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架构设计师教程(第2版)》第17章-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理论与实践-06-网络构建和设计方法

1. 网络需求分析

1.1 业务需求分析

  • 分析项:
    • 调查和理解业务本质
    • 确定业务主要干系人
    • 确定关键时间点
    • 确定网络的投资规模
    • 明确业务活动
    • 预测业务增长率进而预判网络发展的趋势
    • 确定网络可靠性和可用性指标
    • 确定网络安全性
    • 确定网络远程访问要求等
  • 输出:业务需求清单

1.2 用户需求分析

  • 操作
    • 收集用户需求
    • 正确理解用户服务
    • 梳理用户需求
  • 输出:用户服务表

1.3 应用需求分析

  • 考虑因素
    • 应用类型
    • 使用方法
    • 需求增长性
    • 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
    • 网络响应时间要求
  • 输出:应用需求表
    • 体现应用需求的量化指标

1.4 计算机平台需求分析

  • 要求:明确网络所接入的设备类型
  • 输出:设备类型需求表

1.5 网络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最后一项工作,

  • 考虑网络管理员的需求
  • 主要涉及:局域网功能、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性能、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城域网/广域网连接方案选择
  • 输出:网络需求的分项需求表

网络需求分析最终输出:网络需求规格说明书

2. 网络技术遴选及设计

2.1 局域网技术遴选

2.1.1 生成树协议 (STP)

  • Spanning Tree Protocol
  • 作用:二层交换机组网时,避免其冗余设计形成环路

2.1.2 虚拟局域网 (VLAN)

  • 将一个物理网络划分成若干个相互隔离的逻辑网络

2.1.3 无线局域网

AP:Access Point。即,无线网络接入点

  • 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即,服务集标识
  • 考虑点:
    • 定位AP实现最大覆盖率,确保目标区域全覆盖

    • 无线局域网的虚拟网规划

    • 冗余AP布放

      确保在一个区域同时由一个以上AP提供无线覆盖

    • 网络SSID配置

      • 同一园区或企业、组织内,所有AP都应设置成同一SSID

2.1.4 线路冗余设计

  • 备份方式
    • 方法:指采用 STP 协议可避免环路发生
    • 不足:资源浪费
  • 负荷分担方式
    • 方法:设置均衡策略,使得业务均衡分担到不同链路上
    • 优点:提升可用性;避免链路闲置

2.1.5 交换设备功能的合理使用

  • 交换设备除基本数据存储转发功能外,还需要考虑其他特殊功能的利用,以提升网络的服务质量

2.1.6 服务器冗余设计

  • 使用负载均衡器

  • 使用网络地址转换:

    将来自外部的服务请求地址转换为多个内部服务器地址,从而达到服务的均衡调度。

  • 使用 DNS 服务器

    • 一个域名解析到多个IP
  • 使用高可用技术

    • 如,双机热备

2.2 广域网技术遴选

2.2.1 远程接入技术

  • PSTN接入技术(过时)
  • 综合业务数据网接入技术(过时)
  • 电缆调制解调器远程接入技术(过时)
  • 数字用户线路 (DSL) 远程接入技术(过时)
  • 无源光网络 (PON) 技术
    • 目前宽带接入市场的主流技术之一
  •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 小区宽带接入(这也算技术?)
  • 电力通信技术 (PLC)
    • 利用电力线进行数据传输
    • 使用范围有限

2.2.2 广域网互连技术

  • 常用技术
    • 数字数据网络 (Digital Data Network,DDN) 技术(过时)
    • 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 技术
      • 在光学介质上实现同步数据传输的标准技术
      • 正在被MSTP取代
    • MSTP(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 技术
      • 承了SDH设备的传统传送功能
      • 还实现了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的综合接入和汇聚
    • VPN接入技术
  • 广域网优化技术
    • 路由器实现预留带宽
    • 传输数据压缩
    • 链路聚合
    • 数据基于优先级排序
    • 基于协议带宽预留

