线网卡可以让你在无线网络环境下享受到更快的网速和更低的延迟,这对于经常需要在外工作的用户来说尤其重要。
在选择笔记本电脑时,应关注无线网卡的型号和标准。目前主流的无线网卡标准包括802.11AC(Wi-Fi 5)和802.11AX(Wi-Fi 6),以及最新的802.11BE(WI-FI 7)。相比较于相对老式的802.11A/B/G/N(WI-FI 4),Wi-Fi 5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理论上可以达到3.46Gbps,而WI-FI 6和WI-FI 7则将无线传输速率、并发连接数、低延迟、支持多设备同时连接,推向了更高的台阶。
但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上,WI-FI 7相对于WI-FI 6,数据传输速率和多用户并发性能,会全面优于WI-FI 7。但我为什么要把两者放在一起说呢?主要是因为WI-FI 7的无线信号需要在6Ghz的频段下,其优势才会体现出来,但目前国内由于6Ghz频段的缺失,其优势难以发挥。而且WI-FI 7作为新推出的产物,目前相对于WI-FI 6来说,其技术还不够成熟,支持的设备还不够多,应用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支持WI-FI 7的无线网卡模块,相对于WI-FI 6来说,价格相对高昂。
但这并不能说明WI-FI 7无线网卡一无是处,如果价格差的不太多,我还是推荐大家选购支持WI-FI 7的无线网卡模块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在售的WI-FI 7无线网卡模块,主要有英特尔的BE200,目前已有零售版本,单块售价最低在120以下。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BE200不支持AMD平台,如果你的笔记本是AMD的平台,不妨先做个等等党,等驱动适配了再购买。或者你实在等不了,可以考虑下高通的QCNCM-865,但目前这款无线网卡属于稀缺货,而且价格高得离谱,性价比很低。
此外,无线卡的频率和信号强度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无线网卡的频率通常有2.4GHz和5GHz两种,相对于2.4GHz频段,5GHz频段的干扰较少,速度更快,但信号强度较弱,覆盖范围和应用程度较小;而2.4GHz频段相对于5GHz频段,信号强度较强,覆盖范围和应用程度较广泛,但速度相对较慢,干扰较多。因此,在选择无线网卡时,应根据实际使用场景来决定。可以这么说,信号强度则决定了无线网卡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能够保持的稳定性和连接距离。信号强的无线网卡可以提供更稳定的连接,即使在信号较弱的环境中也能保持较好的性能。
最后,还要关注无线网卡的厂商和型号,一些品牌的无线网卡在性能和稳定性方面表现更好,同时也有更完善的售后服务。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这些品牌的无线网卡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综上所述,选择一款高速稳定、性能强劲、兼容性好的无线网卡,可以让你的笔记本电脑在未来五年内即使在无线网络环境下也能保持流畅的体验。
六、散热系统
散热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脑的稳定性和性能,甚至寿命,良好的散热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电脑在高负荷下的温度,避免因过热而导致性能下降甚至损坏硬件的情况发生,保证其性能可以稳定发挥。
优秀的散热系统通常采用多风扇设计,结合有效的散热管道和散热片,能够快速将热量散发出去,保持电脑的稳定运行。此外,一些厂商还会在设计上注重散热通风孔的位置和数量,确保空气流通畅通,有效降低整机温度。
另外,定期对笔记本电脑进行清灰,更换新的导热膏,也是保持散热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步骤。灰尘和杂物堵塞了散热口和风扇,或者涂抹在CPU、GPU与导热管缝隙间的导热膏干涸了,导致其导热效果变差,都会导致散热效果下降,甚至引发过热问题。
因此,在购买笔记本电脑时,务必要关注其散热性能,并且在日常使用中做好维护保养工作,以确保电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就拿我来举例子,我目前使用的这台雷神911黑幽灵Pro版笔记本电脑,它的原厂散热系统可以说很糟糕,虽然配备了双风扇,但面对i7处理器,而且还是标压i7,加上GTX 1060显卡,居然只采用了单热管方式!虽然官方说其热管面积相对于市面上的其他机型更大,但实际的体验却不尽人意,每当我一打开游戏或视频剪辑软件,甚至稍微运行些复杂点的操作,比如多开几个网页或者Word,风扇直接“嗷嗷”狂转,温度也是直线飙升,最终CPU温度稳定在在96℃左右不再上升,可能是触发温度墙了,然后电脑就开始降频,使用起来就特别卡顿。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2022年春节期间,那年的春节我们这边的气温比前几年低了很多,室内气温基本在4-6℃,可即便是在这种室温环境下,我玩了一场游戏,从我进游戏没多久,直到游戏结束,风扇全程都在“嗷嗷”狂转,最终CPU和GPU温度分别维持在96℃和68℃!所以这就证明了为什么这台机子的当时的售价相对于其它同配置不同品牌的机型来说更便宜的原因,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所以后来我是在是受不了了,便花了近400元找人定做了一个水冷套件,而且这个水冷套件不会破坏原有的散热系统,在家外接显示器使用的时候接把水冷接上,带出门使用就用原厂的风冷散热,可谓是“风水一体”!用上了水冷之后,整个散热效果可以说是质的提升,虽然在AIDA64 FPU压力测试+FurMark极限烤机模式进行双烤时,该热还是得热,但起码CPU和GPU没有降频,功耗也保持稳定了,最重要的是,风扇终于安静了!在这种极限负载压力测试下都能有这般成绩,应付平时的使用强度基本就是简简单单,毕竟几乎没有人能够在日常使用时,把电脑的压力负载水平用到这种强度。
七、驱动程序
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除了硬件配置之外,驱动程序的更新与维护同样重要。驱动程序是硬件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桥梁,能够确保硬件的性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同时,定期更新驱动程序可以修复已知的问题,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驱动来源。确保驱动程序的来源可靠,优先从硬件制造商的官方网站下载驱动程序,避免使用第三方软件自动安装驱动,因为某些第三方软件可能会包含广告插件或安全风险。
2.驱动更新。定期检查并更新驱动程序,特别是在操作系统更新后,确保所有的驱动程序都更新到最新版本。
3.驱动管理。对于一些重要硬件,如显卡和网络适配器,建议使用硬件制造商提供的驱动管理工具这些工具通常能够自动检测硬件并下载适合的驱动程序,减少手动操作的麻烦。
4.驱动备份。在更新驱动程序之前,建议备份当前的驱动程序,以防新驱动程序出现兼容性问题或需要回滚到旧版本。备份可以通过系统自带的备份工具或手动将驱动程序文件复制到安全位置来实现。
八、总结
总的来说,在选择笔记本电脑时,我们需要考虑多方面的素质。
首先,CPU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规格的CPU能够提供足够的性能保证。
在内存方面,要注意容量、频率、双通道组合等因素,它们决定了系统运行时的稳定性和流畅度。
固态硬盘的选择应优先考虑M.2 PCI-E接口类型,以获得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同时也需注意空间使用情况,避免因把存储空间存得太满而出现写放大进而影响性能。
显卡应选择性能强劲、显存大小合适的独立显卡,以满足未来图形需求。
无线网卡的类型和性能也会直接影响到笔记本电脑的无线网络连接质量。
良好的散热系统,以及定期维护和清洁散热系统,可以确保电脑在高负荷下的稳定性。
在驱动程序方面,确保驱动来源可靠,定期更新驱动,使用硬件制造商提供的驱动管理工具,以及备份驱动程序,可以确保笔记本电脑在长期使用中保持最佳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