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 (3)“编织 ”的程序

要让机器听人类的话,按人类的意愿去计算,就要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对话, 或者说,要把人类的思想传送给机器,让机器按人的意志自动执行。

说来也怪,实现人与机器对话的始作俑者却不是研制计算机的那些前辈,而 是与计算机发明毫不相干的两位法国纺织机械师。他们先后发明了一种指挥机器 工作的“程序 ”,把思想直接“注入 ”到了提花编织机的针尖上。

顾名思义,提花编织机具有升降纱线的提花装置,是一种能使绸布编织出图 案花纹的织布机器。

应该是,提花编织机最早出现在中国。在我国出土的战国时代墓葬物品中, 就有许多用彩色丝线编织的漂亮花布。据史书记载,西汉年间,钜鹿县纺织工匠 陈宝光的妻子,能熟练地掌握提花机操作技术, 她的机器配置了 120 根经线, 平均 60 天即可织成一匹花布,每匹价值万钱。明朝刻印的《天工开物》一书中, 还赫然地印着一幅提花机的示意图。可以想象,当欧洲的王公贵族对从“丝绸之  ”传入的美丽绸缎赞叹不已时,中国的提花机也必定会沿着“丝绸之路 ”传入 欧洲。

不过,用当时的编织机编织图案相当费事。所有的绸布都是用经线(纵向线) 和纬线(横向线)编织而成。若要织出花样,织工们必须细心地按照预先设计的 图案,在适当位置“提  起一部分经线, 以便让滑梭牵引着不同颜色的纬线通 过。机器当然不可能自己“想 ”到该在何处提线,只能靠人手“提 ”起一根又一 根经线,不厌其烦地重复这种操作。

1725 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B. Bouchon)突发奇想,想出了一个“穿 孔纸带 ”的绝妙主意。布乔首先设法用一排编织针控制所有的经线运动,然后取 来一卷纸带,根据图案打出一排排小孔,并把它压在编织针上。启动机器后,正 对着小孔的编织针能穿过去钩起经线,其他的针则被纸带挡住不动。这样一来, 编织针就自动按照预先设计的图案去挑选经线,布乔的“思想 ”于是“传递 ”给 了编织机,而编织图案的“程序 ”也就“储存 ”在穿孔纸带的小孔之中。

真正成功的改进是在 80 年后,另一位法国机械师杰卡德(J.Jacquard), 大约在 1805 年完成了“ 自动提花编织机 ”的设计制作。

那是举世瞩目的法国大革命的年代──攻打巴士底狱,推翻封建王朝,武装 保卫巴黎,市民们高唱着“马赛曲 ”,纷纷走上街头,革命风暴如火如荼。虽然 杰卡德在 1790 年就基本形成了他的提花机设计构想,但为了参加革命,他无暇 顾及发明创造,也扛起来福枪,投身到里昂保卫战的行列里。直到 19 世纪到来

之后,杰卡德的机器才得以组装完成。

杰卡德为他的提花机增加了一种装置,能够同时操纵 1200 个编织针,控制 图案的穿孔纸带后来也换成了穿孔卡片。据说,杰卡德编织机面世后仅 25 年,

考文垂附近的乡村里就有了 600 台, 在老式蒸气机噗嗤噗嗤的伴奏下,把穿孔  卡片上的图案变成一匹匹漂亮的花绸布。纺织工人最初强烈反对这架自动化的新  鲜玩意的到来,因为害怕机器会抢去他们的饭碗,使他们失去工作,但因为它优  越的性能,终于被人们普遍接受。1812 年,仅在法国已经装配了万余台,并通  过英国传遍了西方世界,杰卡德也因此而被受予了荣誉军团十字勋章和金质奖章。

杰卡德提花编织机奏响了 19 世纪机器自动化的序曲。在伦敦出版的《不列 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出版的《英汉科技词汇大全》两部书中,“JACQUARD ”(杰 卡德)一词的词条下,英语和汉语的意思居然都是“提花机 ”,可见,杰卡德的 名字已经与提花机融为了一体。杰卡德提花机的原理,即使到了电脑时代的今天, 依然没有更大的改动,街头巷尾小作坊里使用的手工绒线编织机,其基本结构仍 与杰卡德编织机大体相似。

此外,杰卡德编织机“千疮百孔 ”的穿孔卡片,不仅让机器编织出绚丽多彩 的图案,而且意味着程序控制思想的萌芽,穿孔纸带和穿孔卡片也广泛用于早期 电脑以存储程序和数据。或许,我们现在把“程序设计 ”俗称为“编程序 ”,就 引申自编织机的“编织花布 ”的词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