2.3 地址规划模型

  • 地址分配原则:
    • 使用结构化网络层编址模型,对地址进行层次化的规划

    • 通过中心授权机构管理地址

    • 编址授权下发

      由地址授权管理中心,将编址授权给分支机构来进行地址规划。

    • 为终端用户设备指派动态地址

    • 私有地址合理使用

2.4 路由协议选择

  • 路由协议类型的选择:路由协议选择主要包括距离矢量协议和链路状态协议。

  • 路由选择协议度量值的合理设置

    • 路由选择协议的度量值:用来评估路径优劣的标准
    • 常见的度量值:网络延迟、带宽、可靠性、负载等
  • 路由选择协议优先级顺序的合理指定

  • 层次化路由选择协议、非层次化路由选择协议

  • 内部路由选择协议、外部路由选择协议

  • 分类路由选择协议、无类路由选择协议

    • 分类路由选择协议:使用固定的网络类别(A类、B类、C类)来确定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范围,子网掩码是固定的
    • 无类路由选择协议:在发送路由更新包时,会携带自己的子网掩码
  • 静态路由指定

2.5 层次化网络模型设计

2.5.1 层次化设计优点

  • 网络成本低
  • 各层单独使用成熟的模块化设备或部件,稳定、便宜。
  • 网络易于演化

2.5.2 三层层次化模型设计思路

1)核心层设计思路
  • 本层作用:提供不同区域或者下层的高速连接和最优传送路径
  • 设计思路
    • 采用冗余机制
    • 避免使用开销大的特性 (如:使用数据包过滤、策略路由等)
    • 核心层覆盖范围不易过大,连接设备也不易过多(确保核心层具备良好的管理性)
    • 核心层提供的功能不宜多样化(避免降低核心网络设备性能)
2)汇聚层设计思路
  • 本层作用:
    • 将网络业务连接到接入层
    • 执行与安全、流量负载、路由相关的策略
  • 设计思路
    • 强化安全性,确保资源的访问受到严格控制
    • 对核心层的流量控制,以提高网络性能
    • 汇聚层还应对接入层屏蔽网络其他部分的细节信息
3)接入层设计思路
  • 本层作用:
    • 广域网中:为局域网接入广域网提供接入能力
    • 局域网中:为终端用户访问网络提供接入能力
  • 思路:
    • 需要负责用户管理功能

      如:地址认证、用户认证、计费管理等

    • 负责收集用户信息

      如用户IP/MAC地址,访问日志等

2.5.3 层次化设计应遵循原则

  • 控制网络层次数量

避免过多层次导致网络性能下降,增加网络时延。

  • 从接入层进行设计,依次完成各层的设计

通过对下层流量负荷、行为的分析,来对上层进行精细化容量规划

  • 尽量采用模块化方式实现各层的功能
  • 接入层网络结构进行严格控制

避免接入层用户改用非正常的访问外部网络的渠道,获得更大的带宽。

  • 严格控制网络的层次化结构

避免跨层加入额外连接,导致网络非法访问或网络异常等问题

2.6 网络高可用设计方法

  • 构建高可用网络,需要从耐久性、容错性、可维护性等方面进行网络规划设计

2.6.1 提高网络可用性的途径

1)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关系
  • 可用性 (Availability)
    • 在较长时间里网络可用的时间长短
    • 可用时间越长,可用性越高
  • 可靠性 (Reliability)
    • 网络连续无故障运行时间的长短
    • 无故障运行时间越长,可靠性越高

极端例子说明1:

  • 一个可靠性高的网络:平均可以稳定运行10年
  • 但是一旦网络出现故障,要用一年的时间来恢复
  • 那么它的可用性只有90%

极端例子说明2:

  • 一个可靠性很差:每10秒就出现一次故障
  • 但是每次维护只需要 1ms
  • 则它的可用性是 99.99%
2)提高可用性的方法
  • 提高网络可靠性
    • 主要影响因素:软件的 Bug
    • 其他影响因素:硬件、软件、运维、环境等
  • 缩短网络恢复时间

2.6.2 设计的核心思想

  • 通过合理设计组网结构应用可靠性特性
  • 使得网络系统软件、硬件部件运行可靠
  • 具备冗余备份自动检测快速恢复机制
  • 同时也应权衡不同类型网络构建成本

2.6.3 设计原则

  • 采用分层架构,不同层次使用不同级别的可靠性、可用性
  • 在保证网络各层可靠性要求基础上,尽量降低网络复杂度
  • 控制成本

3. 网络安全

3.1 防火墙布设

  • 作用:
    • 通过允许、拒绝或重定向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实现对可信网络的保护
    • 对进出网络的服务或访问进行审计
  • 按技术分类:
    • 包过滤型
    • 应用层网关
    • 代理服务型等
  • 按体系形式分类:
    • 双重宿主机结构
    • 被屏蔽主机结构
    • 被屏蔽子网结构

3.2 VPN技术

  • 概念

    •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 指利用公共网络来建立私有专用网络的一种技术
  • 优点:

    • 成本低
    • 使用方便(远程访问)
    • 网络可扩展性强
    • 便于管理
    • 实现全面控制
  • 主要VPN技术: IPSec、GRE、MPLS VPN、VPDN

3.3 访问控制技术

  • 三个环节
    • 认证、控制策略实现、审计
  • 访问控制技术
    • 访问控制矩阵
    • 访问控制表
    • 能力表
  • 访问控制模型
    • 自主型访问控制、强制型访问控制
    • 有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基于对象的访问控制

3.4 网络安全隔离

  • 网络隔离形式:
    • 子网隔离
    • VLAN隔离
    • 逻辑隔离
    • 物理隔离

3.5 网络安全协议

3.5.1 SSL协议

  • 概念
    • 安全套接层协议
    • Secure Sockets Layer
    • 它基于加密通信技术的一种网络安全协议,旨在保护网络通信的安全
  • 包括:记录协议、告警协议、握手协议三部分
  • 作用:
    • 指定了一种在应用层协议和 TCP/IP协议之间提供数据安全性控制的机制
    • 它为TCP/IP连接提供数据加密、服务器认证、消息完整性保护、客户机认证等能力

3.5.2 SET协议

  • 概念
    • 安全电子交易协议
    •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 作用:在信用卡支付中,保证支付信息的机密、支付过程的完整、商户和持卡人身份合法性及可操作性

3.5.3 HTTPS协议

  • 概念
    • 基于 SSL 或 TLS进行HTTP 交互的协议
    • 使用安全套接字层进行信息交互
    • 所有交互数据均被加密
  • 作用:
    • 客户计算机和服务器之通过证书完成相互身份认证
    • 双方通过密钥对数据加密来实现信息交换

3.6 网络安全审计

  • 功能包括:
    • 安全审计自动响应
    • 安全审计数据生成
    • 安全审计分析
    • 安全审计浏览
    • 安全审计事件存储
    • 安全审计事件选择

4. 绿色网络设计方法

4.1 绿色网络设计思路

  • 方法:
    • 降低设备的能耗
    • 优化网络架构
  • 设计维度
    • 系统的精简
    • 系统、模块的重用
    • 易维护

4.2 绿色网络设计原则

4.2.1 标准化

  • 异构/非标准化系统的缺点:
    • 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维护
    • 整合异常困难
  • 整体架构标准化的优势:
    • 减少转换设备
    • 降低了能耗
    • 对原有架构最大化兼容

4.2.2 集成化

  • 意义:
    • 减少设备总量
    • 降低资源使用量
    • 以达到节能减排、绿色设计的目的
  • 方案设计
    • 通过采用大容量、高密度端口,减少设计层级、设备数量
    • 采用集成板卡设计,减少单功能设备,以及电缆、电源的接入
    • 数据中心网络构建的优化

4.2.3 虚拟化

没有需要记忆的内容

4.2.4 智能化

  • 现场没有工作人员,空调用电将大幅下降
  • 降低人力投入,减少整体成本
  • 智能化处理,降低资源占用
    • 如,监控摄像头仅储存动态图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玄德公笔记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